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井病态
1.
舅妈说她的嫂嫂更年期综合症,要带来给我看看。在家这些天,我对老家的婚姻关系产生了一种奇妙的观感:比如眼前这位笑眯眯的叔叔,也就是舅母的哥哥,虽然他曾经在县城身居高位,但是似乎也逃脱不了婶婶的坏脾气。从他和舅妈争先恐后地叙述中,我大致拼凑出了哪位我没有谋面的婶婶的形象,从50岁后就开始持续性的焦虑哭泣、烦躁,号称自己喘不过气来,经常去看医生,看到医生后就心情缓解,从上到下几乎做了各种各样的检查,心电图、胸片、ct,然而8-9年过去了,这位婶婶依然会以一种哀怨的唱歌调同众人诉说她的痛苦,头晕啊,喘不过气来,家里的老头子不省心啊,我从早忙到晚啊。于是现在她嚷嚷着要去北京的儿子那里看病,而且她看上了我们医院的一位著名专家,所以。。。。。。
虽然我可能知道,她更需要一位心理医生,因为那些叙说,让我很强烈的感觉到,她并没有实质性的疾病问题,她曾经在宣武医院拿到过诊断: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然而更引发我的思考的是,叔叔对她的态度,似乎一以贯之。他的叙述,不急不缓,柔和清晰。是怎么样强韧的神经能够经受身边人长达8-9年的反复折磨?仅仅是责任么?按照现代的观点,爱似乎是很容易消磨的。我曾经扪心自问过,若身边有位如此神经质人物,恐怕早就一拍两散了。
这次姆妈手术,亲戚们大都相携而来,我有时候静静观望他们的婚姻,充满了外人不可思议的融洽,似乎漫长岁月将他们的生命彼此融合,互相宽解,而最终成为一对挽手并行的伴侣。
2
说无常,谁更无常?
上午去看姆妈,房间里坐了一堆人,那边手机突然响起来,是哪位癫痫的病儿父亲,他曾经同我说过,跟我爹也很熟悉,但是我实在是绕不清楚这些关系。 他终于去看了刘医生回来了,想问问我怎么办,我说正好我返乡了,你过来一趟吧,带上病历和小孩。
那位叔叔脸上带着一种常年见医生的谨慎和郑重。他掏出了病历本,还有一张张的检查单,看我已经动手翻阅,便不出声。待我检阅完毕后才在一旁絮絮地向我补充:
孩子那年刚高考完,7月就重病进医院,连夜转到省城,也就只是这个结果了。当年的560多分,拿到了录取通知书的时候,人还在病床上。
我非常讶异,从时间上看,他是跟我弟弟当年一起高考的,而且那年的分数线我很清楚,这个分数应该算是个高材生了。
不可以办休学嘛?养好了再去?
学校不同意,说是病毒性脑炎。
我看着MRI的检查结果:双侧海马均已萎缩。心里一阵难过。
去上海华山医院就诊,如今算起来已经4-5年过去了。一直吃西药,有所控制,但是依然频繁发作,包括前几天都有过发作。
给了一些我力所能及的建议。回到病房,见到舅舅来。同他说起那位叔叔和他那癫痫的儿子。
舅舅说,当年是被某某政法大学录取的啊,那场病,没有办法,后来还打算去复读,但是据说脑子已经被损了,读不下去书。
记得叔叔说过,现在儿子只是在家学习修手机。
所以他才没有同我提起那所大学的名字吧。
回到家我同爸爸说,我很钦佩那位叔叔,孩子真心不容易,能看出来走到今天这一步,家里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否则不会有那么幸运,至少在跟我的聊天对答中,他的理解力和对答能力都很正常,心态并没有明显的自卑和退缩情绪,对于这样一个少年而遭受巨变后依然努力保持着镇定的孩子,我很佩服。身体有病不算什么大件事,心理有病才真是让人觉得可怕。
3.
我很想说说我的舅妈。
我并不喜欢这位小舅母,严格来说。因为她有些懒惰,我去舅舅家的时候,总是看到她坐着,舅舅忙碌,这桩婚事是舅舅求来的,姆妈无可奈何,过世的外婆也曾经怨怼得向姆妈诉苦,地从来不扫,走路都能留下鞋印子。所以这一切让我一直对她欢喜不起来。
然而请原谅我这个孩子的视角吧。
舅舅去年车祸,第二颈椎受损,面临着高位截瘫的风险。我当时接连几个电话打到同学那里去咨询和求助。
据说当时有个骨科专家看过舅舅的片子后,说了三句话:1.这个人还活着吗?2.这个人有没有瘫掉?3,此人有天命。
这里的天命,固然有医疗资源的效力,然而最关键的我是舅妈的作用。
舅妈就是护士,比谁都清楚这个位置受损的风险。
舅舅现在同我说,当时跟你舅妈相熟的护士都不怎么敢跟舅妈接触,因为他们看到过太多躺着躺着就阴掉(老家话意思是过世的意思)的,也有躺着躺着再也起不来的。
懒惰的舅妈从舅舅躺在病床上后,就彻底住在了病床边,当时表妹实习,她把这件事压下了不告。每天坚持给舅舅做按摩做各种功能锻炼。
舅舅当时去南昌复诊,带上颈椎支架体重才110,出院时大约到了120斤,舅妈用了各种办法给他补充营养,现在我能看到的舅舅,虽然还能看出来颈椎活动受限,但是精神抖擞已经大出乎我意料。
这个也许就是相濡以沫吧。
舅妈说她的嫂嫂更年期综合症,要带来给我看看。在家这些天,我对老家的婚姻关系产生了一种奇妙的观感:比如眼前这位笑眯眯的叔叔,也就是舅母的哥哥,虽然他曾经在县城身居高位,但是似乎也逃脱不了婶婶的坏脾气。从他和舅妈争先恐后地叙述中,我大致拼凑出了哪位我没有谋面的婶婶的形象,从50岁后就开始持续性的焦虑哭泣、烦躁,号称自己喘不过气来,经常去看医生,看到医生后就心情缓解,从上到下几乎做了各种各样的检查,心电图、胸片、ct,然而8-9年过去了,这位婶婶依然会以一种哀怨的唱歌调同众人诉说她的痛苦,头晕啊,喘不过气来,家里的老头子不省心啊,我从早忙到晚啊。于是现在她嚷嚷着要去北京的儿子那里看病,而且她看上了我们医院的一位著名专家,所以。。。。。。
虽然我可能知道,她更需要一位心理医生,因为那些叙说,让我很强烈的感觉到,她并没有实质性的疾病问题,她曾经在宣武医院拿到过诊断: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然而更引发我的思考的是,叔叔对她的态度,似乎一以贯之。他的叙述,不急不缓,柔和清晰。是怎么样强韧的神经能够经受身边人长达8-9年的反复折磨?仅仅是责任么?按照现代的观点,爱似乎是很容易消磨的。我曾经扪心自问过,若身边有位如此神经质人物,恐怕早就一拍两散了。
这次姆妈手术,亲戚们大都相携而来,我有时候静静观望他们的婚姻,充满了外人不可思议的融洽,似乎漫长岁月将他们的生命彼此融合,互相宽解,而最终成为一对挽手并行的伴侣。
2
说无常,谁更无常?
上午去看姆妈,房间里坐了一堆人,那边手机突然响起来,是哪位癫痫的病儿父亲,他曾经同我说过,跟我爹也很熟悉,但是我实在是绕不清楚这些关系。 他终于去看了刘医生回来了,想问问我怎么办,我说正好我返乡了,你过来一趟吧,带上病历和小孩。
那位叔叔脸上带着一种常年见医生的谨慎和郑重。他掏出了病历本,还有一张张的检查单,看我已经动手翻阅,便不出声。待我检阅完毕后才在一旁絮絮地向我补充:
孩子那年刚高考完,7月就重病进医院,连夜转到省城,也就只是这个结果了。当年的560多分,拿到了录取通知书的时候,人还在病床上。
我非常讶异,从时间上看,他是跟我弟弟当年一起高考的,而且那年的分数线我很清楚,这个分数应该算是个高材生了。
不可以办休学嘛?养好了再去?
学校不同意,说是病毒性脑炎。
我看着MRI的检查结果:双侧海马均已萎缩。心里一阵难过。
去上海华山医院就诊,如今算起来已经4-5年过去了。一直吃西药,有所控制,但是依然频繁发作,包括前几天都有过发作。
给了一些我力所能及的建议。回到病房,见到舅舅来。同他说起那位叔叔和他那癫痫的儿子。
舅舅说,当年是被某某政法大学录取的啊,那场病,没有办法,后来还打算去复读,但是据说脑子已经被损了,读不下去书。
记得叔叔说过,现在儿子只是在家学习修手机。
所以他才没有同我提起那所大学的名字吧。
回到家我同爸爸说,我很钦佩那位叔叔,孩子真心不容易,能看出来走到今天这一步,家里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否则不会有那么幸运,至少在跟我的聊天对答中,他的理解力和对答能力都很正常,心态并没有明显的自卑和退缩情绪,对于这样一个少年而遭受巨变后依然努力保持着镇定的孩子,我很佩服。身体有病不算什么大件事,心理有病才真是让人觉得可怕。
3.
我很想说说我的舅妈。
我并不喜欢这位小舅母,严格来说。因为她有些懒惰,我去舅舅家的时候,总是看到她坐着,舅舅忙碌,这桩婚事是舅舅求来的,姆妈无可奈何,过世的外婆也曾经怨怼得向姆妈诉苦,地从来不扫,走路都能留下鞋印子。所以这一切让我一直对她欢喜不起来。
然而请原谅我这个孩子的视角吧。
舅舅去年车祸,第二颈椎受损,面临着高位截瘫的风险。我当时接连几个电话打到同学那里去咨询和求助。
据说当时有个骨科专家看过舅舅的片子后,说了三句话:1.这个人还活着吗?2.这个人有没有瘫掉?3,此人有天命。
这里的天命,固然有医疗资源的效力,然而最关键的我是舅妈的作用。
舅妈就是护士,比谁都清楚这个位置受损的风险。
舅舅现在同我说,当时跟你舅妈相熟的护士都不怎么敢跟舅妈接触,因为他们看到过太多躺着躺着就阴掉(老家话意思是过世的意思)的,也有躺着躺着再也起不来的。
懒惰的舅妈从舅舅躺在病床上后,就彻底住在了病床边,当时表妹实习,她把这件事压下了不告。每天坚持给舅舅做按摩做各种功能锻炼。
舅舅当时去南昌复诊,带上颈椎支架体重才110,出院时大约到了120斤,舅妈用了各种办法给他补充营养,现在我能看到的舅舅,虽然还能看出来颈椎活动受限,但是精神抖擞已经大出乎我意料。
这个也许就是相濡以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