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字的性感抵御存在的死感
摘自袁筱一《文字·传奇》序。
"我们为什么要阅读,为什么要把自己交付给作品,为什么要在现实世界之外去发现一个梦幻的世界呢?
这里面牵涉到一个文学的功用问题。长期以来,文学可能会被当成一种附加价值,人们认为它起的作用不过是点缀和装饰的作用,并不触及生活和存在本身。就好像每天我们都要靠摄取食物来维持生命,至于食物是什么样的形式,是否色泽明亮,味道鲜美,这是生命之后的事情。
我不想这样来看待文字,这样的视角永远也赋予不了文字应有的价值。我想套用刘小枫先生在《沉重的肉身》里的一句话:用性感抵抗死感。具体到我们所说的文学的功用上来,就是用文字的性感抵御存在的死感。
我不知道你们当中是否有人觉得在这个物质世界里到处碰得青一块紫一块。那是物质世界的种种限制与无限的精神向往碰撞下所产生的疼和伤。物质世界从来都是有极限的,肉体、金钱、生命,凡此种种。时间和空间构成了现实世界最大的经纬式的牢笼。因而,我们这些伟大的小说家无一例外地在追问这样的命题:牢笼在何种意义上成为牢笼?
或许,绝对而悲伤的答案是:牢笼在任何意义上都是牢笼,人怎样解说自己的主体性,都突破不了这牢笼,往北、往南、往西、往东,最终都脱离不了罗布格里耶所说的那个“8”字循环。
应该是只有在想象的、梦的世界里,界线会暂时被忘却吧。就好像在那部《我从不曾这样爱过》的电影里所说的那样,灯光灭掉的时候,时间会停下它的脚步,规矩、准则将不再存在,我们可以做我们想做的事情,做我们想做的人,我们是自由的。然而,灯光一旦开启,时间又将继续它的行程。文学应当是和任何其他的艺术一样,成为把你联系到想象世界和梦的世界里的细线(我仍然用刘小枫先生的词),让你在一个暂时被搁置了时间和空间的世界里,经历别样的生活,让你能够暂时地“关闭灯光”,让时间停下它的脚步。
这根线的确很脆弱。因为它可能会牵动你的无限欲望去突破这个世界所固有的界线,让你产生魔鬼一般的勇气,想要生活在灯光永远不开启的黑暗世界里。勇气铸就的大部分结果却并不是成功。我也不得不承认,有的时候,这种抗争会是一场灾难。当我们把生命的重量过分倚重在一根细线上的时候,它真的有可能是一场灭顶之灾。
但是,再脆弱,它也是必要的。如果没有这根细线,没有这根细线另一头连接的性感,生命的全部将以界线的形式呈现,你撞到哪里,都是不能的疼,都是永远不能超越的欲望,那将是多么暗淡呢?生命于是变成一步步走向死亡的,恐惧而麻木的过程。面临死亡的逼近,在死感的隐隐威胁下,我们会因为找不到生的意趣而束手无策。
文字的价值在我看来就在于此。你当然可以不选择它作为支撑你生命的细线,但是这些作家做出了这样的选择。他们用文字的方式,使自己的一部分存在有别于向死亡慢慢走去的麻木过程,他们为我们建造了别样的风景。是他们使我们的存在有了丰富的可能性,让我们在死感的威胁下,也能够展开如花的笑靥。
这也会成为“当代法国经典”这门课最终的目的。希望你们多年以后,在某一个突如其来的时刻,无论快乐或沮丧,然而一下子就能记起我们这间教室,记起我们所读到的某位作家的某个段落,某个意象,甚或某个词。记起你青春的日子里,每周五的下午所度过的这一个半小时。"
"我们为什么要阅读,为什么要把自己交付给作品,为什么要在现实世界之外去发现一个梦幻的世界呢?
这里面牵涉到一个文学的功用问题。长期以来,文学可能会被当成一种附加价值,人们认为它起的作用不过是点缀和装饰的作用,并不触及生活和存在本身。就好像每天我们都要靠摄取食物来维持生命,至于食物是什么样的形式,是否色泽明亮,味道鲜美,这是生命之后的事情。
我不想这样来看待文字,这样的视角永远也赋予不了文字应有的价值。我想套用刘小枫先生在《沉重的肉身》里的一句话:用性感抵抗死感。具体到我们所说的文学的功用上来,就是用文字的性感抵御存在的死感。
我不知道你们当中是否有人觉得在这个物质世界里到处碰得青一块紫一块。那是物质世界的种种限制与无限的精神向往碰撞下所产生的疼和伤。物质世界从来都是有极限的,肉体、金钱、生命,凡此种种。时间和空间构成了现实世界最大的经纬式的牢笼。因而,我们这些伟大的小说家无一例外地在追问这样的命题:牢笼在何种意义上成为牢笼?
或许,绝对而悲伤的答案是:牢笼在任何意义上都是牢笼,人怎样解说自己的主体性,都突破不了这牢笼,往北、往南、往西、往东,最终都脱离不了罗布格里耶所说的那个“8”字循环。
应该是只有在想象的、梦的世界里,界线会暂时被忘却吧。就好像在那部《我从不曾这样爱过》的电影里所说的那样,灯光灭掉的时候,时间会停下它的脚步,规矩、准则将不再存在,我们可以做我们想做的事情,做我们想做的人,我们是自由的。然而,灯光一旦开启,时间又将继续它的行程。文学应当是和任何其他的艺术一样,成为把你联系到想象世界和梦的世界里的细线(我仍然用刘小枫先生的词),让你在一个暂时被搁置了时间和空间的世界里,经历别样的生活,让你能够暂时地“关闭灯光”,让时间停下它的脚步。
这根线的确很脆弱。因为它可能会牵动你的无限欲望去突破这个世界所固有的界线,让你产生魔鬼一般的勇气,想要生活在灯光永远不开启的黑暗世界里。勇气铸就的大部分结果却并不是成功。我也不得不承认,有的时候,这种抗争会是一场灾难。当我们把生命的重量过分倚重在一根细线上的时候,它真的有可能是一场灭顶之灾。
但是,再脆弱,它也是必要的。如果没有这根细线,没有这根细线另一头连接的性感,生命的全部将以界线的形式呈现,你撞到哪里,都是不能的疼,都是永远不能超越的欲望,那将是多么暗淡呢?生命于是变成一步步走向死亡的,恐惧而麻木的过程。面临死亡的逼近,在死感的隐隐威胁下,我们会因为找不到生的意趣而束手无策。
文字的价值在我看来就在于此。你当然可以不选择它作为支撑你生命的细线,但是这些作家做出了这样的选择。他们用文字的方式,使自己的一部分存在有别于向死亡慢慢走去的麻木过程,他们为我们建造了别样的风景。是他们使我们的存在有了丰富的可能性,让我们在死感的威胁下,也能够展开如花的笑靥。
这也会成为“当代法国经典”这门课最终的目的。希望你们多年以后,在某一个突如其来的时刻,无论快乐或沮丧,然而一下子就能记起我们这间教室,记起我们所读到的某位作家的某个段落,某个意象,甚或某个词。记起你青春的日子里,每周五的下午所度过的这一个半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