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
三、中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
(一)焦虑症 . ’
焦虑症又叫焦虑性神经症,它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症,患者以焦虑情绪反应为主要症状,同时伴有明显的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的紊乱。焦虑症在正常人身上也会发生,这是人们对于可能造成心理冲突或挫折的某种特殊事物或情境进行反应时的各种状态,同时带有某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这些事物或情境包括一些即将来临的、可能造成危险或灾难、或需要付出特殊努力加以应付的东西。如果对此无法预计其结果,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止或予以解决,这时心理的紧张和期待就会促发焦虑反应。过度而经常的焦虑就成了神经性焦虑症。
青春期是焦虑症的易发期,其身心变化处在一个转折点上,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个体对自己在体态、生理以及心理等方面的变化会产生某种神秘感,甚至不知所措。诸如女孩由于乳房发育而不敢挺胸、月经初潮而紧张不安;男孩子出现性冲动、遗精、手淫后追悔自责等,这些都将对中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带来很大影响。他们往往由于好奇和不理解而导致出现恐惧、紧张、羞涩、孤独、自卑,同时还可能伴有头晕头痛、失眠多梦、眩晕乏力、口干厌食、心慌气促、神经过敏、体重下降和焦虑不安等症状。患者常因此而辗转于内科、神经科求诊,经反复检查并没有发现任何器质性病变,这类病症在精神科通常被诊断为青春期焦虑症。
(二)挫折心理
中学生常常抱有各种各样的幻想,为了将其变成现实,他们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作刻意追求。当这种需求持续不能得到满足或部分满足时,就容易产生挫折。挫折一般是指需要得不到满足时的紧张情绪状态。如果挫折产生于较为重大的目标,如学业、工作、爱情等,这种挫折可称之为失败;如果挫折的障碍与压力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使其处于一种不利于身心发展的位置,则称为身处逆境。挫折、失败和逆境容易给中学生带来失望、压抑、沮丧、忧郁、苦闷等紧张心理状态和情绪反应,心理学上称之为挫折感或挫折心理。
挫折感在中学阶段表现较明显。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常常会因为对人生的思索、学业的担忧、爱情的烦恼、社交的障碍而体验到令人失意的挫折心理。中学生挫折心理产生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两类:①主客观矛盾是中学生挫折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主观方面是指中学生的自我需求,客观方面则是指满足其需求的现实条件。主客观矛盾的表现主要有:中学生物质生活需要与社会、学校、家庭有限物质条件之问的矛盾;学业成功、工作出色的愿望与同学、同事竞争的矛盾;自我表现的需要与机遇不平等的矛盾;独立、自主需要与纪律约束的矛盾;社交需要与自己在组织中的地位之间的矛盾等;②个性不完善也是中学生挫折心理的重要原因。中学生虽然朝气蓬勃,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勇于探索,富于创造性,但从社会成熟的角度看,他们个性还不够完善,如情绪不稳定,认识片面,自尊心与好胜心强,理想浪漫,容易偏激,世界观不明晰,缺乏扎实的实践基础,耐力不强等。青少年这种不完善的个性成了挫折心理的一张温床
(四)逆反心理 ,
逆反心理是指个体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中学生就是“不受教”、“不听话",甚至经常与老师、家长“顶牛"、“对着干”。这种与常理背道而驰,以反常的心态来显示自己的“高明”、“非凡”的行为,往往是逆反心理的表现。这种心理在青少年成长中的每一阶段都可能发生,而且有多种表现。如对正面宣传作不信任、不认同的反向思考;对先进人物、榜样无端怀疑,甚至根本否定;对不良倾向持认同感,为其喝彩;对思想政治教育消极抵制、蔑视对抗等。
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表现在两个方面:主观上是中学生正处于“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讨厌成人将自己当“小孩",要求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与众不同,他们对任何事物倾向都持批判态度。正是由于他们觉得或担心外界无视自己的独立存在,故产生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对立的情绪。客观方面,教育者的可信任度、教育手段和方法、教育的时机不适当,往往也会导致逆反心理。作为一种反常心理,逆反心理尽管不同于变态心理,但已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就其后果而言,它会导致中学生出现对人或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的异常性格,使其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学习被动、精神不振等。逆反心理的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或病态心理转化。
四、中学生常见的意志行为问题及表现
在中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缺乏意志现象比较普遍,意志异常现象也普遍存在,尤其在独生子女群体中因意志行为问题而影响交往、学业,影响心理健康发展的不乏其人。意志异常表现形式多样,如意志缺乏、意志矛盾、意志薄弱,等等。下面仅就中学生中三种常见的意志行为问题,即过分依赖、倔犟固执、意志薄弱作些探讨。
(一)、中学生的过分依赖问题
依赖就是指对别的人或事物的过分依附,不能自立、自主。意志上的依赖实质上就是意志缺乏。这类学生的行为常常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不知道自己做什么和为什么做,在行动过程中,即使是一个很小的决定也难以抉择,显得手足无措,缺乏决断的能力,事事依赖他人,易受人暗示和指使。譬如说,今天穿什么衣服、穿什么鞋,星期日是逛商店还是上公园,有了问题是问同学还是问老师,制订计划是干这些事还是干那些事等等,都迟迟不能决定,只能依赖他人做决定。
本来依赖是个体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人的发展都是逐渐从依附地位转向自主地位的。出生后的婴儿对长者、抚养人形成依附关系,他的一切生活都依赖成年人。到两三岁,他意识到自我,不但依附父母亲人,也开始依附家庭以外的人或物,如对幼儿园及其阿姨的依赖。上小学后,随着交往面的拓宽,与同学关系密切起来,四五年级以后便出现依附关系向自主地位转化的势头。而到初中阶段,大多数孩子都有强烈地摆脱依赖父母和教师的倾向,甚至出现过分的一味“逆反”和“叛逆”心理。直到高中阶段之后,他们才能比较客观地分析自己与他人的意见,真正走向自我的独立自主。因此在中学阶段,家长与教师既要帮助孩子由依附向独立自主平稳过渡,又要正确引导他们分析与接受师长们的正确意见。否则自主能力差,依赖性强,会使孩子缺乏意志力;而一味地任由他们“自主”,则容易形成刚愎自用、冥顽不化的个性。
有依赖问题的中学生,总是要求别人注意他,帮助他,称赞他,而不要求别人把他当作一个有自己的思想和需要的不断成长的孩子。他们表现出过分地依赖父母、兄弟及同伴。因而他们缺乏独立性,缺乏生活自理能力,更缺乏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做事无目的,在等待中糊里糊涂过日子,即使想办什么事,也是优柔寡断,举棋不定,并且易受人暗示,被人牵着鼻子走。
中学生产生依赖的原因往往与他们成长过程中所受到的影响有关,尤其是与父母的过多管束有关。现在的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都是家庭的掌上明珠,因而有些家庭对孩子特别娇惯,孩子的吃、穿、住、行、乐,到该独立的时候仍然包办代替,惟恐照顾不周,伤害了孩子。他们不停地为孩子做一些不必要的事。孩子站起来,怕他摔着;孩子跑起来,怕他伤着;孩子吃饭时,怕他噎着。总之,孩子日常生活的大小琐事都由父母一手包办。于是孩子习惯于依赖家长。而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对孩子管束过严,限制太多,孩子的行动如果超出家长的框框,则被训斥为“不听话”,对其严加体罚。在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受到的影响是灾难性的,虽然长大了,但不成熟,不能独立。可以这样说,他生活中没有自我,也不了解外部的世界,遇事懒于思考,不知道还应该有自己的感情和希望,也缺乏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在这种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孩子,只能是唯唯诺诺,无所创造的平庸之辈,不会是具有现代独立人格的开拓型人才
(二)、中学生的倔犟固执问题
倔犟固执就是顽固任性、刚愎自用,不愿意听从别人的意见,也是中学生不良意志品质的表现。
人们为了达到预定的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哪怕遭受失败和挫折,也阻挡不住他继续前进,这是具有坚韧、顽强意志品质的表现。但是如果不顾主客观条件的变化,明知原来的决定是错误的,仍然固执己见,按着自己的性子来,就是固执了。在中学生中固执常常表现为犟脾气,谁说谁劝也不听,一定要按自己的 意志办事。尤其是在初中阶段,这种表现很常见。
固执任性、倔脾气的产生也可追溯到幼儿时期受到的影响。一岁以后的幼儿开始形成某些个性特质,固执、任性开始萌芽, 此时若受到溺爱和坏榜样的影响,再缺乏集体生活的锻炼,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倔脾气。而且父母若有倔脾气,也很容易影响到 幼儿,尤其是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或溺爱或压服,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孩子固执任性这一不良的意志品质。固执己见也有的是思 维的片面性造成的。
固执任性现象在中学生中是常见的。教育者往往会采取两种不恰当的对待方式:一种是“顺着来”,任由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或不闻不问、置之不理;另一种是“鞭子打”,不问青红皂白,孩子一倔就批评、斥责或打骂。其实,这两种方法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反而会造成中学生更加“反叛”
(三)、中学生的意志薄弱问题
意志薄弱严格说来算不上是意志障碍,仅仅是一种意志缺陷,但在中学生里极为常见,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进步,所以意志薄弱问题也应引起人们的重视。
意志薄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前进道路上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打退堂鼓,一蹶不振,经不起生活的考验。例如,在家里,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包办一切问题,惟恐孩子受一丁点儿委屈,惟孩子的命令是从,使孩子一直处在“小皇帝"的位置上。这种教育的后果是使孩子逐渐变得懒惰、软弱、任性、固执、娇气、退缩,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另一种现象则在学校表现得比较突出:班上总有那么几位学生,因为成绩好或“三好学生”、“学习榜样",总是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赞扬和笑脸。久而久之他们变成自负、高傲的小霸王,“老虎屁股摸不得”,一点点挫折与压力都经受不住。总之,这些中学生都是“温室里的花朵”,无法经风历雨。
第二,在追求自己预定目标时,开始还有一股劲,渐渐地就提不起精神,缺乏应有的恒心和毅力。例如,有的中学生在学期开始时也打算刻苦学习、争取好成绩,也能坚持一两个星期晨读晚练,但很快就气馁了。有的是因为无法忍受学习过程中的枯燥与艰辛,逐渐失去兴趣;有的是因为短期的投入没有见到预期的成效,或受到挫折,又没有得到家长与教师的引导与鼓励而放弃努力。这些都是中学生还没有形成坚强意志的表现。
第三,在行动中,易受不符合行动目的的主客观因素的干扰,改变初衷,使行动半途而废。例如,有的中学生自主性不强,原本计划好了一种方案,因为别人实施了另一种方案就否定自己的方案,即使他的方法是正确的;有的中学生本身的坚持性就不好,行动过程中忽左忽右,一会儿想学电脑,、一会儿想学小提琴、一会儿又去上游泳班,但没有一项能坚持到底的;有的中学生则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诱惑,无心向学,不务正业,甚至走上违纪违法的道路等等。
(一)焦虑症 . ’
焦虑症又叫焦虑性神经症,它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症,患者以焦虑情绪反应为主要症状,同时伴有明显的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的紊乱。焦虑症在正常人身上也会发生,这是人们对于可能造成心理冲突或挫折的某种特殊事物或情境进行反应时的各种状态,同时带有某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这些事物或情境包括一些即将来临的、可能造成危险或灾难、或需要付出特殊努力加以应付的东西。如果对此无法预计其结果,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止或予以解决,这时心理的紧张和期待就会促发焦虑反应。过度而经常的焦虑就成了神经性焦虑症。
青春期是焦虑症的易发期,其身心变化处在一个转折点上,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个体对自己在体态、生理以及心理等方面的变化会产生某种神秘感,甚至不知所措。诸如女孩由于乳房发育而不敢挺胸、月经初潮而紧张不安;男孩子出现性冲动、遗精、手淫后追悔自责等,这些都将对中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带来很大影响。他们往往由于好奇和不理解而导致出现恐惧、紧张、羞涩、孤独、自卑,同时还可能伴有头晕头痛、失眠多梦、眩晕乏力、口干厌食、心慌气促、神经过敏、体重下降和焦虑不安等症状。患者常因此而辗转于内科、神经科求诊,经反复检查并没有发现任何器质性病变,这类病症在精神科通常被诊断为青春期焦虑症。
(二)挫折心理
中学生常常抱有各种各样的幻想,为了将其变成现实,他们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作刻意追求。当这种需求持续不能得到满足或部分满足时,就容易产生挫折。挫折一般是指需要得不到满足时的紧张情绪状态。如果挫折产生于较为重大的目标,如学业、工作、爱情等,这种挫折可称之为失败;如果挫折的障碍与压力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使其处于一种不利于身心发展的位置,则称为身处逆境。挫折、失败和逆境容易给中学生带来失望、压抑、沮丧、忧郁、苦闷等紧张心理状态和情绪反应,心理学上称之为挫折感或挫折心理。
挫折感在中学阶段表现较明显。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常常会因为对人生的思索、学业的担忧、爱情的烦恼、社交的障碍而体验到令人失意的挫折心理。中学生挫折心理产生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两类:①主客观矛盾是中学生挫折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主观方面是指中学生的自我需求,客观方面则是指满足其需求的现实条件。主客观矛盾的表现主要有:中学生物质生活需要与社会、学校、家庭有限物质条件之问的矛盾;学业成功、工作出色的愿望与同学、同事竞争的矛盾;自我表现的需要与机遇不平等的矛盾;独立、自主需要与纪律约束的矛盾;社交需要与自己在组织中的地位之间的矛盾等;②个性不完善也是中学生挫折心理的重要原因。中学生虽然朝气蓬勃,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勇于探索,富于创造性,但从社会成熟的角度看,他们个性还不够完善,如情绪不稳定,认识片面,自尊心与好胜心强,理想浪漫,容易偏激,世界观不明晰,缺乏扎实的实践基础,耐力不强等。青少年这种不完善的个性成了挫折心理的一张温床
(四)逆反心理 ,
逆反心理是指个体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中学生就是“不受教”、“不听话",甚至经常与老师、家长“顶牛"、“对着干”。这种与常理背道而驰,以反常的心态来显示自己的“高明”、“非凡”的行为,往往是逆反心理的表现。这种心理在青少年成长中的每一阶段都可能发生,而且有多种表现。如对正面宣传作不信任、不认同的反向思考;对先进人物、榜样无端怀疑,甚至根本否定;对不良倾向持认同感,为其喝彩;对思想政治教育消极抵制、蔑视对抗等。
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表现在两个方面:主观上是中学生正处于“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讨厌成人将自己当“小孩",要求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与众不同,他们对任何事物倾向都持批判态度。正是由于他们觉得或担心外界无视自己的独立存在,故产生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对立的情绪。客观方面,教育者的可信任度、教育手段和方法、教育的时机不适当,往往也会导致逆反心理。作为一种反常心理,逆反心理尽管不同于变态心理,但已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就其后果而言,它会导致中学生出现对人或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的异常性格,使其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学习被动、精神不振等。逆反心理的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或病态心理转化。
四、中学生常见的意志行为问题及表现
在中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缺乏意志现象比较普遍,意志异常现象也普遍存在,尤其在独生子女群体中因意志行为问题而影响交往、学业,影响心理健康发展的不乏其人。意志异常表现形式多样,如意志缺乏、意志矛盾、意志薄弱,等等。下面仅就中学生中三种常见的意志行为问题,即过分依赖、倔犟固执、意志薄弱作些探讨。
(一)、中学生的过分依赖问题
依赖就是指对别的人或事物的过分依附,不能自立、自主。意志上的依赖实质上就是意志缺乏。这类学生的行为常常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不知道自己做什么和为什么做,在行动过程中,即使是一个很小的决定也难以抉择,显得手足无措,缺乏决断的能力,事事依赖他人,易受人暗示和指使。譬如说,今天穿什么衣服、穿什么鞋,星期日是逛商店还是上公园,有了问题是问同学还是问老师,制订计划是干这些事还是干那些事等等,都迟迟不能决定,只能依赖他人做决定。
本来依赖是个体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人的发展都是逐渐从依附地位转向自主地位的。出生后的婴儿对长者、抚养人形成依附关系,他的一切生活都依赖成年人。到两三岁,他意识到自我,不但依附父母亲人,也开始依附家庭以外的人或物,如对幼儿园及其阿姨的依赖。上小学后,随着交往面的拓宽,与同学关系密切起来,四五年级以后便出现依附关系向自主地位转化的势头。而到初中阶段,大多数孩子都有强烈地摆脱依赖父母和教师的倾向,甚至出现过分的一味“逆反”和“叛逆”心理。直到高中阶段之后,他们才能比较客观地分析自己与他人的意见,真正走向自我的独立自主。因此在中学阶段,家长与教师既要帮助孩子由依附向独立自主平稳过渡,又要正确引导他们分析与接受师长们的正确意见。否则自主能力差,依赖性强,会使孩子缺乏意志力;而一味地任由他们“自主”,则容易形成刚愎自用、冥顽不化的个性。
有依赖问题的中学生,总是要求别人注意他,帮助他,称赞他,而不要求别人把他当作一个有自己的思想和需要的不断成长的孩子。他们表现出过分地依赖父母、兄弟及同伴。因而他们缺乏独立性,缺乏生活自理能力,更缺乏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做事无目的,在等待中糊里糊涂过日子,即使想办什么事,也是优柔寡断,举棋不定,并且易受人暗示,被人牵着鼻子走。
中学生产生依赖的原因往往与他们成长过程中所受到的影响有关,尤其是与父母的过多管束有关。现在的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都是家庭的掌上明珠,因而有些家庭对孩子特别娇惯,孩子的吃、穿、住、行、乐,到该独立的时候仍然包办代替,惟恐照顾不周,伤害了孩子。他们不停地为孩子做一些不必要的事。孩子站起来,怕他摔着;孩子跑起来,怕他伤着;孩子吃饭时,怕他噎着。总之,孩子日常生活的大小琐事都由父母一手包办。于是孩子习惯于依赖家长。而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对孩子管束过严,限制太多,孩子的行动如果超出家长的框框,则被训斥为“不听话”,对其严加体罚。在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受到的影响是灾难性的,虽然长大了,但不成熟,不能独立。可以这样说,他生活中没有自我,也不了解外部的世界,遇事懒于思考,不知道还应该有自己的感情和希望,也缺乏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在这种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孩子,只能是唯唯诺诺,无所创造的平庸之辈,不会是具有现代独立人格的开拓型人才
(二)、中学生的倔犟固执问题
倔犟固执就是顽固任性、刚愎自用,不愿意听从别人的意见,也是中学生不良意志品质的表现。
人们为了达到预定的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哪怕遭受失败和挫折,也阻挡不住他继续前进,这是具有坚韧、顽强意志品质的表现。但是如果不顾主客观条件的变化,明知原来的决定是错误的,仍然固执己见,按着自己的性子来,就是固执了。在中学生中固执常常表现为犟脾气,谁说谁劝也不听,一定要按自己的 意志办事。尤其是在初中阶段,这种表现很常见。
固执任性、倔脾气的产生也可追溯到幼儿时期受到的影响。一岁以后的幼儿开始形成某些个性特质,固执、任性开始萌芽, 此时若受到溺爱和坏榜样的影响,再缺乏集体生活的锻炼,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倔脾气。而且父母若有倔脾气,也很容易影响到 幼儿,尤其是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或溺爱或压服,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孩子固执任性这一不良的意志品质。固执己见也有的是思 维的片面性造成的。
固执任性现象在中学生中是常见的。教育者往往会采取两种不恰当的对待方式:一种是“顺着来”,任由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或不闻不问、置之不理;另一种是“鞭子打”,不问青红皂白,孩子一倔就批评、斥责或打骂。其实,这两种方法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反而会造成中学生更加“反叛”
(三)、中学生的意志薄弱问题
意志薄弱严格说来算不上是意志障碍,仅仅是一种意志缺陷,但在中学生里极为常见,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进步,所以意志薄弱问题也应引起人们的重视。
意志薄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前进道路上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打退堂鼓,一蹶不振,经不起生活的考验。例如,在家里,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包办一切问题,惟恐孩子受一丁点儿委屈,惟孩子的命令是从,使孩子一直处在“小皇帝"的位置上。这种教育的后果是使孩子逐渐变得懒惰、软弱、任性、固执、娇气、退缩,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另一种现象则在学校表现得比较突出:班上总有那么几位学生,因为成绩好或“三好学生”、“学习榜样",总是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赞扬和笑脸。久而久之他们变成自负、高傲的小霸王,“老虎屁股摸不得”,一点点挫折与压力都经受不住。总之,这些中学生都是“温室里的花朵”,无法经风历雨。
第二,在追求自己预定目标时,开始还有一股劲,渐渐地就提不起精神,缺乏应有的恒心和毅力。例如,有的中学生在学期开始时也打算刻苦学习、争取好成绩,也能坚持一两个星期晨读晚练,但很快就气馁了。有的是因为无法忍受学习过程中的枯燥与艰辛,逐渐失去兴趣;有的是因为短期的投入没有见到预期的成效,或受到挫折,又没有得到家长与教师的引导与鼓励而放弃努力。这些都是中学生还没有形成坚强意志的表现。
第三,在行动中,易受不符合行动目的的主客观因素的干扰,改变初衷,使行动半途而废。例如,有的中学生自主性不强,原本计划好了一种方案,因为别人实施了另一种方案就否定自己的方案,即使他的方法是正确的;有的中学生本身的坚持性就不好,行动过程中忽左忽右,一会儿想学电脑,、一会儿想学小提琴、一会儿又去上游泳班,但没有一项能坚持到底的;有的中学生则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诱惑,无心向学,不务正业,甚至走上违纪违法的道路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