安(短篇小说)
你是不是说过要将来想写一篇能够打动所有人的小说?
嗯,可是你怎么知道?是我与你提过此事么?
嗯,这个你却不必费心思量了。我关心的是,这个将来是否业已到来?
唔,还没有呢。我常觉得有许多的经历与感动都是属于个人的,自己的哪怕是刻骨铭心的记忆拿将出来,大抵不会感动许多人,甚至是生活中曾与自己有联系的人;如果要实现这种动人心扉的效果,则要极尽之能事,在字里行间用大量的铺展渲染制造一种强烈的冲击感。不过如此又违背了我的心意,只是为了写我想写的那个人、那些事。所以,你可能看过我写的一些文字,却都不是为我自己而写的。
这样看来,是很难写出这样可以两全其美的作品罢。嗯,我觉得写作即是将自己的生命的全副情感表达出来,这样就可以了,相信总有人有过相似的经历,相近的情感,会爱上你的文字和背后的故事的。
嗯,谢谢你的支持。那末,我要开始写作了。先聊到这里吧。早安。
嗯,窗外夜色浓重了起来,我也要下线了,还要预习明日文艺理论的课程呢。晚安。
这样奇妙的对话总有些费解之处。连我自己也不知是何时开始在网路上与这样一个似乎与我熟稔的人三言两语地交流起来。而且是在近凌晨三点的时候,在我习惯性地早起写些文字之前。以前的生活中,是绝无有人在这个时间与我一同保持清醒的,所以这个人的出现,已是奇妙的事。但更奇妙的是,我们道别的时候一个会道一声早安,另一端则是晚安的问候。当然,这看似很平常,或许是一方早起一方晚睡的表现,不过为何那人要说“夜色浓重了起来”,“还要预习明日的课程”之类的话,对于凌晨而言,这些言语都是格格不入的罢。真是让人颇费思量。而原本不信直觉的我暗自猜想,对方应该是一个还在念书的与我年龄相仿的女生。这可能是关于我们之间对话的微小的收获。当然,我从未想过在网路上邂逅什么罗曼蒂克,因为自己更愿相信现实。或者,仅仅徜徉于一段拥有的记忆之中。
对着显示屏投射在指尖上的荧光,我缓慢地敲击着键盘,尽力不使自己分心于思考这对话的事情,除非自己本想将这个不知名姓的她写进下面的故事里。想来自己业已写过不少关于记忆的故事了,不过基本都是帮室友Z写的值得纪念的伤心往事,他的丰富的如坐过山车般的经历使我永远不会缺少写作素材。基本流程就是由他断断续续、强颜欢笑地口述,而后由我改编成话本小说。此中当然也有我的对于爱情的思考,但因为Z现实中的一次次结局大抵都是伤心的,潜意识里便也觉得笔下唯有伤心才是最好的收尾了,成全某个难以忘怀的人的幸福。
那末。K,你有没有自己喜欢的女生?有没有什么故事能说来听听?一次,Z一反常态的发问让我沉默了许久。
嗯,应该有罢。只不过我不知道这种感觉可否算得上。面对Z的发问,我依然没有做好回忆的准备。
不过,没有了轰轰烈烈,大喜大悲应该也不会有什么刻骨铭心的罢?Z说道。
我不知所措了笑了笑,等待着他再次将一出爱情大戏描画给我看。只是这次他转身想出门去了,看这架势想来又有约会了罢。不过在临行前,Z收到了一条短信,接着就再也没跨出寝室门。
我大抵是知道发生什么了。但之前Z的问题却依旧萦绕在耳畔,催促着我去追寻自己内心里唯一的故事。嗯,它真实却平静得很,也是唯一能化作属于我的文字的一种心意。
后来,我跟Z讲了这个短短的故事。听完后,Z说我真是应该将它写下来的。
我记得那时我念大二,正好那天下午没有课,班上几个女生提议在教室里放电影,这种类型的活动大抵是人人都不会拒绝的。挑选了半天,最后决定看Giuseppe Tornatore导演的《海上钢琴师》。我很早就看过了,许多人应该亦是如此,想来那些姑娘一定是缱绻于主演Tim Roth的忧郁眼神和纤长的指尖罢。说实在的,我对这一类型的电影不太欢喜,太沉重的哲思启示总会让人有种宿命的无助感。不过,此中唯有一个情节是我动心的。那就是在1900为灌制黑胶唱片而弹奏起钢琴的时候,原本毫无灵感的他看见船舱外走过一个姑娘,她忽而停驻,借着玻璃的反光在整理面容。就是这样一个圆形的玻璃窗口,映出了1900内心爱的情愫,随即弹奏了一曲柔情似水的天籁,这就是不谙世事的他的情窦初开了。
我坐在窗边,耳朵聆听着电影里的对白,和女生们对男主角的赞美声,而将视线投向窗外,只等心中那个美好情节的到来再转回视线。忽而,一个女生匆匆赶到我的眼眸里,我能看到她的侧脸,或者说这个角度基本看见了她的容颜,和她的垂及双肩的青丝。她向楼下招呼着什么,我听不清楚,但脸上的快乐表情给人感觉真是发自内心的愉悦。她在那儿停留了片刻,而后轻快地走开了。我似乎觉得她一直没有离开,站在我的双眸里。直到坐在旁边的一个女生提醒,才发觉电影已过了大半,甚至错过了我一直心仪的那个片段。我知道当时的情形可能只是个巧合,像电影中的梦境,但我是记得了她,一直记到现在。
后来,一向习惯等待的我经由各方打听终于知道了那天看见的那个姑娘,并且终于也有了一个时机与她面对面安静地交流。至于说了什么,已经有些模糊了,大抵不是甚么感性的语言,也不见得有多少理性的好处。我只是又一次地记住了她的脸上的快乐,与那天见到的一样。在结束这次交流之前,我送给了她一本Ian McEwan的《阿姆斯特丹》,不仅是因为自己喜欢这个作家的作品,而且那一天见到她的时候,这本书就静静地躺在我的手边。她高兴地收下了,知道我是中文系的男生,却也想要看我自己写的作品。我当时的回答好像是说现在还没有,以后写好了一定给你看,会是感人至深的那种。她微笑着说,好。而后,我们就互相道别离去了。
我想,有两点是她不曾知道的。在我们这次相见中,1900那段柔软的琴声一直在我的内心绵延着,没有停息。而电影里灌制这段天籁的唱片,1900最后没有交到那个姑娘手里。但我至少能留一样重要的东西给这个我安放于心的女孩。后来虽然有意无意还在偌大的校园里邂逅过她,但只是给对方一个舒心的微笑;直到知道学校推荐她要出国学习的那一刻,我找到了她,邀她吃了午餐,而后在教室里一起看了一部电影算作告别。我不再反感Tim Roth的忧郁眼神和纤长的指尖,只是认真过着每一分钟,在那个下午,那个教室里,那样一种心情。
嗯,整个故事大抵如此了。只是后来,我们也没有联系上,我甚至彼时也没问她要去哪个国家,哪座城市。
想着想着,我终于在这个凌晨把自己的故事写了下来。放到了网路上。
第二天凌晨,我和那人又开启了这段不见彼此的对话。大抵是说她刚刚读完这个爱情故事,很平静,她是爱着的,虽然未必能打动其他人。
我也觉得如此,毕竟小说中对话甚少总是难以呈现出许多东西的,比如人物的个性,或者只言片语间深藏的情感。像我这样的叙述,更似于一种内心的独白。本就不希求他人的欢喜,只是真实地面对自己而已。
而后,她就不再多谈我的文章的事了,估计是怕我局促。后来又不知怎地聊起了Ian McEwan的作品,想听听我的见解。我疑心是她不信小说中描述的一切都是真实的,故而要考考我。我也说起了《阿姆斯特丹》,虽然故事本身充满着阴暗的色彩,这座城市却也成为了心中的一个念想。想着哪一天能去那里看看,或许又能找到更多的灵感,遇到像Z一样可以说出连载爱情故事的人儿,或者,仅仅为了留在心底的这座城市的名字。
她说,欢迎啊。嗯,从你那里到这儿大约有6小时的时差,你要做好心理准备哦。
是嘛。是早6小时还是晚6小时呢?
呵呵,简而言之,如果以你那边为准,那末现在你那边是今早凌晨三点,我这儿是前晚的九点。嗯,窗外夜色浓重了起来,我也要下线了,明天还有课,晚安。
嗯,我也要继续创作了。早安。
我一直觉得这是一件很奇妙的事。哪怕所有的对话只剩相隔6小时的一句问候。
我也许不能为这个世界写出动人心扉的作品,但愿常能听到你的声音。
嗯,可是你怎么知道?是我与你提过此事么?
嗯,这个你却不必费心思量了。我关心的是,这个将来是否业已到来?
唔,还没有呢。我常觉得有许多的经历与感动都是属于个人的,自己的哪怕是刻骨铭心的记忆拿将出来,大抵不会感动许多人,甚至是生活中曾与自己有联系的人;如果要实现这种动人心扉的效果,则要极尽之能事,在字里行间用大量的铺展渲染制造一种强烈的冲击感。不过如此又违背了我的心意,只是为了写我想写的那个人、那些事。所以,你可能看过我写的一些文字,却都不是为我自己而写的。
这样看来,是很难写出这样可以两全其美的作品罢。嗯,我觉得写作即是将自己的生命的全副情感表达出来,这样就可以了,相信总有人有过相似的经历,相近的情感,会爱上你的文字和背后的故事的。
嗯,谢谢你的支持。那末,我要开始写作了。先聊到这里吧。早安。
嗯,窗外夜色浓重了起来,我也要下线了,还要预习明日文艺理论的课程呢。晚安。
这样奇妙的对话总有些费解之处。连我自己也不知是何时开始在网路上与这样一个似乎与我熟稔的人三言两语地交流起来。而且是在近凌晨三点的时候,在我习惯性地早起写些文字之前。以前的生活中,是绝无有人在这个时间与我一同保持清醒的,所以这个人的出现,已是奇妙的事。但更奇妙的是,我们道别的时候一个会道一声早安,另一端则是晚安的问候。当然,这看似很平常,或许是一方早起一方晚睡的表现,不过为何那人要说“夜色浓重了起来”,“还要预习明日的课程”之类的话,对于凌晨而言,这些言语都是格格不入的罢。真是让人颇费思量。而原本不信直觉的我暗自猜想,对方应该是一个还在念书的与我年龄相仿的女生。这可能是关于我们之间对话的微小的收获。当然,我从未想过在网路上邂逅什么罗曼蒂克,因为自己更愿相信现实。或者,仅仅徜徉于一段拥有的记忆之中。
对着显示屏投射在指尖上的荧光,我缓慢地敲击着键盘,尽力不使自己分心于思考这对话的事情,除非自己本想将这个不知名姓的她写进下面的故事里。想来自己业已写过不少关于记忆的故事了,不过基本都是帮室友Z写的值得纪念的伤心往事,他的丰富的如坐过山车般的经历使我永远不会缺少写作素材。基本流程就是由他断断续续、强颜欢笑地口述,而后由我改编成话本小说。此中当然也有我的对于爱情的思考,但因为Z现实中的一次次结局大抵都是伤心的,潜意识里便也觉得笔下唯有伤心才是最好的收尾了,成全某个难以忘怀的人的幸福。
那末。K,你有没有自己喜欢的女生?有没有什么故事能说来听听?一次,Z一反常态的发问让我沉默了许久。
嗯,应该有罢。只不过我不知道这种感觉可否算得上。面对Z的发问,我依然没有做好回忆的准备。
不过,没有了轰轰烈烈,大喜大悲应该也不会有什么刻骨铭心的罢?Z说道。
我不知所措了笑了笑,等待着他再次将一出爱情大戏描画给我看。只是这次他转身想出门去了,看这架势想来又有约会了罢。不过在临行前,Z收到了一条短信,接着就再也没跨出寝室门。
我大抵是知道发生什么了。但之前Z的问题却依旧萦绕在耳畔,催促着我去追寻自己内心里唯一的故事。嗯,它真实却平静得很,也是唯一能化作属于我的文字的一种心意。
后来,我跟Z讲了这个短短的故事。听完后,Z说我真是应该将它写下来的。
我记得那时我念大二,正好那天下午没有课,班上几个女生提议在教室里放电影,这种类型的活动大抵是人人都不会拒绝的。挑选了半天,最后决定看Giuseppe Tornatore导演的《海上钢琴师》。我很早就看过了,许多人应该亦是如此,想来那些姑娘一定是缱绻于主演Tim Roth的忧郁眼神和纤长的指尖罢。说实在的,我对这一类型的电影不太欢喜,太沉重的哲思启示总会让人有种宿命的无助感。不过,此中唯有一个情节是我动心的。那就是在1900为灌制黑胶唱片而弹奏起钢琴的时候,原本毫无灵感的他看见船舱外走过一个姑娘,她忽而停驻,借着玻璃的反光在整理面容。就是这样一个圆形的玻璃窗口,映出了1900内心爱的情愫,随即弹奏了一曲柔情似水的天籁,这就是不谙世事的他的情窦初开了。
我坐在窗边,耳朵聆听着电影里的对白,和女生们对男主角的赞美声,而将视线投向窗外,只等心中那个美好情节的到来再转回视线。忽而,一个女生匆匆赶到我的眼眸里,我能看到她的侧脸,或者说这个角度基本看见了她的容颜,和她的垂及双肩的青丝。她向楼下招呼着什么,我听不清楚,但脸上的快乐表情给人感觉真是发自内心的愉悦。她在那儿停留了片刻,而后轻快地走开了。我似乎觉得她一直没有离开,站在我的双眸里。直到坐在旁边的一个女生提醒,才发觉电影已过了大半,甚至错过了我一直心仪的那个片段。我知道当时的情形可能只是个巧合,像电影中的梦境,但我是记得了她,一直记到现在。
后来,一向习惯等待的我经由各方打听终于知道了那天看见的那个姑娘,并且终于也有了一个时机与她面对面安静地交流。至于说了什么,已经有些模糊了,大抵不是甚么感性的语言,也不见得有多少理性的好处。我只是又一次地记住了她的脸上的快乐,与那天见到的一样。在结束这次交流之前,我送给了她一本Ian McEwan的《阿姆斯特丹》,不仅是因为自己喜欢这个作家的作品,而且那一天见到她的时候,这本书就静静地躺在我的手边。她高兴地收下了,知道我是中文系的男生,却也想要看我自己写的作品。我当时的回答好像是说现在还没有,以后写好了一定给你看,会是感人至深的那种。她微笑着说,好。而后,我们就互相道别离去了。
我想,有两点是她不曾知道的。在我们这次相见中,1900那段柔软的琴声一直在我的内心绵延着,没有停息。而电影里灌制这段天籁的唱片,1900最后没有交到那个姑娘手里。但我至少能留一样重要的东西给这个我安放于心的女孩。后来虽然有意无意还在偌大的校园里邂逅过她,但只是给对方一个舒心的微笑;直到知道学校推荐她要出国学习的那一刻,我找到了她,邀她吃了午餐,而后在教室里一起看了一部电影算作告别。我不再反感Tim Roth的忧郁眼神和纤长的指尖,只是认真过着每一分钟,在那个下午,那个教室里,那样一种心情。
嗯,整个故事大抵如此了。只是后来,我们也没有联系上,我甚至彼时也没问她要去哪个国家,哪座城市。
想着想着,我终于在这个凌晨把自己的故事写了下来。放到了网路上。
第二天凌晨,我和那人又开启了这段不见彼此的对话。大抵是说她刚刚读完这个爱情故事,很平静,她是爱着的,虽然未必能打动其他人。
我也觉得如此,毕竟小说中对话甚少总是难以呈现出许多东西的,比如人物的个性,或者只言片语间深藏的情感。像我这样的叙述,更似于一种内心的独白。本就不希求他人的欢喜,只是真实地面对自己而已。
而后,她就不再多谈我的文章的事了,估计是怕我局促。后来又不知怎地聊起了Ian McEwan的作品,想听听我的见解。我疑心是她不信小说中描述的一切都是真实的,故而要考考我。我也说起了《阿姆斯特丹》,虽然故事本身充满着阴暗的色彩,这座城市却也成为了心中的一个念想。想着哪一天能去那里看看,或许又能找到更多的灵感,遇到像Z一样可以说出连载爱情故事的人儿,或者,仅仅为了留在心底的这座城市的名字。
她说,欢迎啊。嗯,从你那里到这儿大约有6小时的时差,你要做好心理准备哦。
是嘛。是早6小时还是晚6小时呢?
呵呵,简而言之,如果以你那边为准,那末现在你那边是今早凌晨三点,我这儿是前晚的九点。嗯,窗外夜色浓重了起来,我也要下线了,明天还有课,晚安。
嗯,我也要继续创作了。早安。
我一直觉得这是一件很奇妙的事。哪怕所有的对话只剩相隔6小时的一句问候。
我也许不能为这个世界写出动人心扉的作品,但愿常能听到你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