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的独立与不朽
长久以来,不论是在现实生活还是虚拟作品中,人的意识总是随着肉体的腐朽而湮灭,破败的尸骨携裹着一个人的一切思想归于尘土,属于他个人的记忆,思索,情感甚至踌躇都不在存在。纵使有可以寄托情感的遗物也无法真正使剩下的人感受到他。这也是“死亡”这一过程从古至今所包含无限苦涩的特殊意义之根源吧。
我们有理论可以解释人的脑袋里那些胡思乱想的根源是哪些化学的作用或者哪里的电信号的刺激。但即使如此,毫无疑问的,意识,必然是超越寻常物质的存在。它无法用手触及,无法用眼辨识,无法用耳聆听,却总能让你感受,它只存在于个人的内心,在由个人塑造决定的同时也决定了这个人的独一无二的个性。从初出之时便开始不断积累的对于世界的认识,并借以将经历存储于大脑而构造的庞大的记忆构成了个人的内部信息来源;而由遗传影响,并在接触世界的同时逐渐成熟的经验体系与个人面对事件的处理方式则构成了此人独特的性格;承载这一切的大脑的存储能力与运算能力则表现为个人的智力;意识协调肢体的能力则决定了其技能的高低……所有这一切互相作用与协调,构成了一个独特的人性,并且一早便决定了对此负责的“自我”的意识。
从某些方面说,能产生“自我”的意识是很神奇的事,细想一下,为何“我”能在内心有“我”这一感觉,?这是必然的,还是任何时刻的细微扰动都会将之改变的随机事件?我能否在死后再有“我”的感觉?为何即使是同卵双胞胎依然有其各自的意识?为何只能对自己有“我”的感觉,而无法以同样的方式感受他人?光开始想已经能使人为自己的存在而汗涔涔了。
然而个人的意识如此伟大,却只能被束缚在人的身体之中,随着肉体的老化,思维变得迟钝呆滞,记忆开始残缺混乱——意识因为其载体老化而破败不堪,这一过程天经地义,却又让人何其无奈与遗憾!
当然,肉体的毁灭或许并不能阻挡精神的流传。人类从古时,便有过精神超脱于肉体以得到升华的想法,但这都只是一种精神符号,只能被他人所传诵,却并不是当事者自己的意识,再经过几代以讹传讹,甚至,有意曲解的作用,连最初的精神符号也面目全非,完全和当时的意识无关了。所以这种所谓的精神尤在,并不是真正的存在。
那么,如何才算是真正的存在?——首先,个人的意识必须独立存在,所谓独立存在,即肉体作为意识的载体,不再是束缚意识发展的因素。本来,神经元的活性影响着神智的明朗,谷歌肌肉的活性影响着意志与行为的协调度,独立则意味着自然的身体的变化可以不再是影响这些的原因。最终的结果,甚至意识可以脱离单个肉体而进入其他载体,这并非天方夜谭,早已可行的克隆只是因为逻辑道德原因而未能实施。如此,肉体这一载体的毁灭并不能带来意识的消亡,只要及时地将意识导入到其它载体,意识便能继续存在下去。这样一来,人或许也谈不上真正的死亡了,并且还比那些希望寻求长生不老之术来达到不朽的方式更加直接与高明。有一部电影叫《第六日》,就以此为理念。故事中,意识是通过扫描主角的眼球逆向获得的,而载体则是主角的克隆体。克隆体没有意识,需将采集的意识导入其中。以此产生的主角的分身在回到主角的家中时,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克隆人。但影片的不同在于,虽然是来自于自己的意识,主角依然不能感受他的克隆的心理,即“自我”的意识在复制的时候产生了分化,而因分化而产生了新的人格,并且有了新的自我意识,虽然有着和原始的意识相同的经历与性格,但很明显,这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个“人”。这种分化产生的人格是无法预料的,最常见的一个可能就是新的意识因为有了自我的认识,再加上有原来的记忆,便有了取代原始意识的愿望,这虽然只是科幻电影里的情节,但这确实也是人之常情。所以个人的意识在不同的载体间游曳时,最重要的就是保持其完整性和原始性。
原始的意识在进入新的载体时是否要经过适应的过程,不同的载体给人的感觉是否存在差异,这些都无法证实却又可想而知。
人的身体是一个伟大的多功能探测器件,眼、耳、口、鼻、皮肤等外部感受器官接受外界的刺激,然后将之转化为电信号及化学信号通过连接它们的神经将感受到的一切带到大脑,最终转化为个人对外界认识。这些,就成为都是意识范畴内的活动了。
如此说来,外界的千变万化对于感受器官及传递路径来说,只是不同信号的分别罢了。那么,即使不是有血有肉的身体,如果具备感知外界的探测设备和将信息传导入意识的途径,也是可以清楚地让人感受到这个世界的。若这能实现,那么首先许多感受器官的残疾(如目盲、耳聋、味觉丧失、失去痛感)就不是困扰人们的问题了。不仅如此,通过将意识活动具体化,以信号输出来调节肢体的运动,也不是不可能。既然如此,建造一架具有可定制感受器官与可控躯体的义体有何不可呢,这可以作为个人意识更加坚固的载体。
无论是有机的克隆或无机的义体,都体现了意识对外界感受的可模拟性,即虚拟体验。可以通过对感受器官终端施加假信号来让意识对外界有特定感受,这和置身真实的场景没什么区别。对场景的虚拟简单,但对置身场景之中的其他人的个性模拟是不可能的,因为意识有着其不确定性与自主性,个性不是模拟可以做到的。所以,一个与世隔绝的人是无法通过虚拟世界来创造其在世的真实感觉的,因为最重要的与其它个体意识的交流联系是必须有其他个体的意识真实存在才可以的。简单点说,我有“我”的感觉,他人也有“我”的感觉,在这点上,没有一点差异。
总而言之,意识因其独立性与自主性而显得珍贵而神奇,若可以通过对其实体化来达到转移的目的,那么一架不朽或者可更换的载体也委婉的道出了意识的不朽。那些因命运无情而早早陨灭的伟大的精神,也可以继续存在,以完成其重要的成就。当然如我等平凡的思想,并无不朽的特别意义,但这种向往,又有何不可呢~
(大一那年,走马观花般看过的《攻壳机动队》并没给我带来任何感触,直到前不久,做梦时有其情景,便有了将电影重新认识的想法。结果一看便刹不住,又重复了好几遍。电影本来就有内涵,又正值内心纠结,所以有了些乱七八糟的想法,因想法乱七八糟,所以写下的文字也就略显杂乱。且并未考虑当下情况的可实现性,只是有这样的概念而已)
我们有理论可以解释人的脑袋里那些胡思乱想的根源是哪些化学的作用或者哪里的电信号的刺激。但即使如此,毫无疑问的,意识,必然是超越寻常物质的存在。它无法用手触及,无法用眼辨识,无法用耳聆听,却总能让你感受,它只存在于个人的内心,在由个人塑造决定的同时也决定了这个人的独一无二的个性。从初出之时便开始不断积累的对于世界的认识,并借以将经历存储于大脑而构造的庞大的记忆构成了个人的内部信息来源;而由遗传影响,并在接触世界的同时逐渐成熟的经验体系与个人面对事件的处理方式则构成了此人独特的性格;承载这一切的大脑的存储能力与运算能力则表现为个人的智力;意识协调肢体的能力则决定了其技能的高低……所有这一切互相作用与协调,构成了一个独特的人性,并且一早便决定了对此负责的“自我”的意识。
从某些方面说,能产生“自我”的意识是很神奇的事,细想一下,为何“我”能在内心有“我”这一感觉,?这是必然的,还是任何时刻的细微扰动都会将之改变的随机事件?我能否在死后再有“我”的感觉?为何即使是同卵双胞胎依然有其各自的意识?为何只能对自己有“我”的感觉,而无法以同样的方式感受他人?光开始想已经能使人为自己的存在而汗涔涔了。
然而个人的意识如此伟大,却只能被束缚在人的身体之中,随着肉体的老化,思维变得迟钝呆滞,记忆开始残缺混乱——意识因为其载体老化而破败不堪,这一过程天经地义,却又让人何其无奈与遗憾!
当然,肉体的毁灭或许并不能阻挡精神的流传。人类从古时,便有过精神超脱于肉体以得到升华的想法,但这都只是一种精神符号,只能被他人所传诵,却并不是当事者自己的意识,再经过几代以讹传讹,甚至,有意曲解的作用,连最初的精神符号也面目全非,完全和当时的意识无关了。所以这种所谓的精神尤在,并不是真正的存在。
那么,如何才算是真正的存在?——首先,个人的意识必须独立存在,所谓独立存在,即肉体作为意识的载体,不再是束缚意识发展的因素。本来,神经元的活性影响着神智的明朗,谷歌肌肉的活性影响着意志与行为的协调度,独立则意味着自然的身体的变化可以不再是影响这些的原因。最终的结果,甚至意识可以脱离单个肉体而进入其他载体,这并非天方夜谭,早已可行的克隆只是因为逻辑道德原因而未能实施。如此,肉体这一载体的毁灭并不能带来意识的消亡,只要及时地将意识导入到其它载体,意识便能继续存在下去。这样一来,人或许也谈不上真正的死亡了,并且还比那些希望寻求长生不老之术来达到不朽的方式更加直接与高明。有一部电影叫《第六日》,就以此为理念。故事中,意识是通过扫描主角的眼球逆向获得的,而载体则是主角的克隆体。克隆体没有意识,需将采集的意识导入其中。以此产生的主角的分身在回到主角的家中时,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克隆人。但影片的不同在于,虽然是来自于自己的意识,主角依然不能感受他的克隆的心理,即“自我”的意识在复制的时候产生了分化,而因分化而产生了新的人格,并且有了新的自我意识,虽然有着和原始的意识相同的经历与性格,但很明显,这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个“人”。这种分化产生的人格是无法预料的,最常见的一个可能就是新的意识因为有了自我的认识,再加上有原来的记忆,便有了取代原始意识的愿望,这虽然只是科幻电影里的情节,但这确实也是人之常情。所以个人的意识在不同的载体间游曳时,最重要的就是保持其完整性和原始性。
原始的意识在进入新的载体时是否要经过适应的过程,不同的载体给人的感觉是否存在差异,这些都无法证实却又可想而知。
人的身体是一个伟大的多功能探测器件,眼、耳、口、鼻、皮肤等外部感受器官接受外界的刺激,然后将之转化为电信号及化学信号通过连接它们的神经将感受到的一切带到大脑,最终转化为个人对外界认识。这些,就成为都是意识范畴内的活动了。
如此说来,外界的千变万化对于感受器官及传递路径来说,只是不同信号的分别罢了。那么,即使不是有血有肉的身体,如果具备感知外界的探测设备和将信息传导入意识的途径,也是可以清楚地让人感受到这个世界的。若这能实现,那么首先许多感受器官的残疾(如目盲、耳聋、味觉丧失、失去痛感)就不是困扰人们的问题了。不仅如此,通过将意识活动具体化,以信号输出来调节肢体的运动,也不是不可能。既然如此,建造一架具有可定制感受器官与可控躯体的义体有何不可呢,这可以作为个人意识更加坚固的载体。
无论是有机的克隆或无机的义体,都体现了意识对外界感受的可模拟性,即虚拟体验。可以通过对感受器官终端施加假信号来让意识对外界有特定感受,这和置身真实的场景没什么区别。对场景的虚拟简单,但对置身场景之中的其他人的个性模拟是不可能的,因为意识有着其不确定性与自主性,个性不是模拟可以做到的。所以,一个与世隔绝的人是无法通过虚拟世界来创造其在世的真实感觉的,因为最重要的与其它个体意识的交流联系是必须有其他个体的意识真实存在才可以的。简单点说,我有“我”的感觉,他人也有“我”的感觉,在这点上,没有一点差异。
总而言之,意识因其独立性与自主性而显得珍贵而神奇,若可以通过对其实体化来达到转移的目的,那么一架不朽或者可更换的载体也委婉的道出了意识的不朽。那些因命运无情而早早陨灭的伟大的精神,也可以继续存在,以完成其重要的成就。当然如我等平凡的思想,并无不朽的特别意义,但这种向往,又有何不可呢~
(大一那年,走马观花般看过的《攻壳机动队》并没给我带来任何感触,直到前不久,做梦时有其情景,便有了将电影重新认识的想法。结果一看便刹不住,又重复了好几遍。电影本来就有内涵,又正值内心纠结,所以有了些乱七八糟的想法,因想法乱七八糟,所以写下的文字也就略显杂乱。且并未考虑当下情况的可实现性,只是有这样的概念而已)
![]() |
你真的存在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