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shine in the rainy night
Sunshine in the rainy night
在某段时间,王老师就如同我的太阳,我像绿色植物一样不停的跑去直面照一下太阳,于是直面的朋友们看到我来了,就打趣说,瞧瞧,向日葵又来晒太阳了。
而这次见到ERIC,我又看到了一轮新的太阳,当下雨的晚上我们一起出去吃饭,不论阴雨冷风交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烦扰,ERIC始终笑容以对,语言的障碍丝毫不减他给我们带来的欢乐,那种给我的感觉就像雨夜里一束炙热的阳光sunshine in the rainy night.
在这次ERIC存在分析工作坊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的提问环节。我是一个极其敏感和容易的人,当我听到一些elephant shit,我恨不得堵上某些人的嘴,但每次意外的是,无论面对怎样的问题,ERIC总能给出超过我们预期的答案。很多时候,觉得提问者本身并没有能够清楚的描绘出问题,而ERIC总能够体察到提问者真正关注的核心,针对他没能表达清楚的问题给出超出我们预期的解答,频频让我惊颤。
工作坊的第一天下午开始,我就因为这些无趣的问题而陷入一种厌烦的情绪直到第二天上午的工作坊。第二天的时候我开始注意观察自己的情绪,为什么我会对别人的提问有如此大的反感。我在这里开始慢慢觉察到这种反感不仅仅是针对别人的,而是针对自己的,针对曾经的自己的不接纳。曾经的我总是坐在第一排,一个好学生的模样,上课遇到一丁点听不懂的地方就会跟老师发问,也乐于和老师交流。但后来我却从同学的口中得知,很多时候我问的都是些愚不可及根本不需要提问的问题,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自己有什么独到的简介,而仅仅是听得了只言片语,很想表现一下,才问了提问而提问。我无法面对曾经自己的一些行为。当我有一天从别人的身上看到了自己曾经的愚蠢,是我无法面对和接受的一个问题,所以我才会表达出那样巨大的反感。我虽然意识到了这一点,但我真正从这样的情绪中解放出来是一直等到ERIC用图形回答某人关于海德格尔的一个问题,那个时候,我才猛然醒悟到,其实提问的人本身并不清楚自己想要问什么,他们并非仅仅为了表现而提问,只是他们心中有困惑,可那些可怜的人们,却连自己的困惑也表达不清。而ERIC却比那个人本身更敏察,他能够透过那些愚蠢的问题的表面,直视那个人的内心,明白他真正想要问的问题,给出超过他预期的答案。
当第三天的时候,我自己提问,我更加意识到了这点。当我说出自己的问题,我听着王老师的翻译,心里开始着急,心想:王老师怎么就这么原封不动照搬着直译过去了呢?怎么不把我的语言整理总结下再传达给ERIC呢?那个时候,我才明白,其实我也不知道如何表述清楚我要问的问题,有些东西仿佛在心里,它冒出了头绪,我抓住了一点细碎的棱角,可是并没有把它完全的拎出来。可是我听着ERIC的回答,我渐渐的开始清楚我要问的问题,我要问的不是字面上王老师翻译过去的问题,我开始渐渐明了心里的问题,而终于问了出来。问出来的一霎那,我知道这也是个傻问题,如果是其他人向我问起,我会呵呵笑过,给出一个理论化无懈可击的回答,可是这依然是我的问题,one personal question,纠缠了我20多年的问题,无论知识的积淀能够让我找到多么无懈可击的答案,我依然没法摆脱它的困扰。表面上看这只是一个普通的问题,甚至是一个stupid question,但实际他如树木盘根错节的根系,纠缠了许多的过往,岂是三言两语理论化的回答能够理清的。而常人总在字面上回答问题,所以总是感慨,明明道理已经讲的如此透彻,怎有人还是如此执迷不悟。该有怎样人事的历练和智慧的积淀,才能洞察这表面冠冕堂皇下的盘根错节,如ERIC这般。
然而很多问题是无解的,不论这个问题在理论上有多么无懈可击的答案,对于你而言,都是无法回到的过去,很多时候我们只能接受曾经的伤痛,因为曾经的伤痛是无论你用什么样的语言粉饰他都无法抹去的伤痛,伤痕已经在了,你不能假装看不见,你不能假装那只是一块创可贴,你必须接受你受伤了,即便是很深的伤,然后带着伤去前行。
当你18岁的时候,你失去了曾经的美貌,你只能现在带着你损毁的容貌开始新的生活,任何幻想你还是如同曾经倾城倾国都是不可能的。现实有时候就是这样的残酷。你需要接受曾经的伤痛,带着伤痛去前行。
然而依然感谢ERIC,这束雨夜里的阳光,即便将来我依然在阴雨冷风的黑夜里前行,我会记得有一束炽热的阳光,投在我的前方,温暖我,陪伴我前行。
在某段时间,王老师就如同我的太阳,我像绿色植物一样不停的跑去直面照一下太阳,于是直面的朋友们看到我来了,就打趣说,瞧瞧,向日葵又来晒太阳了。
而这次见到ERIC,我又看到了一轮新的太阳,当下雨的晚上我们一起出去吃饭,不论阴雨冷风交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烦扰,ERIC始终笑容以对,语言的障碍丝毫不减他给我们带来的欢乐,那种给我的感觉就像雨夜里一束炙热的阳光sunshine in the rainy night.
在这次ERIC存在分析工作坊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的提问环节。我是一个极其敏感和容易的人,当我听到一些elephant shit,我恨不得堵上某些人的嘴,但每次意外的是,无论面对怎样的问题,ERIC总能给出超过我们预期的答案。很多时候,觉得提问者本身并没有能够清楚的描绘出问题,而ERIC总能够体察到提问者真正关注的核心,针对他没能表达清楚的问题给出超出我们预期的解答,频频让我惊颤。
工作坊的第一天下午开始,我就因为这些无趣的问题而陷入一种厌烦的情绪直到第二天上午的工作坊。第二天的时候我开始注意观察自己的情绪,为什么我会对别人的提问有如此大的反感。我在这里开始慢慢觉察到这种反感不仅仅是针对别人的,而是针对自己的,针对曾经的自己的不接纳。曾经的我总是坐在第一排,一个好学生的模样,上课遇到一丁点听不懂的地方就会跟老师发问,也乐于和老师交流。但后来我却从同学的口中得知,很多时候我问的都是些愚不可及根本不需要提问的问题,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自己有什么独到的简介,而仅仅是听得了只言片语,很想表现一下,才问了提问而提问。我无法面对曾经自己的一些行为。当我有一天从别人的身上看到了自己曾经的愚蠢,是我无法面对和接受的一个问题,所以我才会表达出那样巨大的反感。我虽然意识到了这一点,但我真正从这样的情绪中解放出来是一直等到ERIC用图形回答某人关于海德格尔的一个问题,那个时候,我才猛然醒悟到,其实提问的人本身并不清楚自己想要问什么,他们并非仅仅为了表现而提问,只是他们心中有困惑,可那些可怜的人们,却连自己的困惑也表达不清。而ERIC却比那个人本身更敏察,他能够透过那些愚蠢的问题的表面,直视那个人的内心,明白他真正想要问的问题,给出超过他预期的答案。
当第三天的时候,我自己提问,我更加意识到了这点。当我说出自己的问题,我听着王老师的翻译,心里开始着急,心想:王老师怎么就这么原封不动照搬着直译过去了呢?怎么不把我的语言整理总结下再传达给ERIC呢?那个时候,我才明白,其实我也不知道如何表述清楚我要问的问题,有些东西仿佛在心里,它冒出了头绪,我抓住了一点细碎的棱角,可是并没有把它完全的拎出来。可是我听着ERIC的回答,我渐渐的开始清楚我要问的问题,我要问的不是字面上王老师翻译过去的问题,我开始渐渐明了心里的问题,而终于问了出来。问出来的一霎那,我知道这也是个傻问题,如果是其他人向我问起,我会呵呵笑过,给出一个理论化无懈可击的回答,可是这依然是我的问题,one personal question,纠缠了我20多年的问题,无论知识的积淀能够让我找到多么无懈可击的答案,我依然没法摆脱它的困扰。表面上看这只是一个普通的问题,甚至是一个stupid question,但实际他如树木盘根错节的根系,纠缠了许多的过往,岂是三言两语理论化的回答能够理清的。而常人总在字面上回答问题,所以总是感慨,明明道理已经讲的如此透彻,怎有人还是如此执迷不悟。该有怎样人事的历练和智慧的积淀,才能洞察这表面冠冕堂皇下的盘根错节,如ERIC这般。
然而很多问题是无解的,不论这个问题在理论上有多么无懈可击的答案,对于你而言,都是无法回到的过去,很多时候我们只能接受曾经的伤痛,因为曾经的伤痛是无论你用什么样的语言粉饰他都无法抹去的伤痛,伤痕已经在了,你不能假装看不见,你不能假装那只是一块创可贴,你必须接受你受伤了,即便是很深的伤,然后带着伤去前行。
当你18岁的时候,你失去了曾经的美貌,你只能现在带着你损毁的容貌开始新的生活,任何幻想你还是如同曾经倾城倾国都是不可能的。现实有时候就是这样的残酷。你需要接受曾经的伤痛,带着伤痛去前行。
然而依然感谢ERIC,这束雨夜里的阳光,即便将来我依然在阴雨冷风的黑夜里前行,我会记得有一束炽热的阳光,投在我的前方,温暖我,陪伴我前行。
闲来撸猫曼回家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和s梳理了我教育理念的转变以及人生的4个十年 (5人喜欢)
- 梦:白菜馅水饺and韭菜馅水饺 (3人喜欢)
- 对照记:双喵镇的2025 VS 双喵镇的2017 (2人喜欢)
- 双喵镇的前世:我为什么要做双喵镇? (6人喜欢)
- 小飞人四重意义上的跳跃 (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