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
要估计一个漫长而迟缓的进化过程中重要的演化阶段,我们必须先有一个概念,即个人及家庭的经验会逐渐累积而成为社会的资源,并将能量积蓄而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
中国人民似乎一直没有铜器时代。商文化中的铜制兵器、车辆零件、祭祀用品都是属于统治阶级的。
不论某一个原始社会中是否在取得金属知识之前自己即产生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这样的阶级分化,由于金属器的出现,足以使已有的阶级分化更为确定,或者在没有阶级分化中的社会造成阶级分化。也许,这个社会已经形成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分别,那么新的金属知识必然归统治者所掌握,他们可以因此迅速进步,强化其占据优势的地位。
一切都取决于社会发展的水平,发展水平低,每个人都要做一般人所做的一切工作,其技术自然难以进步。
只要了解地理位置各种因素的总和,以及任何历史时代最典型的中国文化所赖以发展的条件的总和及比例,了解环境和社会的相互关系,我们就可以,至少在广义上,指出中国历史在任何发展水平上的中心及边缘。在每一个历史时期,典型的中国发展都集中在一个历史的中心(不一定与地理中心相合)。环绕其边缘的是一个个不全是汉族但受中国势力支配的民族团体,在他们的外面,就是拒绝向中国靠拢,而趋向于汉族生活方式不能立足的地带的民族。
一个中国朝代的简史可概括为:一位中国的将军或少数民族的征服者恢复了和平——多半是精疲力尽的和平,然后出现一个逐渐繁荣的时期,土地重新耕种,形成一个稳定的时期。但是,逐渐地,软弱的行政能力及贪污阻滞了贸易及赋税,怨恨及贫困随之蔓延。这个朝代的最后一位皇帝是残暴而无能的。有权势的人争夺权力,无权势的人则反抗政府。于是这个朝代灭亡了。一个短暂时期之后,新的王朝又开始了,像旧王朝的开始一样,其所经历的过程也是一样的。中国历史的整个现象就是这样吗?或许它只是一个更广、更深、更复杂事物的表面现象?我们所有的难道只是一个利润的增加与减少的交替——一部中国历史可以用这种简单的经济原理来解释吗?或是我们再找一个同样简单的社会解释——说一位伟大人物的后裔,经过几代就变成白痴?
始于重新分配土地即减轻捐税,止于统治阶级的腐化,土地之集中于私人,集中于逃避捐税的特权地主,贫农要负担苛捐杂税,以及对外来侵略之无法应付。这就是中国经济及社会史的一个缩影。
由秦始皇缔造,所巩固的帝国制度,在公元前221至公元220年,有一个首次统一与和平的时期。其后是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园221年至589年——的首次分裂与征战时期。然后,是隋、唐两朝(589—907)的第二次统一与和平时期。五代、宋、辽、金是第二次分裂与征战时期。第三次统一与和平时期是蒙元、明、满清时期(1206—1912)。
孔子对于家庭的主张尤其具有摧毁封建制度的影响。他所主张的儿子的对父亲的孝道,以及臣民对官吏,官吏对国家的忠,其本身就是一种道德制度。这种道德制度的重要意义是,它丢开了封建时代所规定一个人依据他所出生的阶级与出生的地方而产生的义务,放弃了他应服的劳役及应享的权利的封建标准。孔子用忠诚及改变秩序来取代封建观念。简言之,孔子的道德,主张直接征收赋税,从最高政府到纳税者。这种制度极符合中国精耕农业对大量人口及廉价劳动力的需要。一位哲学家总是认为他所想象的事物应该是人类的本性。孔子站在中国历史的一个刚有征兆的新时代与一个他认为是理想的却未曾存在过的时代之间,他在一种语言性的推测中,却表现出一种保守的姿态。在尊崇一个虚构的过去的思想上,孔子是开路先锋。他创始了后世有“文化”的君子的“上流”观念。
中国人民似乎一直没有铜器时代。商文化中的铜制兵器、车辆零件、祭祀用品都是属于统治阶级的。
不论某一个原始社会中是否在取得金属知识之前自己即产生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这样的阶级分化,由于金属器的出现,足以使已有的阶级分化更为确定,或者在没有阶级分化中的社会造成阶级分化。也许,这个社会已经形成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分别,那么新的金属知识必然归统治者所掌握,他们可以因此迅速进步,强化其占据优势的地位。
一切都取决于社会发展的水平,发展水平低,每个人都要做一般人所做的一切工作,其技术自然难以进步。
只要了解地理位置各种因素的总和,以及任何历史时代最典型的中国文化所赖以发展的条件的总和及比例,了解环境和社会的相互关系,我们就可以,至少在广义上,指出中国历史在任何发展水平上的中心及边缘。在每一个历史时期,典型的中国发展都集中在一个历史的中心(不一定与地理中心相合)。环绕其边缘的是一个个不全是汉族但受中国势力支配的民族团体,在他们的外面,就是拒绝向中国靠拢,而趋向于汉族生活方式不能立足的地带的民族。
一个中国朝代的简史可概括为:一位中国的将军或少数民族的征服者恢复了和平——多半是精疲力尽的和平,然后出现一个逐渐繁荣的时期,土地重新耕种,形成一个稳定的时期。但是,逐渐地,软弱的行政能力及贪污阻滞了贸易及赋税,怨恨及贫困随之蔓延。这个朝代的最后一位皇帝是残暴而无能的。有权势的人争夺权力,无权势的人则反抗政府。于是这个朝代灭亡了。一个短暂时期之后,新的王朝又开始了,像旧王朝的开始一样,其所经历的过程也是一样的。中国历史的整个现象就是这样吗?或许它只是一个更广、更深、更复杂事物的表面现象?我们所有的难道只是一个利润的增加与减少的交替——一部中国历史可以用这种简单的经济原理来解释吗?或是我们再找一个同样简单的社会解释——说一位伟大人物的后裔,经过几代就变成白痴?
始于重新分配土地即减轻捐税,止于统治阶级的腐化,土地之集中于私人,集中于逃避捐税的特权地主,贫农要负担苛捐杂税,以及对外来侵略之无法应付。这就是中国经济及社会史的一个缩影。
由秦始皇缔造,所巩固的帝国制度,在公元前221至公元220年,有一个首次统一与和平的时期。其后是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园221年至589年——的首次分裂与征战时期。然后,是隋、唐两朝(589—907)的第二次统一与和平时期。五代、宋、辽、金是第二次分裂与征战时期。第三次统一与和平时期是蒙元、明、满清时期(1206—1912)。
孔子对于家庭的主张尤其具有摧毁封建制度的影响。他所主张的儿子的对父亲的孝道,以及臣民对官吏,官吏对国家的忠,其本身就是一种道德制度。这种道德制度的重要意义是,它丢开了封建时代所规定一个人依据他所出生的阶级与出生的地方而产生的义务,放弃了他应服的劳役及应享的权利的封建标准。孔子用忠诚及改变秩序来取代封建观念。简言之,孔子的道德,主张直接征收赋税,从最高政府到纳税者。这种制度极符合中国精耕农业对大量人口及廉价劳动力的需要。一位哲学家总是认为他所想象的事物应该是人类的本性。孔子站在中国历史的一个刚有征兆的新时代与一个他认为是理想的却未曾存在过的时代之间,他在一种语言性的推测中,却表现出一种保守的姿态。在尊崇一个虚构的过去的思想上,孔子是开路先锋。他创始了后世有“文化”的君子的“上流”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