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学习手记 第一篇
很早以前,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喜欢乱翻我父亲的书柜,对于那个时候的我来说,书柜似乎是个很圣神的东西,我还不能理解那些厚重的墙壁中到底镶嵌了多少我日后得以自用的学识和见地。但是我印象很深的是,那些书,小说,图册,教材,全部都是英文,完完全全的英文,连中国本土的作品也是被翻译过的。我的父亲是英语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当初愚蠢的父亲因为他的坚持,得到了他应有的回报,他现在能够与外国人很好的交谈,协商,面议,而这些简简单单的词语背后,是我对这门技能的无限嫉妒。我那时便立志,希望自己可以好好的把英语攻下,有朝一日倘若去了国外,好歹应该能够和老外交流畅通。
但是我又有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也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类似的体会,从初中开始我就对英语课程表现出极度的厌烦。我的逻辑很简单,我认为他们交给我们的学习方式似乎,没有用,或是说,不是那种真正的属于“走的出去”的外语,我总是感觉自己的学习就像是一场很大的,带有强烈时效主义色彩的骗局,我学完这些东西后,我写的英语作文,交换生看了不会笑话我们?我们说出的英语,外国人能够真正听得舒服么?我感觉简直是荒唐透顶,我学习语文的时候,可是天天会用语法知识的么?我说话的时候会顾忌自己的主谓宾么?那我们连说话估计都要累死个人了--我想着邯郸学步的故事,想到所谓熏陶式教育,遂只能大声感慨自己生不逢时,没能赶上春秋战国的顺风车。
也许语言的确是一种靠熏才能见得成效的知识,身处于天朝充斥着wtf,goodbye,thankyou等常用交际英语的良好氛围中,我捧着一本字典,满怀信心的想着一天就背一页,然后等到365天过去,我就背下了365页,那可是大概4000个单词--就根据某些学习商务英语专业的人发表的意见,学英语,语法语感神马都是虚的,只有单词是实在的东西。我想了一想觉得好像真是这样,我小学语文水平和现在的区别,最大的也不过就是我的遣词能力上的提升。知道的词语多了,表达方式自然多种多样。但是很不幸的,我伟大的词典背诵计划在一周之后就破产了,因为我每天都会雷打不动的把昨天背下来的词语全部忘光。我记得当年在新东方学习口语课的时候,我就一直在俞敏洪某些亦假亦真的故事中饱满这某些奇异的热情,比如说,新东方的教师应聘时,有一个叫做peter的人,他把一本牛津双语词典往董事桌上一砸,大吼:“单词,随便挑。”,我当时觉得这简直太神奇了,我
想,要是我能把新概念四本都背下来,又能背牛津,又能背朗文,哇塞,那我岂不是神了?还有人推荐过我每次背单词,只背字典每一页开头的第一个单词,说这样可以避免厌烦,但是看着一排一排的a字打头的单词,我感觉这不过是一种变着法子的自我安慰。
呼...想学个英语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不过近段时间又发生了一件神奇的巧合,让我有对学习有了一点指望。
本来是打算搞一本“子夜”来看的,结果买回来发现是英文版- -,我本来想退了来着,但是突然我想,要不要干脆就把他翻译出来?据说大段大段的文章中,根据上下文理解,记忆起来比较方便耶--但是当我一翻开书,头皮完全发麻,一张纸中居然有将近四分之一的生词,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以前到底学没学过英语。然后我确定了一下,翻译者是一位外国的作家,那么,这至少可以先让我放点心--我想,这个疯狂的书,自己要怎么才能对付?
稍稍看了一下,觉得他们的用词真是非常的巧妙,和中文一样,避免词语重复是个很基本的写作技巧,比如hinder是阻碍的意思,然后Oppression是压迫的意思,但是两个词可以穿插着使用--我们得根据文章本身走而不是单词,这和语文里的语境却不尽相同,感觉鬼吊了很多,文中提到“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和封建残余的阻挠下”,尽管两个词连近义词都算不上,但是在语境中又让我觉得似乎完全能够调换--也许我是说的有点不清楚,只是老外的用词习惯实际上非常天马行空,完全没有严格按词典来的意思,所以搞得我翻词典的时候被弄得好一阵莫名其妙。比如broad是宽大的意思,但是文中把这个词用于形容人的脸部干巴巴的,乍一看不合文法,但是却很传神,但是要是我要是在托福作文里这么写,估计是会被狠狠的抽上一耳挂...
现在我也不过是刚刚开始学习而已啦--如果我发现这个主意不错的话,我会和大家多说一说的。学习报告就想到什么说什么啦~
但是我又有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也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类似的体会,从初中开始我就对英语课程表现出极度的厌烦。我的逻辑很简单,我认为他们交给我们的学习方式似乎,没有用,或是说,不是那种真正的属于“走的出去”的外语,我总是感觉自己的学习就像是一场很大的,带有强烈时效主义色彩的骗局,我学完这些东西后,我写的英语作文,交换生看了不会笑话我们?我们说出的英语,外国人能够真正听得舒服么?我感觉简直是荒唐透顶,我学习语文的时候,可是天天会用语法知识的么?我说话的时候会顾忌自己的主谓宾么?那我们连说话估计都要累死个人了--我想着邯郸学步的故事,想到所谓熏陶式教育,遂只能大声感慨自己生不逢时,没能赶上春秋战国的顺风车。
也许语言的确是一种靠熏才能见得成效的知识,身处于天朝充斥着wtf,goodbye,thankyou等常用交际英语的良好氛围中,我捧着一本字典,满怀信心的想着一天就背一页,然后等到365天过去,我就背下了365页,那可是大概4000个单词--就根据某些学习商务英语专业的人发表的意见,学英语,语法语感神马都是虚的,只有单词是实在的东西。我想了一想觉得好像真是这样,我小学语文水平和现在的区别,最大的也不过就是我的遣词能力上的提升。知道的词语多了,表达方式自然多种多样。但是很不幸的,我伟大的词典背诵计划在一周之后就破产了,因为我每天都会雷打不动的把昨天背下来的词语全部忘光。我记得当年在新东方学习口语课的时候,我就一直在俞敏洪某些亦假亦真的故事中饱满这某些奇异的热情,比如说,新东方的教师应聘时,有一个叫做peter的人,他把一本牛津双语词典往董事桌上一砸,大吼:“单词,随便挑。”,我当时觉得这简直太神奇了,我
想,要是我能把新概念四本都背下来,又能背牛津,又能背朗文,哇塞,那我岂不是神了?还有人推荐过我每次背单词,只背字典每一页开头的第一个单词,说这样可以避免厌烦,但是看着一排一排的a字打头的单词,我感觉这不过是一种变着法子的自我安慰。
呼...想学个英语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不过近段时间又发生了一件神奇的巧合,让我有对学习有了一点指望。
本来是打算搞一本“子夜”来看的,结果买回来发现是英文版- -,我本来想退了来着,但是突然我想,要不要干脆就把他翻译出来?据说大段大段的文章中,根据上下文理解,记忆起来比较方便耶--但是当我一翻开书,头皮完全发麻,一张纸中居然有将近四分之一的生词,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以前到底学没学过英语。然后我确定了一下,翻译者是一位外国的作家,那么,这至少可以先让我放点心--我想,这个疯狂的书,自己要怎么才能对付?
稍稍看了一下,觉得他们的用词真是非常的巧妙,和中文一样,避免词语重复是个很基本的写作技巧,比如hinder是阻碍的意思,然后Oppression是压迫的意思,但是两个词可以穿插着使用--我们得根据文章本身走而不是单词,这和语文里的语境却不尽相同,感觉鬼吊了很多,文中提到“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和封建残余的阻挠下”,尽管两个词连近义词都算不上,但是在语境中又让我觉得似乎完全能够调换--也许我是说的有点不清楚,只是老外的用词习惯实际上非常天马行空,完全没有严格按词典来的意思,所以搞得我翻词典的时候被弄得好一阵莫名其妙。比如broad是宽大的意思,但是文中把这个词用于形容人的脸部干巴巴的,乍一看不合文法,但是却很传神,但是要是我要是在托福作文里这么写,估计是会被狠狠的抽上一耳挂...
现在我也不过是刚刚开始学习而已啦--如果我发现这个主意不错的话,我会和大家多说一说的。学习报告就想到什么说什么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