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热爱北方的冬天
时间已近年底,转眼都十一月中旬了,可是厦门的天气还是不温不火,每天薄薄的一件连衣裙就足以应付,加件开衫动一动就要出汗。上周去花市买花,本想着穿的精致一点,就找出最近才买的短裙开衫穿上深蓝色的丝袜,踩着一双小单鞋出门了,结果只是一个上午,全湿了,对的,湿了。天气闷热的不像话,如果没有时间概念会以为是北方的七月。
可是对于一个过去二十二年基本在北方甚至西北游荡的人来说,到了十月中旬左右就开始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的似乎成为一种隐秘的仪式。
天津的冬天很干燥,风大,地上还不干净全是灰,用高中数学老师的话来说,有的地儿一刮风就跟佛教圣地似的,可是我就是爱那样的地方。高中的时候衣服不多,一年也就一件羽绒服,早上骑车上学,出门儿时把秋衣毛衣校服羽绒服,秋裤毛裤校裤依次套好,冬天的袜子经常被我穿的大脚趾破洞,于是就两只脚换过来穿,等两只四边都破了就扔掉,这种袜子不能短,这是要塞秋裤的。身上拾掇利索了把书包背上,围脖裹到眼睛下面,戴上耳罩手套,必须是毛线手套,我妈嫌外边卖的质量不好就自个儿给我织,我曾经拥有过三双大红色的手套。然后就颠儿颠儿颠儿的下楼,快到楼下了我妈站在五楼楼道里用它那浑厚的嗓音喊住我大吼一声“饭盒儿!!!!!”就一刻都不带停留的转身回去取,顺带着想起来还有一个装书的袋子一并捎上噔噔噔的再下楼。迎着冬天的大风骑车时一件令人不寒而栗的事情,这么多年了我一直没有搞懂为什么我上学的时候是顶风放学的时候还尼玛是顶风。等到了教室,把手套耳罩围脖羽绒服依次脱下装进我妈专门儿给我准备的屈臣氏的大袋子里,放在桌子边儿上,我好像每天都能体会到孩子生出来的快感,还得是顺产。
后来去了兰州,不再骑车,衣服也多了,不光自己的,还能穿室友的,出门儿之前就又多了一件事儿就是挑衣服,不光外套,内搭也很重要,总之一个字:作。那里的阳光每天都很好,所以在室内永远不可能正确判断气温,不是穿多了就是穿少了,穿正好了那是老手,这事儿得靠经验。考研的那段日子,对冬天的体会最深刻。早上天还没亮就得起床去图书馆占座,在那一坐十几个小时是无比痛苦的事情,于是我们就把屁垫儿热水袋小摊子披肩之类的全都拿过去,少带一样今儿这一天算是废了,不踏实。所以每天早上六点多,就能看见两个苦逼考研女背着硕大的书包,手里拎着两个袋子,一个装上述那些东西,一个装水杯咖啡杯茶杯零食等不必要生活用品,一边儿哆嗦一边儿哈气一边骂街的往图书馆挪过去,还记得我那阵儿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考完研之后我要睡到天崩地裂海枯石烂干柴烈火谁叫我我杀谁。图书馆门口排队的时候还要鼓足勇气摘掉一只手套从大衣口袋里掏出手机来刷刷微博,真的是得下好大的决心才能做到,那冷空气就是刀子,能割人一脸道子。看书看到差不多市场开门儿的时候又重新把围脖耳罩手套大衣等穿上,哆哆嗦嗦的挪到市场去,我通常是买一杯燕麦奶茶和鸡蛋卷饼,还喜欢就着冷气边走边吃,隔着手套捧着那刚出锅的热乎的冒气儿的饼,心就踏实下来了,感觉到烫了就从左手倒到右手,吃急了烫嘴就把嘴撅成o形用舌头在嘴里捣腾那一小块儿饼,全部吃下去了之后一股暖流涌上来,啧啧,被自己感动的眼泪都要下来了。此过程大概耗时半小时左右。
之前我一直以为我是喜欢厦门的,可是这样的气候让人焦虑不安,仿佛到了十月就该把自己变成一只熊才是科学的,不然毫无安全感。每天跟本地同事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什么时候能穿大衣啊什么时候能穿羽绒服啊他们总是很和蔼的告诉我会有那么一天的。之前我就说过,我会为海而来到这里,但同样我也有可能为雪离开这里。这个想法一直只是一个想法而已,直到最近豆瓣儿上疯转的一篇日志,我怎么就舍得了离开北京,里面有一张图,画面是这样的,冬天,在一个胡同里,有墙边上拉了根铁丝,上边挂了一结了冰的墩布,是的就是墩布我永远不想迁就南方管那叫拖把。这样一张类似于天津的傻逼图竟然引得我眼泪汪汪的,它告诉我你必须回去,那是你的过去,你的童年,你的傻逼年岁在北方度过,你必须回去。
厚实的冬天才能带给我安全感。
可是对于一个过去二十二年基本在北方甚至西北游荡的人来说,到了十月中旬左右就开始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的似乎成为一种隐秘的仪式。
天津的冬天很干燥,风大,地上还不干净全是灰,用高中数学老师的话来说,有的地儿一刮风就跟佛教圣地似的,可是我就是爱那样的地方。高中的时候衣服不多,一年也就一件羽绒服,早上骑车上学,出门儿时把秋衣毛衣校服羽绒服,秋裤毛裤校裤依次套好,冬天的袜子经常被我穿的大脚趾破洞,于是就两只脚换过来穿,等两只四边都破了就扔掉,这种袜子不能短,这是要塞秋裤的。身上拾掇利索了把书包背上,围脖裹到眼睛下面,戴上耳罩手套,必须是毛线手套,我妈嫌外边卖的质量不好就自个儿给我织,我曾经拥有过三双大红色的手套。然后就颠儿颠儿颠儿的下楼,快到楼下了我妈站在五楼楼道里用它那浑厚的嗓音喊住我大吼一声“饭盒儿!!!!!”就一刻都不带停留的转身回去取,顺带着想起来还有一个装书的袋子一并捎上噔噔噔的再下楼。迎着冬天的大风骑车时一件令人不寒而栗的事情,这么多年了我一直没有搞懂为什么我上学的时候是顶风放学的时候还尼玛是顶风。等到了教室,把手套耳罩围脖羽绒服依次脱下装进我妈专门儿给我准备的屈臣氏的大袋子里,放在桌子边儿上,我好像每天都能体会到孩子生出来的快感,还得是顺产。
后来去了兰州,不再骑车,衣服也多了,不光自己的,还能穿室友的,出门儿之前就又多了一件事儿就是挑衣服,不光外套,内搭也很重要,总之一个字:作。那里的阳光每天都很好,所以在室内永远不可能正确判断气温,不是穿多了就是穿少了,穿正好了那是老手,这事儿得靠经验。考研的那段日子,对冬天的体会最深刻。早上天还没亮就得起床去图书馆占座,在那一坐十几个小时是无比痛苦的事情,于是我们就把屁垫儿热水袋小摊子披肩之类的全都拿过去,少带一样今儿这一天算是废了,不踏实。所以每天早上六点多,就能看见两个苦逼考研女背着硕大的书包,手里拎着两个袋子,一个装上述那些东西,一个装水杯咖啡杯茶杯零食等不必要生活用品,一边儿哆嗦一边儿哈气一边骂街的往图书馆挪过去,还记得我那阵儿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考完研之后我要睡到天崩地裂海枯石烂干柴烈火谁叫我我杀谁。图书馆门口排队的时候还要鼓足勇气摘掉一只手套从大衣口袋里掏出手机来刷刷微博,真的是得下好大的决心才能做到,那冷空气就是刀子,能割人一脸道子。看书看到差不多市场开门儿的时候又重新把围脖耳罩手套大衣等穿上,哆哆嗦嗦的挪到市场去,我通常是买一杯燕麦奶茶和鸡蛋卷饼,还喜欢就着冷气边走边吃,隔着手套捧着那刚出锅的热乎的冒气儿的饼,心就踏实下来了,感觉到烫了就从左手倒到右手,吃急了烫嘴就把嘴撅成o形用舌头在嘴里捣腾那一小块儿饼,全部吃下去了之后一股暖流涌上来,啧啧,被自己感动的眼泪都要下来了。此过程大概耗时半小时左右。
之前我一直以为我是喜欢厦门的,可是这样的气候让人焦虑不安,仿佛到了十月就该把自己变成一只熊才是科学的,不然毫无安全感。每天跟本地同事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什么时候能穿大衣啊什么时候能穿羽绒服啊他们总是很和蔼的告诉我会有那么一天的。之前我就说过,我会为海而来到这里,但同样我也有可能为雪离开这里。这个想法一直只是一个想法而已,直到最近豆瓣儿上疯转的一篇日志,我怎么就舍得了离开北京,里面有一张图,画面是这样的,冬天,在一个胡同里,有墙边上拉了根铁丝,上边挂了一结了冰的墩布,是的就是墩布我永远不想迁就南方管那叫拖把。这样一张类似于天津的傻逼图竟然引得我眼泪汪汪的,它告诉我你必须回去,那是你的过去,你的童年,你的傻逼年岁在北方度过,你必须回去。
厚实的冬天才能带给我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