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慧星之法论写作要点备份
一、标题
1,标题客观适中,不要带个人倾向
2,副标题范围要小于主标题,除非是兼论
3,标题形式为短语
二、资料
1,组成
a法律法规条文,立法理由书,各种法律草案及其修改记录
b司法文本:最高院解释、最高院判例、各级法院判决
c法学文本:法学专注、教科书、体系书、论文集、论文、学位论文等
2,判断标准
a足够,翔实,新(直接的,第一手的,新的,外文的)
b注明出处
三、结构(结构合理,逻辑严谨,层次清晰)
1,结构
目录
序言
导论(引起读者兴趣)(交代课题:是什么,产生背景,为什么要研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论
结论
参考文献目录
后记(内容无统一,通常是致谢或发感慨)
2,本论结构(五种)
总分结构(一般-特殊,共性-个性)(总-一般理论、共同理论,分-特殊部分,特殊问题)
三分结构
四分结构
编章结构
章节结构
3,切题:往往通过在本论各部分标题中反复出现论文中的关键词语来体现。
4,逻辑关系(p61)
总分关系(总论:一般性问题、一般理论、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分论:特殊问题、特殊理论、具体制度、具体问题、构成条件、实际运用)
并立关系(位阶同一)
递进关系(时间递进-历史研究方法;空间递进-地域空间,抽象空间,由外至内;纯粹逻辑递进- 抽象到具体)
5,各部分标题:应是名词或名词短语;只确定研究对象,不表达作者观点;明确、简短;同一层次的各个标题应相互协调
四、研究方法
1,法学解释(制度型选题-法条意义、构成要件、适用范围、法律效果,文本解释、目的解释等)
2,比较研究(制度型选题-制度比较、功能比较)
3,历史研究
4,法经济学(效率、价值)
5,法社会学(社会调查、分析、统计、预测)
五、学术见解
1,方法:a 采通说 无须解释
b 从新说 无须解释
c 择善而从 需要解释 指出优缺点 具有一定的创造性
d 自创新说 先列举各种学说及其理由,对其分析评判,指出不足缺点,然后提新论证。
2,命题:法学论文应有命题
六、文章
1,文体(一般学术论文,学术研究论文)
2,文字(准确流畅,符合语法文法。避免欧化风格,避免口语化。要使用法律概念,不能随意捏造)
3,文采(避免段落过长,句式有所变化)
4,文气(长短张弛,句号疑问号感叹号等)
七、社会责任
每提出一种新观点、新主张、新学说,每提出一项对策建议,都要考虑是否符合法律正义,是否符合人权、民主、法治国,要对国家。民族负责。
p14 需注意的是,有的课题,在当时可能没有什么实践性、针对性,例如80年代初期,研究破产法、研究期货、证券制度,往往会被人指责缺乏实践性、针对性。谈论实践性当然不能局限于当时,要预见到社会的发展。第一篇以证券交易法律制度研究为题的博士论文在选题的时候,我国还没有证券交易所;第一篇研究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的博士论文在选题时,北京还没有几座公寓式大厦,住宅商品化政策还没有出台。能够说这样的选题没有实践性么?
p117 在法学研究中,曾经有人主张以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作为判断正确与否的标准。问题在于历史的发展不是直线的,是曲折的,有时还是迂回的。
p86 某种学说的根据、理由和优点,应当从该种学说的首倡者和赞同者的著作中去找。
p87 法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其一,不可计量、不可检验、不可实验。平常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但所谓实践,不是一时一地一人或数人的实践,而是指整个人类社会或者一个、几个国家的几代人长时间(数十年上百年)的实践。……
p87 对于张三的某种观点,首先要“思考”:他所持的理由是否充分,是否能够自圆其说。其次,……张三这种观点有没有深层次的理由,与历史条件、时代背景以及张三个人的社会地位、学历、师承有什么关系?
1,标题客观适中,不要带个人倾向
2,副标题范围要小于主标题,除非是兼论
3,标题形式为短语
二、资料
1,组成
a法律法规条文,立法理由书,各种法律草案及其修改记录
b司法文本:最高院解释、最高院判例、各级法院判决
c法学文本:法学专注、教科书、体系书、论文集、论文、学位论文等
2,判断标准
a足够,翔实,新(直接的,第一手的,新的,外文的)
b注明出处
三、结构(结构合理,逻辑严谨,层次清晰)
1,结构
目录
序言
导论(引起读者兴趣)(交代课题:是什么,产生背景,为什么要研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论
结论
参考文献目录
后记(内容无统一,通常是致谢或发感慨)
2,本论结构(五种)
总分结构(一般-特殊,共性-个性)(总-一般理论、共同理论,分-特殊部分,特殊问题)
三分结构
四分结构
编章结构
章节结构
3,切题:往往通过在本论各部分标题中反复出现论文中的关键词语来体现。
4,逻辑关系(p61)
总分关系(总论:一般性问题、一般理论、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分论:特殊问题、特殊理论、具体制度、具体问题、构成条件、实际运用)
并立关系(位阶同一)
递进关系(时间递进-历史研究方法;空间递进-地域空间,抽象空间,由外至内;纯粹逻辑递进- 抽象到具体)
5,各部分标题:应是名词或名词短语;只确定研究对象,不表达作者观点;明确、简短;同一层次的各个标题应相互协调
四、研究方法
1,法学解释(制度型选题-法条意义、构成要件、适用范围、法律效果,文本解释、目的解释等)
2,比较研究(制度型选题-制度比较、功能比较)
3,历史研究
4,法经济学(效率、价值)
5,法社会学(社会调查、分析、统计、预测)
五、学术见解
1,方法:a 采通说 无须解释
b 从新说 无须解释
c 择善而从 需要解释 指出优缺点 具有一定的创造性
d 自创新说 先列举各种学说及其理由,对其分析评判,指出不足缺点,然后提新论证。
2,命题:法学论文应有命题
六、文章
1,文体(一般学术论文,学术研究论文)
2,文字(准确流畅,符合语法文法。避免欧化风格,避免口语化。要使用法律概念,不能随意捏造)
3,文采(避免段落过长,句式有所变化)
4,文气(长短张弛,句号疑问号感叹号等)
七、社会责任
每提出一种新观点、新主张、新学说,每提出一项对策建议,都要考虑是否符合法律正义,是否符合人权、民主、法治国,要对国家。民族负责。
p14 需注意的是,有的课题,在当时可能没有什么实践性、针对性,例如80年代初期,研究破产法、研究期货、证券制度,往往会被人指责缺乏实践性、针对性。谈论实践性当然不能局限于当时,要预见到社会的发展。第一篇以证券交易法律制度研究为题的博士论文在选题的时候,我国还没有证券交易所;第一篇研究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的博士论文在选题时,北京还没有几座公寓式大厦,住宅商品化政策还没有出台。能够说这样的选题没有实践性么?
p117 在法学研究中,曾经有人主张以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作为判断正确与否的标准。问题在于历史的发展不是直线的,是曲折的,有时还是迂回的。
p86 某种学说的根据、理由和优点,应当从该种学说的首倡者和赞同者的著作中去找。
p87 法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其一,不可计量、不可检验、不可实验。平常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但所谓实践,不是一时一地一人或数人的实践,而是指整个人类社会或者一个、几个国家的几代人长时间(数十年上百年)的实践。……
p87 对于张三的某种观点,首先要“思考”:他所持的理由是否充分,是否能够自圆其说。其次,……张三这种观点有没有深层次的理由,与历史条件、时代背景以及张三个人的社会地位、学历、师承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