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则』你写你的,我过我的
之前看很多豆瓣用户感叹豆瓣的人人化,尤其是热点日记,感触良多。
我到现在最讨厌豆瓣两点,一是小组,二是日记。虽然目前而言这两个功能是豆瓣相当活跃的两个。
曾经一度我的小组加到了上限,其实他们对我毫无用处,我之所以热衷加入只是把他们当做了标签,并不指望能遇到同道中人。后来发现小组信息的零碎让人讨厌,遂逐渐退出。
现在,小组已然成为很多人用豆瓣的第二功能,第一当然是广播,我觉得这是豆瓣变质的重要原因。
其一,从初衷而言,这一点很多人都变了。
到今天为止仍然经常能在帖子里看到诸如你为什么加入豆瓣为什么玩儿豆瓣这样的问题,底下不乏因为书评啊影评啊这样的答案,而现今又有多少人在标记完读过、看过后会下拉页面看一看别人的评价呢。当然,豆瓣的书评影评也在变,这个在此不做讨论。
小组为什么能成为用户的常用功能?
因为社交。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离不开社交,无论现实还是网络。所以在这样一个网站,当你自顾自的读书观影,然后发现有那么多人和自己想法类似时,自然而然的产生了“不如交个朋友聊一聊”或者“建立个主题版专聊这个话题吧”这样的想法。小组应运而生。从主题内聊到主题外,从线上聊到线下。
等等?咱们怎么认识的?谁管呢,聊high了谁在乎呢。
其二,我最近才发现,豆瓣居然还有些例如小三军团这样的小组,虽然现在毁三观的事儿多了去了,但是我们无论从道德上还是心理上都应该抵制他们,必须抵制他们,要是因为网络的隐秘性和网民的猎奇性而纵容默许,也许不用多久我们的现实也会被各种匪夷所思的奇葩充斥。
所以从一开始豆瓣甚至无法定义其类型,到现今大家早已默认为sns,豆瓣早已在社交化的路上乘风破浪挂帆远航。就因为社交化,所以决定了豆瓣无法再像建立之初那样深刻,文艺,学术,内涵......像是乌合之众里说的,群体中的个人只是把他们共同分享的普通品质集中在了一起那么这只会带来更明显的平庸。一个智慧的人在这里,豆瓣的水平就可能到达这个人的水平,若是五个,那么恐怕只能达到个普通人,要是20个呢?只怕连个普通人都不如了。
记得曾经和友邻吃饭讨论起这个问题,他说豆瓣需要去社交化,就是像我这样的天天混迹小组的人毁掉豆瓣的。现在想想甚是认同了。
而豆瓣日记么,这可是我从一开始最喜欢的功能了。高中开始玩儿豆瓣,当时讨厌用日记本,qq空间那种被人随意践踏的地方更是不忍心写东西,开的博客总是喜欢不起来,所以发现了豆瓣日记简直如获至宝。
到今天,从豆瓣猜到豆瓣热点以及友邻的各种推荐,我只能说,你写你的,我过我的。
豆瓣的确不乏写的有深度有思想有观点的文章,但是当日记变成推红手段,当各种心灵鸡汤泛滥,且得到了上千的推荐率,我们的已阅人数有多庞大?就我看过的热点日记而言,很多热点日记都是为了迎合豆瓣用户的口味而产生的,阿西效应会越来越明显,豆瓣的思考性思想性慢慢都会被消耗殆尽。
所以,在这样一个用户群倍增的网站,你可以不重视一篇日记的作用,却不能忽视。别忘了,大懒糖之流都能得到众多推崇,无论是好玩儿逗乐儿还是耍猴的心态,结果只有一个,就是把这种令人不齿的观念传播的更广泛。
ps:豆瓣小组推动豆瓣社交化,我讨厌小组阻碍了豆瓣的文化发展,却也要感谢在这里我交到了很多好朋友。而热点豆瓣日记我一向是能不看则不看。
pps:对于豆瓣我从来都不只是玩儿玩儿而已。无论是从这里学习,还是放松,找乐子,豆瓣都已经成为我每天必上的网站,甚至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我才会啰哩吧嗦这么多,只是希望这里不会沦落。
我到现在最讨厌豆瓣两点,一是小组,二是日记。虽然目前而言这两个功能是豆瓣相当活跃的两个。
曾经一度我的小组加到了上限,其实他们对我毫无用处,我之所以热衷加入只是把他们当做了标签,并不指望能遇到同道中人。后来发现小组信息的零碎让人讨厌,遂逐渐退出。
现在,小组已然成为很多人用豆瓣的第二功能,第一当然是广播,我觉得这是豆瓣变质的重要原因。
其一,从初衷而言,这一点很多人都变了。
到今天为止仍然经常能在帖子里看到诸如你为什么加入豆瓣为什么玩儿豆瓣这样的问题,底下不乏因为书评啊影评啊这样的答案,而现今又有多少人在标记完读过、看过后会下拉页面看一看别人的评价呢。当然,豆瓣的书评影评也在变,这个在此不做讨论。
小组为什么能成为用户的常用功能?
因为社交。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离不开社交,无论现实还是网络。所以在这样一个网站,当你自顾自的读书观影,然后发现有那么多人和自己想法类似时,自然而然的产生了“不如交个朋友聊一聊”或者“建立个主题版专聊这个话题吧”这样的想法。小组应运而生。从主题内聊到主题外,从线上聊到线下。
等等?咱们怎么认识的?谁管呢,聊high了谁在乎呢。
其二,我最近才发现,豆瓣居然还有些例如小三军团这样的小组,虽然现在毁三观的事儿多了去了,但是我们无论从道德上还是心理上都应该抵制他们,必须抵制他们,要是因为网络的隐秘性和网民的猎奇性而纵容默许,也许不用多久我们的现实也会被各种匪夷所思的奇葩充斥。
所以从一开始豆瓣甚至无法定义其类型,到现今大家早已默认为sns,豆瓣早已在社交化的路上乘风破浪挂帆远航。就因为社交化,所以决定了豆瓣无法再像建立之初那样深刻,文艺,学术,内涵......像是乌合之众里说的,群体中的个人只是把他们共同分享的普通品质集中在了一起那么这只会带来更明显的平庸。一个智慧的人在这里,豆瓣的水平就可能到达这个人的水平,若是五个,那么恐怕只能达到个普通人,要是20个呢?只怕连个普通人都不如了。
记得曾经和友邻吃饭讨论起这个问题,他说豆瓣需要去社交化,就是像我这样的天天混迹小组的人毁掉豆瓣的。现在想想甚是认同了。
而豆瓣日记么,这可是我从一开始最喜欢的功能了。高中开始玩儿豆瓣,当时讨厌用日记本,qq空间那种被人随意践踏的地方更是不忍心写东西,开的博客总是喜欢不起来,所以发现了豆瓣日记简直如获至宝。
到今天,从豆瓣猜到豆瓣热点以及友邻的各种推荐,我只能说,你写你的,我过我的。
豆瓣的确不乏写的有深度有思想有观点的文章,但是当日记变成推红手段,当各种心灵鸡汤泛滥,且得到了上千的推荐率,我们的已阅人数有多庞大?就我看过的热点日记而言,很多热点日记都是为了迎合豆瓣用户的口味而产生的,阿西效应会越来越明显,豆瓣的思考性思想性慢慢都会被消耗殆尽。
所以,在这样一个用户群倍增的网站,你可以不重视一篇日记的作用,却不能忽视。别忘了,大懒糖之流都能得到众多推崇,无论是好玩儿逗乐儿还是耍猴的心态,结果只有一个,就是把这种令人不齿的观念传播的更广泛。
ps:豆瓣小组推动豆瓣社交化,我讨厌小组阻碍了豆瓣的文化发展,却也要感谢在这里我交到了很多好朋友。而热点豆瓣日记我一向是能不看则不看。
pps:对于豆瓣我从来都不只是玩儿玩儿而已。无论是从这里学习,还是放松,找乐子,豆瓣都已经成为我每天必上的网站,甚至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我才会啰哩吧嗦这么多,只是希望这里不会沦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