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朱迪斯·本内特《欧洲中世纪史》中译本的零碎校勘记录
【一时冲动买了北大出的影印原本,于是在看中译本时发现疑问有了可以翻检的凭借。手上中译本是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2011年7月第7次印刷】
P.xxi:
地图4“阿拉贡-巴塞罗那”,查北大影印版,作“ARAGON-CATALONIA”,是否当作“阿拉贡-加泰罗尼亚”?另,本页地图克里特岛仍作英文“Crete”,漏译。
P.5
“第四章会讲到拜占庭和伊斯兰文明如何主宰昔日罗马帝国的西南疆域”,其中“昔日罗马帝国的西南疆域”原文对应的是“the eastern and southern reaches of the old Roman Empire”,故此处“西南疆域”疑为误译。
P.6
黑体字“通婚劝皈”前面的“通过”二字,似不必同作黑体。
P.19
倒数第二段关于洗礼洗去信徒的“原罪”,原文作“all sins”;P.28倒数第三段“亚当和夏娃背负的原罪”,“原罪”原文作“the original sin”。故前者“all sins”翻作“原罪”似可商。
P.22
“然而德尔图良也门徒众多,理性和信仰的争论...在12世纪达到高潮:彼德.阿伯拉尔(Peter Abelard)的逻辑神学与...”,Peter本书他处及索引均译作“彼得”,应统一译名。
另,书前彩图11“Abelard and Heloise”,本书译为“阿伯拉德和艾洛伊斯”,“阿伯拉德”本书他处均作“阿伯拉尔”。
P.28
倒数第二段“在奥古斯丁看来,没有人应该得到拯救”,此处原文作“nobody deserved salvation”,意思个人理解,大概是:拯救于每个人来说并不是必然的、应得的。此处翻译作“没有人应该得到拯救”,有歧义。
P.36
倒数第二段“但是蛮族法律规则,妇女...”,“规则”疑当作“规定”。
P.63
“盎格鲁-撒克逊人的改宗”一节,“在597年,奥古斯丁和他的传教士开始在肯特意义非凡的传教时...”,则基督教使团在肯特的传教始于597年。而本书P.45及影印原版P.45的“人物传略:法兰克皇后克洛蒂尔德”末尾则均作“579年”,未知孰是。
【关于伯莎迎接基督教使团的时间,vacuity:
”我去查了比德的《英吉利教会史》,其中载有教皇格里高利给奥古斯丁写的信,劝勉他务必完成向英吉利人传教的任务,信落款的时间是“莫里斯·泰比里厄斯陛下在位时的第十四年”,也就是596年。当时使团走到了普罗旺斯。虽然英吉利人改宗到底是哪一年书中没写,但是597年的年份大致不会错,579年肯定是错的“
http://book.douban.com/annotation/19273421/?start=0&post=ok#last】
P.65
“人物传略:惠特比修道院院长希尔达”第二段“直到13岁才和她的叔神父”,“叔神父”一词颇觉怪异,原文作“great uncle”。
P.75
脚注“‘Orthodoxy’特指东正数”,“东正数”当作“东正教”。
P.77
倒数第二段“终于在1054年,教皇和拜占庭皇帝互相开除对方的教籍”,“教皇和拜占庭皇帝”原文作“pope and patriarch”,即(罗马的)教皇和(君士坦丁堡的)宗主教,此处当为误译。另,P.24互相把对方开除教籍的也是教皇利奥九世跟君士坦丁堡的米哈伊尔宗主教。
P.95
“阿巴斯王朝的黄金年代:750-约950”节的第一段:“公元750年,即波瓦提埃战役之后的18年,伍麦耶王朝被推翻了。”“波瓦提埃”,即“Poitiers”,前页与索引皆作“普瓦提埃”,应统一译名。
另,此处“波瓦提埃战役”,原文为“the battle of Tours”,即图尔战役,故疑似可商,但索引“Tours-Poitiers,Battle of”译作“普瓦提埃战役”,若此为通行译法,则前者即可接受。
P.102
第4行“有一位阿拉伯理地学家”,“理地学家”应作“地理学家”。
P.108
第二段第3行“许多来年”,应作“许多年来”。
P.121
第二段“不过大多数学校都实实在在地提高了就学率和就学质量”,“就学质量”疑当为“教学质量”。
P.125
第三段“凡此种种屡见不鲜,以至于查理曼......;他的亲兄弟卡洛曼的儿子们就在771年无影无踪地消失了”,“他的亲兄弟卡洛曼的儿子们”原文亦作“the sons of his own brother Carloman”,但Carloman是矮子丕平的亲哥哥,两人同为铁锤查理的儿子,而矮子丕平是查理曼的父亲,所以,这里似乎原文就有点混乱。或者,矮子丕平其实也有其他儿子叫Carloman的?待考。
P.142
第二段“当年阿尔弗大帝林中拾木,如今他的继承者们...”,“阿尔弗大帝”原文作“Alfred”,并非“Alf”,此处译作“阿尔弗大帝”似有不妥。
P.205
第三段“在1215年的第四次拉特兰公会...”,P.168“年表7.1”里,“公会”作“宗教大会”,本书后文两者互见,亦可见作“宗教会议”的,但以“宗教大会”为多,应统一译名。
P.208“修院生活的变化”第二段“本笃会修院道掌控着广阔的土地,运行着全欧洲最好的学校...”,“本笃会修院道”应作“本笃会修道院”。
P.244
“群众十字军与第一次十字军远征”第一段“最后,他保证道......:‘参与圣战,你们必将洗清原罪,必将沐浴天国神圣的光辉’”,“原罪”原文作“sins”,未知此处译作“原罪”是否有依据。
P.253
第二段“阿比尔派圣战(Albigensian Crusade)”,“阿比尔派”,本书P.206-207、232、307皆作“阿尔比派”,此处似误。
另,“Albigensian Crusade”在P.207、232译作“清除阿尔比派宗教战争”,P.253作“阿尔比派圣战”,P.304(原文P.281)译作“十字军”,P.307作“阿尔比派十字军战争”。总觉应统一译名,并且减少文字上的歧义。
【偶然发现《米沃什词典》P.60“BOGOMILS(博格迈尔斯摩尼教众)”条有关于阿尔比教派的渊源的有趣见解,可参考。】
P.261
“年表10.1”内“1115 图斯卡尼的玛蒂尔达去世”,“Matilda of Tuscany”,全书仅此处及索引译作“玛蒂尔达”,其他数出(根据索引)皆译作“玛蒂尔德”,应全书统一译名。
另,P264第一段第二行玛蒂尔德的括号内的英文作“Mathilda”,应作“Matilda”。
P.282
第三段“一位西西里少妇从巴勒默晚祷归来...”,Palermo本书他处皆译为“巴勒莫”,应统一译名。
另,索引该条所标页码,“316”应为“361”之误,原书亦误。
P.311
第二段“诺夫戈罗德(Novgorod)的一位亲王...”,Novgorod本书他处及索引皆译为“诺夫哥罗德”,应统一译名。
另,译本及原书索引Novgorod条下皆未及本页(即原书287页)。
P.322
本书关于中世纪时期的游方歌唱艺人的名词有下面几个:
1.minstrels(P.317、324,译作“吟游诗人们”);
2.Minnesingers(P.324,译作“游吟诗人们”);
3.troubadours(P.319、322,前者译作“游吟诗人们”,后者译作“行吟诗人们”)
个人觉得如果译者是想通过这些文字倒置来体现原文的差异,效果似乎不佳,且有同名异译的现象发生,所以不若统一成“游吟诗人”(单数)得了。
P.342
倒数第二段“索尔斯伯里的约翰(John of Salisbury,约1115-1180)”,下页及索引均译作“索尔斯堡的约翰”,应统一译名。
P.346
“地图14.1”左图有“普瓦提埃战役(1356)”,始知P.459索引“Poitiers, Battle of,普瓦提埃战役”条指此英法百年战争中的战役,而P.463索引“Tours-Poitiers, Battle of,普瓦提埃战役”条指732年穆斯林军和铁锤查理的战役。如此,则后者仍旧简略译作“普瓦提埃战役”,并且P.95将“the battle of Tours”同样译作“普瓦提埃战役”,在精准度方面就值得商榷了。(参见前面关于P.95的校勘记)
P.347
倒数第一段“花剌子模(al-Khwarizmi,约800-847)”,百度之,说“阿拉伯文 Alkhwarizmi 原意是来自 (al-) 花剌子模 (Khwarizmi) 的意思”,所以直接拿“花剌子模”来当人名真的没问题么。
P.348
第二段“虽然他自己不是圣芳济会会员”,“圣芳济会会员”原文为“Franciscan”。首先,“芳济会”前加“圣”字或有不妥,“圣”字一般加在人名前,如“圣芳济各”、“圣道明”,不曾见过类似“圣多名我会”或“圣道明会”的。其次,“会员”二字略显别扭。以上为个人感觉,本书他处也有“圣芳济会”及“会员”等译法,或许以上确属通行译法,是我孤陋寡闻也未可知。待考。
P.369
本页倒数第二行“人们搬演神秘剧”,“神秘剧”原文为“mystery plays”,作为一个表示某一种戏剧形式的名词,本书他处皆译作“神迹剧”,似应统一译名。
P.370
“年表13.2”中“1309教廷迁至阿维农”,“阿维农”原文为“Avignon”,本书他处皆译作“阿维尼翁”,应统一译名。
P.371
倒数第二段“不过,后快就有人提出建议...”,原文为“But, then some began to suggest...”,故疑“后快”当为“后来”之误。
P.373
第三行“至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为止,教皇已经不再是基督教世界的精神领袖了”,前半句原文为“By the time of Alexabder VI's death”,细籀译文,似有未妥:前半句“至...为止”表示一段过去至此时的时间,而后半句“已经不再是...”则表示从此时开始伸向未来的时间,有组合错位的感觉。至于如何翻译更妥当,则并无建设性意见。
P.375
第二段“格鲁特强调——同样也是在传统框架之类——基督徒的修行中心...”,其中“在传统框架之类”当为“在传统框架之内”。
P.377
倒数第二段“而他的一些后来者,也就是著名的圣芳济各修道士们”,“圣芳济各修道士”的译法真的没问题么。存疑待考。
P.378
第二段末尾“和圣女贞德...一样,简·胡斯将将欧洲的基督教信仰与民族主义的萌芽融合起来”,其中“简·胡斯”即Jan Hus,本页及本书他处均作“扬·胡斯”,应统一译名。
P.381
第一段第三行“马塞留斯”即第一行的“帕多瓦的马西利乌斯(Marsilius of Padua)”,应统一译名。
P.397
第二段末“苏丹们也像康斯坦丁、查士丁尼、提奥多拉那样...”,“提奥多拉”应为“狄奥多拉”,见前一句。
P.411
第二段“朝圣者们在从伦敦出发、去往圣托马斯贝克特的...”,“托马斯”与“贝克特”间应加间隔号。
P.422
第三段第四行“马塞留斯”原文为Marsilius,即上一句的“帕多瓦的马西利乌斯”,与P.381问题相同,应统一译名。
【这本书很棒,条理清楚,观点也很新。趁着热乎劲,接下来读本旧一点的书:布克哈特的《意大利文艺复新时期的文化》,著名的何新翻译的...】
P.xxi:
地图4“阿拉贡-巴塞罗那”,查北大影印版,作“ARAGON-CATALONIA”,是否当作“阿拉贡-加泰罗尼亚”?另,本页地图克里特岛仍作英文“Crete”,漏译。
P.5
“第四章会讲到拜占庭和伊斯兰文明如何主宰昔日罗马帝国的西南疆域”,其中“昔日罗马帝国的西南疆域”原文对应的是“the eastern and southern reaches of the old Roman Empire”,故此处“西南疆域”疑为误译。
P.6
黑体字“通婚劝皈”前面的“通过”二字,似不必同作黑体。
P.19
倒数第二段关于洗礼洗去信徒的“原罪”,原文作“all sins”;P.28倒数第三段“亚当和夏娃背负的原罪”,“原罪”原文作“the original sin”。故前者“all sins”翻作“原罪”似可商。
P.22
“然而德尔图良也门徒众多,理性和信仰的争论...在12世纪达到高潮:彼德.阿伯拉尔(Peter Abelard)的逻辑神学与...”,Peter本书他处及索引均译作“彼得”,应统一译名。
另,书前彩图11“Abelard and Heloise”,本书译为“阿伯拉德和艾洛伊斯”,“阿伯拉德”本书他处均作“阿伯拉尔”。
P.28
倒数第二段“在奥古斯丁看来,没有人应该得到拯救”,此处原文作“nobody deserved salvation”,意思个人理解,大概是:拯救于每个人来说并不是必然的、应得的。此处翻译作“没有人应该得到拯救”,有歧义。
P.36
倒数第二段“但是蛮族法律规则,妇女...”,“规则”疑当作“规定”。
P.63
“盎格鲁-撒克逊人的改宗”一节,“在597年,奥古斯丁和他的传教士开始在肯特意义非凡的传教时...”,则基督教使团在肯特的传教始于597年。而本书P.45及影印原版P.45的“人物传略:法兰克皇后克洛蒂尔德”末尾则均作“579年”,未知孰是。
【关于伯莎迎接基督教使团的时间,vacuity:
”我去查了比德的《英吉利教会史》,其中载有教皇格里高利给奥古斯丁写的信,劝勉他务必完成向英吉利人传教的任务,信落款的时间是“莫里斯·泰比里厄斯陛下在位时的第十四年”,也就是596年。当时使团走到了普罗旺斯。虽然英吉利人改宗到底是哪一年书中没写,但是597年的年份大致不会错,579年肯定是错的“
http://book.douban.com/annotation/19273421/?start=0&post=ok#last】
P.65
“人物传略:惠特比修道院院长希尔达”第二段“直到13岁才和她的叔神父”,“叔神父”一词颇觉怪异,原文作“great uncle”。
P.75
脚注“‘Orthodoxy’特指东正数”,“东正数”当作“东正教”。
P.77
倒数第二段“终于在1054年,教皇和拜占庭皇帝互相开除对方的教籍”,“教皇和拜占庭皇帝”原文作“pope and patriarch”,即(罗马的)教皇和(君士坦丁堡的)宗主教,此处当为误译。另,P.24互相把对方开除教籍的也是教皇利奥九世跟君士坦丁堡的米哈伊尔宗主教。
P.95
“阿巴斯王朝的黄金年代:750-约950”节的第一段:“公元750年,即波瓦提埃战役之后的18年,伍麦耶王朝被推翻了。”“波瓦提埃”,即“Poitiers”,前页与索引皆作“普瓦提埃”,应统一译名。
另,此处“波瓦提埃战役”,原文为“the battle of Tours”,即图尔战役,故疑似可商,但索引“Tours-Poitiers,Battle of”译作“普瓦提埃战役”,若此为通行译法,则前者即可接受。
P.102
第4行“有一位阿拉伯理地学家”,“理地学家”应作“地理学家”。
P.108
第二段第3行“许多来年”,应作“许多年来”。
P.121
第二段“不过大多数学校都实实在在地提高了就学率和就学质量”,“就学质量”疑当为“教学质量”。
P.125
第三段“凡此种种屡见不鲜,以至于查理曼......;他的亲兄弟卡洛曼的儿子们就在771年无影无踪地消失了”,“他的亲兄弟卡洛曼的儿子们”原文亦作“the sons of his own brother Carloman”,但Carloman是矮子丕平的亲哥哥,两人同为铁锤查理的儿子,而矮子丕平是查理曼的父亲,所以,这里似乎原文就有点混乱。或者,矮子丕平其实也有其他儿子叫Carloman的?待考。
P.142
第二段“当年阿尔弗大帝林中拾木,如今他的继承者们...”,“阿尔弗大帝”原文作“Alfred”,并非“Alf”,此处译作“阿尔弗大帝”似有不妥。
P.205
第三段“在1215年的第四次拉特兰公会...”,P.168“年表7.1”里,“公会”作“宗教大会”,本书后文两者互见,亦可见作“宗教会议”的,但以“宗教大会”为多,应统一译名。
P.208“修院生活的变化”第二段“本笃会修院道掌控着广阔的土地,运行着全欧洲最好的学校...”,“本笃会修院道”应作“本笃会修道院”。
P.244
“群众十字军与第一次十字军远征”第一段“最后,他保证道......:‘参与圣战,你们必将洗清原罪,必将沐浴天国神圣的光辉’”,“原罪”原文作“sins”,未知此处译作“原罪”是否有依据。
P.253
第二段“阿比尔派圣战(Albigensian Crusade)”,“阿比尔派”,本书P.206-207、232、307皆作“阿尔比派”,此处似误。
另,“Albigensian Crusade”在P.207、232译作“清除阿尔比派宗教战争”,P.253作“阿尔比派圣战”,P.304(原文P.281)译作“十字军”,P.307作“阿尔比派十字军战争”。总觉应统一译名,并且减少文字上的歧义。
【偶然发现《米沃什词典》P.60“BOGOMILS(博格迈尔斯摩尼教众)”条有关于阿尔比教派的渊源的有趣见解,可参考。】
P.261
“年表10.1”内“1115 图斯卡尼的玛蒂尔达去世”,“Matilda of Tuscany”,全书仅此处及索引译作“玛蒂尔达”,其他数出(根据索引)皆译作“玛蒂尔德”,应全书统一译名。
另,P264第一段第二行玛蒂尔德的括号内的英文作“Mathilda”,应作“Matilda”。
P.282
第三段“一位西西里少妇从巴勒默晚祷归来...”,Palermo本书他处皆译为“巴勒莫”,应统一译名。
另,索引该条所标页码,“316”应为“361”之误,原书亦误。
P.311
第二段“诺夫戈罗德(Novgorod)的一位亲王...”,Novgorod本书他处及索引皆译为“诺夫哥罗德”,应统一译名。
另,译本及原书索引Novgorod条下皆未及本页(即原书287页)。
P.322
本书关于中世纪时期的游方歌唱艺人的名词有下面几个:
1.minstrels(P.317、324,译作“吟游诗人们”);
2.Minnesingers(P.324,译作“游吟诗人们”);
3.troubadours(P.319、322,前者译作“游吟诗人们”,后者译作“行吟诗人们”)
个人觉得如果译者是想通过这些文字倒置来体现原文的差异,效果似乎不佳,且有同名异译的现象发生,所以不若统一成“游吟诗人”(单数)得了。
P.342
倒数第二段“索尔斯伯里的约翰(John of Salisbury,约1115-1180)”,下页及索引均译作“索尔斯堡的约翰”,应统一译名。
P.346
“地图14.1”左图有“普瓦提埃战役(1356)”,始知P.459索引“Poitiers, Battle of,普瓦提埃战役”条指此英法百年战争中的战役,而P.463索引“Tours-Poitiers, Battle of,普瓦提埃战役”条指732年穆斯林军和铁锤查理的战役。如此,则后者仍旧简略译作“普瓦提埃战役”,并且P.95将“the battle of Tours”同样译作“普瓦提埃战役”,在精准度方面就值得商榷了。(参见前面关于P.95的校勘记)
P.347
倒数第一段“花剌子模(al-Khwarizmi,约800-847)”,百度之,说“阿拉伯文 Alkhwarizmi 原意是来自 (al-) 花剌子模 (Khwarizmi) 的意思”,所以直接拿“花剌子模”来当人名真的没问题么。
P.348
第二段“虽然他自己不是圣芳济会会员”,“圣芳济会会员”原文为“Franciscan”。首先,“芳济会”前加“圣”字或有不妥,“圣”字一般加在人名前,如“圣芳济各”、“圣道明”,不曾见过类似“圣多名我会”或“圣道明会”的。其次,“会员”二字略显别扭。以上为个人感觉,本书他处也有“圣芳济会”及“会员”等译法,或许以上确属通行译法,是我孤陋寡闻也未可知。待考。
P.369
本页倒数第二行“人们搬演神秘剧”,“神秘剧”原文为“mystery plays”,作为一个表示某一种戏剧形式的名词,本书他处皆译作“神迹剧”,似应统一译名。
P.370
“年表13.2”中“1309教廷迁至阿维农”,“阿维农”原文为“Avignon”,本书他处皆译作“阿维尼翁”,应统一译名。
P.371
倒数第二段“不过,后快就有人提出建议...”,原文为“But, then some began to suggest...”,故疑“后快”当为“后来”之误。
P.373
第三行“至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为止,教皇已经不再是基督教世界的精神领袖了”,前半句原文为“By the time of Alexabder VI's death”,细籀译文,似有未妥:前半句“至...为止”表示一段过去至此时的时间,而后半句“已经不再是...”则表示从此时开始伸向未来的时间,有组合错位的感觉。至于如何翻译更妥当,则并无建设性意见。
P.375
第二段“格鲁特强调——同样也是在传统框架之类——基督徒的修行中心...”,其中“在传统框架之类”当为“在传统框架之内”。
P.377
倒数第二段“而他的一些后来者,也就是著名的圣芳济各修道士们”,“圣芳济各修道士”的译法真的没问题么。存疑待考。
P.378
第二段末尾“和圣女贞德...一样,简·胡斯将将欧洲的基督教信仰与民族主义的萌芽融合起来”,其中“简·胡斯”即Jan Hus,本页及本书他处均作“扬·胡斯”,应统一译名。
P.381
第一段第三行“马塞留斯”即第一行的“帕多瓦的马西利乌斯(Marsilius of Padua)”,应统一译名。
P.397
第二段末“苏丹们也像康斯坦丁、查士丁尼、提奥多拉那样...”,“提奥多拉”应为“狄奥多拉”,见前一句。
P.411
第二段“朝圣者们在从伦敦出发、去往圣托马斯贝克特的...”,“托马斯”与“贝克特”间应加间隔号。
P.422
第三段第四行“马塞留斯”原文为Marsilius,即上一句的“帕多瓦的马西利乌斯”,与P.381问题相同,应统一译名。
【这本书很棒,条理清楚,观点也很新。趁着热乎劲,接下来读本旧一点的书:布克哈特的《意大利文艺复新时期的文化》,著名的何新翻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