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惧从头再来
——缅怀周祜昌先生
刘虎臣
周汝昌先生驾鹤西归,悲痛中我不由想起周祜昌先生。
我与周祜昌先生相识,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第一印象是他长得酷似鲁迅,倘若鼻子下面添一抹黑胡,上银幕没挑了,绝可乱真。有人向我介绍说,“知道红学家周汝昌吧?是他亲弟弟。”。当时,《红楼梦新证》出版不久,周汝昌盛名如日中天,由不得我对眼前这个瘦小老头也心生敬意,说了几句恭维话,他连连摆手,满脸苦笑说,唉!失败呀,失败……这话什么意思?我茫然。
1958年,商业部门脑袋一热(那是个人人头脑发烧的年代),在邓岑子大洼里办起座“畜牧大学”(说是大学,其实就是盖了几排土坯房和一些牲畜圈舍。大学散伙时,赔大发了,最少在当时是天文数字的几十万元)。准军事化管理,起床、开饭、劳动、睡觉,定时定点,哨声尖厉。休大礼拜,平时就是家离几步远也不准回。如果周围围上铁蒺藜网,恐怕就要改名了。祜昌先生和我名为教职员,实则跟学员一样,住同样的土坯房,吃同样的大锅饭,活动只能在学校圈儿内,不许越雷池一步。中午吃完饭没事,祜昌先生托弦,我唱两口京剧。说实在话,祜昌先生京胡拉得不是一般的好,堪称出类拔萃。他弟兄五位,个个精通音律和乐器。日寇投降,“国军”归来。那时他家与许多普通百姓家一样,不过问政治,不懂这党那党的,只知来的是中国的队伍、是救民于水火的英。为此,曾以满腔爱国之情,举弟兄几人之力,为那个连队举办过热烈的欢迎晚会,内容丰富,水平很高,极受欢迎。据说他三哥唱京韵大鼓,闭眼听就是一代宗师刘宝泉;为人伴奏,严丝合缝。周汝昌先生的三弦弹得棒,京剧唱得好,也名闻遐迩,在燕京大学读书时,曾粉墨登场。总之,这哥几个文艺天赋都很高。祜昌先生对我说,年轻时,他曾动过终身做琴师的念头,是下过苦功的。至于我的唱,纯属消遣或曰消磨时间,实在连业余水平也够不上,听了浑身会起鸡皮疙瘩。即使如此,祜昌先生仍然一丝不苟,有板有眼地拉,很认真,而且还不时指点我两句。现在想来,这恐怕是他家教养成所致——只要决定办的事就绝不马虎,一定精益求精。总唱太单调,我又提议给他画张素描像。他很高兴地答应了。模特是个苦差事,坐姿、神态,天天都要保持一致,而且在画时还不能乱动,很累的。他坚持了下来,虽然由于我禀赋差、功夫浅,画的粗糙且不像,他仍赋诗一首致谢(主要是鼓励吧)。时过太久,内容几近忘光,只记得开头一联是:“珍惜饭后十分钟,手挥目送写村容。”写实但内含深意,令人感怀。后来我又和祜昌先生同分到白塘口分校,离家远,又是早晚上课,只能睡在学校。狭小的办公室盛仨人。一张大办公桌,三张床,椅子就没地儿放了,写字备课坐床沿,三个人真正实现了脸对脸、身贴身的亲密无间。
无聊的时间最难熬。试想,在上述两种境况下,我们除了闲扯聊天侃大山之外,还能干什么呢?如果说收获的话,只能是我加深了对祜昌先生的了解和理解。
唉,失败呀……
实话说,由于年龄的差距,起初我对祜昌先生没太留意。而发生“抹字事件”后,对他我就不太“感冒”了。 事情是这样的:那天我路过教室,发现里面有人(业校白天没学员),面朝黑板正潇洒地书写《前赤壁赋》。我看出写字的是祜昌先生。那秀丽飘逸的行草,太漂亮了,一下攫住我的心,使我不顾一切拔腿往教室里跑,急切想向他求教。哪料到,我快他比我还快。刷刷刷,三下五除二。黑板上的字全抹掉了。我不无悻悻地埋怨了他。说到讨教,他急切摇头苦笑说,唉!失败呀……又来了,还是那一套,嘛对嘛就失败,对得上插关儿吗?这话到底是嘛意思呢?不由使我联想起他平时的怪异举动。
上下班,人们都走大道,他偏偏钻胡同、抄小路。在办公室里,人人都埋头备课,独他,书本里夹着张纸,眼似看书,其实早已神游天外、心鹜八级了;每有会意,忙在纸上记上几笔;倘有人从身旁过,书本迅疾合上,像有什么宝物怕被人偷窥到一般(后来才知,他记下的均是研红中思索的一些重点、难题。他生性孤僻,除了与李鹤年、王宠兰等年龄相近的老先生谈海下的风情民俗、轶闻掌故,或者聊京韵大鼓、京剧,会眉飞色舞不时发出令人想象不到的洪亮笑声之外,一般他总是躲在一旁,沉默无语。在支农劳动期间,一到吃饭休息,他会猫进某条垄沟,啃自带的干馒头就凉开水,像蓦地从地球蒸发一般,别人想找到。难!更哏儿的是,他从不进公共浴池,专上少人问津的公厕。有人说他性格腼腆,就有好事者针锋相对地用打油诗反驳:“君既羞赧如斯,何来儿女成群?”谑而不虐的玩笑,让人忍俊不禁。
他为什么会这样?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我才渐渐有所感悟。
这需从他弟弟汝昌二进燕大读书说起。在燕大,周汝昌向胡适之先生借到手抄孤本《甲戌本石头记》和有正大字的一部“戚序本”。暑假带回咸水沽。哥俩越读越惊讶和气愤。他们没想到市面上流传的120回本《红楼梦》,把雪芹“十年辛苦”写就的的旷世奇书糟蹋得如此不堪、如此不成样子,是地道的伪劣品。若任其继续流布,是对中华文化的亵渎和糟蹋,是犯罪。为此,兄弟二人(汝昌先生谦称“两个村童子)立下“愿心”,无论如何也要完成大汇校,并写出一个真本。决心容易下,实践起来就难多了。他要在万分复杂的真伪、正误、精粗、是非、高下、优劣不同、又浩如烟海的文字中去梳乱丝,而且要辨识出雪芹的原文来,其难度之大,常人难以想象。从这一角度切入重新审视,他的许多看似“无厘头”的怪异行动,都可迎刃而解了。他蛰居海下小镇,缺资料、少信息,而这又是一项需要把好多版本不同的书,摊开来对照着校勘异同、去伪存真、选优弃劣的事。家里哪有这条件?况且,所有版本,必须跑北京的大图书馆,逐字逐句抄来。他如果全部时间泡图书馆,全家人吃嘛?都把脖颈儿扎起来不成?这就需先有一份固定的工作,幸亏他做的是教师,有寒暑假,所有假期他全搭进去了,时间还是不够,整体工作推进不理想。“失败感”与日俱增,唯恐这辈子也难实现哥儿俩立下的宏愿,他焦躁、苦闷、压抑,恨自己不会分身术,不能目下十行,不能一天干两天的活儿,惶惶然不可终日。这种心境使其还有心思想别的、做别的吗?此期间他写的诗我只记得一句:“绳床瓦灶并难容”。说的是连家里人们也看不上他、容不下他。可他没反过来想,本来就家贫如洗、四壁萧然,大家要齐心协力过日子,也许还和谐些。可他油瓶倒了都不带扶的,只会吭哧憋嘟写那些与柴米油盐毫无关系的东西,能挣俩钱也成啊,可又见不到钱,居家过日子有这样的吗,能不让人烦?也许,这就是他嘴不离“失败”、举止失常的缘由吧……
为“这个人”活着
人们印象里,祜昌先生遇事畏首畏尾,走路怕踩死蚂蚁,树叶掉下怕砸着脑袋。无论大人小孩,他都客客气气对待,遇到是是非非向后捎、绕开走。是地道的“窝囊废”……
其实,这是错觉、误解,是只看表面,不究底里。与他共同经历几次大的运动后,我才发觉他是个绵里藏针、外柔内刚,没事不惹事、有事顶得住的汉子。
“四清”运动要结束时,他一句话竟然在我们业校掀起一场轩然大波。那天大家批判反动的封建文化,提到曹雪芹,他冷不丁地冒出句,我就为这个人(曹雪芹)活着。大家心都提到嗓子眼,这不明摆没病给自己找病吗?在一边蔫着不是!除内心埋怨,谁敢公开偏袒和替他开脱?人们只好违心地七嘴八舌向他发动了猛攻。怪了,到这时,他倒没了丝毫惧意,反倒讲起曹雪芹的成就与伟大,拙嘴笨腮也变流利了一些,人们哪容他猖狂地进行“反动”宣传,一通猛烈的炮轰压下了他的“嚣张气焰”。这并不算完,“文革”开始后,他被定为“反动文人”,大会小会挨过批斗无数次,这是其中一条重要罪状。但是,无论怎样上纲上线,他不仅不认罪,甚至不认错,还是一口咬定,他就是为这个人(曹雪芹)活着。当时,人们说他冥顽不化,定要“带着花岗岩头脑去见上帝”。现在回过头来再看,他是痴迷太深,听到对曹雪芹的不恭就难以容忍的真情流露。他犟得像头牛,认准的东西,谁也拽不回头,得失荣辱一律置之度外。
他被关进了“牛棚”。
所谓“牛棚”,就是供销社机关大院里带里外间的一处办公室,业校里尚属“清白”些的教师轮流值班看守。早中晚饭由他家里人送。我们亲见,孩子每顿饭菜送来的量都不小,无论是发面饼加稀饭,还是干饭与汤,他顿顿全部包圆儿,连点渣都不剩。供销社大门口有个篮球场,一到夜晚,我们这些“看守”就去看灯光球赛。很晚回来时,总能听到里屋传出的如雷鼾声。这样情况下能吃能睡,使我们不得不惊异于他的心宽量大和处变不惊。这个体重从未超过50公斤的瘦小老头让我们懂得了什么叫“无私无畏”、“无欲则刚”、“信念造就坚强”以及“心底无私天地宽”。
从头再来
“十年浩劫”终于过去,神州再次迎来了万物复苏的春天。80年代,在街上我偶遇周祜昌。多年没见(“文革”后期他被调出),他精神矍铄、笑容灿烂。我知道1984年津南区成立政协,他即被选为第一届政协委员,参加社会活动,参政议政。政治上大翻身,使其身心巨变,简直换了个人。这期间他曾兴奋地写诗道:
“献岁开元喜报传,津沽盛业益尊贤。
春风已拂郊原遍,老马长途更著鞭。”
知道我调到了文化馆,他要我帮忙找一找他亲手抄写的《石头记会真》大汇校本(这类东西,“文革”抄家时。不是付之一炬,就是归到文化部门)。这东西我见过,我说不清那是什么纸(反正很便宜)装订成的,尺多长、六、七寸宽,是他多年来露钞雪纂,将甲、庚、蒙、觉等十多个不同版本的字字句句对照,而校出的最接近曹雪芹原文的誊写本。共几十册,逾千万字,摞起来几可等身。我虽尽了力,但终究没能找到。他听后眼睛里流露出的失望与凄凉,让人不敢更不忍看。好半晌他才喃喃道:“光大本本还不要紧,要命的是个小本,记录着提纲、重点、思路、脉络、目标等哥俩共同确定的和必需遵守的东西呀!”他的话音干涩空洞,像是敲击一棵枯死的树干。我蓦然一惊,觉得这个人彻底垮掉,精神几近崩溃了……
出乎意料的是,过了不几天,我惊闻,他不仅没颓唐沉沦,而且以常人无法想象和理解的毅力,又开始了 “从头再来”!一砖一瓦地重又开始垒建那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完成的摩天大厦,大有“不知已白首,哪顾入黄泉”的忘我气概。
这不由使我想到,自1948年他抄录借自胡适的《甲戌本石头记》起,到为弟弟把粘满纸条、四十万字的《红楼梦新证》一字一句誊清,再到《新证》八十万字修改本的部分誊写,需消耗多大的精力啊。而其后半生,几乎把全部生命都投入到完成《石头记汇真》这一大工程中。“他不分寒暑,进京到各图书馆……把十余个古抄本每一句、每一个字的异同排列整理,没有‘愚公移山’乃至‘精卫填海’的精神毅力是不可能完成的”(周汝昌语)。“文革”中全部被抄遗失,他以老迈之躯又从头再来,搁常人看,不是“痴傻呆苶”是什么!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初稿草就后,1991年,兄弟俩用两个月时间,只校了27回,定好明年再校,祜昌先生却病倒了。在医院我曾看过他,静默地躺在病床上,表情木然,看似平静,脑子里不知如何波涛汹涌了。他出院后,我又曾去他家里。低矮的土坯西厢房,三块瓦的旧式窗户,正是下午,光线暗淡已极。连年轻人读书看字都很费劲,但他的长条桌和炕上,摊满各式各样打开的书本,可见我们来之前他还在校勘!送我们出来时,他颤颤巍巍、哆里哆嗦,好不容易才依住屋门框,挥着不灵活的手臂说:“甭惦着我,我皮实,不要紧……”听着那微带颤抖的声音,想到他一生的辛劳坎坷、孤寂和不为人所理解,我眼眶湿了,心里汹涌着悲怆和凄凉。
他这个自诩为“皮实”的人,1993年却遽然长逝。周汝昌先生悲痛万分,始终不信“这个与我不能分离的人”竟然没有了。见到《石头记会真》前两册样书后,汝昌先生百感交集,写诗有句云:“今日见书,五十四年。亦喜复悲,展卷泫然。兄当含笑,英灵在天……”
周祜昌先生虽未看见书的出版,但他确应含笑九泉了。他为曹雪芹活着,为恢复他著作的原貌而奋斗拼搏,九死不悔。他的心血没有也不会白费,十册巨著《石头记会真》,在弟弟和侄女的努力下终于正式出版,煌煌巨著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历史自有公正的评价。
刘虎臣
周汝昌先生驾鹤西归,悲痛中我不由想起周祜昌先生。
我与周祜昌先生相识,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第一印象是他长得酷似鲁迅,倘若鼻子下面添一抹黑胡,上银幕没挑了,绝可乱真。有人向我介绍说,“知道红学家周汝昌吧?是他亲弟弟。”。当时,《红楼梦新证》出版不久,周汝昌盛名如日中天,由不得我对眼前这个瘦小老头也心生敬意,说了几句恭维话,他连连摆手,满脸苦笑说,唉!失败呀,失败……这话什么意思?我茫然。
1958年,商业部门脑袋一热(那是个人人头脑发烧的年代),在邓岑子大洼里办起座“畜牧大学”(说是大学,其实就是盖了几排土坯房和一些牲畜圈舍。大学散伙时,赔大发了,最少在当时是天文数字的几十万元)。准军事化管理,起床、开饭、劳动、睡觉,定时定点,哨声尖厉。休大礼拜,平时就是家离几步远也不准回。如果周围围上铁蒺藜网,恐怕就要改名了。祜昌先生和我名为教职员,实则跟学员一样,住同样的土坯房,吃同样的大锅饭,活动只能在学校圈儿内,不许越雷池一步。中午吃完饭没事,祜昌先生托弦,我唱两口京剧。说实在话,祜昌先生京胡拉得不是一般的好,堪称出类拔萃。他弟兄五位,个个精通音律和乐器。日寇投降,“国军”归来。那时他家与许多普通百姓家一样,不过问政治,不懂这党那党的,只知来的是中国的队伍、是救民于水火的英。为此,曾以满腔爱国之情,举弟兄几人之力,为那个连队举办过热烈的欢迎晚会,内容丰富,水平很高,极受欢迎。据说他三哥唱京韵大鼓,闭眼听就是一代宗师刘宝泉;为人伴奏,严丝合缝。周汝昌先生的三弦弹得棒,京剧唱得好,也名闻遐迩,在燕京大学读书时,曾粉墨登场。总之,这哥几个文艺天赋都很高。祜昌先生对我说,年轻时,他曾动过终身做琴师的念头,是下过苦功的。至于我的唱,纯属消遣或曰消磨时间,实在连业余水平也够不上,听了浑身会起鸡皮疙瘩。即使如此,祜昌先生仍然一丝不苟,有板有眼地拉,很认真,而且还不时指点我两句。现在想来,这恐怕是他家教养成所致——只要决定办的事就绝不马虎,一定精益求精。总唱太单调,我又提议给他画张素描像。他很高兴地答应了。模特是个苦差事,坐姿、神态,天天都要保持一致,而且在画时还不能乱动,很累的。他坚持了下来,虽然由于我禀赋差、功夫浅,画的粗糙且不像,他仍赋诗一首致谢(主要是鼓励吧)。时过太久,内容几近忘光,只记得开头一联是:“珍惜饭后十分钟,手挥目送写村容。”写实但内含深意,令人感怀。后来我又和祜昌先生同分到白塘口分校,离家远,又是早晚上课,只能睡在学校。狭小的办公室盛仨人。一张大办公桌,三张床,椅子就没地儿放了,写字备课坐床沿,三个人真正实现了脸对脸、身贴身的亲密无间。
无聊的时间最难熬。试想,在上述两种境况下,我们除了闲扯聊天侃大山之外,还能干什么呢?如果说收获的话,只能是我加深了对祜昌先生的了解和理解。
唉,失败呀……
实话说,由于年龄的差距,起初我对祜昌先生没太留意。而发生“抹字事件”后,对他我就不太“感冒”了。 事情是这样的:那天我路过教室,发现里面有人(业校白天没学员),面朝黑板正潇洒地书写《前赤壁赋》。我看出写字的是祜昌先生。那秀丽飘逸的行草,太漂亮了,一下攫住我的心,使我不顾一切拔腿往教室里跑,急切想向他求教。哪料到,我快他比我还快。刷刷刷,三下五除二。黑板上的字全抹掉了。我不无悻悻地埋怨了他。说到讨教,他急切摇头苦笑说,唉!失败呀……又来了,还是那一套,嘛对嘛就失败,对得上插关儿吗?这话到底是嘛意思呢?不由使我联想起他平时的怪异举动。
上下班,人们都走大道,他偏偏钻胡同、抄小路。在办公室里,人人都埋头备课,独他,书本里夹着张纸,眼似看书,其实早已神游天外、心鹜八级了;每有会意,忙在纸上记上几笔;倘有人从身旁过,书本迅疾合上,像有什么宝物怕被人偷窥到一般(后来才知,他记下的均是研红中思索的一些重点、难题。他生性孤僻,除了与李鹤年、王宠兰等年龄相近的老先生谈海下的风情民俗、轶闻掌故,或者聊京韵大鼓、京剧,会眉飞色舞不时发出令人想象不到的洪亮笑声之外,一般他总是躲在一旁,沉默无语。在支农劳动期间,一到吃饭休息,他会猫进某条垄沟,啃自带的干馒头就凉开水,像蓦地从地球蒸发一般,别人想找到。难!更哏儿的是,他从不进公共浴池,专上少人问津的公厕。有人说他性格腼腆,就有好事者针锋相对地用打油诗反驳:“君既羞赧如斯,何来儿女成群?”谑而不虐的玩笑,让人忍俊不禁。
他为什么会这样?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我才渐渐有所感悟。
这需从他弟弟汝昌二进燕大读书说起。在燕大,周汝昌向胡适之先生借到手抄孤本《甲戌本石头记》和有正大字的一部“戚序本”。暑假带回咸水沽。哥俩越读越惊讶和气愤。他们没想到市面上流传的120回本《红楼梦》,把雪芹“十年辛苦”写就的的旷世奇书糟蹋得如此不堪、如此不成样子,是地道的伪劣品。若任其继续流布,是对中华文化的亵渎和糟蹋,是犯罪。为此,兄弟二人(汝昌先生谦称“两个村童子)立下“愿心”,无论如何也要完成大汇校,并写出一个真本。决心容易下,实践起来就难多了。他要在万分复杂的真伪、正误、精粗、是非、高下、优劣不同、又浩如烟海的文字中去梳乱丝,而且要辨识出雪芹的原文来,其难度之大,常人难以想象。从这一角度切入重新审视,他的许多看似“无厘头”的怪异行动,都可迎刃而解了。他蛰居海下小镇,缺资料、少信息,而这又是一项需要把好多版本不同的书,摊开来对照着校勘异同、去伪存真、选优弃劣的事。家里哪有这条件?况且,所有版本,必须跑北京的大图书馆,逐字逐句抄来。他如果全部时间泡图书馆,全家人吃嘛?都把脖颈儿扎起来不成?这就需先有一份固定的工作,幸亏他做的是教师,有寒暑假,所有假期他全搭进去了,时间还是不够,整体工作推进不理想。“失败感”与日俱增,唯恐这辈子也难实现哥儿俩立下的宏愿,他焦躁、苦闷、压抑,恨自己不会分身术,不能目下十行,不能一天干两天的活儿,惶惶然不可终日。这种心境使其还有心思想别的、做别的吗?此期间他写的诗我只记得一句:“绳床瓦灶并难容”。说的是连家里人们也看不上他、容不下他。可他没反过来想,本来就家贫如洗、四壁萧然,大家要齐心协力过日子,也许还和谐些。可他油瓶倒了都不带扶的,只会吭哧憋嘟写那些与柴米油盐毫无关系的东西,能挣俩钱也成啊,可又见不到钱,居家过日子有这样的吗,能不让人烦?也许,这就是他嘴不离“失败”、举止失常的缘由吧……
为“这个人”活着
人们印象里,祜昌先生遇事畏首畏尾,走路怕踩死蚂蚁,树叶掉下怕砸着脑袋。无论大人小孩,他都客客气气对待,遇到是是非非向后捎、绕开走。是地道的“窝囊废”……
其实,这是错觉、误解,是只看表面,不究底里。与他共同经历几次大的运动后,我才发觉他是个绵里藏针、外柔内刚,没事不惹事、有事顶得住的汉子。
“四清”运动要结束时,他一句话竟然在我们业校掀起一场轩然大波。那天大家批判反动的封建文化,提到曹雪芹,他冷不丁地冒出句,我就为这个人(曹雪芹)活着。大家心都提到嗓子眼,这不明摆没病给自己找病吗?在一边蔫着不是!除内心埋怨,谁敢公开偏袒和替他开脱?人们只好违心地七嘴八舌向他发动了猛攻。怪了,到这时,他倒没了丝毫惧意,反倒讲起曹雪芹的成就与伟大,拙嘴笨腮也变流利了一些,人们哪容他猖狂地进行“反动”宣传,一通猛烈的炮轰压下了他的“嚣张气焰”。这并不算完,“文革”开始后,他被定为“反动文人”,大会小会挨过批斗无数次,这是其中一条重要罪状。但是,无论怎样上纲上线,他不仅不认罪,甚至不认错,还是一口咬定,他就是为这个人(曹雪芹)活着。当时,人们说他冥顽不化,定要“带着花岗岩头脑去见上帝”。现在回过头来再看,他是痴迷太深,听到对曹雪芹的不恭就难以容忍的真情流露。他犟得像头牛,认准的东西,谁也拽不回头,得失荣辱一律置之度外。
他被关进了“牛棚”。
所谓“牛棚”,就是供销社机关大院里带里外间的一处办公室,业校里尚属“清白”些的教师轮流值班看守。早中晚饭由他家里人送。我们亲见,孩子每顿饭菜送来的量都不小,无论是发面饼加稀饭,还是干饭与汤,他顿顿全部包圆儿,连点渣都不剩。供销社大门口有个篮球场,一到夜晚,我们这些“看守”就去看灯光球赛。很晚回来时,总能听到里屋传出的如雷鼾声。这样情况下能吃能睡,使我们不得不惊异于他的心宽量大和处变不惊。这个体重从未超过50公斤的瘦小老头让我们懂得了什么叫“无私无畏”、“无欲则刚”、“信念造就坚强”以及“心底无私天地宽”。
从头再来
“十年浩劫”终于过去,神州再次迎来了万物复苏的春天。80年代,在街上我偶遇周祜昌。多年没见(“文革”后期他被调出),他精神矍铄、笑容灿烂。我知道1984年津南区成立政协,他即被选为第一届政协委员,参加社会活动,参政议政。政治上大翻身,使其身心巨变,简直换了个人。这期间他曾兴奋地写诗道:
“献岁开元喜报传,津沽盛业益尊贤。
春风已拂郊原遍,老马长途更著鞭。”
知道我调到了文化馆,他要我帮忙找一找他亲手抄写的《石头记会真》大汇校本(这类东西,“文革”抄家时。不是付之一炬,就是归到文化部门)。这东西我见过,我说不清那是什么纸(反正很便宜)装订成的,尺多长、六、七寸宽,是他多年来露钞雪纂,将甲、庚、蒙、觉等十多个不同版本的字字句句对照,而校出的最接近曹雪芹原文的誊写本。共几十册,逾千万字,摞起来几可等身。我虽尽了力,但终究没能找到。他听后眼睛里流露出的失望与凄凉,让人不敢更不忍看。好半晌他才喃喃道:“光大本本还不要紧,要命的是个小本,记录着提纲、重点、思路、脉络、目标等哥俩共同确定的和必需遵守的东西呀!”他的话音干涩空洞,像是敲击一棵枯死的树干。我蓦然一惊,觉得这个人彻底垮掉,精神几近崩溃了……
出乎意料的是,过了不几天,我惊闻,他不仅没颓唐沉沦,而且以常人无法想象和理解的毅力,又开始了 “从头再来”!一砖一瓦地重又开始垒建那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完成的摩天大厦,大有“不知已白首,哪顾入黄泉”的忘我气概。
这不由使我想到,自1948年他抄录借自胡适的《甲戌本石头记》起,到为弟弟把粘满纸条、四十万字的《红楼梦新证》一字一句誊清,再到《新证》八十万字修改本的部分誊写,需消耗多大的精力啊。而其后半生,几乎把全部生命都投入到完成《石头记汇真》这一大工程中。“他不分寒暑,进京到各图书馆……把十余个古抄本每一句、每一个字的异同排列整理,没有‘愚公移山’乃至‘精卫填海’的精神毅力是不可能完成的”(周汝昌语)。“文革”中全部被抄遗失,他以老迈之躯又从头再来,搁常人看,不是“痴傻呆苶”是什么!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初稿草就后,1991年,兄弟俩用两个月时间,只校了27回,定好明年再校,祜昌先生却病倒了。在医院我曾看过他,静默地躺在病床上,表情木然,看似平静,脑子里不知如何波涛汹涌了。他出院后,我又曾去他家里。低矮的土坯西厢房,三块瓦的旧式窗户,正是下午,光线暗淡已极。连年轻人读书看字都很费劲,但他的长条桌和炕上,摊满各式各样打开的书本,可见我们来之前他还在校勘!送我们出来时,他颤颤巍巍、哆里哆嗦,好不容易才依住屋门框,挥着不灵活的手臂说:“甭惦着我,我皮实,不要紧……”听着那微带颤抖的声音,想到他一生的辛劳坎坷、孤寂和不为人所理解,我眼眶湿了,心里汹涌着悲怆和凄凉。
他这个自诩为“皮实”的人,1993年却遽然长逝。周汝昌先生悲痛万分,始终不信“这个与我不能分离的人”竟然没有了。见到《石头记会真》前两册样书后,汝昌先生百感交集,写诗有句云:“今日见书,五十四年。亦喜复悲,展卷泫然。兄当含笑,英灵在天……”
周祜昌先生虽未看见书的出版,但他确应含笑九泉了。他为曹雪芹活着,为恢复他著作的原貌而奋斗拼搏,九死不悔。他的心血没有也不会白费,十册巨著《石头记会真》,在弟弟和侄女的努力下终于正式出版,煌煌巨著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历史自有公正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