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城阴谋
观者皆曰寒战神似黑暗骑士。确实像,像到连毛病也一并抄来。这毛病个人在“黑暗骑士也算神作”的博文中有重点提及。简单概括一下就是:以单纯服务于叙事的角色性格变化,以及具有随机偶发性质的反转事件,去误导观众思维,掩饰阴谋真相。可当一切水落石出之后,以阴谋该有的逻辑反溯推敲,却发现之前阴谋实施过程中的诸多环节都难以成立。
先说角色性格变化。梁家辉一角就对到了黑暗骑士中先是盲从鼓噪蝙蝠侠自首以求己安最后却突然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哥潭民众。开篇伊始,他必须要尽量配合阴谋实施(不是配合他儿子,而是配合导演)。这“尽量”首先表现在造型上的与众不同。警局上下无论男女都是西服笔挺,惟独他一副黑社会大佬的造型做派。再就是烂权徇私得如此不加掩饰毫无顾忌。会议室对郭等高级主管当众羞辱训斥,然后对杨蛮横的越权施令……
抛开阴谋一层关系,单纯从角色塑造本身去看,梁的这些行为都是过火到近于失真。以港府官僚性格和廉政公署的巨大存在,你很难相信如此的鲁莽性格能一路升做警界高官。但更大矛盾还是阴谋破局后的蜕变。从大义灭亲那一刻起,此公突然高大起来,而且愈来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郭富城,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对方的智慧学识也不过如此——“丘吉尔的原话不是这么说的”。
没法不高大。他要不高大,这戏没法继续,双雄从磕绊到联手的大模样就无法成局。
梁家辉角色性格上的突兀反差可以归咎于两点。其一,还是老生常谈,类型套路不做细致揣摩消化就匆忙搬来混搭。所谓双雄模式,是要双线并进、等量齐观才能充分发挥效能。洛城中,皮尔斯寻到线索,罗素也要接踵而至,罗素爱上的女人,皮尔斯也要染指。戏份平摊,才能将不打不相识或英雄惜英雄的感觉刻画充分。寒战将其改为以郭为强主,以梁为弱辅,自然导致高潮来临后劲不足的问题。其二,就是好莱坞时下热门的悬念构造样式(以诺兰为代表)教坏了香港同业。这是一种细究起来在绝大多数故事情景中难以成立的样式。展开这个话题前,先说一个近期看过的五十年代黑片。情节大致如下:
一起因追查假币而起的追车事件导致嫌犯车毁人亡,负责追捕的两位警察在死者车内发现一箱真钱,其中一人在总部人马赶到之前私吞了其中一小部分。搭档看在眼中,虽觉不妥,却也没有向上检举。但上司最终还是从指纹等线索中嗅到了箱钱总数有差,产生怀疑,找其谈话,旁敲侧击。但两人一个装作一无所知,一个自觉有愧沉默无语,上司苦于无证,只好作罢。过了几天,两人再被找去,并被出示一件号称在车内发现,但与死者身量不符的男装,暗示可能存在漏网余党。果不其然,二人很快就接到了索要赃款的勒索电话……
其实这是上司设的一个局。随便找个手下假扮疑犯打电话恐吓二人,迫使其慌乱之下露出马脚,然后一举擒获。在这个例子中,警局、内奸、阴谋、勒索等时下大片常备叙事元素应有尽有。但不同的是,当你知是阴谋,并以阴谋所应有的逻辑反溯,会发现几乎无懈可击。因为它精准捕捉到了无前科警员初次监守自盗后所应有的双重心理弱点:拿钱本身的心虚,与因拿钱而对于自己勘察现场时并未发现男装的专业判断突然丧失了信心。
不过我们也理解此类小品式的阴谋虽然精巧却可能落伍于时代。因为你现在只靠四平八稳的两次谈话一通电话,很难撑起商业大片动辄一百三十分钟的片长以及观众对于视听感官刺激的强烈需求。于是,“有为”导演就开始把大段的动作场面也引入到大的悬念框架中(常以阴谋形式出现),作为悬念的组成部分而存在。比如黑暗骑士中的小丑追车被捕,寒战中的缴纳赎金。
但问题却在于,动作桥段的随机性、不可控性是与阴谋的预先策划、全盘掌握完全背道而驰的。正像我在“算神作”一文中问道:也许小丑可以预判到蝙蝠侠不会下死手,但他怎么能掌控翻车事故不会让自己瞬间毙命?同理,也许彭于晏可以预判到天桥撒钱是一种成功的分神术,但怎么能知道郭富城用对讲机叫上桥助阵的只有钱嘉乐一人而不是跟上来一大票警察并最终反将蒙面悍匪全歼当场?换句话说,这惊天阴谋的具体实施,不但要完全掌控对手的性格和理念,甚至还取决于全然无法预知的一念之差?可如果是一念之差,那就不叫悬念、阴谋而属于运气、赌博了。整个故事的框架也彻底崩塌。除非!你用有一种东西尽量把“接受度”平衡回来:风格!而这种风格通常是喜剧,就是让观众从一开始就不必当真,开心就好。可无论是黑暗骑士还是寒战,偏偏就没有半点喜剧的影子,而且非但不喜反而更忧,老严肃老严肃的忧,生怕你不把他的故事当真!
先说角色性格变化。梁家辉一角就对到了黑暗骑士中先是盲从鼓噪蝙蝠侠自首以求己安最后却突然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哥潭民众。开篇伊始,他必须要尽量配合阴谋实施(不是配合他儿子,而是配合导演)。这“尽量”首先表现在造型上的与众不同。警局上下无论男女都是西服笔挺,惟独他一副黑社会大佬的造型做派。再就是烂权徇私得如此不加掩饰毫无顾忌。会议室对郭等高级主管当众羞辱训斥,然后对杨蛮横的越权施令……
抛开阴谋一层关系,单纯从角色塑造本身去看,梁的这些行为都是过火到近于失真。以港府官僚性格和廉政公署的巨大存在,你很难相信如此的鲁莽性格能一路升做警界高官。但更大矛盾还是阴谋破局后的蜕变。从大义灭亲那一刻起,此公突然高大起来,而且愈来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郭富城,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对方的智慧学识也不过如此——“丘吉尔的原话不是这么说的”。
没法不高大。他要不高大,这戏没法继续,双雄从磕绊到联手的大模样就无法成局。
梁家辉角色性格上的突兀反差可以归咎于两点。其一,还是老生常谈,类型套路不做细致揣摩消化就匆忙搬来混搭。所谓双雄模式,是要双线并进、等量齐观才能充分发挥效能。洛城中,皮尔斯寻到线索,罗素也要接踵而至,罗素爱上的女人,皮尔斯也要染指。戏份平摊,才能将不打不相识或英雄惜英雄的感觉刻画充分。寒战将其改为以郭为强主,以梁为弱辅,自然导致高潮来临后劲不足的问题。其二,就是好莱坞时下热门的悬念构造样式(以诺兰为代表)教坏了香港同业。这是一种细究起来在绝大多数故事情景中难以成立的样式。展开这个话题前,先说一个近期看过的五十年代黑片。情节大致如下:
一起因追查假币而起的追车事件导致嫌犯车毁人亡,负责追捕的两位警察在死者车内发现一箱真钱,其中一人在总部人马赶到之前私吞了其中一小部分。搭档看在眼中,虽觉不妥,却也没有向上检举。但上司最终还是从指纹等线索中嗅到了箱钱总数有差,产生怀疑,找其谈话,旁敲侧击。但两人一个装作一无所知,一个自觉有愧沉默无语,上司苦于无证,只好作罢。过了几天,两人再被找去,并被出示一件号称在车内发现,但与死者身量不符的男装,暗示可能存在漏网余党。果不其然,二人很快就接到了索要赃款的勒索电话……
其实这是上司设的一个局。随便找个手下假扮疑犯打电话恐吓二人,迫使其慌乱之下露出马脚,然后一举擒获。在这个例子中,警局、内奸、阴谋、勒索等时下大片常备叙事元素应有尽有。但不同的是,当你知是阴谋,并以阴谋所应有的逻辑反溯,会发现几乎无懈可击。因为它精准捕捉到了无前科警员初次监守自盗后所应有的双重心理弱点:拿钱本身的心虚,与因拿钱而对于自己勘察现场时并未发现男装的专业判断突然丧失了信心。
不过我们也理解此类小品式的阴谋虽然精巧却可能落伍于时代。因为你现在只靠四平八稳的两次谈话一通电话,很难撑起商业大片动辄一百三十分钟的片长以及观众对于视听感官刺激的强烈需求。于是,“有为”导演就开始把大段的动作场面也引入到大的悬念框架中(常以阴谋形式出现),作为悬念的组成部分而存在。比如黑暗骑士中的小丑追车被捕,寒战中的缴纳赎金。
但问题却在于,动作桥段的随机性、不可控性是与阴谋的预先策划、全盘掌握完全背道而驰的。正像我在“算神作”一文中问道:也许小丑可以预判到蝙蝠侠不会下死手,但他怎么能掌控翻车事故不会让自己瞬间毙命?同理,也许彭于晏可以预判到天桥撒钱是一种成功的分神术,但怎么能知道郭富城用对讲机叫上桥助阵的只有钱嘉乐一人而不是跟上来一大票警察并最终反将蒙面悍匪全歼当场?换句话说,这惊天阴谋的具体实施,不但要完全掌控对手的性格和理念,甚至还取决于全然无法预知的一念之差?可如果是一念之差,那就不叫悬念、阴谋而属于运气、赌博了。整个故事的框架也彻底崩塌。除非!你用有一种东西尽量把“接受度”平衡回来:风格!而这种风格通常是喜剧,就是让观众从一开始就不必当真,开心就好。可无论是黑暗骑士还是寒战,偏偏就没有半点喜剧的影子,而且非但不喜反而更忧,老严肃老严肃的忧,生怕你不把他的故事当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