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真”
先给出一篇正经到好笑的文字的链接: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4688443/
==========================================================================
上面那篇宏论,简直是醍醐灌顶。我以前一直不明白,HIP运动为什么在中国非常不能被接受。后来稍微有点明白了。但凡和历史有关的,中国人一直都或真或假地糊涂。本国历史上的大事件尚且昏昏然不知其昭,一部小小音乐作品的历史更不用说了。另外,中国对于historical authenticity的观念向来是不甚清楚的。很多保护古建筑的工程,反而让古建筑弄得不古不今。当然,直到最近,国内很难有渠道听到时新的唱片,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所以,该文作者说:“在近几年推出的唱片中,‘本真演奏’大行其道。各种作品,无论年代,各种版本的‘本真’演奏一下子多了起来,人们忽然对这种扑面而来的‘本真古乐风’弄的不知所措。”
他这样用引号,倒是看的我不知所措。本真,和古乐,本身就是不相同的概念。比如Harnoncourt,他说直到十九世纪末的,都是“古乐”。我这里姑且用HIP(historically informed performance)来代替他所谓的“本真”。
其实稍微留心历史的人也都知道,古乐运动已经好几十年。Hogwood这样的老法师都快淡出了。人们也没有对“本真古乐风”弄得不知所措。很简单,喜欢Karajan的听Karajan,喜欢Gardiner的听Gardiner。HIP运动的成就,倒也许不在“本真”,因为这个概念本身,是极富现代性的,是对十九世纪浪漫时代音乐理念的一种反拨。也许有限的历史资源使得恢复乐曲表演的本来面目成为一件不可能的任务,但平心而论,即便是不属于HIP运动的音乐家,也有相当一部分留心历史上某一时代的演奏通法。
该文作者很显然,是拿着长矛冲向了一个自己并没有看清楚的事物。马勒和古乐器的例子,就是明证。反对HIP的人,往往对历史事实都是搞不清楚的。他认为最出格的是Joshua Rifkin领导的“加布里埃利演奏家古乐团”,因为他用了one voice per part。我恰好有这张唱片,那个乐团分明叫做“The Bach Ensemble”。如此粗疏的举例,不免让人觉得可笑。
该作者还惧怕Gardiner的“革命浪漫”会把勃拉姆斯弄成什么样子。他在听到Gardiner的乐团的声音之前,就惊恐地捂上了耳朵。其实Gardiner的Brahms第一交响曲,已经出版,他不妨去听听。另一位HIP重量级人物Harnoncourt指挥BPO奏Brahms,虽然不是严格意义的HIP,但足证HIP的翘楚不会糟蹋浪漫主义时代的鸿篇巨制,恰恰相反,HIP能够去除浪漫主义时代作品上不知不觉被涂上的浓妆。Gardiner的Schumann,Norrington的Beethoven都足以佐证。
不喜欢HIP的人往往有跟着感觉走的习惯,信口开河在所难免。比如下面一段:“音乐是苦难中诞生的,任何好的音乐都包含着他自身深厚的感情动机,所以在我眼里‘最本真’的大师还是当属富特、卡拉扬、克伦佩勒等老一辈,他们真正让音乐充满人性,表达出作曲家内心深刻的情感力量。 ”既然读谱的“本真派”无从发现作曲家的情感,难道这些人就“通灵”,能够窥见作曲家的内心深处?
Karajan就算了。Furtwangler和Klemperer显然是伟大的音乐家,但这种仅此一家,别无分店的门户之见实在是寒碜的要命。现今的正典(Canon)其实依旧受到十九世纪审美的影响。历史上很多非常出色的音乐家都被不恰当地遗忘了。经常在音乐厅里得到上演的曲目,只占到音乐文献的很少一部分。而从未得到上演的曲目,不是因为被历史淘汰,而是根本没有得到人的一点点注意。HIP运动的一个伟大功绩,就是发掘了大量的早期音乐,以及被几个明星作曲家的声誉遮蔽的那些人。并且对于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HIP也有非常清新的解读。比如Norrington的Beethoven第二和第八交响曲。
说到巴赫,作者引用Furtwangler的话:“这演出纯粹是胡闹............害怕感情用事,害怕自我,成了整整一代人创作音乐的主导思想,仿佛编像样的音乐完全不需要充分的自我认可。”
我只能说Furtwangler的传统,是19世纪的传统。所谓的“自我”也好,作曲家作为一个“创作主体”也好,是浪漫主义的概念。巴赫本人的时代,乃至莫扎特的时代,都是不兴的。Furtwangler好歹自己也说:“最重要的是了解昔日名家作品的演出实践和创作作品那个时代;我们希望从中获得重要、甚至明确的指示来展开我们的工作.......”但他后面的例子就很成问题:“我们曾经按照原样的声部配置演出过巴赫的《马太受难曲》和清唱剧,我们没有认识到,巴赫的乐团和歌手——由于场地有限而人数受到严格限制————今天在宽敞得多的现代大厅人数应该大增。 ”
他忘记了,巴赫的乐团和歌手,是在教堂里为会众演出清唱剧,而不是柏林爱乐厅。当音乐作品变成了世俗化的消费品,而走进了现代音乐厅,增加人数,增加乐器就完全改变了声音的质素和平衡。听听Jochum的B小调弥撒,再比较Andrew Parrot、Gardiner和Jacobs的。前者的出手之重就显而易见了。
不认同历史的人往往缺乏历史想象力:“从历史观点看问题,人们完全不应该要求我们在音乐厅,例如柏林爱乐厅中维持往昔时代的演奏家和歌手原有人数。18世纪用来加强音响的大键琴在现代管弦乐和合唱群体中已毫无意义。一个大键琴加上一个大型乐团来演奏一部亨德尔大协奏曲,其音响不可能是亨德尔想象中的音响,而只能是一种歪曲。 ”
他忘记了,有大量的历史文献记述当时的乐器制作法与演奏技法,还有大量的古乐器保存完好。HIP的的实践者往往对乐谱和作曲家时代的演奏方式有着非常深刻的考据。这里的“歪曲”指控,实在是没有任何学理依据的。
令人感到迷惑的是,HIP尚未威胁到vibrato派的正统地位,而且很多HIP的乐师也精通非“本真”的乐器(比如Brautigam,Melvyn Tan等等),还有很多非HIP的乐师受到HIP的影响(比如Mullova和Kennedy,且不论成败与否)。Andrew Parrott和Charles Mackerras有时候会把HIP理念进行妥协,反而效果非常值得回味(比如后者在Telarc上的Mozart录音)。为什么“正统”派的人那么慌不择路地要否定HIP呢?
即便是从最直接的感官层面,HIP带给听者的也是一个非常瑰丽的世界。大键琴在演奏巴洛克键盘乐时所拥有的表现力,尚不能为施坦威所取代。Fortepiano演绎的维也纳第一乐派(尤其是Staier的Haydn,Brautigam的Beethoven和Bilson的Schubert)洗练精致。Jordi Savall还有Fretwork的一系列录音,也让弦乐的声音为之一振。以上仅仅是几个我最熟悉的例子。
总之,祭出Furtwangler来反对HIP是一件很荒谬的事情。喜爱一个音乐家就尊其为圣,以为无所不能,实在是最短浅的门户之见。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4688443/
==========================================================================
上面那篇宏论,简直是醍醐灌顶。我以前一直不明白,HIP运动为什么在中国非常不能被接受。后来稍微有点明白了。但凡和历史有关的,中国人一直都或真或假地糊涂。本国历史上的大事件尚且昏昏然不知其昭,一部小小音乐作品的历史更不用说了。另外,中国对于historical authenticity的观念向来是不甚清楚的。很多保护古建筑的工程,反而让古建筑弄得不古不今。当然,直到最近,国内很难有渠道听到时新的唱片,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所以,该文作者说:“在近几年推出的唱片中,‘本真演奏’大行其道。各种作品,无论年代,各种版本的‘本真’演奏一下子多了起来,人们忽然对这种扑面而来的‘本真古乐风’弄的不知所措。”
他这样用引号,倒是看的我不知所措。本真,和古乐,本身就是不相同的概念。比如Harnoncourt,他说直到十九世纪末的,都是“古乐”。我这里姑且用HIP(historically informed performance)来代替他所谓的“本真”。
其实稍微留心历史的人也都知道,古乐运动已经好几十年。Hogwood这样的老法师都快淡出了。人们也没有对“本真古乐风”弄得不知所措。很简单,喜欢Karajan的听Karajan,喜欢Gardiner的听Gardiner。HIP运动的成就,倒也许不在“本真”,因为这个概念本身,是极富现代性的,是对十九世纪浪漫时代音乐理念的一种反拨。也许有限的历史资源使得恢复乐曲表演的本来面目成为一件不可能的任务,但平心而论,即便是不属于HIP运动的音乐家,也有相当一部分留心历史上某一时代的演奏通法。
该文作者很显然,是拿着长矛冲向了一个自己并没有看清楚的事物。马勒和古乐器的例子,就是明证。反对HIP的人,往往对历史事实都是搞不清楚的。他认为最出格的是Joshua Rifkin领导的“加布里埃利演奏家古乐团”,因为他用了one voice per part。我恰好有这张唱片,那个乐团分明叫做“The Bach Ensemble”。如此粗疏的举例,不免让人觉得可笑。
该作者还惧怕Gardiner的“革命浪漫”会把勃拉姆斯弄成什么样子。他在听到Gardiner的乐团的声音之前,就惊恐地捂上了耳朵。其实Gardiner的Brahms第一交响曲,已经出版,他不妨去听听。另一位HIP重量级人物Harnoncourt指挥BPO奏Brahms,虽然不是严格意义的HIP,但足证HIP的翘楚不会糟蹋浪漫主义时代的鸿篇巨制,恰恰相反,HIP能够去除浪漫主义时代作品上不知不觉被涂上的浓妆。Gardiner的Schumann,Norrington的Beethoven都足以佐证。
不喜欢HIP的人往往有跟着感觉走的习惯,信口开河在所难免。比如下面一段:“音乐是苦难中诞生的,任何好的音乐都包含着他自身深厚的感情动机,所以在我眼里‘最本真’的大师还是当属富特、卡拉扬、克伦佩勒等老一辈,他们真正让音乐充满人性,表达出作曲家内心深刻的情感力量。 ”既然读谱的“本真派”无从发现作曲家的情感,难道这些人就“通灵”,能够窥见作曲家的内心深处?
Karajan就算了。Furtwangler和Klemperer显然是伟大的音乐家,但这种仅此一家,别无分店的门户之见实在是寒碜的要命。现今的正典(Canon)其实依旧受到十九世纪审美的影响。历史上很多非常出色的音乐家都被不恰当地遗忘了。经常在音乐厅里得到上演的曲目,只占到音乐文献的很少一部分。而从未得到上演的曲目,不是因为被历史淘汰,而是根本没有得到人的一点点注意。HIP运动的一个伟大功绩,就是发掘了大量的早期音乐,以及被几个明星作曲家的声誉遮蔽的那些人。并且对于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HIP也有非常清新的解读。比如Norrington的Beethoven第二和第八交响曲。
说到巴赫,作者引用Furtwangler的话:“这演出纯粹是胡闹............害怕感情用事,害怕自我,成了整整一代人创作音乐的主导思想,仿佛编像样的音乐完全不需要充分的自我认可。”
我只能说Furtwangler的传统,是19世纪的传统。所谓的“自我”也好,作曲家作为一个“创作主体”也好,是浪漫主义的概念。巴赫本人的时代,乃至莫扎特的时代,都是不兴的。Furtwangler好歹自己也说:“最重要的是了解昔日名家作品的演出实践和创作作品那个时代;我们希望从中获得重要、甚至明确的指示来展开我们的工作.......”但他后面的例子就很成问题:“我们曾经按照原样的声部配置演出过巴赫的《马太受难曲》和清唱剧,我们没有认识到,巴赫的乐团和歌手——由于场地有限而人数受到严格限制————今天在宽敞得多的现代大厅人数应该大增。 ”
他忘记了,巴赫的乐团和歌手,是在教堂里为会众演出清唱剧,而不是柏林爱乐厅。当音乐作品变成了世俗化的消费品,而走进了现代音乐厅,增加人数,增加乐器就完全改变了声音的质素和平衡。听听Jochum的B小调弥撒,再比较Andrew Parrot、Gardiner和Jacobs的。前者的出手之重就显而易见了。
不认同历史的人往往缺乏历史想象力:“从历史观点看问题,人们完全不应该要求我们在音乐厅,例如柏林爱乐厅中维持往昔时代的演奏家和歌手原有人数。18世纪用来加强音响的大键琴在现代管弦乐和合唱群体中已毫无意义。一个大键琴加上一个大型乐团来演奏一部亨德尔大协奏曲,其音响不可能是亨德尔想象中的音响,而只能是一种歪曲。 ”
他忘记了,有大量的历史文献记述当时的乐器制作法与演奏技法,还有大量的古乐器保存完好。HIP的的实践者往往对乐谱和作曲家时代的演奏方式有着非常深刻的考据。这里的“歪曲”指控,实在是没有任何学理依据的。
令人感到迷惑的是,HIP尚未威胁到vibrato派的正统地位,而且很多HIP的乐师也精通非“本真”的乐器(比如Brautigam,Melvyn Tan等等),还有很多非HIP的乐师受到HIP的影响(比如Mullova和Kennedy,且不论成败与否)。Andrew Parrott和Charles Mackerras有时候会把HIP理念进行妥协,反而效果非常值得回味(比如后者在Telarc上的Mozart录音)。为什么“正统”派的人那么慌不择路地要否定HIP呢?
即便是从最直接的感官层面,HIP带给听者的也是一个非常瑰丽的世界。大键琴在演奏巴洛克键盘乐时所拥有的表现力,尚不能为施坦威所取代。Fortepiano演绎的维也纳第一乐派(尤其是Staier的Haydn,Brautigam的Beethoven和Bilson的Schubert)洗练精致。Jordi Savall还有Fretwork的一系列录音,也让弦乐的声音为之一振。以上仅仅是几个我最熟悉的例子。
总之,祭出Furtwangler来反对HIP是一件很荒谬的事情。喜爱一个音乐家就尊其为圣,以为无所不能,实在是最短浅的门户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