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理海东志略》的思考
这本书从属于《锦绣大理系列》,系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同书系共有多少卷未可知,但我的确另有一册《罗荃半岛》也属于同一书系。这个系列的图书我没有在书店见到过,也没有在网络上找到过。第一次去金梭岛做田野调查时,我住在与之隔海相望的天镜阁,晚餐时发现餐厅里有这本书,已经被翻毛了,估计是放在餐厅里向游客推广的,也许这就是这些书的主要销售渠道。不过,这种销售方式的效果并不见佳,游客充其量只会在饭前嗑瓜子的时候随手翻翻,很少有人会买几近30万字的纯文字本作为旅游纪念物的。不过,对我的调查而言,这本书太具价值,而且可能离开大理,甚至离开海东之后就找不到了,所以立即以原价买下这本八成品相的书。也许对餐厅而言,这算是个惊喜,以至于随后几天吃饭时总能看到她们似笑非笑的表情。我花了三天的时间反复读了这本现代方志,在此基础上调整了我的调查内容和策略。数天后,我离开天镜阁,前往本地人在塔村的渡口,挤在背负菜筐的白族老奶和抬着建材的搬运工中间登岛了。
对我的田野调查而言,这本书是最珍贵的资料汇编,无论是背景还是主题都可以找到线索,甚至部分细节。但是,除此之外,对于不需要在海东做调查,不写跟海东相关的文章的人,这本书有价值吗?换言之,因为海东是归属于大理市的镇级机构,《大理海东志略》算是现代写作的乡志,这类文体除了可供查阅外,是否也有阅读价值,或者能带来阅读快感?
我的最初阅读体验并不能提供有效的佐证,因为我是怀抱明确目的开始阅读的。因此,我的最初阅读只能算“查阅”,尽管我几乎是逐句看完的,并没有仅仅挑选涉及当时令我感兴趣的问题的段落。全书按照概述、历史沿革、行政区域、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交通运输、水利建设、民生各业、旅游、体育、军事、教育、文化、卫生、民间科技、文物古迹、民风民俗、宗教信仰、传说佚闻、传略选录、诗文辑录、古碑存文等22个部分组织,从篇目安排上看,应该是传统方志的写作体例的变体。虽然主要的编辑者都是海东乡土人士,但是在写作上比照了更高层级的行政区划的志书的编辑思路,写作了一种面面俱到的小区域方志。这其实是最为常见的乡志写作方式,甚至可能是乡志作者们接受了统一训练或者指导的结果,后记之中提到“全国统一规定”云云。
我随后的调查不时揭示出一些有趣的现象或者物质,听到一些有价值的故事,认识了不少土著特别喜爱的作物、蔬果和菜式,也了解了种种生活偏好和禁忌,但是重新翻看乡志,试图寻找蛛丝马迹时,却常常免不了有些失望。可能这就是这种比照府县志书,逐级下降到乡村的写作常常出现的问题。有的章节覆盖的内容其实对于乡村而言,已经缺乏独立成章的合理性,因此不过是更高级方志中相应篇章的节选。如以海东论,自然环境、资源、交通运输、水利、民生、旅游都难以独立于大理盆地而单论,水利一端甚至因为引海济宾而必须和宾川结合起来说明。有的显然是现代分类的不适造成的,比如对现代城市而言固然有主要由竞技运动构成的“体育”,但是对于乡村而言,如果将划龙舟视为体育项目,恐怕是不适当的低估和篡改吧?而有的章节则明显不够详细,如民风民俗和传说佚闻等。
因此,我考虑到我们即将开始摸索的村史写作。我自然不希望看到这样面面俱到,但是很多章节并无特色,甚至由于区划太小,以至于只能从上级志书中节选剪裁的写作,我希望看到更独特的历史叙述,而不仅仅是沿革;我希望看到“教育”、“文化”不仅仅限于官方教育形式,而应该包括本土的,家庭的,社区的独特教育侧面;我希望看到较现有记录丰富得多得多的“传说”和“民俗”,有些错置的分类,比如划分到“体育”之中的划龙舟,应该得以纠正;我希望有彻底改变的“传略”,应该听听土著居民什么是他们能记住的人物,我也希望从“佚闻”“掌故”中知晓一些不登大雅之堂的人物和故事。对于这样的写作而言,甚至地理、生物观念都不必是一本正经的“客观”描述,相反,我更喜欢看到“主观”体验。比如金梭岛的地理就建立在舟楫和渡口上,不同舟楫建立起不同的线路,不同线路上往来船只频率不同,这样建立起来的地理关系不一定和自然地理以及行政地理重叠,看似隔水相望的村庄其实直接被岛民无视,而他们总是把眼光锁定在更远的镇街上。金梭岛上的动物志显然以各种水生动物为主,岛上居民也有自身的分类系统。两者都不能被当做自上而下的宏大系统的细枝末节的片段,而应该作为自下而上的土著居民的知识体成分。
对我的田野调查而言,这本书是最珍贵的资料汇编,无论是背景还是主题都可以找到线索,甚至部分细节。但是,除此之外,对于不需要在海东做调查,不写跟海东相关的文章的人,这本书有价值吗?换言之,因为海东是归属于大理市的镇级机构,《大理海东志略》算是现代写作的乡志,这类文体除了可供查阅外,是否也有阅读价值,或者能带来阅读快感?
我的最初阅读体验并不能提供有效的佐证,因为我是怀抱明确目的开始阅读的。因此,我的最初阅读只能算“查阅”,尽管我几乎是逐句看完的,并没有仅仅挑选涉及当时令我感兴趣的问题的段落。全书按照概述、历史沿革、行政区域、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交通运输、水利建设、民生各业、旅游、体育、军事、教育、文化、卫生、民间科技、文物古迹、民风民俗、宗教信仰、传说佚闻、传略选录、诗文辑录、古碑存文等22个部分组织,从篇目安排上看,应该是传统方志的写作体例的变体。虽然主要的编辑者都是海东乡土人士,但是在写作上比照了更高层级的行政区划的志书的编辑思路,写作了一种面面俱到的小区域方志。这其实是最为常见的乡志写作方式,甚至可能是乡志作者们接受了统一训练或者指导的结果,后记之中提到“全国统一规定”云云。
我随后的调查不时揭示出一些有趣的现象或者物质,听到一些有价值的故事,认识了不少土著特别喜爱的作物、蔬果和菜式,也了解了种种生活偏好和禁忌,但是重新翻看乡志,试图寻找蛛丝马迹时,却常常免不了有些失望。可能这就是这种比照府县志书,逐级下降到乡村的写作常常出现的问题。有的章节覆盖的内容其实对于乡村而言,已经缺乏独立成章的合理性,因此不过是更高级方志中相应篇章的节选。如以海东论,自然环境、资源、交通运输、水利、民生、旅游都难以独立于大理盆地而单论,水利一端甚至因为引海济宾而必须和宾川结合起来说明。有的显然是现代分类的不适造成的,比如对现代城市而言固然有主要由竞技运动构成的“体育”,但是对于乡村而言,如果将划龙舟视为体育项目,恐怕是不适当的低估和篡改吧?而有的章节则明显不够详细,如民风民俗和传说佚闻等。
因此,我考虑到我们即将开始摸索的村史写作。我自然不希望看到这样面面俱到,但是很多章节并无特色,甚至由于区划太小,以至于只能从上级志书中节选剪裁的写作,我希望看到更独特的历史叙述,而不仅仅是沿革;我希望看到“教育”、“文化”不仅仅限于官方教育形式,而应该包括本土的,家庭的,社区的独特教育侧面;我希望看到较现有记录丰富得多得多的“传说”和“民俗”,有些错置的分类,比如划分到“体育”之中的划龙舟,应该得以纠正;我希望有彻底改变的“传略”,应该听听土著居民什么是他们能记住的人物,我也希望从“佚闻”“掌故”中知晓一些不登大雅之堂的人物和故事。对于这样的写作而言,甚至地理、生物观念都不必是一本正经的“客观”描述,相反,我更喜欢看到“主观”体验。比如金梭岛的地理就建立在舟楫和渡口上,不同舟楫建立起不同的线路,不同线路上往来船只频率不同,这样建立起来的地理关系不一定和自然地理以及行政地理重叠,看似隔水相望的村庄其实直接被岛民无视,而他们总是把眼光锁定在更远的镇街上。金梭岛上的动物志显然以各种水生动物为主,岛上居民也有自身的分类系统。两者都不能被当做自上而下的宏大系统的细枝末节的片段,而应该作为自下而上的土著居民的知识体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