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需要处理的几个关系:看LIFE OF PI想到
看电影的时候感兴趣,源自于里面提到神性和人性的题材,也源自于李安的视角,关于前者想到了很多,王五一教授的言论、从军行先生写的武林旧事的基调,张哥和老师的吃人事情,和老师论及土匪黄埔军校,鹿飞雪先生关于生死能否做主的言论,屯子和郭大鱼,以及一本书 叫做《神秘体验种种》 、 一部电影《BIG FISH》,. 观影的同时仿佛也帮我自己梳理了一次思路,这里暂且录下来:
李安的视角:
我觉得他出国留洋的背景在电影里有非常多的体现,比如说爸爸妈妈劝他的那一幕,电影描述了战乱背景下很美好的感情(小人物和大场景的冲突),之后从人的沉浸里过度到我们要卖东西了,不禁想起那些移民的家庭。求一个平安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呢? 他最后一句“太多的美好来不及道别” ,实在让人唏嘘。 再者食人岛这事情,也是一个意向。从留洋的背景来看,或许意味着老婆孩子热炕头。 你付出实际更高的代价,换取一份好生活。挣的是血汗钱。经济稳定了(有食物) 人要更高一步需要不破不立, 这里大概是李安的观点吧。至于立的结局,他很聪明的含混过去了。
摆脱这个局面,想起很多前辈说的人生经验,有人说这是加法到乘法的转变,靠的是品牌。 有人说这是命,需要平时做好事。 有人说这是争取,像土匪一样享受最好的生活同时全力以赴根据概率去赌博,有人说这东西求不来,别人能告诉你你路径,没有好不好,你能按着规律走下去就很不错了; 有人说TM 的这是性格,STEREOTYPE 就是让自己不舒服,折腾总没错。
一面之词,妹子说RATION 才是最根本的武器。 那大概属于不同层次吧。论及根本的东西不免会实用主义。
关于生存和生活:
里面父与子 父与母的关系对我有非常大的启发意义。这里个人想到的话题大概是旁观者角色和亲历者的不同, 主观体验和客观体验的分界。 有些话实在沟通困难,可偏偏必须去讲,父亲采取的放射是科学和实在,母亲采取的是注重他的主观体验。
关于宗教体验:
李安处理父母子兄的关系是把他放在更宏大的宗教和欲望的立场上,看这些台词的时候,不免对应上《宗教经验之种种》一书里对于宗教体验的描述, 李安在电影里有了很细致的体会描述
这里摘录一些对应上的文字 作为电影的注脚:
原文: 王树人:回归宗教本真——读詹姆斯著《宗教经验种种》
所谓“看不见的实在”,就是神秘感通神的实在。在詹氏所引的一位牧师手稿里,这种实在被描述为:当他在夜间登上山顶处,忽然感到上帝临现。他说这时“我没有寻找他,却觉得自己的精神与他的完全融合为一,对周围事物的日常感觉变得暗淡无光。此时此刻剩下的只有难于言表的喜悦与欢乐”,“两者之间如果有什么不同,我倒觉得自己的存在并没有他那么实在”。对于这种描述,牧师还作了这样解释:“我觉得,我的叙述非但不能清楚地传达它,反而用语言遮掩了它。”在这里,神的突然临现,日常事物没感觉了,只有难于言表的喜乐,感受神远比自己实在,这种与神感通的经验实在,不是很神秘吗?
——基督教那一段
皈依的结果是与神感通。这种感通对于不同人具有不同机遇和表现形式。它的平常与神秘,很像禅宗开悟的经历。首先,是具有短暂突发性的一种,或者如慧能南禅宗“顿悟”那样。对此,詹氏这样写道:“这种皈依常常经历剧烈的情绪激动,或感觉的混乱,眨眼间,旧生活与新生活便断然分离。”这种与神感通的新生活,完全突破了世俗狭隘的生活界限,而进入与万物合一、与宇宙共生、与神一体的大视野和大世界。如詹氏引证一位心理学教授所作的描述:“在狭窄的自我内部建立藩篱的疏离感一旦破除,个人便发现‘万物合一’的境界。他过着宇宙的生活。他与人、他与自然、他与上帝,都是一体,那种自信、信任,以及与万物合一的状态,就是信仰状态。
—— 他和老虎的和解 说穆斯林那一段
人性改变归纳为三方面。其一,“是无忧无虑,觉得最终一切都好,和平、协调、遂愿,即使外部环境依然如故。上帝的‘恩典’、‘赎罪’、‘救赎’都确定无疑成为客观的信念”。其二,“是真理感,即感知到前所未知的真理”。但这种感受,“通常是在一定程度上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其三,“是客观的变化”,即内心和外部世界都变得“清新而美丽”。为什么能发生如此巨大改变?这是因为在此前,人背负着功名利禄这类贪欲的重负,或者为空虚、罪孽、恐惧所苦,即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但经过与神感通、得到恩典、救赎,所有这些沉重的枷锁和包袱,忽然间被消除了。如同美国牧师皮克的经验,他说:“皈依的经验相当生动,就好像心中卸下一吨的重物,似乎有一种奇异的光,照亮了整个屋子(因为天黑了)。我感受到无上的幸福,许久不断重复‘荣耀归于上帝’。”同时,由于神恩在内心的巨大激发力量,使人能突破“边缘域”的界限,唤起曾经长期被遮蔽的“潜意识”,从而眼界大开,洞察智慧大幅提升。这样,就能“感知到前所未知的真理”,就能在内心和外部世界发现前所未见的“清新而美丽”。虽然如此,我们却看到,这种生动的与神感通之经验,并未因其生动而变得不神秘。
——暴风雨那一段
宗教总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当出现一种更适应社会现实需要的宗教时,原先的宗教就必然被取代。这样看来,历史上那些“圣徒性”,特别是其中的过激表现,也值得重新检讨。在这里詹氏提出了“中庸”原则。他认为,“中庸”原则适合社会各方面,也适合宗教。特别是,他强调宗教所激起的澎湃激情,还必须有相应的理智加以平衡。如果宗教激情结合的是低级理智,澎湃的激情得不到合理平衡,其结果不是引起轻信,就是引起狂信,甚至诉诸暴力引发宗教战争。虽然“圣徒性”的具体历史表现形式,有些已经过时,但是他们那种献身神圣理想的澎湃激情,那种对圣洁人格的无限追求,及其在历史中发生长久的正面影响,却没有过时。请听听詹氏对“圣徒”们的称赞:“他不逃避任何义务,无论多么不上算。当我们需要帮助时,指望圣徒伸出援助之手比指望其他人更牢靠。最后,圣徒的谦卑心态和苦行倾向,使他免除小人的自命不凡,后者是破坏日常社交的严重障碍;他的纯洁使我们能与纯净的人为伴。幸福、纯洁、慈善、忍耐、自制——这些都是伟大的美德,所有圣徒最完全地表现了它们。”他还说:“一切圣徒具备的人类慈善,以及有些圣徒的过激,都是真正创造性的社会力量,试图将原本只是可能的某种美德变为现实。圣徒是善良的创作者(aoctorens),是善良的添加者。”“圣徒的榜样是世间正义的发酵剂,使圣徒的习惯在世上更为流传,就此而言,圣徒是成功者,不管他直接遭受何种厄运”。
—— 最后他说他爸爸和他妈妈的那一段
詹姆斯概括出神秘主义具有四个特征。其一,“不可言传性(Ineffablity)”。其二,“可知性(Noetie quality)”。其三,“暂时性(Transiency)”。其四,“被动性(Passivity)”。
—— 少年对于宗教的描述
正如詹氏所说:“熟悉音乐的耳朵,才知道交响乐的价值;自己必须陷入爱河,才会理解恋人的心境。缺乏这种耳朵和心境,我们根本不可能正确的解释音乐家和恋人的心态,甚至以为他的心智愚钝,荒诞不经。”因此,“神秘状态更像感受,而不是理智”。这种感受,难于言表或不可言传,也正像《坛经》所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水的冷暖,只有你自己去饮去尝。可知,世间许多涉及理智之外的精神生活,语言不仅苍白无力,而且会使之遭到误会、扭曲甚至亵渎。在恋人之间,眉目传情,一个吻、一个拥抱等动作,远远胜过语言表白的言说。
—— 爸爸妈妈谈论宗教时候李安特意留了一个镜头给她妈妈 那时候想到这一段话
詹姆斯对伊斯兰教苏菲派的神往或出神状态评价甚高。他说:“神往状态的这种不可言传性,是一切神秘主义的精髓。神秘的真理对有神往状态的个人来说,是存在的,但对其他人则不存在。”苏菲派这种不可言传性的要害在于,若知道和懂得神往或出神,没有人或书籍能传授给你,唯一的办法,是你自己能进入神往或出神状态。实际上,神往或出神状态乃是苏菲派教徒修行所达到的最终和最高的境界。这种境界,不是一蹴而就的,相反,必须经历把心灵中一切非上帝的东西加以清除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能得到一些神的启示,甚至能见天使形象在眼前飞舞等。但这只是进入神往或出神境界的门槛。在经过这个过程后,才如哲学史家石默尔德(Schmoelders)所说:“随后,神往状态发生,从对形式和形象的知觉,进入不可名状的程度,没有人能用语言表达出来”,“没有神往经验的人,对于先知的真实本质,除了名字外毫无所知”,“先知境界的主要特性只能在神往状态中感知,只能为奉行苏菲派生活的人所把握。先知所具有的德性你没有,因此,你根本不可能理解它们”。
——他爸爸妈妈对于宗教不同的认识
我们正常的清醒意识,即我们所谓的理性意识(rational consciousness),只不过是意识的一个特殊类型,在理性意识周围,还有完全不同的的各种潜在意识形式,由极薄的帷幔将它们与理性意识隔开。我们可能活一辈子,却从未猜想它们的存在;但是,只要给以必要的刺激,它们便因一触而全面呈现。它们是确定的心理形态,或许某个地方有它们的应用领域和适用范围。任何对宇宙整体的叙述,如果丢下这些意识不予理睬,那绝不会有最后的定论
—— 船上对于人动物化、动物拟人化的讲述
我发觉,我虔诚的祈祷是从来没有的,而到此时我才知道,祈祷的真义是什么,即从个体孤寂回归与万物合一的意识,跪下去是死者,起来时则不朽。天、地、海一起共鸣演奏一首环绕世界的宏伟和声。”就是说,祈祷使心静心空达到极致,乃是对旧的世俗精神世界彻底舍弃。这样,就可能使与神感通并使神圣精神成为心灵主宰,从而能进入与万物合一的神圣境界。
—— 好几次看到海水波浪平静了。 觉得导演用这个来穿插真是美妙
两种接受世界的方式,宗教比哲学较为热烈。宗教能克服不快乐。
最高度的宗教情感,像爱情,像盛怒,像希望、野心、妒忌,像人类其他本能的切望和冲动,它在人生加上一种迷醉力——这种迷醉力不能用推理或逻辑从其他任何东西引申出来。这种迷醉力,如果到来,是一种赠赐的性质——生理学家以为是我们身体的赠赐,神学家以为是上帝的赠赐。这种赠赐,我们不是有,就是没有;世上有些人,绝不会有这种赠赐,就像他不能够只受一句命令就爱上某一个女人一样。所以,宗教感情把个人的生活领域绝对增大。这种感情给予他新的权利范围。在外界的战争被打败,并被外部世界摒弃的时候,这个赠赐能替他赎回一个内部世界,使他变得生机勃勃。
詹姆斯对宗教研究的最大贡献,就在于他揭示了本真的宗教只能是个人宗教,这种宗教的神秘经验并不是虚构或幻影,而是可以把握的实在。这种可以称作“宇宙之灵”的实在,虽然不能用清醒的理智把握,但却可以通过“祈祷”等体验和体会得到真切的把握。经验证明,这种实在是一种最高最广大的精神力量。一旦人与这种精神力量会合,就能成圣,变得勇敢无畏,就能感受不朽和无比快乐。詹姆斯的阐发之所以具有说服力,不仅在于他总是通过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实例证明自己的观点,而且还以他和自己女儿经过启示的引导从大病到健康的经验加以证明。詹氏的创新研究,极大地开阔了人的精神世界。它借助“潜意识”的发现,揭示出在人们世俗的理智精神世界之外,还有更广大的精神新世界。而且两个世界相比,理智世界还是一个有限的浅层次的世界,不可能进入把握宇宙整体的意识。
—— 最后关于个人选择故事和信不信上帝的问题上,不禁想起来这个评述,觉得很有意思
事实上:在形而上学和宗教的范围内,只在我们说不出的对于实在之感已经倾向于这一结论之时,说得出的理由才会使我们相信。我们出于冲动的直觉永远是建立最初一批真理的基础;我们用言语说出的哲学,只是将这种冲动和直觉翻译成炫耀的公式罢了。那个不推理的、直接的担保,是我们最深刻的部分;推理的辩证只是表面的展览。本能领导,智力只是追随。
—— 回到李安自己说的 “我觉得它的主题不应该是关于信仰,而应该是‘讲故事’的价值,以及‘讲故事’这件事是怎样为生活赋予秩序和智慧。这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是关乎信念的飞跃”
其实是情与理的关系
关于讲故事与重新编绘的问题:
想摘录一些从军行先生http://www.douban.com/people/44712664/的文字:
拳谱上说,鹞子王传拳于永清县蒋成烈。蒋曾任苏桥三衙,从军远走,在孙传芳的部队任国术教官。后在乱军中,跌落于岳州大江。
“然后呢? ”“没了。“
”“没了?” “没了。”
没有逸事,没有传说,没有下落。只有寂寞江流,生死契阔。
灯黯了,有风把那页拳谱轻轻翻过
—— 看那个日记飞走了的时候
人总有争先的本能。而世上却偏有后发先至的神奇。曾有人说,不是快,是“先机”。不光躲着对方的手打,还要躲着对方的心打。手快,其实是心快。而最“快”的心,就是“坦然”的心。
电光石火的刹那,一面进、退、闪、展施展自我,一面抛却机心,放松自然地领受或赢取命运的眷顾。
所以他传下的一支最强调“放松自然”。
—— 想来最希望安排一切的爸爸死了,想来那最想活狗死了,最能看开随缘的佛教徒也死了。
最后录一段:
多少代日月白草,风声雨露。这桥还在,没有水了。今天路过者只能去想像湍急的河流穿过这片土地,流去远方。故事也太久远了,就象眼前这条古老河川。一次次讲来,被记起的多了,被遗忘的也就多了。就如眼中那些砖瓦院落,每次换了主人,都不免摩洗旧痕,添上新迹。那些一代代讲故事的人们,也不知不觉把自己汇入这条往事的河流,添上属于自己的感受和记忆。
故事本是没有温度的,只是在被无数不同的讲述中,才被注入生气。
可谁的故事,才是真的往事呢?
也许每个人讲述的,都本来就是自己心中的故事。记住的,往往是自己心中的英雄吧。
李安的视角:
我觉得他出国留洋的背景在电影里有非常多的体现,比如说爸爸妈妈劝他的那一幕,电影描述了战乱背景下很美好的感情(小人物和大场景的冲突),之后从人的沉浸里过度到我们要卖东西了,不禁想起那些移民的家庭。求一个平安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呢? 他最后一句“太多的美好来不及道别” ,实在让人唏嘘。 再者食人岛这事情,也是一个意向。从留洋的背景来看,或许意味着老婆孩子热炕头。 你付出实际更高的代价,换取一份好生活。挣的是血汗钱。经济稳定了(有食物) 人要更高一步需要不破不立, 这里大概是李安的观点吧。至于立的结局,他很聪明的含混过去了。
摆脱这个局面,想起很多前辈说的人生经验,有人说这是加法到乘法的转变,靠的是品牌。 有人说这是命,需要平时做好事。 有人说这是争取,像土匪一样享受最好的生活同时全力以赴根据概率去赌博,有人说这东西求不来,别人能告诉你你路径,没有好不好,你能按着规律走下去就很不错了; 有人说TM 的这是性格,STEREOTYPE 就是让自己不舒服,折腾总没错。
一面之词,妹子说RATION 才是最根本的武器。 那大概属于不同层次吧。论及根本的东西不免会实用主义。
关于生存和生活:
里面父与子 父与母的关系对我有非常大的启发意义。这里个人想到的话题大概是旁观者角色和亲历者的不同, 主观体验和客观体验的分界。 有些话实在沟通困难,可偏偏必须去讲,父亲采取的放射是科学和实在,母亲采取的是注重他的主观体验。
关于宗教体验:
李安处理父母子兄的关系是把他放在更宏大的宗教和欲望的立场上,看这些台词的时候,不免对应上《宗教经验之种种》一书里对于宗教体验的描述, 李安在电影里有了很细致的体会描述
这里摘录一些对应上的文字 作为电影的注脚:
原文: 王树人:回归宗教本真——读詹姆斯著《宗教经验种种》
所谓“看不见的实在”,就是神秘感通神的实在。在詹氏所引的一位牧师手稿里,这种实在被描述为:当他在夜间登上山顶处,忽然感到上帝临现。他说这时“我没有寻找他,却觉得自己的精神与他的完全融合为一,对周围事物的日常感觉变得暗淡无光。此时此刻剩下的只有难于言表的喜悦与欢乐”,“两者之间如果有什么不同,我倒觉得自己的存在并没有他那么实在”。对于这种描述,牧师还作了这样解释:“我觉得,我的叙述非但不能清楚地传达它,反而用语言遮掩了它。”在这里,神的突然临现,日常事物没感觉了,只有难于言表的喜乐,感受神远比自己实在,这种与神感通的经验实在,不是很神秘吗?
——基督教那一段
皈依的结果是与神感通。这种感通对于不同人具有不同机遇和表现形式。它的平常与神秘,很像禅宗开悟的经历。首先,是具有短暂突发性的一种,或者如慧能南禅宗“顿悟”那样。对此,詹氏这样写道:“这种皈依常常经历剧烈的情绪激动,或感觉的混乱,眨眼间,旧生活与新生活便断然分离。”这种与神感通的新生活,完全突破了世俗狭隘的生活界限,而进入与万物合一、与宇宙共生、与神一体的大视野和大世界。如詹氏引证一位心理学教授所作的描述:“在狭窄的自我内部建立藩篱的疏离感一旦破除,个人便发现‘万物合一’的境界。他过着宇宙的生活。他与人、他与自然、他与上帝,都是一体,那种自信、信任,以及与万物合一的状态,就是信仰状态。
—— 他和老虎的和解 说穆斯林那一段
人性改变归纳为三方面。其一,“是无忧无虑,觉得最终一切都好,和平、协调、遂愿,即使外部环境依然如故。上帝的‘恩典’、‘赎罪’、‘救赎’都确定无疑成为客观的信念”。其二,“是真理感,即感知到前所未知的真理”。但这种感受,“通常是在一定程度上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其三,“是客观的变化”,即内心和外部世界都变得“清新而美丽”。为什么能发生如此巨大改变?这是因为在此前,人背负着功名利禄这类贪欲的重负,或者为空虚、罪孽、恐惧所苦,即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但经过与神感通、得到恩典、救赎,所有这些沉重的枷锁和包袱,忽然间被消除了。如同美国牧师皮克的经验,他说:“皈依的经验相当生动,就好像心中卸下一吨的重物,似乎有一种奇异的光,照亮了整个屋子(因为天黑了)。我感受到无上的幸福,许久不断重复‘荣耀归于上帝’。”同时,由于神恩在内心的巨大激发力量,使人能突破“边缘域”的界限,唤起曾经长期被遮蔽的“潜意识”,从而眼界大开,洞察智慧大幅提升。这样,就能“感知到前所未知的真理”,就能在内心和外部世界发现前所未见的“清新而美丽”。虽然如此,我们却看到,这种生动的与神感通之经验,并未因其生动而变得不神秘。
——暴风雨那一段
宗教总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当出现一种更适应社会现实需要的宗教时,原先的宗教就必然被取代。这样看来,历史上那些“圣徒性”,特别是其中的过激表现,也值得重新检讨。在这里詹氏提出了“中庸”原则。他认为,“中庸”原则适合社会各方面,也适合宗教。特别是,他强调宗教所激起的澎湃激情,还必须有相应的理智加以平衡。如果宗教激情结合的是低级理智,澎湃的激情得不到合理平衡,其结果不是引起轻信,就是引起狂信,甚至诉诸暴力引发宗教战争。虽然“圣徒性”的具体历史表现形式,有些已经过时,但是他们那种献身神圣理想的澎湃激情,那种对圣洁人格的无限追求,及其在历史中发生长久的正面影响,却没有过时。请听听詹氏对“圣徒”们的称赞:“他不逃避任何义务,无论多么不上算。当我们需要帮助时,指望圣徒伸出援助之手比指望其他人更牢靠。最后,圣徒的谦卑心态和苦行倾向,使他免除小人的自命不凡,后者是破坏日常社交的严重障碍;他的纯洁使我们能与纯净的人为伴。幸福、纯洁、慈善、忍耐、自制——这些都是伟大的美德,所有圣徒最完全地表现了它们。”他还说:“一切圣徒具备的人类慈善,以及有些圣徒的过激,都是真正创造性的社会力量,试图将原本只是可能的某种美德变为现实。圣徒是善良的创作者(aoctorens),是善良的添加者。”“圣徒的榜样是世间正义的发酵剂,使圣徒的习惯在世上更为流传,就此而言,圣徒是成功者,不管他直接遭受何种厄运”。
—— 最后他说他爸爸和他妈妈的那一段
詹姆斯概括出神秘主义具有四个特征。其一,“不可言传性(Ineffablity)”。其二,“可知性(Noetie quality)”。其三,“暂时性(Transiency)”。其四,“被动性(Passivity)”。
—— 少年对于宗教的描述
正如詹氏所说:“熟悉音乐的耳朵,才知道交响乐的价值;自己必须陷入爱河,才会理解恋人的心境。缺乏这种耳朵和心境,我们根本不可能正确的解释音乐家和恋人的心态,甚至以为他的心智愚钝,荒诞不经。”因此,“神秘状态更像感受,而不是理智”。这种感受,难于言表或不可言传,也正像《坛经》所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水的冷暖,只有你自己去饮去尝。可知,世间许多涉及理智之外的精神生活,语言不仅苍白无力,而且会使之遭到误会、扭曲甚至亵渎。在恋人之间,眉目传情,一个吻、一个拥抱等动作,远远胜过语言表白的言说。
—— 爸爸妈妈谈论宗教时候李安特意留了一个镜头给她妈妈 那时候想到这一段话
詹姆斯对伊斯兰教苏菲派的神往或出神状态评价甚高。他说:“神往状态的这种不可言传性,是一切神秘主义的精髓。神秘的真理对有神往状态的个人来说,是存在的,但对其他人则不存在。”苏菲派这种不可言传性的要害在于,若知道和懂得神往或出神,没有人或书籍能传授给你,唯一的办法,是你自己能进入神往或出神状态。实际上,神往或出神状态乃是苏菲派教徒修行所达到的最终和最高的境界。这种境界,不是一蹴而就的,相反,必须经历把心灵中一切非上帝的东西加以清除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能得到一些神的启示,甚至能见天使形象在眼前飞舞等。但这只是进入神往或出神境界的门槛。在经过这个过程后,才如哲学史家石默尔德(Schmoelders)所说:“随后,神往状态发生,从对形式和形象的知觉,进入不可名状的程度,没有人能用语言表达出来”,“没有神往经验的人,对于先知的真实本质,除了名字外毫无所知”,“先知境界的主要特性只能在神往状态中感知,只能为奉行苏菲派生活的人所把握。先知所具有的德性你没有,因此,你根本不可能理解它们”。
——他爸爸妈妈对于宗教不同的认识
我们正常的清醒意识,即我们所谓的理性意识(rational consciousness),只不过是意识的一个特殊类型,在理性意识周围,还有完全不同的的各种潜在意识形式,由极薄的帷幔将它们与理性意识隔开。我们可能活一辈子,却从未猜想它们的存在;但是,只要给以必要的刺激,它们便因一触而全面呈现。它们是确定的心理形态,或许某个地方有它们的应用领域和适用范围。任何对宇宙整体的叙述,如果丢下这些意识不予理睬,那绝不会有最后的定论
—— 船上对于人动物化、动物拟人化的讲述
我发觉,我虔诚的祈祷是从来没有的,而到此时我才知道,祈祷的真义是什么,即从个体孤寂回归与万物合一的意识,跪下去是死者,起来时则不朽。天、地、海一起共鸣演奏一首环绕世界的宏伟和声。”就是说,祈祷使心静心空达到极致,乃是对旧的世俗精神世界彻底舍弃。这样,就可能使与神感通并使神圣精神成为心灵主宰,从而能进入与万物合一的神圣境界。
—— 好几次看到海水波浪平静了。 觉得导演用这个来穿插真是美妙
两种接受世界的方式,宗教比哲学较为热烈。宗教能克服不快乐。
最高度的宗教情感,像爱情,像盛怒,像希望、野心、妒忌,像人类其他本能的切望和冲动,它在人生加上一种迷醉力——这种迷醉力不能用推理或逻辑从其他任何东西引申出来。这种迷醉力,如果到来,是一种赠赐的性质——生理学家以为是我们身体的赠赐,神学家以为是上帝的赠赐。这种赠赐,我们不是有,就是没有;世上有些人,绝不会有这种赠赐,就像他不能够只受一句命令就爱上某一个女人一样。所以,宗教感情把个人的生活领域绝对增大。这种感情给予他新的权利范围。在外界的战争被打败,并被外部世界摒弃的时候,这个赠赐能替他赎回一个内部世界,使他变得生机勃勃。
詹姆斯对宗教研究的最大贡献,就在于他揭示了本真的宗教只能是个人宗教,这种宗教的神秘经验并不是虚构或幻影,而是可以把握的实在。这种可以称作“宇宙之灵”的实在,虽然不能用清醒的理智把握,但却可以通过“祈祷”等体验和体会得到真切的把握。经验证明,这种实在是一种最高最广大的精神力量。一旦人与这种精神力量会合,就能成圣,变得勇敢无畏,就能感受不朽和无比快乐。詹姆斯的阐发之所以具有说服力,不仅在于他总是通过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实例证明自己的观点,而且还以他和自己女儿经过启示的引导从大病到健康的经验加以证明。詹氏的创新研究,极大地开阔了人的精神世界。它借助“潜意识”的发现,揭示出在人们世俗的理智精神世界之外,还有更广大的精神新世界。而且两个世界相比,理智世界还是一个有限的浅层次的世界,不可能进入把握宇宙整体的意识。
—— 最后关于个人选择故事和信不信上帝的问题上,不禁想起来这个评述,觉得很有意思
事实上:在形而上学和宗教的范围内,只在我们说不出的对于实在之感已经倾向于这一结论之时,说得出的理由才会使我们相信。我们出于冲动的直觉永远是建立最初一批真理的基础;我们用言语说出的哲学,只是将这种冲动和直觉翻译成炫耀的公式罢了。那个不推理的、直接的担保,是我们最深刻的部分;推理的辩证只是表面的展览。本能领导,智力只是追随。
—— 回到李安自己说的 “我觉得它的主题不应该是关于信仰,而应该是‘讲故事’的价值,以及‘讲故事’这件事是怎样为生活赋予秩序和智慧。这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是关乎信念的飞跃”
其实是情与理的关系
关于讲故事与重新编绘的问题:
想摘录一些从军行先生http://www.douban.com/people/44712664/的文字:
拳谱上说,鹞子王传拳于永清县蒋成烈。蒋曾任苏桥三衙,从军远走,在孙传芳的部队任国术教官。后在乱军中,跌落于岳州大江。
“然后呢? ”“没了。“
”“没了?” “没了。”
没有逸事,没有传说,没有下落。只有寂寞江流,生死契阔。
灯黯了,有风把那页拳谱轻轻翻过
—— 看那个日记飞走了的时候
人总有争先的本能。而世上却偏有后发先至的神奇。曾有人说,不是快,是“先机”。不光躲着对方的手打,还要躲着对方的心打。手快,其实是心快。而最“快”的心,就是“坦然”的心。
电光石火的刹那,一面进、退、闪、展施展自我,一面抛却机心,放松自然地领受或赢取命运的眷顾。
所以他传下的一支最强调“放松自然”。
—— 想来最希望安排一切的爸爸死了,想来那最想活狗死了,最能看开随缘的佛教徒也死了。
最后录一段:
多少代日月白草,风声雨露。这桥还在,没有水了。今天路过者只能去想像湍急的河流穿过这片土地,流去远方。故事也太久远了,就象眼前这条古老河川。一次次讲来,被记起的多了,被遗忘的也就多了。就如眼中那些砖瓦院落,每次换了主人,都不免摩洗旧痕,添上新迹。那些一代代讲故事的人们,也不知不觉把自己汇入这条往事的河流,添上属于自己的感受和记忆。
故事本是没有温度的,只是在被无数不同的讲述中,才被注入生气。
可谁的故事,才是真的往事呢?
也许每个人讲述的,都本来就是自己心中的故事。记住的,往往是自己心中的英雄吧。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953.1万次浏览
- 普通人有哪些糟糕的财务决定66篇内容 · 18.3万次浏览
- 中年人感悟特别多1913篇内容 · 865.1万次浏览
- 哪个瞬间你发现自己被琐碎地爱着?949篇内容 · 224.5万次浏览
- 我身边闷声发财的普通人32篇内容 · 18.2万次浏览
- 让人生变开阔的方法1.0万+篇内容 · 316.9万次浏览
- 你有哪些“终不似,少年游”的经历?3827篇内容 · 147.9万次浏览
- 重新养一遍自己,可真好啊3666篇内容 · 596.4万次浏览
mark
啊你选的、摘的和写的都实在是太赞了!尤其是宗教部分,过去会有点抵触心理,怎么看都不懂,现在读来竟然有点豁然开朗诶 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原著,我当初看完小说觉得是在讲信仰,但是看了电影又有了一层关于人生活中如何与本我一起相处的思考……
我觉得电影侧重的角度跟书不一样,很有李安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