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的间隔年
最近一直在豆瓣上混着,看着都是关于自助旅游的内容,虽然从几年前就会在豆瓣上偶尔关注一下,但都是关注同城活动,比如讨论电影、书之类的。这次重归豆瓣,发现旅游板块非常的热,小站最多,小站最多,部落里的人也最多。然后发现现在出门旅游的大都是85后了,不论是父母资助还是穷游沙发,亦或是搭车背包,好像现在的天下都是85后的了,就连94年的都有了,而且大部分都用的是GAP YEAR的名号。因此我想谈谈自己的想法,大家不要拍砖,这仅是我个人的一些想法,或许跟不上潮流,或许不是那么时尚,但毕竟是我的思想嘛。
首先先介绍下我自己的情况吧。本人是81年的,自从03年毕业后就安安分分的找工作,上班,喜欢的是美食、旅游,虽然工资不高,但省吃俭用下来也去了很多地方旅游,基本上一年一到两次吧。当年我毕业的时候是没有间隔年这样的词的,还没毕业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找到工作,不再依赖父母,能够有自己的收入,逢年过节可以给家人买礼物等等。就连我6月底毕业,想在家里度过炎热的夏天——其实就是想偷下懒休息一下的时间,都被我妈无情的打断了。不知道现在大学情况怎么样,但我那会,我想读过大学的人应该都有迷茫,因为大学里学的东西实在是太落伍了,就我的专业来说,书本上的知识起码是十年前的,图书馆里的参考书甚至能找到70年代的,所以我当时找工作的时候真的是一头雾水,带着一张毕业证书和几张其他证书到处投简历。做过营销,虽然本人自认脸皮较厚,口才不错,但跟真正那些跑销售的人相比,真是自叹不如,第一天跟着别人出去跑,就意识到我与他们的差距,也知道我可能不是做销售的料,因为我太实诚,不会夸大其词,不会混淆视听,不会转换概念。于是我继续在人才市场里徘徊,后来我用我还不如我爸的CAD技术(我爸是高级工程师)找到了一份培训工作,说白了就是老师,有点类似技校的那种老师。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被录取,兴许是因为我懂那么一点,却给人家试讲的时候显得很镇定?反正我是被录用了。还好这个学校还算挺负责任的,让我先旁听一个星期。于是我就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一是听课,二是不断研究最新的CAD书籍,我把从学校里学到的最简单的CAD技术,突飞猛进到可以画3D的水准。不要说我夸大其词,我那时候是真的非常用功,就跟高考似的,每天凌晨1、2点睡,早上6点起床上班,7点打卡后就坐在办公室埋头苦干,再加上有不会的就立刻问别的老师,我的CAD水平确实是达到了可以授课的级别。然后教导了一个月的私人培训后,就是带小班,一班2、3个人,我又跳槽到一个大专院校,教导中专和大专的学生。自此我的勤奋学习工作的生涯又结束了。因为再后来我被我爸妈安排到了一个完全不需要CAD技术的公司,做着文职工作。然后我的生活就开始了一层不变,两点一线的模式,一直到现在。
说了这么多,其实并不是给自己打广告,而是给我对间隔年的一些想法做铺垫。
间隔年的意思是是西方国家的青年在升学或者毕业之后工作之前,做一次长期的旅行,让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体验与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不同的生活方式。期间,学生离开自己国家旅行,通常也适当做一些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或者一些非政府组织的志愿者工作。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国际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生存技能,增进学生的自我了解,从而让他们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工作或者找到更好的工作,更好融入社会。(百度上的内容)
就我的理解,应该是在大学毕业之后,工作之前,给自己一个更加认识自己的机会,通过旅行,学会独立,学会处理突发事件,学会人情世故,让自己更加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我为什么会认为是大学毕业之后呢,因为我认为只有这个年纪的人的想法才初步成熟了。我说的是大多数人,至少我现在回过头看看我身边的朋友,从70年代到90年代的,大都是20多岁才开始慢慢成熟的,高中时代都是热血沸腾,年少轻狂,大学才开始慢慢沉淀,自我反省。所以我很不能理解17、8岁的孩子就跑出来说间隔年,真的不知道这些才刚高中毕业的孩子,有的甚至没有一技之长,就跳出来间隔年、间隔年的叫着是什么意思。我觉得他们这种旅行至多是一种游玩的旅行,虽然可能他们也是用穷游的方式,住沙发、搭车什么的,我也很承认他们有勇气,有想法,但我觉得他们的这种行为对他们的未来的工作没有什么帮助。其实也就是一句很简单的话,你都还未定性,怎么能为未来谋划。虽然他们在旅途中肯定能收获不少东西,但我真的不觉得是间隔年所讲的那种收获。当然了我所说的肯定是排除那种好早就出来工作,已经工作了好几年的18岁了。而那些毕业以后去旅游的朋友,我觉得可以说是去旅行,给自己一些放松的时间,让自己纪念不会再来的学生时代,也不能说是间隔年,因为去旅行的朋友还是以游玩为主。
说了这么多,并不是批评那些说着间隔年的朋友们,这一点请大家相信。我佩服那些独自上路的朋友,不管什么原因,能跨出这一步就不会有遗憾,不像我这种只能利用假期出门的人,他们是自由的,我只能概况,年轻真好,时代进步了,我没赶上好时光呀。
首先先介绍下我自己的情况吧。本人是81年的,自从03年毕业后就安安分分的找工作,上班,喜欢的是美食、旅游,虽然工资不高,但省吃俭用下来也去了很多地方旅游,基本上一年一到两次吧。当年我毕业的时候是没有间隔年这样的词的,还没毕业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找到工作,不再依赖父母,能够有自己的收入,逢年过节可以给家人买礼物等等。就连我6月底毕业,想在家里度过炎热的夏天——其实就是想偷下懒休息一下的时间,都被我妈无情的打断了。不知道现在大学情况怎么样,但我那会,我想读过大学的人应该都有迷茫,因为大学里学的东西实在是太落伍了,就我的专业来说,书本上的知识起码是十年前的,图书馆里的参考书甚至能找到70年代的,所以我当时找工作的时候真的是一头雾水,带着一张毕业证书和几张其他证书到处投简历。做过营销,虽然本人自认脸皮较厚,口才不错,但跟真正那些跑销售的人相比,真是自叹不如,第一天跟着别人出去跑,就意识到我与他们的差距,也知道我可能不是做销售的料,因为我太实诚,不会夸大其词,不会混淆视听,不会转换概念。于是我继续在人才市场里徘徊,后来我用我还不如我爸的CAD技术(我爸是高级工程师)找到了一份培训工作,说白了就是老师,有点类似技校的那种老师。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被录取,兴许是因为我懂那么一点,却给人家试讲的时候显得很镇定?反正我是被录用了。还好这个学校还算挺负责任的,让我先旁听一个星期。于是我就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一是听课,二是不断研究最新的CAD书籍,我把从学校里学到的最简单的CAD技术,突飞猛进到可以画3D的水准。不要说我夸大其词,我那时候是真的非常用功,就跟高考似的,每天凌晨1、2点睡,早上6点起床上班,7点打卡后就坐在办公室埋头苦干,再加上有不会的就立刻问别的老师,我的CAD水平确实是达到了可以授课的级别。然后教导了一个月的私人培训后,就是带小班,一班2、3个人,我又跳槽到一个大专院校,教导中专和大专的学生。自此我的勤奋学习工作的生涯又结束了。因为再后来我被我爸妈安排到了一个完全不需要CAD技术的公司,做着文职工作。然后我的生活就开始了一层不变,两点一线的模式,一直到现在。
说了这么多,其实并不是给自己打广告,而是给我对间隔年的一些想法做铺垫。
间隔年的意思是是西方国家的青年在升学或者毕业之后工作之前,做一次长期的旅行,让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体验与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不同的生活方式。期间,学生离开自己国家旅行,通常也适当做一些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或者一些非政府组织的志愿者工作。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国际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生存技能,增进学生的自我了解,从而让他们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工作或者找到更好的工作,更好融入社会。(百度上的内容)
就我的理解,应该是在大学毕业之后,工作之前,给自己一个更加认识自己的机会,通过旅行,学会独立,学会处理突发事件,学会人情世故,让自己更加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我为什么会认为是大学毕业之后呢,因为我认为只有这个年纪的人的想法才初步成熟了。我说的是大多数人,至少我现在回过头看看我身边的朋友,从70年代到90年代的,大都是20多岁才开始慢慢成熟的,高中时代都是热血沸腾,年少轻狂,大学才开始慢慢沉淀,自我反省。所以我很不能理解17、8岁的孩子就跑出来说间隔年,真的不知道这些才刚高中毕业的孩子,有的甚至没有一技之长,就跳出来间隔年、间隔年的叫着是什么意思。我觉得他们这种旅行至多是一种游玩的旅行,虽然可能他们也是用穷游的方式,住沙发、搭车什么的,我也很承认他们有勇气,有想法,但我觉得他们的这种行为对他们的未来的工作没有什么帮助。其实也就是一句很简单的话,你都还未定性,怎么能为未来谋划。虽然他们在旅途中肯定能收获不少东西,但我真的不觉得是间隔年所讲的那种收获。当然了我所说的肯定是排除那种好早就出来工作,已经工作了好几年的18岁了。而那些毕业以后去旅游的朋友,我觉得可以说是去旅行,给自己一些放松的时间,让自己纪念不会再来的学生时代,也不能说是间隔年,因为去旅行的朋友还是以游玩为主。
说了这么多,并不是批评那些说着间隔年的朋友们,这一点请大家相信。我佩服那些独自上路的朋友,不管什么原因,能跨出这一步就不会有遗憾,不像我这种只能利用假期出门的人,他们是自由的,我只能概况,年轻真好,时代进步了,我没赶上好时光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