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想
最近本人闲赋在家,所以有了大把的时间让我正式电脑里面存储的1.76G的电子书以及摆满了三个房间的实体书,于是阅读时光正式拉开序幕~~每天不变的程序(除去面试),就是豆瓣,平板,吃饭睡觉上厕所~~
书读多了,情绪自然就多了,难免会有共鸣或者是自省。下面一本本开始说。第一本书的是渡边淳一写的《男人这东西》《女人这东西》,话说先看的是女人,之后才看的男人。这本书是渡边老爷子在上个世纪写的,期间本人也和友人探讨了一下关于时间问题,发现日本的发展速度要比中国快,确切的说是要比大陆快,反观香港和台湾貌似和日本一样,这里所说的发展指的是人们的精神状态以及对待感情和婚姻的态度。话说这两本书都是从日本的现状来进行男女之间差异的分析,期间夹杂着医学知识,(作者曾经是医生)的确很现实,看完感触良多,发现男女之间确实就是这么回事,好像我们到了这个时代才开始反思自己面对感情的状态,不过这才是刚开始而已,真正的爱情往往存在与婚姻之外,围城是个奇妙的环境,里面的人时刻寻找着环境外的激情和恋爱的感觉,而外面沉浸在恋爱氛围中的人为了这种感觉的维持而选择进去,这就是现实啊~~~~~现实就是不要对荷尔蒙抱有期望,认清婚姻的现实就不会抱有过多不切实际的幻想,同时幻想破灭也不会失望太大,尤其是不要被失望感淹没而再去外面寻找所谓的激情和感觉~~~
再来说本人读的第二本书,韩寒的《1988,我要和这个世界谈谈》 读完这本书的同时本人又读了读郭敬明的《爱与痛的边缘》,这本书是郭敬明的成长日记,等于剖开自己,审视自己。读完难免要比较这两本书,两个人用词都很抽象,唯美,可以让人有画面感,不同的是 韩寒的书 是在现实中把你打醒,彻底感受,这就是现实,同时结尾又会给你无尽的希望。郭敬明的那种唯美是虚幻的,内心的,纠结的,凄美的。说说本人觉得共鸣的段落吧~~
“我生命里所崇拜的都是热血人,我的血是温的,我喜欢看见他们,我希望成为他们中的一个。当我发呆时,他们已经思考了,当我思考时,他们已经行动了,当我行动时,他们已经翘了,我又不敢行动了。翘了的他们成为我生命里至高的仰望。我天生佩服他们,希望他们身上的血能够温热我的身体”——韩寒《1988,我要和这个世界谈谈》
其实我们生命里所接触到的任何人,包括你的父母,爱人,朋友,你所崇拜的人……都不是谁的谁,最终都将成为我们生命里的过客。我们都是独立行走于世间。我们会带着与他们一起相处的点滴以及感悟,他们的精神,思想继续生活,继续自己的生活。
看郭敬明的书共鸣在于他对于童年时代的描写,以及心理刻画。“我以为的仅仅是我以为,我以为的永远都是错误的” 很有感觉·~~确实每次我想实现一个愿望的时候老天好像就要和我作对,出来的结果往往是反的,所以我学会了当我想要什么的时候,心理就往反了去想,结果就是我满意的了。这其实是自我催眠~~~~
看到他写文理分科,在学校高中的那一段,我在回想我上学时的状态。我上初中还是个疯丫头,到了高中一下子安静了许多,喜欢坐在窗户边上看外面的风景。也喜欢文科,但却阴错阳差误读了理科,所以再往后的大学生活中我像祥林嫂一样总是在唏嘘我的文科,以后相信也会继续念叨下去~~~~想想那时候的岁月,夏天的知了,冬天的雪,春天乍暖还寒的午后,秋天阴冷黄昏时的大片火烧云~~~一切一切从眼前掠过,好像一场梦,我的学生时代就这么过去了,眨眼间我24岁了。
在悼念完我24年的时光后,郭敬明也告一段落,我又迎来了余华,经典的《活着》,有位朋友说,这书经典就在于他是活着,但里面的人不断死去~~~确实是这样。这本书我用了两天就看完了,看完之后好像没有太大的感觉,但是最后我发现我错了,这本书好像发酵一样需要你去慢慢品味,余味悠长,不是短时间之内就可以有感受的。应该是缓慢而悠长的渗入心里,再往后的年月中不断提醒你。死去的人已经过去,过去的年月已然逝去,活着的人还要坚强的面对,人总是有希望的,活着的时候念叨念叨死去的亲人,就这样安然的怀念着度日~~~~~~~~
书读多了,情绪自然就多了,难免会有共鸣或者是自省。下面一本本开始说。第一本书的是渡边淳一写的《男人这东西》《女人这东西》,话说先看的是女人,之后才看的男人。这本书是渡边老爷子在上个世纪写的,期间本人也和友人探讨了一下关于时间问题,发现日本的发展速度要比中国快,确切的说是要比大陆快,反观香港和台湾貌似和日本一样,这里所说的发展指的是人们的精神状态以及对待感情和婚姻的态度。话说这两本书都是从日本的现状来进行男女之间差异的分析,期间夹杂着医学知识,(作者曾经是医生)的确很现实,看完感触良多,发现男女之间确实就是这么回事,好像我们到了这个时代才开始反思自己面对感情的状态,不过这才是刚开始而已,真正的爱情往往存在与婚姻之外,围城是个奇妙的环境,里面的人时刻寻找着环境外的激情和恋爱的感觉,而外面沉浸在恋爱氛围中的人为了这种感觉的维持而选择进去,这就是现实啊~~~~~现实就是不要对荷尔蒙抱有期望,认清婚姻的现实就不会抱有过多不切实际的幻想,同时幻想破灭也不会失望太大,尤其是不要被失望感淹没而再去外面寻找所谓的激情和感觉~~~
再来说本人读的第二本书,韩寒的《1988,我要和这个世界谈谈》 读完这本书的同时本人又读了读郭敬明的《爱与痛的边缘》,这本书是郭敬明的成长日记,等于剖开自己,审视自己。读完难免要比较这两本书,两个人用词都很抽象,唯美,可以让人有画面感,不同的是 韩寒的书 是在现实中把你打醒,彻底感受,这就是现实,同时结尾又会给你无尽的希望。郭敬明的那种唯美是虚幻的,内心的,纠结的,凄美的。说说本人觉得共鸣的段落吧~~
“我生命里所崇拜的都是热血人,我的血是温的,我喜欢看见他们,我希望成为他们中的一个。当我发呆时,他们已经思考了,当我思考时,他们已经行动了,当我行动时,他们已经翘了,我又不敢行动了。翘了的他们成为我生命里至高的仰望。我天生佩服他们,希望他们身上的血能够温热我的身体”——韩寒《1988,我要和这个世界谈谈》
其实我们生命里所接触到的任何人,包括你的父母,爱人,朋友,你所崇拜的人……都不是谁的谁,最终都将成为我们生命里的过客。我们都是独立行走于世间。我们会带着与他们一起相处的点滴以及感悟,他们的精神,思想继续生活,继续自己的生活。
看郭敬明的书共鸣在于他对于童年时代的描写,以及心理刻画。“我以为的仅仅是我以为,我以为的永远都是错误的” 很有感觉·~~确实每次我想实现一个愿望的时候老天好像就要和我作对,出来的结果往往是反的,所以我学会了当我想要什么的时候,心理就往反了去想,结果就是我满意的了。这其实是自我催眠~~~~
看到他写文理分科,在学校高中的那一段,我在回想我上学时的状态。我上初中还是个疯丫头,到了高中一下子安静了许多,喜欢坐在窗户边上看外面的风景。也喜欢文科,但却阴错阳差误读了理科,所以再往后的大学生活中我像祥林嫂一样总是在唏嘘我的文科,以后相信也会继续念叨下去~~~~想想那时候的岁月,夏天的知了,冬天的雪,春天乍暖还寒的午后,秋天阴冷黄昏时的大片火烧云~~~一切一切从眼前掠过,好像一场梦,我的学生时代就这么过去了,眨眼间我24岁了。
在悼念完我24年的时光后,郭敬明也告一段落,我又迎来了余华,经典的《活着》,有位朋友说,这书经典就在于他是活着,但里面的人不断死去~~~确实是这样。这本书我用了两天就看完了,看完之后好像没有太大的感觉,但是最后我发现我错了,这本书好像发酵一样需要你去慢慢品味,余味悠长,不是短时间之内就可以有感受的。应该是缓慢而悠长的渗入心里,再往后的年月中不断提醒你。死去的人已经过去,过去的年月已然逝去,活着的人还要坚强的面对,人总是有希望的,活着的时候念叨念叨死去的亲人,就这样安然的怀念着度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