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体验与精神体验
物质与精神的认知都需要体验,亲身的体验。单靠别人的描述,推荐和宣传取代不了自己的体验。
物质的体验,偏向于被动。只有亲自看到,摸到,听到才能算作体验。没有体验就无从谈起经历,就无从谈起增长。这种增长不能说是成长或是进步,但的的确确是一种自我更新。我们的成长,就是在一个个不同体验后变化的,抛去各人天生的性格特质因素不考虑,不同的体验直接影响和造就了不同的人生。所以体验有其不可替代性,同时也就有了各自的局限性。极端的举例,如果生下来就是盲人,除了单纯的幻想,就无法知道颜色的区别,也无法知道所谓的蓝天白云,高山流水是怎么个样子。换做普通人,只吃过白菜萝卜就无法想象燕窝鱼翅是怎样的味道,生在热带地区,就很难想象雪花打在脸上是什么感觉。二十世纪末的人也不会想到手机除了打电话和当砖头防身外,还能用来上网,社交等等。正因为其局限性,所谓的水平,品味,高低贵贱,也都是相对而言的,即使不和周遭的人去比较,单从自身来说,也是现在和过去的比较。我敢打赌现在的大多数的朝鲜人幸福感要比大多数的中国人幸福感来的强烈,因为没有比较就没有落差,就没有失望,就没有欲求不满的躁动。所以大多数物质需求往往是比较出来的,别人有我才想到要有。模仿的天性和相同的属性带来的归属感让我们往往有物质体验的欲望,像是奢侈品,往往想买一个名牌包的最大驱动力是朋友也有所以我也要有。所以我们追求的是相同。
而对物质体验的永不满足的贪欲驱使人们不断创造新的东西来满足追求新鲜刺激的心情。就像这几年全世界每年都会有几次盼望苹果发布新的产品,即使自己本身并不需要,但能有一个精美的新的东西可以去看,去触摸,去体验就已经能够让人兴奋了。所以我们追求的又是不同,是一个新的视觉听觉触觉的刺激。而这些刺激,我们需要的是更舒服更愉悦的刺激,或者有时候偶尔为了不同,即使不是让人更愉悦,甚至是某种突兀痛苦的刺激,也会让人兴趣盎然,比如僵尸游行这种事情。
相对于物质体验,精神体验更为复杂,因为它偏向主动。当然我说“偏向”是指精神的体验也大多开始于别人的灌输,就像学习的开始都是别人的引导,但能灌输进去的都可以视为等同于物质体验。如果一个学生不真的去思考授课内容的话,那得到的不过是耳膜的刺激,就像一个不懂阿拉伯语的学生去听阿拉伯语授课的历史课一样。好莱坞大片也往往给人这种感觉,视觉听觉都得到了最大的刺激满足,感觉很爽,很愉悦,但提不上精神上有什么感动。所以精神体验需要的是人主动的去接受,思考,理解,感悟。就像我们读一本名著,只有真正用心的去思考,才能有身处其境的五味杂陈,才能有心情的起起伏伏,和拨开云雾的心灵震撼。所以精神体验不是给你你就能得到,而是想要挖掘揣摩才能得到别人精神的浓缩在自己心里的一个绽放。聪明的精神产品都是可以带动人愿意去思考去接受,才能产生共鸣,产生同感,得到触动。我们往往谈论起的好的电影不是说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真的是最顶尖的,而是它把人带入到了思维套子里,让观众不自觉的认真的去思考去感悟,最后也如导演预想的一般,在设计好的时间点恰如其分的让人感动,不论这感动是不是被观众察觉是刻意而为。一道昂贵的美食,不需要过多解释,也不需要什么思考,只要尝上一口就能多少体会到里面的美妙;悦耳的声音,可以跨越语言的界限,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产生共鸣。但精神体验却是在个人的经验历史上慢慢积累起来的。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精神的愉悦要恰到好处,然后吸收,沉淀,再继续吸收更复杂精致的体验。精神体验的愉悦不是来自和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和旧我的比较,来自自我更新,自我提升的愉悦。比如别人觉得好看的电影,我看来也许会昏昏欲睡,而令我兴奋的是看到了超过或者并列为我看过的最好看的一部电影。而这种自我提升的满足,每个人都不同,乡土民俗还是高山流水,没有高低之分,能给自己带来感动的就是好的精神享受。
旅游是个物质和精神双重体验的例子,如果我们只是去到一个地方,拍几张照片,呼吸一下新鲜空气,然后就掉头回家,这只是单纯的物质体验,体验到的是视觉,嗅觉的新鲜刺激。如果我们又可以有一些感悟,天地不仁,世事须臾之类的大彻大悟自不必说,能得到一些生活的信心和灵感,体验到当地风土另一种人生方式,也是一种精神体验。
我们时常会看到物欲横流却精神匮乏的人,因为物质积累相对容易,甚至可以跳跃,虽然我们可以加快思考紧凑体验但精神积累却没办法跳跃。一个社会整体人群的平均精神体验需求就体现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而文明的进步,不能靠几个头头脑脑拍板决定的,而是所有社会个体互相感染渗透再加上时间沉淀出来的。物质体验和精神体验的例子又多少可以引申到物质建设和精神建设里来,我们提到时总是物质在前,精神在后,觉得可以两手同时抓住,但事实又发现,我们可以在短短几年让无数的高楼魔术般林立起来,但让人们自觉排队,或是遵守交规确实那么困难。我们可以花一顿饭的钱就可以买好几本文学巨著,但想要理解其中的意义,确如同跋涉蜀道。
无论是物质体验还是精神体验,由于我们模仿和跟随的天性,很容易盲目的附和别人,流于人云亦云和附庸风雅。别人说好的手机,自己并不一定用得到,别人奉为经典的书,自己读来就是未如嚼蜡,所以体验这件事,攀比不得,随大流的结果往往是更加无聊,最后也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了。我们感受事物好比盲人摸象,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是局限在自己片面感官的盲人,接触事物的角度高度都不同,以及过往经验的不同,得出的感官认知也不同,同样一头大象,接触之后的印象也不同,所以别人说好的不一定真的好,就算全世界的人都说好,但放在自己身上就是不对味。其实最省力,最高效的反而是靠着自己的感觉放开束缚的去寻找去感悟,别人的推荐,可以作为寻找的参考备选,但完全不用理会评价。
物质的体验,偏向于被动。只有亲自看到,摸到,听到才能算作体验。没有体验就无从谈起经历,就无从谈起增长。这种增长不能说是成长或是进步,但的的确确是一种自我更新。我们的成长,就是在一个个不同体验后变化的,抛去各人天生的性格特质因素不考虑,不同的体验直接影响和造就了不同的人生。所以体验有其不可替代性,同时也就有了各自的局限性。极端的举例,如果生下来就是盲人,除了单纯的幻想,就无法知道颜色的区别,也无法知道所谓的蓝天白云,高山流水是怎么个样子。换做普通人,只吃过白菜萝卜就无法想象燕窝鱼翅是怎样的味道,生在热带地区,就很难想象雪花打在脸上是什么感觉。二十世纪末的人也不会想到手机除了打电话和当砖头防身外,还能用来上网,社交等等。正因为其局限性,所谓的水平,品味,高低贵贱,也都是相对而言的,即使不和周遭的人去比较,单从自身来说,也是现在和过去的比较。我敢打赌现在的大多数的朝鲜人幸福感要比大多数的中国人幸福感来的强烈,因为没有比较就没有落差,就没有失望,就没有欲求不满的躁动。所以大多数物质需求往往是比较出来的,别人有我才想到要有。模仿的天性和相同的属性带来的归属感让我们往往有物质体验的欲望,像是奢侈品,往往想买一个名牌包的最大驱动力是朋友也有所以我也要有。所以我们追求的是相同。
而对物质体验的永不满足的贪欲驱使人们不断创造新的东西来满足追求新鲜刺激的心情。就像这几年全世界每年都会有几次盼望苹果发布新的产品,即使自己本身并不需要,但能有一个精美的新的东西可以去看,去触摸,去体验就已经能够让人兴奋了。所以我们追求的又是不同,是一个新的视觉听觉触觉的刺激。而这些刺激,我们需要的是更舒服更愉悦的刺激,或者有时候偶尔为了不同,即使不是让人更愉悦,甚至是某种突兀痛苦的刺激,也会让人兴趣盎然,比如僵尸游行这种事情。
相对于物质体验,精神体验更为复杂,因为它偏向主动。当然我说“偏向”是指精神的体验也大多开始于别人的灌输,就像学习的开始都是别人的引导,但能灌输进去的都可以视为等同于物质体验。如果一个学生不真的去思考授课内容的话,那得到的不过是耳膜的刺激,就像一个不懂阿拉伯语的学生去听阿拉伯语授课的历史课一样。好莱坞大片也往往给人这种感觉,视觉听觉都得到了最大的刺激满足,感觉很爽,很愉悦,但提不上精神上有什么感动。所以精神体验需要的是人主动的去接受,思考,理解,感悟。就像我们读一本名著,只有真正用心的去思考,才能有身处其境的五味杂陈,才能有心情的起起伏伏,和拨开云雾的心灵震撼。所以精神体验不是给你你就能得到,而是想要挖掘揣摩才能得到别人精神的浓缩在自己心里的一个绽放。聪明的精神产品都是可以带动人愿意去思考去接受,才能产生共鸣,产生同感,得到触动。我们往往谈论起的好的电影不是说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真的是最顶尖的,而是它把人带入到了思维套子里,让观众不自觉的认真的去思考去感悟,最后也如导演预想的一般,在设计好的时间点恰如其分的让人感动,不论这感动是不是被观众察觉是刻意而为。一道昂贵的美食,不需要过多解释,也不需要什么思考,只要尝上一口就能多少体会到里面的美妙;悦耳的声音,可以跨越语言的界限,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产生共鸣。但精神体验却是在个人的经验历史上慢慢积累起来的。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精神的愉悦要恰到好处,然后吸收,沉淀,再继续吸收更复杂精致的体验。精神体验的愉悦不是来自和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和旧我的比较,来自自我更新,自我提升的愉悦。比如别人觉得好看的电影,我看来也许会昏昏欲睡,而令我兴奋的是看到了超过或者并列为我看过的最好看的一部电影。而这种自我提升的满足,每个人都不同,乡土民俗还是高山流水,没有高低之分,能给自己带来感动的就是好的精神享受。
旅游是个物质和精神双重体验的例子,如果我们只是去到一个地方,拍几张照片,呼吸一下新鲜空气,然后就掉头回家,这只是单纯的物质体验,体验到的是视觉,嗅觉的新鲜刺激。如果我们又可以有一些感悟,天地不仁,世事须臾之类的大彻大悟自不必说,能得到一些生活的信心和灵感,体验到当地风土另一种人生方式,也是一种精神体验。
我们时常会看到物欲横流却精神匮乏的人,因为物质积累相对容易,甚至可以跳跃,虽然我们可以加快思考紧凑体验但精神积累却没办法跳跃。一个社会整体人群的平均精神体验需求就体现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而文明的进步,不能靠几个头头脑脑拍板决定的,而是所有社会个体互相感染渗透再加上时间沉淀出来的。物质体验和精神体验的例子又多少可以引申到物质建设和精神建设里来,我们提到时总是物质在前,精神在后,觉得可以两手同时抓住,但事实又发现,我们可以在短短几年让无数的高楼魔术般林立起来,但让人们自觉排队,或是遵守交规确实那么困难。我们可以花一顿饭的钱就可以买好几本文学巨著,但想要理解其中的意义,确如同跋涉蜀道。
无论是物质体验还是精神体验,由于我们模仿和跟随的天性,很容易盲目的附和别人,流于人云亦云和附庸风雅。别人说好的手机,自己并不一定用得到,别人奉为经典的书,自己读来就是未如嚼蜡,所以体验这件事,攀比不得,随大流的结果往往是更加无聊,最后也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了。我们感受事物好比盲人摸象,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是局限在自己片面感官的盲人,接触事物的角度高度都不同,以及过往经验的不同,得出的感官认知也不同,同样一头大象,接触之后的印象也不同,所以别人说好的不一定真的好,就算全世界的人都说好,但放在自己身上就是不对味。其实最省力,最高效的反而是靠着自己的感觉放开束缚的去寻找去感悟,别人的推荐,可以作为寻找的参考备选,但完全不用理会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