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幸福课学习心得三
“幸福是一种随机现象么?”
这第三课的标题非常具体,但是我不得不说,这节课的内容真的挺多,涉及面之广,视频时间之长,还记得Tal老师多次跟学生提到“再等等,我马上就讲完了”,看来下课的疯狂是所有大学老师都会遇到的……
嘻嘻,此处开个玩笑而已。虽然是玩笑,但是我却非常佩服这位老师,严谨认真、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教这门课程的最好的老师,不仅仅因为他曾经也是个易焦虑抑郁的人,更多的理由,相信你们也都懂得……
先来梳理一下大致的框架,温习一下学习积极心理学的三个重要原因:
1.我们提出的问题很重要。从一个消极的受害者变成积极的作用者,那是非常困难、艰辛和不公平的,但是这是你自己的责任,没人会来帮你,能够否改变自己的人生,由你自己决定。
2.研究可行的事和研究快乐、人际关系、幸福的原因。是因为幸福不会因为驱除了忧愁而自动增长,幸福与忧愁,快乐与紧张,精神病与抑郁,都有很大的内在联系。
3.积极心理学领域不仅让我们从零点上升到正值,积极心理学还帮助我们处理消极情绪,帮助我们处理焦虑不安,处理抑郁和痛苦的经历及情感问题。
听了这么几节课,偶尔的时间断层造成的生疏在所难免,但是我还是记住了老师强调的一个观点“摆脱消极,不能保证我们变得积极”——快乐并不只是对不快乐的否定,幸福不会自动出现,也并不是没有痛苦就能感到幸福。也许这话说的挺绕口,听着也挺闹心,但是如果举个例子就应该容易理解得多。比如说享受美味大餐,如果我们消化不良,那就很难享受美食,因此我们得先治好消化不良,然而,光治好消化不良,不能保证我们就能享受美食,要享受美味大餐,就得出去吃,还有更多值得去做准备的事……
不知道你们会不会有这样的感觉,当你顺风顺水,衣食无忧的时候,似乎生活是没有烦恼的,而你关注的东西也较多数跟好玩有趣的事物相关联,一切在平淡而舒适中前行。而当你经历越来越多的事,或艰难或辛苦,当你暗暗咀嚼这生活中的苦味时,偶尔遇到一个特别的句子,读到或听到它,你会觉得它非常有道理,或者因为它而去改变自己的生活……不知道这样类比一般的形容是否贴切,我想传达的是这样一个概念“创伤后成长”。遇到并且意会它,我觉得有种熟悉的感觉,似乎不顺利的经历往往更容易让我对很多道理教训敏感,引申到自身,从而督促自己寻求改变,从而避免这种不顺利的遭遇。
而老师提出这个概念,其实最想表达的是“人们的确是会改变的”。要想变得积极,寻求快乐,你得理性认识到这个客观事实——我们实际上是可以改变的,或许有基因的影响,有外在环境的制约,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要我们自身去改变。
幸福主要在于我们如何看待世界,社会习俗条规,我们理性和感性上的认知……人性本善?人性本恶?究竟我们是怎样看待人性的呢?是人性有缺陷,需要进一步完善?还是尽管不喜欢其中的缺陷,还必须接受它?我想Tal老师的答案无疑是分明的,要想学会积极对待事物,在这里你就得顺从人性,接受它所有的缺陷和优点,而不是一味地试图从心理层面上去完善它……
这多多少少和往日里学到的知识、听到的观点有些不一样,虽然我知道改变很困难,但坚信吧,改变是必定存在的,只要你努力积极尝试。Come on!
这第三课的标题非常具体,但是我不得不说,这节课的内容真的挺多,涉及面之广,视频时间之长,还记得Tal老师多次跟学生提到“再等等,我马上就讲完了”,看来下课的疯狂是所有大学老师都会遇到的……
嘻嘻,此处开个玩笑而已。虽然是玩笑,但是我却非常佩服这位老师,严谨认真、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教这门课程的最好的老师,不仅仅因为他曾经也是个易焦虑抑郁的人,更多的理由,相信你们也都懂得……
先来梳理一下大致的框架,温习一下学习积极心理学的三个重要原因:
1.我们提出的问题很重要。从一个消极的受害者变成积极的作用者,那是非常困难、艰辛和不公平的,但是这是你自己的责任,没人会来帮你,能够否改变自己的人生,由你自己决定。
2.研究可行的事和研究快乐、人际关系、幸福的原因。是因为幸福不会因为驱除了忧愁而自动增长,幸福与忧愁,快乐与紧张,精神病与抑郁,都有很大的内在联系。
3.积极心理学领域不仅让我们从零点上升到正值,积极心理学还帮助我们处理消极情绪,帮助我们处理焦虑不安,处理抑郁和痛苦的经历及情感问题。
听了这么几节课,偶尔的时间断层造成的生疏在所难免,但是我还是记住了老师强调的一个观点“摆脱消极,不能保证我们变得积极”——快乐并不只是对不快乐的否定,幸福不会自动出现,也并不是没有痛苦就能感到幸福。也许这话说的挺绕口,听着也挺闹心,但是如果举个例子就应该容易理解得多。比如说享受美味大餐,如果我们消化不良,那就很难享受美食,因此我们得先治好消化不良,然而,光治好消化不良,不能保证我们就能享受美食,要享受美味大餐,就得出去吃,还有更多值得去做准备的事……
不知道你们会不会有这样的感觉,当你顺风顺水,衣食无忧的时候,似乎生活是没有烦恼的,而你关注的东西也较多数跟好玩有趣的事物相关联,一切在平淡而舒适中前行。而当你经历越来越多的事,或艰难或辛苦,当你暗暗咀嚼这生活中的苦味时,偶尔遇到一个特别的句子,读到或听到它,你会觉得它非常有道理,或者因为它而去改变自己的生活……不知道这样类比一般的形容是否贴切,我想传达的是这样一个概念“创伤后成长”。遇到并且意会它,我觉得有种熟悉的感觉,似乎不顺利的经历往往更容易让我对很多道理教训敏感,引申到自身,从而督促自己寻求改变,从而避免这种不顺利的遭遇。
而老师提出这个概念,其实最想表达的是“人们的确是会改变的”。要想变得积极,寻求快乐,你得理性认识到这个客观事实——我们实际上是可以改变的,或许有基因的影响,有外在环境的制约,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要我们自身去改变。
幸福主要在于我们如何看待世界,社会习俗条规,我们理性和感性上的认知……人性本善?人性本恶?究竟我们是怎样看待人性的呢?是人性有缺陷,需要进一步完善?还是尽管不喜欢其中的缺陷,还必须接受它?我想Tal老师的答案无疑是分明的,要想学会积极对待事物,在这里你就得顺从人性,接受它所有的缺陷和优点,而不是一味地试图从心理层面上去完善它……
这多多少少和往日里学到的知识、听到的观点有些不一样,虽然我知道改变很困难,但坚信吧,改变是必定存在的,只要你努力积极尝试。Come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