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交流
时间:2012年11月
Wendy HE (贺雯)
哈佛大学LL.M.
新加坡国立大学 LL.M.
清华大学 LL.B.
先后就职于Baker & McKenzie LLP , Allen & Overy LLP, K&L Gates LLP
您是2005年毕业后就直接回国工作?
-是的,这对我来说也是机遇,因为当时从长远来看我是要回国工作的,而且我毕业的时候并没有工作经验,不准备留在美国,在Job Fair上拿到Offer后就直接在北京Office工作了。
能否描述一下从您工作后这几年间您的执业领域的变化?
-我的执业领域主要是 FDI和 M&A,其实也参与了一些IPO,比如中国银行在香港的上市等。
-因为经济环境的影响,金融危机以后外资企业前往中国投资的就变得稀少了,2009年开始投资由Inbound变成了Outbound。FDI 的业务领域在萎缩,M&A 和经济周期也是分不开的。而且现在相对来说内资律师事务所比外资所要有竞争力,因为内所的服务价格会便宜一些。尽职调查这方面内所做的也很不错。
-IPO几年前到美国上市的很多,主要是互联网企业。在香港上市取决于市场变化,比如2007、2008是很热的年份,但是今年就很糟。能上市的国字头的大企业很少了,央企上市基本结束了,所以就是其他类别企业的上市。
在大陆的外资律师事务所的工作强度和内所相比如何?
-我本人没有在内资律师事务所工作过,并不清楚内所的节奏。我想白天应该都是差不多的,但是外资律师事务所中肯定熬夜要多一些。尤其是在境外上市和海外并购的业务中,熬夜简直是家常便饭。
这是您从律所跳出来的原因之一么?
-从律所跳出来到公司中工作,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Work-Life Balance。之前在律师事务所的时候加班很多,如果是Outbound的投资业务,可能熬通宵都会有,而且一段时间内,比如一个月里面都是这样的生活状态。当我在K & L做IPO业务的时候,每天都只睡短短几个小时,没有周末和节假日。这在外资律师事务所的工作中是一个常态。因为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有时候是需要跟上司法领域的时间,或者Deadline很迫近,机会窗口很窄,需要抢时间。
-可能做IP或者是Litigation方面的业务,生活能相对轻松一些,但是做Corporate方面的业务,都是这种状态。
您当时工作的这几家律所一般是多少人?
-我工作的第一家律师事务所差不多就五六个律师,当我离开时已经十几个人,可能人数最多的时候也不超过二十位律师吧。第二家律师事务所Baker & McKenzie LLP 在北京有100多人,其中律师有70多人,算是在大陆少见的规模很大的外资律师事务所。第三家律师事务所在北京也是10多个律师。
如果是在规模比较小的外资所工作的话,会不会Training并不全面?还是会因此反而更能得到独当一面的机会?
-其实,10多位律师的规模在外资律师事务所中算是常态,并不算小。
-如果是留在国外工作,Training 会很全面,但是在国内,每个所的规模都比较小,不太容易有全面细致的Training。大所的好处是step by step,Training 会扎实。Clifford Chance, Baker & McKenzie这些律师事务所算是规模很大的,但是分工也非常细致,刚开始就投身到具体的领域,可能很难了解到其他领域的业务。可能在一个律师事务所里面工作一年左右,对于业务领域有了一定的理解,自己对以后的执业领域有一个定位。
-当然,同时如果太小的律师事务所如果没有很好的Deal Flow的话,得到锻炼的机会并不充足。在我之前的律所里面,Team也比较小,我的老板,两个Associate,有几个Paralegal,但是Deal Flow很好。
我听朋友讲,如果是在大所里面工作,接触到的业务相对比较高端?
-这个也要区分具体的情况,在一个大所里面,一个Team里面人可能很多,如果不是老板赏识的人,会经常做一些打杂的工作。
您是不是说跟对一个人很重要?
-如果是跟得上的话,当然比较好。
-首先两个人性格相合,其次是老板选你,不是你选老板。如果你特别喜欢某一个老板,可能对于这个人交代的事情会很上心,做的特别好。但是如果只对一个人好,但是对于其他人的事情敷衍,别人也会有负面评价。基本的策略是不要得罪任何人,谁给你的活都要好好做。
在Corporate领域的律师怎样才能脱颖而出?
-主要要求的就是勤奋和认真。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仔细,多运用自己的逻辑思维。
一般公司的法务有没有具体要求?
-如果之前在律师事务所工作的时间比较久,换到公司里面做法务的职位,给的Level会高一些,需要做几年Corporate的事情才会上升的机遇,不太可能一开始就是General Counsel的职位。
女性在大陆的律师事务所工作有什么优势和劣势?
-如果说优势的话,一般女性在外资律师事务所工作的时候,语言的感觉会相对好一些,同时做繁琐细碎的工作比较踏实,能够认真做下来。因为一般而言,在律师工作几年之后,都会有很多重复性的工作。但是女性在律师事务所工作也有自己的劣势,就是在一定阶段会希望结婚生孩子,生活安定下来,在这种情况下,律师事务所的工作强度并不适合女性这个阶段的心理期许。所以一般律师事务所里面合伙人男性比较多,女性偏少。
在内资事务所工作和外资所工作相比的优势是什么?
-在内资事务所里面升合伙人比较容易,一般六七年就可以升初级合伙人了。但是在外资事务所里面至少需要十年,而且每个人的差别也比较大。
据我了解,在美国本土的律所里面,成为合伙人一定要求是J.D.,在大陆的外资所是否有同样的要求?
-完全没有这方面的要求。
你对在读和刚毕业的法学院学生有什么职业建议?
-要多想想自己的发展道路,工作定位是在国内还在国外,同时LL.M.学生和J.D.学生的Track会有很大差别,在大陆工作的话,内所和外所的Track也有很大区别,定了外所就是外所的Track,相互转换并不容易。
-在外所和内所工作与个人的性格有很大关系。比如自己以后想要做合伙人的话,外所的Payment同期一般比内所要高一些,但是在外资所并不容易做合伙人,外所更加注重技术,熬夜比较多,但是Client的事情会少一些,而在内所工作几年之后可能主要就要面临培养客户的问题。
-还有就是在律师事务所里面工作强度会很大,有些年轻的孩子不适应,不乐意加班,这个会给老板留下不太好的印象,要知道熬夜加班在这个行业中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是自己平时注意锻炼身体,尽量保持工作和生活平衡呢?
-这个其实比较困难,因为平时的工作强度非常大,有很多Deadline,就算是想要去健身,在哪个时间点上自己可以抽身出去都不能自己决定。而且熬夜本身就是伤身体的,不是说健身就能够抵消熬夜带来的负面影响,长期以往肯定不会身体特别好。
在这些外资所的流动率如何?
-一般两三年都会有变动,也会有人一直呆在一个所,但是肯定三年之内会有人流动。
我知道业界一些朋友在工作几年后从外资所跳去内资所,这两个系统之间转换容易么?
-这种转换要根据具体的领域来定,外资事务所和内资事务所做的事情完全不一样,内资事务所一般处理的是国内的法律法规,外资事务所的业务更多和国外的法律法规相关,所以在一个地方积累的经验并不一定在其他地方适用。比如说,外资事务所的Training可能比较好,但是对于你在内资事务所的工作并没有太大的帮助。
-如果准备从外资事务所转往内所工作的话,就不能做Capital Market的工作,因为这方面是不衔接的,如果是做并购、外商投资方面的工作还有衔接的可能。
Wendy HE (贺雯)
哈佛大学LL.M.
新加坡国立大学 LL.M.
清华大学 LL.B.
先后就职于Baker & McKenzie LLP , Allen & Overy LLP, K&L Gates LLP
您是2005年毕业后就直接回国工作?
-是的,这对我来说也是机遇,因为当时从长远来看我是要回国工作的,而且我毕业的时候并没有工作经验,不准备留在美国,在Job Fair上拿到Offer后就直接在北京Office工作了。
能否描述一下从您工作后这几年间您的执业领域的变化?
-我的执业领域主要是 FDI和 M&A,其实也参与了一些IPO,比如中国银行在香港的上市等。
-因为经济环境的影响,金融危机以后外资企业前往中国投资的就变得稀少了,2009年开始投资由Inbound变成了Outbound。FDI 的业务领域在萎缩,M&A 和经济周期也是分不开的。而且现在相对来说内资律师事务所比外资所要有竞争力,因为内所的服务价格会便宜一些。尽职调查这方面内所做的也很不错。
-IPO几年前到美国上市的很多,主要是互联网企业。在香港上市取决于市场变化,比如2007、2008是很热的年份,但是今年就很糟。能上市的国字头的大企业很少了,央企上市基本结束了,所以就是其他类别企业的上市。
在大陆的外资律师事务所的工作强度和内所相比如何?
-我本人没有在内资律师事务所工作过,并不清楚内所的节奏。我想白天应该都是差不多的,但是外资律师事务所中肯定熬夜要多一些。尤其是在境外上市和海外并购的业务中,熬夜简直是家常便饭。
这是您从律所跳出来的原因之一么?
-从律所跳出来到公司中工作,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Work-Life Balance。之前在律师事务所的时候加班很多,如果是Outbound的投资业务,可能熬通宵都会有,而且一段时间内,比如一个月里面都是这样的生活状态。当我在K & L做IPO业务的时候,每天都只睡短短几个小时,没有周末和节假日。这在外资律师事务所的工作中是一个常态。因为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有时候是需要跟上司法领域的时间,或者Deadline很迫近,机会窗口很窄,需要抢时间。
-可能做IP或者是Litigation方面的业务,生活能相对轻松一些,但是做Corporate方面的业务,都是这种状态。
您当时工作的这几家律所一般是多少人?
-我工作的第一家律师事务所差不多就五六个律师,当我离开时已经十几个人,可能人数最多的时候也不超过二十位律师吧。第二家律师事务所Baker & McKenzie LLP 在北京有100多人,其中律师有70多人,算是在大陆少见的规模很大的外资律师事务所。第三家律师事务所在北京也是10多个律师。
如果是在规模比较小的外资所工作的话,会不会Training并不全面?还是会因此反而更能得到独当一面的机会?
-其实,10多位律师的规模在外资律师事务所中算是常态,并不算小。
-如果是留在国外工作,Training 会很全面,但是在国内,每个所的规模都比较小,不太容易有全面细致的Training。大所的好处是step by step,Training 会扎实。Clifford Chance, Baker & McKenzie这些律师事务所算是规模很大的,但是分工也非常细致,刚开始就投身到具体的领域,可能很难了解到其他领域的业务。可能在一个律师事务所里面工作一年左右,对于业务领域有了一定的理解,自己对以后的执业领域有一个定位。
-当然,同时如果太小的律师事务所如果没有很好的Deal Flow的话,得到锻炼的机会并不充足。在我之前的律所里面,Team也比较小,我的老板,两个Associate,有几个Paralegal,但是Deal Flow很好。
我听朋友讲,如果是在大所里面工作,接触到的业务相对比较高端?
-这个也要区分具体的情况,在一个大所里面,一个Team里面人可能很多,如果不是老板赏识的人,会经常做一些打杂的工作。
您是不是说跟对一个人很重要?
-如果是跟得上的话,当然比较好。
-首先两个人性格相合,其次是老板选你,不是你选老板。如果你特别喜欢某一个老板,可能对于这个人交代的事情会很上心,做的特别好。但是如果只对一个人好,但是对于其他人的事情敷衍,别人也会有负面评价。基本的策略是不要得罪任何人,谁给你的活都要好好做。
在Corporate领域的律师怎样才能脱颖而出?
-主要要求的就是勤奋和认真。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仔细,多运用自己的逻辑思维。
一般公司的法务有没有具体要求?
-如果之前在律师事务所工作的时间比较久,换到公司里面做法务的职位,给的Level会高一些,需要做几年Corporate的事情才会上升的机遇,不太可能一开始就是General Counsel的职位。
女性在大陆的律师事务所工作有什么优势和劣势?
-如果说优势的话,一般女性在外资律师事务所工作的时候,语言的感觉会相对好一些,同时做繁琐细碎的工作比较踏实,能够认真做下来。因为一般而言,在律师工作几年之后,都会有很多重复性的工作。但是女性在律师事务所工作也有自己的劣势,就是在一定阶段会希望结婚生孩子,生活安定下来,在这种情况下,律师事务所的工作强度并不适合女性这个阶段的心理期许。所以一般律师事务所里面合伙人男性比较多,女性偏少。
在内资事务所工作和外资所工作相比的优势是什么?
-在内资事务所里面升合伙人比较容易,一般六七年就可以升初级合伙人了。但是在外资事务所里面至少需要十年,而且每个人的差别也比较大。
据我了解,在美国本土的律所里面,成为合伙人一定要求是J.D.,在大陆的外资所是否有同样的要求?
-完全没有这方面的要求。
你对在读和刚毕业的法学院学生有什么职业建议?
-要多想想自己的发展道路,工作定位是在国内还在国外,同时LL.M.学生和J.D.学生的Track会有很大差别,在大陆工作的话,内所和外所的Track也有很大区别,定了外所就是外所的Track,相互转换并不容易。
-在外所和内所工作与个人的性格有很大关系。比如自己以后想要做合伙人的话,外所的Payment同期一般比内所要高一些,但是在外资所并不容易做合伙人,外所更加注重技术,熬夜比较多,但是Client的事情会少一些,而在内所工作几年之后可能主要就要面临培养客户的问题。
-还有就是在律师事务所里面工作强度会很大,有些年轻的孩子不适应,不乐意加班,这个会给老板留下不太好的印象,要知道熬夜加班在这个行业中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是自己平时注意锻炼身体,尽量保持工作和生活平衡呢?
-这个其实比较困难,因为平时的工作强度非常大,有很多Deadline,就算是想要去健身,在哪个时间点上自己可以抽身出去都不能自己决定。而且熬夜本身就是伤身体的,不是说健身就能够抵消熬夜带来的负面影响,长期以往肯定不会身体特别好。
在这些外资所的流动率如何?
-一般两三年都会有变动,也会有人一直呆在一个所,但是肯定三年之内会有人流动。
我知道业界一些朋友在工作几年后从外资所跳去内资所,这两个系统之间转换容易么?
-这种转换要根据具体的领域来定,外资事务所和内资事务所做的事情完全不一样,内资事务所一般处理的是国内的法律法规,外资事务所的业务更多和国外的法律法规相关,所以在一个地方积累的经验并不一定在其他地方适用。比如说,外资事务所的Training可能比较好,但是对于你在内资事务所的工作并没有太大的帮助。
-如果准备从外资事务所转往内所工作的话,就不能做Capital Market的工作,因为这方面是不衔接的,如果是做并购、外商投资方面的工作还有衔接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