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事
高中的时候,喜欢的东西很多,总觉得什么都能和自己牵扯上,譬如看书,那时候我喜欢古代,买很多现在看来是没什么实际意义的书,看《天工开物》《本草纲目》《梦溪笔谈》,要是列书单的话真是挺长,喜欢历史,不过看的最多的却是一本盗版的白话文简版二十四史,很厚一本,放枕头底下得撑起特别高的一块,没法儿睡觉,快睡觉的时候读一段,就当是故事会,讲人物都是一篇一篇的,那么长的人生,只那么几千字就讲完了,看着就睡着了。
一提到这个就想起自己的枕边书,那是从上初中的时候就养成的习惯,这我真得感谢自己的第一本名著启蒙《呼啸山庄》,这大概是我第一次接触到这种类型的小说,写得很严谨,而且布局也好,倒叙和回忆,大片荒凉的风光与相当暴躁的人物性格,说实话那时候真觉得凯瑟琳是个神经病,但现在反而觉得还是这种真性情的女人比较好,自私,任性,又有着让人男人魂牵梦萦的美貌和骄傲,毕竟爱情不是比谁更像圣人,有时候反而就是这样的人才会真正的获得爱,因为真实而蜇人,因为恶劣而让人毕生难忘。
自这本之后还看了一段时间《莎士比亚悲剧集》,说实话那种辞藻对于我那个年龄很难领悟到除了废话以外的其他底蕴,可能和翻译也有关,中学的时候基本都处于为赋新词强说愁的中二期,那但哪怕是中二之始祖哈姆雷特站在我身前依旧也只是觉得他是个絮絮叨叨的神经病,当然没有触动是不可能的,毕竟大家都在患病期,能摘录几句那著名的“To be or not to be”,也是很有成就感的。
不过个人觉得他写得最让人触动的是《雅典的泰门》,基本就是故事会那类的警世恒言,但很有条理,讲得清楚而且人物栩栩如生,突然发现反而关于人情冷暖的故事多少年都不会过时,因为人都是过多少年都将劣根性固执的代代延续下去的生物。
我家那里有个专门卖杂志和盗版书的铺子,感谢他们,我看了相当多的超值小说,有本特别厚的《村上春树全集》就是在那里淘的,就是这本是本人继《呼啸山庄》之后读的最多的书,在那会儿觉得《挪威的森林》是本特别少儿不宜的书,而且真不知道他到底将了些什么,男人,女人,吃饭,做爱,自杀,很莫名其妙的,但鉴于我脚底下的床板还垫了一本《林语堂全集》所以我想我还是比较喜欢这本,颠三倒四来来回回看了具体不知有多少回,村上的书是真耐看,看多少遍都不会腻,但要说起引人兴趣是真没那个功能,他的第一本书像最后一本书,最后一本书像他写过的任何一本,都一个调调,都是“我”,在不同的情境之下,不同的故事,但核心和氛围是永远都不变的,所以只要你适应了第一个环境,以后所有的都不用担心你会接受不了,所以不会腻是必然的。
高中的时候的枕边书估计还是受了村上的影响,一直都是川端康成,《雪国》《古都》《千纸鹤》,当然也迷过其他很多不同文风的,苏童莫言王安忆,杰克伦敦爱伦坡,但川端康成始终在压箱底,他的故事其实我更不喜欢,但优就优在隽永,和村上一个路线,细致,精美,形式化,看着用来睡觉能不做恶梦,但多了还是寡淡,他还没有村上重,人情冷暖似乎都埋在了老人的记忆里,不留神就被风刮走了。
我喜欢莫言是因为语文读本里的一篇课文,似乎是叫《白桦树》,文风开阔,有很别致的美学,仿佛激荡的北风一样,让人耳目一新,后来知道他是现实魔幻主义,认为实在有些上纲上线,大概那时候还没看他刻意往这方面靠拢的小说,觉得和马尔克斯没什么相似之处,而且多看看现在的主流文学基本都是这样一个荒谬主义的套路,看《十月》,十篇里面九篇半是在梦里浮着的,还有学校里书架上气势汹汹摆着的十来排当代文学,从王小波到格非,有哪个是正常人的纪实生活,也真是奇怪,写书的人应该都是能走在时光之外的另行者,但他们却不约而同的受到了一个风向的影响,都集体无意识的朝着同样的方向刮(唯一可喜的是我还真就喜欢这个调调)。
那时候有个不错的趋势就是我喜欢上了散文,我一心觉得中国现代散文写的最好的是汪曾祺,古代是张岱,都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好,有趣味,雅致,接地气,即士大夫又小市民,用来看可以拌饭吃,其他就完全是个人喜好,爱看余光中,但他匠气太重,看着有时候真累,眼睛累,心也累,基本就是每个字都能抠下来细细咂摸一番的感觉,他让人觉得他写的东西就是加长版的诗歌和完全诗化的散文,他的诗反倒没那种让人爱恨交加的情趣。
当代的我还喜欢史铁生,也是从课文开始的,他的《我与地坛》(节选),还有其他一些,写得很美,是真正的优美,相较而言对他的小说反而不是很感冒,不知道为什么好多散文特别优秀的作家到了小说这块就特别让人觉得反差,大概是因为散文都是要表现自己,不管是真实的还是自我所期望的都格外情真意切一些吧,小说可以无限虚拟,反而失去了那种必须由真相做奠基的实感。
还有民国时的一些风流才子淑女名媛,我喜欢的作者大多人品都不好,尤其是男女情事上,譬如郁达夫,他的散文疏疏落落的,有林下之风,但我们语文老师讨厌他,常提供一些民间野史以期让我们和她站在统一战线,不幸的是我还是喜欢他的散文,只是散文,这个人的小说太病气,看得出来人应该也是很阴郁的,而且本人照片实在惨不忍睹,可这和散文一点关系也没有,他的笔下有北京的天气,杭州的舒雨,很高很远的云和缓缓氤氲出的茶气,能写这样的东西当真是境界。
若说风流才子还有这么一位,胡兰成,照片更是叫人不知如何形容才好,但不知为什么这类的才子还偏偏就是很有女人缘,我看他写的《民国女子》,琐琐屑屑唠唠叨叨婆婆妈妈,也是属于很耐看的那一类,而且总觉得他对笔下的女人情很真,是不是情景所致杜撰出来的吾辈是不得而知了,他的散文有些像纪传体,没有郁达夫放得开,所以级别也就低了,不过也是很让人流连的一位。
张爱玲的散文比起胡兰成更偏向于自传,她有些自我意识过剩,有人特别喜欢有人特别讨厌,看她的小说,虽是姹紫嫣红的,总笼着一层看不见的灰,都是些搽不尽的苦楚,辛辣又刻薄的小格局,自身觉得她的故事里缺少悲悯,但也是性格所致,没有道德上的优劣,总之能活出自己是最好,虽然她还是有些命苦。
说实话民国时的女性文人我还真没一个能特别喜欢的,都有些拿捏着腔调,让人不好亲近,少数亲民的又都太淡了,几乎都没有颜色,也可能是我看的太少,但有名的其实也就那几个。
其他像是沈从文朱自清之类的都是睡前看,让内心平静,这些人的文风都太正,当主食可以但没个配料实在是口淡,梁实秋乡土气好重,不爱看,周作人还好,但我现在更喜欢树人,其他的一时想不起来,毕竟也是好久没看了。
一提到这个就想起自己的枕边书,那是从上初中的时候就养成的习惯,这我真得感谢自己的第一本名著启蒙《呼啸山庄》,这大概是我第一次接触到这种类型的小说,写得很严谨,而且布局也好,倒叙和回忆,大片荒凉的风光与相当暴躁的人物性格,说实话那时候真觉得凯瑟琳是个神经病,但现在反而觉得还是这种真性情的女人比较好,自私,任性,又有着让人男人魂牵梦萦的美貌和骄傲,毕竟爱情不是比谁更像圣人,有时候反而就是这样的人才会真正的获得爱,因为真实而蜇人,因为恶劣而让人毕生难忘。
自这本之后还看了一段时间《莎士比亚悲剧集》,说实话那种辞藻对于我那个年龄很难领悟到除了废话以外的其他底蕴,可能和翻译也有关,中学的时候基本都处于为赋新词强说愁的中二期,那但哪怕是中二之始祖哈姆雷特站在我身前依旧也只是觉得他是个絮絮叨叨的神经病,当然没有触动是不可能的,毕竟大家都在患病期,能摘录几句那著名的“To be or not to be”,也是很有成就感的。
不过个人觉得他写得最让人触动的是《雅典的泰门》,基本就是故事会那类的警世恒言,但很有条理,讲得清楚而且人物栩栩如生,突然发现反而关于人情冷暖的故事多少年都不会过时,因为人都是过多少年都将劣根性固执的代代延续下去的生物。
我家那里有个专门卖杂志和盗版书的铺子,感谢他们,我看了相当多的超值小说,有本特别厚的《村上春树全集》就是在那里淘的,就是这本是本人继《呼啸山庄》之后读的最多的书,在那会儿觉得《挪威的森林》是本特别少儿不宜的书,而且真不知道他到底将了些什么,男人,女人,吃饭,做爱,自杀,很莫名其妙的,但鉴于我脚底下的床板还垫了一本《林语堂全集》所以我想我还是比较喜欢这本,颠三倒四来来回回看了具体不知有多少回,村上的书是真耐看,看多少遍都不会腻,但要说起引人兴趣是真没那个功能,他的第一本书像最后一本书,最后一本书像他写过的任何一本,都一个调调,都是“我”,在不同的情境之下,不同的故事,但核心和氛围是永远都不变的,所以只要你适应了第一个环境,以后所有的都不用担心你会接受不了,所以不会腻是必然的。
高中的时候的枕边书估计还是受了村上的影响,一直都是川端康成,《雪国》《古都》《千纸鹤》,当然也迷过其他很多不同文风的,苏童莫言王安忆,杰克伦敦爱伦坡,但川端康成始终在压箱底,他的故事其实我更不喜欢,但优就优在隽永,和村上一个路线,细致,精美,形式化,看着用来睡觉能不做恶梦,但多了还是寡淡,他还没有村上重,人情冷暖似乎都埋在了老人的记忆里,不留神就被风刮走了。
我喜欢莫言是因为语文读本里的一篇课文,似乎是叫《白桦树》,文风开阔,有很别致的美学,仿佛激荡的北风一样,让人耳目一新,后来知道他是现实魔幻主义,认为实在有些上纲上线,大概那时候还没看他刻意往这方面靠拢的小说,觉得和马尔克斯没什么相似之处,而且多看看现在的主流文学基本都是这样一个荒谬主义的套路,看《十月》,十篇里面九篇半是在梦里浮着的,还有学校里书架上气势汹汹摆着的十来排当代文学,从王小波到格非,有哪个是正常人的纪实生活,也真是奇怪,写书的人应该都是能走在时光之外的另行者,但他们却不约而同的受到了一个风向的影响,都集体无意识的朝着同样的方向刮(唯一可喜的是我还真就喜欢这个调调)。
那时候有个不错的趋势就是我喜欢上了散文,我一心觉得中国现代散文写的最好的是汪曾祺,古代是张岱,都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好,有趣味,雅致,接地气,即士大夫又小市民,用来看可以拌饭吃,其他就完全是个人喜好,爱看余光中,但他匠气太重,看着有时候真累,眼睛累,心也累,基本就是每个字都能抠下来细细咂摸一番的感觉,他让人觉得他写的东西就是加长版的诗歌和完全诗化的散文,他的诗反倒没那种让人爱恨交加的情趣。
当代的我还喜欢史铁生,也是从课文开始的,他的《我与地坛》(节选),还有其他一些,写得很美,是真正的优美,相较而言对他的小说反而不是很感冒,不知道为什么好多散文特别优秀的作家到了小说这块就特别让人觉得反差,大概是因为散文都是要表现自己,不管是真实的还是自我所期望的都格外情真意切一些吧,小说可以无限虚拟,反而失去了那种必须由真相做奠基的实感。
还有民国时的一些风流才子淑女名媛,我喜欢的作者大多人品都不好,尤其是男女情事上,譬如郁达夫,他的散文疏疏落落的,有林下之风,但我们语文老师讨厌他,常提供一些民间野史以期让我们和她站在统一战线,不幸的是我还是喜欢他的散文,只是散文,这个人的小说太病气,看得出来人应该也是很阴郁的,而且本人照片实在惨不忍睹,可这和散文一点关系也没有,他的笔下有北京的天气,杭州的舒雨,很高很远的云和缓缓氤氲出的茶气,能写这样的东西当真是境界。
若说风流才子还有这么一位,胡兰成,照片更是叫人不知如何形容才好,但不知为什么这类的才子还偏偏就是很有女人缘,我看他写的《民国女子》,琐琐屑屑唠唠叨叨婆婆妈妈,也是属于很耐看的那一类,而且总觉得他对笔下的女人情很真,是不是情景所致杜撰出来的吾辈是不得而知了,他的散文有些像纪传体,没有郁达夫放得开,所以级别也就低了,不过也是很让人流连的一位。
张爱玲的散文比起胡兰成更偏向于自传,她有些自我意识过剩,有人特别喜欢有人特别讨厌,看她的小说,虽是姹紫嫣红的,总笼着一层看不见的灰,都是些搽不尽的苦楚,辛辣又刻薄的小格局,自身觉得她的故事里缺少悲悯,但也是性格所致,没有道德上的优劣,总之能活出自己是最好,虽然她还是有些命苦。
说实话民国时的女性文人我还真没一个能特别喜欢的,都有些拿捏着腔调,让人不好亲近,少数亲民的又都太淡了,几乎都没有颜色,也可能是我看的太少,但有名的其实也就那几个。
其他像是沈从文朱自清之类的都是睡前看,让内心平静,这些人的文风都太正,当主食可以但没个配料实在是口淡,梁实秋乡土气好重,不爱看,周作人还好,但我现在更喜欢树人,其他的一时想不起来,毕竟也是好久没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