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德黑兰2005
结束了在苏丹的出差任务后,我经迪拜转机去了德黑兰。在迪拜要停留十八个小时才能接驳上去德黑兰的航班,我在机场找到阿联酋航空公司的柜台,咬咬牙花一百美金申请了可以入境停留九十六小时的临时签证和酒店,被他们拉到了城里一家叫做“SUN And SAND”的旅馆,这些天在撒哈拉沙漠边上看够了SUN和SAND,我进了房间倒头就睡,一觉从头天晚上十二点睡到第二天中午十二点,有些日子没有享受过这么安静、凉快的睡眠环境了。
过去对伊朗的印象是碎片化的:1980年美军那次折戟沉沙的营救人质行动,几乎贯穿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两伊战争,《倚天屠龙记》里来自波斯的高手们,“德黑兰1943”中阿兰德隆好像是个配角?算我孤陋寡闻吧,几千年来伊朗一直就是人类迁移和文明交往的重要走廊,波斯文明源远流长,其鼎盛时期的疆土东起印度河流域,西至巴尔干半岛,北起亚美尼亚,南至埃塞俄比亚,是世界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纵使犹太人都会在《圣经》中称颂波斯王居鲁士二世:“我耶和华所膏的居鲁士,我搀扶他的右手,使列国降伏在他的面前。我也要放松列王的腰带,使城门在他面前敞开,不得关闭。”
在德黑兰机场遇见已经在此地呆了一年多的小梁,他客气说,“伊朗不比其它地方,条件艰苦啊”,我心里想从喀土穆来到德黑兰,我满眼都是繁华,何以谈艰苦啊?公司宿舍和办公室都在费伦贾克区,就在厄尔布尔士山脉的一面山坡上,每天早上出门遇见都是明媚阳光,清爽山风,还有路边绿树下点缀着的朵朵红花。晚上下班后我总是沿着路边高墙密树下不过一人宽的小径由山下往山上慢慢走,悄悄穿越那些充满异域风情的大院,经过那些打扮入时的少年、手拉着手的情侣,是的,在费伦贾克暮光里我们可以看得到手牵着手“压马路”的情侣们,德黑兰并不是传说中的笼罩在沉闷黑袍下。夜深,人静,我伫立在客厅窗前,那扇窗对着山下德黑兰城,遥望灯火闪烁如银河璀璨,因为它算得上山城,所以灯火错落有致,又因为一些灯火是行驶着的车灯,所以错落有致里又流光溢彩。
六月末费伦贾克气候怡人,晚上睡觉连风扇都不需要。可是,在火炉喀土穆尚能上床就酣然入睡的我在这里却有好几个晚上都没有睡好,因为临着马路,一盏路灯透过薄薄窗帘把房间照得通亮,而且,几乎通宵都有往山上冲的汽车引擎在轰鸣,不时还会从路上传来强劲音乐声。有一夜又被音乐吵醒,我忍不住翻身下床走到窗前去窥探,想看看究竟是什么人如此张扬,让我睁大了眼睛睡意全无的是看到几位妙龄女子挤在一辆摇滚着的车里在往山上冲,这就是2005年夏天的德黑兰,身临其境和道听途说之间的巨大反差让我忍不住想用“闷骚”一词去形容这座城市和城市里的人。来之前只听人说到德黑兰人家庭观念太重,连国内出差也不愿意,所以我们难以招聘到合适的本地员工;还听说一家德国公司的某高管招惹了一位当地女子,结果被禁止出境,必须老老实实在此地做几十年上门女婿;再有就是传说伊朗人爱看中国电视剧,尤其喜欢金庸的那些故事,看完了还会拉着中国人给张无忌令狐冲做性格分析。到了德黑兰之后发现波斯果然产美女,一个叫做佳瓦妮的女子是我们部门新近招聘的工程师,第一次见面她比划了好一阵子,终于找到一个英文词来告诉我“佳瓦妮”的意思是blossom,指的是“花开的状态”,名字的意境里都透着“闷骚”。她像不少在街头见到的德黑兰女子一样用米色短风衣代替了传统黑色长袍,衣襟处还有朵漂亮绣花,腿上是一条牛仔裤,脚踝有精致的脚链。还有个叫做维纳斯的小女孩是行政部门的文员,那天快下班时她靠在我们办公室门框上,忽然冒出一句不知道是谁教的中文,“我想死你了”,引得大家笑成一片。第二天差不多同样时间她又来了,还是倚在那里,我们翘首以待,她说出来的却是“我烦死你”了,又是满堂大笑。不知道她的中文老师是谁?让女孩按照从“想死你”到“烦死你”的顺序来学习中文还真算是生动贴切。
中东北非各个国家每周的休息日各不相同,因为星期五是穆斯林重要的礼拜日,所以大家都要在这一天放假,北非的埃及和苏丹等国家的休息日就是星期五和星期六,阿拉伯半岛上的伊朗等国家每周的休息日变成了星期四和星期五。在德黑兰的第一个星期四,我跟着大家下了山,先在个热闹集市里买了双中国制造的足球鞋,然后去一家大学校园的足球场上踢了场球。第一次在国门之外踢客场,身上穿着一位波斯大叔友情赞助的留着浓烈体味的球衣,奔跑在伊朗高原的蓝天白云下,我一半时间都在走神欣赏远处的巍峨雪山,这场球的结果是被人痛宰,但司职后卫的我仍然觉得很享受。
晚上本来准备去一家依山傍水的茶馆喝茶聊天,但发现似乎全城的人都出了门,茶馆客满,掉头时又被塞在路上进退不得,好不容易才离开堰塞的车河,兜兜转转最后进了一个大公园。虽然知道伊朗人作息习惯与中国人大相径庭,但看到晚上十一点钟的公园里熙熙攘攘还是有几分意外,他们多是举家而来,草地上铺一张波斯毯,一家人围坐着,笑语晏晏里品尝自己带来的美食和饮品,孩子们则在旁边打闹追逐。我穿行在祥和里,用充满新奇的目光打量着德黑兰人的周末夜晚。走累了,我们在公园一角的小广场上坐了下来,一边喝着无处不在的冰镇百事可乐,一边无可救药的让话题回到了工作。离开公园已经是子夜,公园门口的乒乓球桌上仍然有人捉对厮杀,门前公路上仍然是车流不息。回宿舍的路上经过一个游乐场,摩天轮和海盗船上传过来一阵高过一阵的惊声尖叫,去过一些不夜城,看过一些灯红酒绿,但这样午夜两点喧嚣的海盗船还真不多见,我再次见到了德黑兰的活泼。
这一年夏天的德黑兰发生着一件大事,伊朗第一次全民直选的总统选举,经过两轮激烈竞争,从前并无太大名气的德黑兰市长内贾德脱颖而出,战胜了前任总统,头号热门人物拉夫桑贾尼,最终赢得了选战。大选结果出来的第二天早上佳瓦妮一见到我就做了个黑纱蒙面的手势,轻轻说了句“I want to cry”。原来,不到五十岁的内贾德对内是极端保守派,强调伊斯兰核心价值,主张建立伊斯兰政府,对外又极其强硬,在学生时代就是反美先锋,同时还坚决反对苏联的存在。他朴实亲民的一面得到了社会下层人民的爱戴和支持,传统守旧的一面又让希冀变革的人们失望,大选结果出来后伊朗民众几家欢乐几家愁,佳瓦妮郁郁寡欢了一整天,甚至提到了移民,说要逃离这个她认为即将倒退的国家。
我本来计划在伊朗多呆些日子,要去下面的省里出差,工作之余还约了同宿舍的兄弟等到下一个周末去登宿舍背后的大山,找一找地图上看到的费伦贾克河,量一量我们与冰雪之间的距离,却突然接到电话说有紧急工作需要我尽快返回开罗。因为没有埃及签证,只得绕道叙利亚,据说在那里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办到埃及签证。2005年6月29日黄昏,伊朗航空公司的IR517航班载我离开,这一次德黑兰之旅最后的意料之外是飞机上随晚餐送上的还有一支红色玫瑰,隐约记起了这座城市曾经被唤作过玫瑰之城。只是,如今的人们有谁听到“德黑兰”想到的会是玫瑰花呢?
过去对伊朗的印象是碎片化的:1980年美军那次折戟沉沙的营救人质行动,几乎贯穿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两伊战争,《倚天屠龙记》里来自波斯的高手们,“德黑兰1943”中阿兰德隆好像是个配角?算我孤陋寡闻吧,几千年来伊朗一直就是人类迁移和文明交往的重要走廊,波斯文明源远流长,其鼎盛时期的疆土东起印度河流域,西至巴尔干半岛,北起亚美尼亚,南至埃塞俄比亚,是世界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纵使犹太人都会在《圣经》中称颂波斯王居鲁士二世:“我耶和华所膏的居鲁士,我搀扶他的右手,使列国降伏在他的面前。我也要放松列王的腰带,使城门在他面前敞开,不得关闭。”
在德黑兰机场遇见已经在此地呆了一年多的小梁,他客气说,“伊朗不比其它地方,条件艰苦啊”,我心里想从喀土穆来到德黑兰,我满眼都是繁华,何以谈艰苦啊?公司宿舍和办公室都在费伦贾克区,就在厄尔布尔士山脉的一面山坡上,每天早上出门遇见都是明媚阳光,清爽山风,还有路边绿树下点缀着的朵朵红花。晚上下班后我总是沿着路边高墙密树下不过一人宽的小径由山下往山上慢慢走,悄悄穿越那些充满异域风情的大院,经过那些打扮入时的少年、手拉着手的情侣,是的,在费伦贾克暮光里我们可以看得到手牵着手“压马路”的情侣们,德黑兰并不是传说中的笼罩在沉闷黑袍下。夜深,人静,我伫立在客厅窗前,那扇窗对着山下德黑兰城,遥望灯火闪烁如银河璀璨,因为它算得上山城,所以灯火错落有致,又因为一些灯火是行驶着的车灯,所以错落有致里又流光溢彩。
六月末费伦贾克气候怡人,晚上睡觉连风扇都不需要。可是,在火炉喀土穆尚能上床就酣然入睡的我在这里却有好几个晚上都没有睡好,因为临着马路,一盏路灯透过薄薄窗帘把房间照得通亮,而且,几乎通宵都有往山上冲的汽车引擎在轰鸣,不时还会从路上传来强劲音乐声。有一夜又被音乐吵醒,我忍不住翻身下床走到窗前去窥探,想看看究竟是什么人如此张扬,让我睁大了眼睛睡意全无的是看到几位妙龄女子挤在一辆摇滚着的车里在往山上冲,这就是2005年夏天的德黑兰,身临其境和道听途说之间的巨大反差让我忍不住想用“闷骚”一词去形容这座城市和城市里的人。来之前只听人说到德黑兰人家庭观念太重,连国内出差也不愿意,所以我们难以招聘到合适的本地员工;还听说一家德国公司的某高管招惹了一位当地女子,结果被禁止出境,必须老老实实在此地做几十年上门女婿;再有就是传说伊朗人爱看中国电视剧,尤其喜欢金庸的那些故事,看完了还会拉着中国人给张无忌令狐冲做性格分析。到了德黑兰之后发现波斯果然产美女,一个叫做佳瓦妮的女子是我们部门新近招聘的工程师,第一次见面她比划了好一阵子,终于找到一个英文词来告诉我“佳瓦妮”的意思是blossom,指的是“花开的状态”,名字的意境里都透着“闷骚”。她像不少在街头见到的德黑兰女子一样用米色短风衣代替了传统黑色长袍,衣襟处还有朵漂亮绣花,腿上是一条牛仔裤,脚踝有精致的脚链。还有个叫做维纳斯的小女孩是行政部门的文员,那天快下班时她靠在我们办公室门框上,忽然冒出一句不知道是谁教的中文,“我想死你了”,引得大家笑成一片。第二天差不多同样时间她又来了,还是倚在那里,我们翘首以待,她说出来的却是“我烦死你”了,又是满堂大笑。不知道她的中文老师是谁?让女孩按照从“想死你”到“烦死你”的顺序来学习中文还真算是生动贴切。
中东北非各个国家每周的休息日各不相同,因为星期五是穆斯林重要的礼拜日,所以大家都要在这一天放假,北非的埃及和苏丹等国家的休息日就是星期五和星期六,阿拉伯半岛上的伊朗等国家每周的休息日变成了星期四和星期五。在德黑兰的第一个星期四,我跟着大家下了山,先在个热闹集市里买了双中国制造的足球鞋,然后去一家大学校园的足球场上踢了场球。第一次在国门之外踢客场,身上穿着一位波斯大叔友情赞助的留着浓烈体味的球衣,奔跑在伊朗高原的蓝天白云下,我一半时间都在走神欣赏远处的巍峨雪山,这场球的结果是被人痛宰,但司职后卫的我仍然觉得很享受。
晚上本来准备去一家依山傍水的茶馆喝茶聊天,但发现似乎全城的人都出了门,茶馆客满,掉头时又被塞在路上进退不得,好不容易才离开堰塞的车河,兜兜转转最后进了一个大公园。虽然知道伊朗人作息习惯与中国人大相径庭,但看到晚上十一点钟的公园里熙熙攘攘还是有几分意外,他们多是举家而来,草地上铺一张波斯毯,一家人围坐着,笑语晏晏里品尝自己带来的美食和饮品,孩子们则在旁边打闹追逐。我穿行在祥和里,用充满新奇的目光打量着德黑兰人的周末夜晚。走累了,我们在公园一角的小广场上坐了下来,一边喝着无处不在的冰镇百事可乐,一边无可救药的让话题回到了工作。离开公园已经是子夜,公园门口的乒乓球桌上仍然有人捉对厮杀,门前公路上仍然是车流不息。回宿舍的路上经过一个游乐场,摩天轮和海盗船上传过来一阵高过一阵的惊声尖叫,去过一些不夜城,看过一些灯红酒绿,但这样午夜两点喧嚣的海盗船还真不多见,我再次见到了德黑兰的活泼。
这一年夏天的德黑兰发生着一件大事,伊朗第一次全民直选的总统选举,经过两轮激烈竞争,从前并无太大名气的德黑兰市长内贾德脱颖而出,战胜了前任总统,头号热门人物拉夫桑贾尼,最终赢得了选战。大选结果出来的第二天早上佳瓦妮一见到我就做了个黑纱蒙面的手势,轻轻说了句“I want to cry”。原来,不到五十岁的内贾德对内是极端保守派,强调伊斯兰核心价值,主张建立伊斯兰政府,对外又极其强硬,在学生时代就是反美先锋,同时还坚决反对苏联的存在。他朴实亲民的一面得到了社会下层人民的爱戴和支持,传统守旧的一面又让希冀变革的人们失望,大选结果出来后伊朗民众几家欢乐几家愁,佳瓦妮郁郁寡欢了一整天,甚至提到了移民,说要逃离这个她认为即将倒退的国家。
我本来计划在伊朗多呆些日子,要去下面的省里出差,工作之余还约了同宿舍的兄弟等到下一个周末去登宿舍背后的大山,找一找地图上看到的费伦贾克河,量一量我们与冰雪之间的距离,却突然接到电话说有紧急工作需要我尽快返回开罗。因为没有埃及签证,只得绕道叙利亚,据说在那里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办到埃及签证。2005年6月29日黄昏,伊朗航空公司的IR517航班载我离开,这一次德黑兰之旅最后的意料之外是飞机上随晚餐送上的还有一支红色玫瑰,隐约记起了这座城市曾经被唤作过玫瑰之城。只是,如今的人们有谁听到“德黑兰”想到的会是玫瑰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