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桐
一
秋望过后的夜,稍显微凉。衣衫单薄,寒气刺肌,湖面上层层薄雾冉起,像是给这月夜添了一件衣裳。 散步在湖岸公园的石路上,仰头便是明亮缺月,真的很易令人念想西湖的夜色。不说那柳风涟漪,寒光镜水,单是三潭琥珀,已足够使人流连返!可这沉寂的夜,书信杳无,旁飞孤鹜,不觉反念起“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时甚感豁达酣畅。步入一段竹巷后,有一水廊可供休憩,只是廊外恰植三四株梧桐。我坐在一旁,看着白墙上被月光倒影的疏桐,在微风中摇曳。而斑驳白墙上的点点青苔,在疏桐摇曳的姿影下,猛然发出一股肃杀凄冷的寒气,直教人内心生出刺痛感来。我想子瞻也曾为这样的寒气刺痛过。 若是不痛,又怎能铭刻呢? 铭刻那一生的十年生死两茫茫,铭刻那漏断人初静的寂寞沙洲冷。 读唐宋诗词读到李白、苏轼、辛弃疾时,我总不觉将这三人关联在一起。因为在我心中,这三人是真正的文人风骨。什么君子,什么诗人,什么高雅都以他们为标榜。他们时而豪放,时而浪漫,时而清秀,时而孤傲。 也许我是倾向豪放浪漫的,也许这也证实我的不全面,也许这一切的感觉都会有失偏颇。但我无怨,学着鲁迅面对诸君指责,仍横眉冷对。
当然,我做不到的太多,也没有绝对的把握接受那些诋毁与悲催。我等凡人尚且如此,以此推知,苏轼的遭遇也未免太令人愤慨了! 怀璧其罪,这样的事情当真是人类历史上常见的龌龊。那些士大夫只因觊觎、嫉恨等缘由,使得苏东坡的人生从此不再太平。 北宋的神宗素知东坡才气,再说又有哪个当皇帝且智力正常的,没有一定容纳贤良的心胸?只是这位皇帝的身边所充斥的,无论贤臣良士都或多或少对东坡有着意见。王安石变法时,东坡对其有所激进之处颇有微词,惹得其不悦。等到司马光肩负重任,东坡又获罪流放。这或者可说是政见不和,不予追究。但《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一位与东坡有着交情的名人,却曾在王安石当政时递上几份所谓的东坡对皇帝施政有意见的文章,这件事史上有载。 沈括一直在历史上作为正面教材,这得益于其卓越的科技著述,但RP(人品)问题向来与个人成就关联不大。何况苏轼一直将之当做朋友,与之交心,书信往来,没想到竟成了自己受冤的有力铁证!寒心否?你会问,为何沈括这样的人会对东坡如此绝情。余秋雨说,只是因为皇帝曾在沈括面前夸赞过苏轼的才情,使其心生嫉恨不满。 然而起到最关键作用的还是小人的唆使。孔子曰过: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小人比沈括这等只是嫉恨之流更甚的,就不仅仅是嫉恨这么简单了,甚而至于灭绝的地步。
二
我所喜爱的苏轼是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任团练副使的苏轼。在黄州,苏轼得东坡一处可供亲耕的田地,便有了“东坡居士”的雅号。《卜算子·定慧禅院居作》、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等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就在这一时期,如江潮翻涌而至。对于苏轼,众人所了解最多的莫过于他三游赤壁所留下的一词二赋。而我所钟爱多半是其“血作”,那字字饮满心血,饱含深情的词句。 用以为题的“疏桐”便出自其《卜算子》一词。其中的寂寞沙洲冷,真是反映了他到黄州后的心境和处境。 原本我以为,像苏轼这样的大文豪,在当时简直就是个明星。受到追捧,自然无可厚非。无论走到哪里,都应仆人跟随,友人畅聊。所访之处,也都热烈欢迎,车马咸集。就算他刚从监牢里放出来,职位卑微,但出淤泥不染,文学上,他还应该挺受人尊敬的。
原来实际的情况与我们设想的刚好相反。
按我们现在的现实生活来看,但一个人获罪受难,他的亲戚朋友躲他还来不及,又怎么会去慷慨解救,或者雪中送炭?当然,有钱有权的亲朋另当别论,那是贵人。
而按当时的情况,与现在差不多。毕竟经济上商业发达,拜金现象已显现端倪。人也怪异,一旦拜金,就私欲旺盛,什么礼义廉耻全能当做黄纸烧了孝敬祖宗。
苏轼仕途虽不顺,但好歹也在京做了几年官。亲朋中也不乏高官贤达。只是给他罪责的是皇帝,是宰相,谁敢去惹?加之嫉恨他的人不在少数,诋毁他的小人又日夜做功。这样,那些亲朋顶多闲暇替他说些不咸不淡的话,犯不着为他丢官致仕。 可怜的子由也受他牵连,不过这两兄弟当真心有灵犀,那句“千里共婵娟”也不知感动过多少亲兄弟!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的豁达是有目共睹的。即使在黄州那荒僻的小镇,他也能“侣鱼虾而友麋鹿”。现在还有多少人能真正懂得生活的乐趣。 苏轼在黄州的贫苦生活由其诗词赋中就能找到证据。一位文豪,一位官员,沦为与客渔樵于江渚之上。说出去,多么令人瞠目结舌的场面!我想那坐船之客,不是与苏轼有着同样的遭遇就是个平民而已。这人之间哪有什么区别可言? 也许这一下子便摧毁了很多人的价值观。其实否然。苏轼曾因人不识他而感到轻松自在,不再因名声躁动而心神难安。思想的境界达到如斯地步,实在令人钦服。 就是这样一个在黄州过着贫苦生活的文人,用句句感人的词藻使得生活不再空虚无聊,也使每一位爱他的读者产生了种种的错觉。可真相的背后,所含有的寂寞却使人不敢多想。 不论我们所认为“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豪情,“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梦幻,亦是“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的洒脱,“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如梦方醒,都抵不过那“寂寞沙洲冷”的孤独愁煞。 苏轼是孤独的吗?何人又不孤独呢?我想该有个人与他共勉的,这使我想到了——辛弃疾。那位崇拜着霍去病驱除匈奴,保家卫国,毅然举兵,反金投宋的爱国之士。
三
数千铁骑,轰轰烈烈地从北中国一路奔驰而下。他雄姿英发,满腔热血,拉着这支募勇来的队伍,一心只为收复河山,成就一番功业。那一年,他才21岁。如他一般的青年,他们中的每个都揣想盛世的安平,他们中的每个也都有着精忠报国的壮志。但现实总是残酷的,尤其当主宰权集中在少数人的手里,一旦昏聩如斯,则万劫不复。 可惜,他真的没遇上明君,亦没有良臣辅之左右。只有那清江水滚滚不休,将阑干拍罢而已。他想起了对那些追随他南下将士的誓言,那也是他对自己的誓言啊!此时,一切都在楚天千里的清秋里,浮云袅袅。、 我知道,此刻的稼轩,已若陈年的汾酒。初始的浓香,今朝已化作沉厚的馥醇,满腔报国酬志,亦随清江流遍那梦里的山河。 醉与梦,是他后半生常见诸诗词的状态。也许对于他来说,后半生开始的时间有些早,但抑郁愤懑当真是催人衰老的利器!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酌酒援北斗,我亦虱其间” 等词句,虽气势豪迈奔放,但难掩因现实打击的挫伤感。 可遭遇是一回事,性情是另外一回事。将苦难放在李清照那,是“人比黄花瘦”,在稼轩这,醉梦都不再是颓废,而是一份洒脱豁达,乐观明畅。这点与之赞赏的苏东波十分相似。 你可以说这是两种风格,也的确简明了两种派别。但人又是多么复杂的生物呢! 没有人愿意甘于简单的生活,诚如此,复杂才是生活的走向。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将生活分段来看,则实际是简单与复杂的组合。就简单与复杂转换而言,这本身就已很“复杂”了。两位词人都曾进行过一反常态的创作。其结果,自然都令人为之叹服。 李清照的豪放,表现在她作为女子的视角独特,加上打心底就有种巾帼不让须眉的气魄。在那男尊女卑的世界,令众人为之一震。眼界与胸襟的开阔,着实让一些男儿相形见绌了。 而辛弃疾的婉约并不那么委婉,他是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柔情,是蓦然回首的失落,还有灯火阑珊处见着那人的惊喜。他用简明的笔触刻画了一副场景,却也深意绵长,令人回味。 其实这样的手法,无论什么派别的诗词都可用。只是它表现除了稼轩词中难得一见的婉约,加之词本身那肝肠寸断到浓情油生的艺术魅力,便更能让人难以忘怀。 此刻,我想 苏东坡也该不寂寞了,在其后百年又出了位与之相仿的词人,同样满腹才华,同样际遇坎坷,却同样乐观豁达。最令人咋舌的是,恰因他们的仕途失意成就了他们卓绝的词句,成就了他们千载的文人之名。 他们是民族的文化代表,民族的文化栋梁,若是在历史上缺失了这两位全才,当真不敢想象,盛唐大小“李杜”之后的两宋,还有什么可以延续中华唐宋文明那千古一叹的传奇!
秋望过后的夜,稍显微凉。衣衫单薄,寒气刺肌,湖面上层层薄雾冉起,像是给这月夜添了一件衣裳。 散步在湖岸公园的石路上,仰头便是明亮缺月,真的很易令人念想西湖的夜色。不说那柳风涟漪,寒光镜水,单是三潭琥珀,已足够使人流连返!可这沉寂的夜,书信杳无,旁飞孤鹜,不觉反念起“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时甚感豁达酣畅。步入一段竹巷后,有一水廊可供休憩,只是廊外恰植三四株梧桐。我坐在一旁,看着白墙上被月光倒影的疏桐,在微风中摇曳。而斑驳白墙上的点点青苔,在疏桐摇曳的姿影下,猛然发出一股肃杀凄冷的寒气,直教人内心生出刺痛感来。我想子瞻也曾为这样的寒气刺痛过。 若是不痛,又怎能铭刻呢? 铭刻那一生的十年生死两茫茫,铭刻那漏断人初静的寂寞沙洲冷。 读唐宋诗词读到李白、苏轼、辛弃疾时,我总不觉将这三人关联在一起。因为在我心中,这三人是真正的文人风骨。什么君子,什么诗人,什么高雅都以他们为标榜。他们时而豪放,时而浪漫,时而清秀,时而孤傲。 也许我是倾向豪放浪漫的,也许这也证实我的不全面,也许这一切的感觉都会有失偏颇。但我无怨,学着鲁迅面对诸君指责,仍横眉冷对。
当然,我做不到的太多,也没有绝对的把握接受那些诋毁与悲催。我等凡人尚且如此,以此推知,苏轼的遭遇也未免太令人愤慨了! 怀璧其罪,这样的事情当真是人类历史上常见的龌龊。那些士大夫只因觊觎、嫉恨等缘由,使得苏东坡的人生从此不再太平。 北宋的神宗素知东坡才气,再说又有哪个当皇帝且智力正常的,没有一定容纳贤良的心胸?只是这位皇帝的身边所充斥的,无论贤臣良士都或多或少对东坡有着意见。王安石变法时,东坡对其有所激进之处颇有微词,惹得其不悦。等到司马光肩负重任,东坡又获罪流放。这或者可说是政见不和,不予追究。但《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一位与东坡有着交情的名人,却曾在王安石当政时递上几份所谓的东坡对皇帝施政有意见的文章,这件事史上有载。 沈括一直在历史上作为正面教材,这得益于其卓越的科技著述,但RP(人品)问题向来与个人成就关联不大。何况苏轼一直将之当做朋友,与之交心,书信往来,没想到竟成了自己受冤的有力铁证!寒心否?你会问,为何沈括这样的人会对东坡如此绝情。余秋雨说,只是因为皇帝曾在沈括面前夸赞过苏轼的才情,使其心生嫉恨不满。 然而起到最关键作用的还是小人的唆使。孔子曰过: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小人比沈括这等只是嫉恨之流更甚的,就不仅仅是嫉恨这么简单了,甚而至于灭绝的地步。
二
我所喜爱的苏轼是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任团练副使的苏轼。在黄州,苏轼得东坡一处可供亲耕的田地,便有了“东坡居士”的雅号。《卜算子·定慧禅院居作》、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等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就在这一时期,如江潮翻涌而至。对于苏轼,众人所了解最多的莫过于他三游赤壁所留下的一词二赋。而我所钟爱多半是其“血作”,那字字饮满心血,饱含深情的词句。 用以为题的“疏桐”便出自其《卜算子》一词。其中的寂寞沙洲冷,真是反映了他到黄州后的心境和处境。 原本我以为,像苏轼这样的大文豪,在当时简直就是个明星。受到追捧,自然无可厚非。无论走到哪里,都应仆人跟随,友人畅聊。所访之处,也都热烈欢迎,车马咸集。就算他刚从监牢里放出来,职位卑微,但出淤泥不染,文学上,他还应该挺受人尊敬的。
原来实际的情况与我们设想的刚好相反。
按我们现在的现实生活来看,但一个人获罪受难,他的亲戚朋友躲他还来不及,又怎么会去慷慨解救,或者雪中送炭?当然,有钱有权的亲朋另当别论,那是贵人。
而按当时的情况,与现在差不多。毕竟经济上商业发达,拜金现象已显现端倪。人也怪异,一旦拜金,就私欲旺盛,什么礼义廉耻全能当做黄纸烧了孝敬祖宗。
苏轼仕途虽不顺,但好歹也在京做了几年官。亲朋中也不乏高官贤达。只是给他罪责的是皇帝,是宰相,谁敢去惹?加之嫉恨他的人不在少数,诋毁他的小人又日夜做功。这样,那些亲朋顶多闲暇替他说些不咸不淡的话,犯不着为他丢官致仕。 可怜的子由也受他牵连,不过这两兄弟当真心有灵犀,那句“千里共婵娟”也不知感动过多少亲兄弟!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的豁达是有目共睹的。即使在黄州那荒僻的小镇,他也能“侣鱼虾而友麋鹿”。现在还有多少人能真正懂得生活的乐趣。 苏轼在黄州的贫苦生活由其诗词赋中就能找到证据。一位文豪,一位官员,沦为与客渔樵于江渚之上。说出去,多么令人瞠目结舌的场面!我想那坐船之客,不是与苏轼有着同样的遭遇就是个平民而已。这人之间哪有什么区别可言? 也许这一下子便摧毁了很多人的价值观。其实否然。苏轼曾因人不识他而感到轻松自在,不再因名声躁动而心神难安。思想的境界达到如斯地步,实在令人钦服。 就是这样一个在黄州过着贫苦生活的文人,用句句感人的词藻使得生活不再空虚无聊,也使每一位爱他的读者产生了种种的错觉。可真相的背后,所含有的寂寞却使人不敢多想。 不论我们所认为“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豪情,“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梦幻,亦是“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的洒脱,“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如梦方醒,都抵不过那“寂寞沙洲冷”的孤独愁煞。 苏轼是孤独的吗?何人又不孤独呢?我想该有个人与他共勉的,这使我想到了——辛弃疾。那位崇拜着霍去病驱除匈奴,保家卫国,毅然举兵,反金投宋的爱国之士。
三
数千铁骑,轰轰烈烈地从北中国一路奔驰而下。他雄姿英发,满腔热血,拉着这支募勇来的队伍,一心只为收复河山,成就一番功业。那一年,他才21岁。如他一般的青年,他们中的每个都揣想盛世的安平,他们中的每个也都有着精忠报国的壮志。但现实总是残酷的,尤其当主宰权集中在少数人的手里,一旦昏聩如斯,则万劫不复。 可惜,他真的没遇上明君,亦没有良臣辅之左右。只有那清江水滚滚不休,将阑干拍罢而已。他想起了对那些追随他南下将士的誓言,那也是他对自己的誓言啊!此时,一切都在楚天千里的清秋里,浮云袅袅。、 我知道,此刻的稼轩,已若陈年的汾酒。初始的浓香,今朝已化作沉厚的馥醇,满腔报国酬志,亦随清江流遍那梦里的山河。 醉与梦,是他后半生常见诸诗词的状态。也许对于他来说,后半生开始的时间有些早,但抑郁愤懑当真是催人衰老的利器!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酌酒援北斗,我亦虱其间” 等词句,虽气势豪迈奔放,但难掩因现实打击的挫伤感。 可遭遇是一回事,性情是另外一回事。将苦难放在李清照那,是“人比黄花瘦”,在稼轩这,醉梦都不再是颓废,而是一份洒脱豁达,乐观明畅。这点与之赞赏的苏东波十分相似。 你可以说这是两种风格,也的确简明了两种派别。但人又是多么复杂的生物呢! 没有人愿意甘于简单的生活,诚如此,复杂才是生活的走向。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将生活分段来看,则实际是简单与复杂的组合。就简单与复杂转换而言,这本身就已很“复杂”了。两位词人都曾进行过一反常态的创作。其结果,自然都令人为之叹服。 李清照的豪放,表现在她作为女子的视角独特,加上打心底就有种巾帼不让须眉的气魄。在那男尊女卑的世界,令众人为之一震。眼界与胸襟的开阔,着实让一些男儿相形见绌了。 而辛弃疾的婉约并不那么委婉,他是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柔情,是蓦然回首的失落,还有灯火阑珊处见着那人的惊喜。他用简明的笔触刻画了一副场景,却也深意绵长,令人回味。 其实这样的手法,无论什么派别的诗词都可用。只是它表现除了稼轩词中难得一见的婉约,加之词本身那肝肠寸断到浓情油生的艺术魅力,便更能让人难以忘怀。 此刻,我想 苏东坡也该不寂寞了,在其后百年又出了位与之相仿的词人,同样满腹才华,同样际遇坎坷,却同样乐观豁达。最令人咋舌的是,恰因他们的仕途失意成就了他们卓绝的词句,成就了他们千载的文人之名。 他们是民族的文化代表,民族的文化栋梁,若是在历史上缺失了这两位全才,当真不敢想象,盛唐大小“李杜”之后的两宋,还有什么可以延续中华唐宋文明那千古一叹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