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小寒·腊八·大寒——《母亲词典》的三个词条 作者:李建永
小寒·腊八·大寒
——《母亲词典》的三个词条
李建永
◆ 小寒暖,春多寒;小寒寒,六畜安
谚云:“小寒大寒,滴水成团。”小寒,一般在阳历每年的1月5日或6日,2008年1月6日(即农历丁亥年十一月廿八日)7时21分交小寒。农历丁亥年的小寒这一天,正好是二九的第七天,“头九二九,冻破碓臼”,“小寒大寒,冻煞老汉”。时令到了小寒,天气应该是十分寒冷的了;然而今年小寒天气暖和,来年开春恐怕要有“倒春寒”。俗话说:“小寒暖,春多寒;小寒寒,六畜安。”又说:“小寒大寒不冻,来年必定生虫。”《逸周书·时训解》:“小寒之日雁北向,又五日鹊始巢,又五日雉始雊。”(大意:小寒这一天大雁开始向北飞,再过五天喜鹊开始筑巢,再过五天野鸡开始鸣叫。雊,音够,野鸡叫。)宋·陆游《游前山》诗有:“屐声惊雉起,风信报梅开。”诗中的“风信”,指的是“二十四番花信风”。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云:“始梅花,终楝花,凡二十四番花信风。”具体来说,就是从小寒到谷雨,总共有八个气节,每个节气十五日,共一百二十日,每五日为一候,计二十四候,每候有一种花应时开放,是谓“花信”。谚云:“花木管时令,鸟鸣报农时。”“二十四番花信风”计有:“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侯水仙;大寒: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雨水:一候菜花, 二候杏花,三候李花;惊蜇:一候桃花,二候棠棣,三候蔷薇;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谷雨:一候牡丹,二候荼蘼,三候楝花。”小寒,正是“腊后花期知渐近,寒梅已作东风信”。
◆ 腊七腊八,冻掉下巴
腊八节一般在三九和四九之间(狗年的腊八节——即阳历2007年1月26日,是四九的最后一天;而猪年的腊八节——即阳历2008年1月15日,是三九的第七天)。“三九四九,牙门叫狗”,“腊七腊八,冻掉下巴”。按理说,腊八前后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但是去年的腊八太暖和,正如杜甫《腊日》诗云“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而今年——从腊六腊七就开始降温了——腊八应该会冷一点的;不过,就立冬以来到现在看,今年的冬天还是有些偏暖。记得我小时候过腊八节,天刚朦朦亮便起来,跟大哥二哥提着斧头去河里凿冰凌,那可真叫个冷啊!脸蛋下巴冻得生疼,小手冻得像紫芽姜。黎明时分,两个哥哥用箩筐担着几块大冰,健步如飞;我嘴里含着一小块儿冰凌,一路紧跑跟随。俗话说:“腊八早粥,来年好收。”又说:“谁家烟筒先冒烟,谁家高粱先红尖。”我们要以最快的速度赶回家,用冰凌水煮腊八粥。直到成年以后,当我每次读到《诗经·豳风·七月》“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脑海还会浮现出这一情景。童年的记忆可真长啊。
古时国家也在腊月储冰,并设有专门负责管理冰的官员“凌人”。《周礼·天官·凌人》:“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春始治鉴。夏颁冰掌事。”(大意:凌人是专门负责藏冰用冰的官员。每年十二月,命令属下凿冰储冰。开春便准备好用冰块冷藏食物的瓦罐。夏天,天子颁冰给臣下,凌人负责具体的分发工作。)将农历十二月称作腊月,至晚起于周代。古代称祭百神为“蜡”,祭祖先为“腊”,秦汉以后统称为“腊”。《礼记·月令》:“(孟冬之月)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大割祠于公社及门闾,腊先祖五祀,劳农以休息之。”孔颖达疏:“腊,猎也。谓猎取禽兽以祭先祖五祀也。”至于腊月初八吃腊八粥,据说与佛教有关。相传,农历十二月初八日为佛祖释迦牟尼成道日,这一天各大寺院用果子杂拌煮粥,分食众僧。民间亦相沿成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二月》对宋人吃腊八粥有记载:“初八日,街巷中有僧尼三五人作队念佛,以银铜沙罗或好盆器,坐一金铜或木佛像,浸以香水,杨枝撒浴,排门教化。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汴梁)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宋·吴自牧《梦粱录·十二月》亦有类似的记述:“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亦设红糟,以麸乳、诸果、笋、芋为之,供僧或馈送檀施、贵宅等家。”吃腊八粥的习俗,一直相沿至今。由于腊八节与佛教有关,所以人们往往在这一天里吃素食。谚云:“荤冬至,素腊八。”又说:“荤年素腊八,素年人笑话。”据老人们说,腊八粥要做得丰盛一些,最好能多吃几天。俗话说:“腊八粥,喝几天,沥沥啦啦二十三。”过了小年腊月二十三,大年便径奔眼前!
◆ 大寒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
谚云:“冬至不冷腊八冷,腊八不冷年下冷。”冬至、腊八和大年,是一年里最冷的三个标志。倘若冬至不冷,腊八就会恶冷;倘腊八还不冷,大年前后就会有“倒春寒”。不过,在冬至、腊八和大年这三个节日中,最冷的应该是腊八。因为腊八离大寒最近,俗话说“大寒须守火,无事不出门”。那么,为什么人们说寒冷的时候,单说腊八而不说大寒呢?这是因为,腊八是一个每年必“过”的传统节日,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分量重;而大寒只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分量相对较轻。其实,大寒和腊八,只是前脚后脚的事。俗话说:“大寒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而腊八节大多也在三九四九里。比如说吧,丙戌年(狗年)的腊八节(即农历丙戌年腊月初八,乃阳历2007年1月26日),是四九的最后一天;这一年的大寒在腊八之前(即农历丙戌年腊月初二,乃阳历2007年1月20日),是四九的第三天。而丁亥年(猪年)的腊八节(即农历丁亥年腊月初八,乃阳历2008年1月15日),是三九的第七天;这一年的大寒在腊八之后(即农历丁亥年腊月十四日,乃阳历2008年1月21日),是四九的第四天。“三九四九,冻得狗吼”,“三九四九,在家死守”,“三九三,冻烂砖;四九四,冻死树”。据《三礼义宗》讲:“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自十一月一阳爻初起,至此始彻,阴气出地方尽,寒气并在上,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也。”晋·傅玄《大寒赋》:“若乃天地凛冽,数极地否,严霜夜结,悲风昼起,飞雪山积,萧条万里,百川咽而不流兮,冰冻合于四海。”大寒,一般在阳历每年的1月20日或21日,2008年1月21日(即农历丁亥年腊月十四日)0时40分交大寒。《逸周书·时训解》:“大寒之日鸡始乳,又五日鸷鸟厉,又五日水泽腹坚。”(大意:大寒这一天鸡开始下蛋,再过五天鹰隼愈加凶猛,再过五天水塘中央冻得更加厚实坚硬。)时序到了大寒,该冷的时候就得冷啊。《韩非子·解老》引周公语:“冬日之闭冻也不固,则春夏之长草也不茂。”俗话也说:“大寒地不冻,惊蛰地不开。”又说:“大寒不冻,冷到芒种。”还说:“大寒不寒,人畜不安。”倘在大寒前后连降几场大雪,对来年的春播必定大有好处,所谓“大寒三白,有益菜麦”。大寒一过,立马就是新春大年。老话常说:“大寒小寒,打罢春过年。”又说:“小寒大寒,包饺子过年!”
——《母亲词典》的三个词条
李建永
◆ 小寒暖,春多寒;小寒寒,六畜安
谚云:“小寒大寒,滴水成团。”小寒,一般在阳历每年的1月5日或6日,2008年1月6日(即农历丁亥年十一月廿八日)7时21分交小寒。农历丁亥年的小寒这一天,正好是二九的第七天,“头九二九,冻破碓臼”,“小寒大寒,冻煞老汉”。时令到了小寒,天气应该是十分寒冷的了;然而今年小寒天气暖和,来年开春恐怕要有“倒春寒”。俗话说:“小寒暖,春多寒;小寒寒,六畜安。”又说:“小寒大寒不冻,来年必定生虫。”《逸周书·时训解》:“小寒之日雁北向,又五日鹊始巢,又五日雉始雊。”(大意:小寒这一天大雁开始向北飞,再过五天喜鹊开始筑巢,再过五天野鸡开始鸣叫。雊,音够,野鸡叫。)宋·陆游《游前山》诗有:“屐声惊雉起,风信报梅开。”诗中的“风信”,指的是“二十四番花信风”。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云:“始梅花,终楝花,凡二十四番花信风。”具体来说,就是从小寒到谷雨,总共有八个气节,每个节气十五日,共一百二十日,每五日为一候,计二十四候,每候有一种花应时开放,是谓“花信”。谚云:“花木管时令,鸟鸣报农时。”“二十四番花信风”计有:“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侯水仙;大寒: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雨水:一候菜花, 二候杏花,三候李花;惊蜇:一候桃花,二候棠棣,三候蔷薇;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谷雨:一候牡丹,二候荼蘼,三候楝花。”小寒,正是“腊后花期知渐近,寒梅已作东风信”。
◆ 腊七腊八,冻掉下巴
腊八节一般在三九和四九之间(狗年的腊八节——即阳历2007年1月26日,是四九的最后一天;而猪年的腊八节——即阳历2008年1月15日,是三九的第七天)。“三九四九,牙门叫狗”,“腊七腊八,冻掉下巴”。按理说,腊八前后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但是去年的腊八太暖和,正如杜甫《腊日》诗云“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而今年——从腊六腊七就开始降温了——腊八应该会冷一点的;不过,就立冬以来到现在看,今年的冬天还是有些偏暖。记得我小时候过腊八节,天刚朦朦亮便起来,跟大哥二哥提着斧头去河里凿冰凌,那可真叫个冷啊!脸蛋下巴冻得生疼,小手冻得像紫芽姜。黎明时分,两个哥哥用箩筐担着几块大冰,健步如飞;我嘴里含着一小块儿冰凌,一路紧跑跟随。俗话说:“腊八早粥,来年好收。”又说:“谁家烟筒先冒烟,谁家高粱先红尖。”我们要以最快的速度赶回家,用冰凌水煮腊八粥。直到成年以后,当我每次读到《诗经·豳风·七月》“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脑海还会浮现出这一情景。童年的记忆可真长啊。
古时国家也在腊月储冰,并设有专门负责管理冰的官员“凌人”。《周礼·天官·凌人》:“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春始治鉴。夏颁冰掌事。”(大意:凌人是专门负责藏冰用冰的官员。每年十二月,命令属下凿冰储冰。开春便准备好用冰块冷藏食物的瓦罐。夏天,天子颁冰给臣下,凌人负责具体的分发工作。)将农历十二月称作腊月,至晚起于周代。古代称祭百神为“蜡”,祭祖先为“腊”,秦汉以后统称为“腊”。《礼记·月令》:“(孟冬之月)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大割祠于公社及门闾,腊先祖五祀,劳农以休息之。”孔颖达疏:“腊,猎也。谓猎取禽兽以祭先祖五祀也。”至于腊月初八吃腊八粥,据说与佛教有关。相传,农历十二月初八日为佛祖释迦牟尼成道日,这一天各大寺院用果子杂拌煮粥,分食众僧。民间亦相沿成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二月》对宋人吃腊八粥有记载:“初八日,街巷中有僧尼三五人作队念佛,以银铜沙罗或好盆器,坐一金铜或木佛像,浸以香水,杨枝撒浴,排门教化。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汴梁)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宋·吴自牧《梦粱录·十二月》亦有类似的记述:“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亦设红糟,以麸乳、诸果、笋、芋为之,供僧或馈送檀施、贵宅等家。”吃腊八粥的习俗,一直相沿至今。由于腊八节与佛教有关,所以人们往往在这一天里吃素食。谚云:“荤冬至,素腊八。”又说:“荤年素腊八,素年人笑话。”据老人们说,腊八粥要做得丰盛一些,最好能多吃几天。俗话说:“腊八粥,喝几天,沥沥啦啦二十三。”过了小年腊月二十三,大年便径奔眼前!
◆ 大寒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
谚云:“冬至不冷腊八冷,腊八不冷年下冷。”冬至、腊八和大年,是一年里最冷的三个标志。倘若冬至不冷,腊八就会恶冷;倘腊八还不冷,大年前后就会有“倒春寒”。不过,在冬至、腊八和大年这三个节日中,最冷的应该是腊八。因为腊八离大寒最近,俗话说“大寒须守火,无事不出门”。那么,为什么人们说寒冷的时候,单说腊八而不说大寒呢?这是因为,腊八是一个每年必“过”的传统节日,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分量重;而大寒只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分量相对较轻。其实,大寒和腊八,只是前脚后脚的事。俗话说:“大寒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而腊八节大多也在三九四九里。比如说吧,丙戌年(狗年)的腊八节(即农历丙戌年腊月初八,乃阳历2007年1月26日),是四九的最后一天;这一年的大寒在腊八之前(即农历丙戌年腊月初二,乃阳历2007年1月20日),是四九的第三天。而丁亥年(猪年)的腊八节(即农历丁亥年腊月初八,乃阳历2008年1月15日),是三九的第七天;这一年的大寒在腊八之后(即农历丁亥年腊月十四日,乃阳历2008年1月21日),是四九的第四天。“三九四九,冻得狗吼”,“三九四九,在家死守”,“三九三,冻烂砖;四九四,冻死树”。据《三礼义宗》讲:“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自十一月一阳爻初起,至此始彻,阴气出地方尽,寒气并在上,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也。”晋·傅玄《大寒赋》:“若乃天地凛冽,数极地否,严霜夜结,悲风昼起,飞雪山积,萧条万里,百川咽而不流兮,冰冻合于四海。”大寒,一般在阳历每年的1月20日或21日,2008年1月21日(即农历丁亥年腊月十四日)0时40分交大寒。《逸周书·时训解》:“大寒之日鸡始乳,又五日鸷鸟厉,又五日水泽腹坚。”(大意:大寒这一天鸡开始下蛋,再过五天鹰隼愈加凶猛,再过五天水塘中央冻得更加厚实坚硬。)时序到了大寒,该冷的时候就得冷啊。《韩非子·解老》引周公语:“冬日之闭冻也不固,则春夏之长草也不茂。”俗话也说:“大寒地不冻,惊蛰地不开。”又说:“大寒不冻,冷到芒种。”还说:“大寒不寒,人畜不安。”倘在大寒前后连降几场大雪,对来年的春播必定大有好处,所谓“大寒三白,有益菜麦”。大寒一过,立马就是新春大年。老话常说:“大寒小寒,打罢春过年。”又说:“小寒大寒,包饺子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