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笔
一个朋友来电询问修钢笔的事,这位朋友知道,如今在北京大街上能找到的修笔的地方,恐怕只剩下了东四那家广义修笔店。我离着近,几乎天天经过,帮着去问。从我有记忆开始,这家修笔店似乎没有变过。店不大,很小,窄门脸,暗色的大门,门上是不那么透亮的玻璃。周围喧闹鲜艳的店铺轻而易举的遮盖了它,而街上走过的人也几乎不会去注意到小店,小店的一切似乎都隐在了墙里。这家店有年头,但年头在店门口停住了脚,小店好像把这十几平方米的时间缓缓的凝固住,溪水似的时间经过这里时慢慢变稠,停止。店主人是位老爷子,从我小时候他就是位老爷子。
第一天我去时店关着,阴冷的天,大门紧闭,门上挂着牌子,下午三点营业。每天开门晚,只营业两个小时。一是老人年纪大,已八十多岁,二是如今手指戳键盘屏幕的人比手拿一支笔的人要多。一夜大风,风吹走了云,带来寒意,第二天十月的阳光高照,我又去,推门走进。
进屋,往前迈一步半身子就顶到小玻璃柜台前,玻璃柜里是一排排钢笔,旁边码放着笔尖,墨水,墨水胆。店外仍大风呼啸,隔着大门玻璃,阳光一格一格的洒进屋里,让笔尖反射着小光芒。阳光带来的暖意,让店里充满了老屋子的味道。老爷子正站着柜台后,双手抱着胸,他好像已站了八十多年。老爷子正和一位修笔的顾客说话。我立在一边看了看店,还是没有变化。上次我是什么时候来的?两年前的冬天,来这里买了瓶墨水。小玻璃柜台后依然是老爷子的修理台,镊子,小锤,砂轮,和许多精巧叫不出名的工具。墙边依然贴着报刊采访的剪纸,纸张发黄,再旁边是暗红的奖状证书,另一侧则是一些钢笔书法展示,裱着框。屋里安静,能看阳光照亮了窗边飘着的一粒粒灰尘。
那位顾客是个中年妇女,她走后我问到,大爷,您好,麻烦问您下,有个朋友要修笔,您现在还是一到五下午开门吗。老爷子笑呵呵的,双手还抱着胸,是,周六周日没事我也开门,来。临走时,大爷把我叫住,给我店里的电话。你那朋友要是时间忙,就先打电话,我在店里,再过来,省白跑。大爷比两年前显老,小店却没有变。屋虽然窄,但因时老房,所以顶很高,人在里面能站得笔直,喘气痛快。小店像只立着的钢笔,写着时间,也蓄满了时间。
我在想,应有人给大爷拍个纪录片,记录这个时代最后的手艺人,像那部《剃头匠》一样。拍一部关于钢笔的片,讲笔和人的故事,流畅浑厚的笔管,柔软的笔胆,耀眼尖锐的笔尖,去想象,镜头就会觉好看。但或许也不该,一些事物无论怎样挽留终会消逝。
回家后不免有点感慨,发了条微博,看到有位叫‘幼棠’的人留言说:“我读大学时每每有位圆脸的中年妇人推单车过来修钢笔,在宿舍到教学楼间的小路边。车后座小木箱,打开就是个小摊子。卖各种笔尖和水胆,和她推荐的好用钢笔。以及廉价批发的笔芯。两三块钱就可以修好一只下水枯涩的钢笔。我记得木箱里贴着一份泛黄的剪报新闻,是记者采访她的文章,那张纸片泛黄但平展。”还有一位叫‘哎yayaya188’的人说:有一天突然一机灵,想起还有支坏掉的钢笔,翻箱倒柜找到她,还和十几年前一样,银白色的外壳,英雄的,鼻尖很好,在纸上顺手一划,真的如绸子般顺畅,墨管坏了,可往哪里找修笔的师傅啊。也许修理费都能再买这样一支笔了,可真有修的,我还是愿意去。
看来每个人都有一段关于钢笔的记忆。想想自己,发现我想拥有一支钢笔竟然源于一部美国电影,小学时央视总播放外国黑白老片。其中有一部叫《万里追踪》(Man Hunt),打仗悬疑的,开头是一个人拿枪狙希特勒。此后讲的内容忘了个干净,但清晰的记得,最后主人公藏在一个封闭的洞中,洞外是坏人,主人公有一支钢笔,他拆下笔帽的别针,别针是一个箭头的样子。主人公做了一把弓箭,把这钢笔射出,坏人死了。从那时起,我梦想也拥有一支钢笔。我五年级,还是六年级,生日那天,我爸送给我一支英雄牌钢笔。后来20出头时,自己攒钱在如今灯市口世都百货那买了一支200块的派克钢笔,因为它有箭头样的别针。每天都用,随身带着,后来丢了,翻遍所有兜,顺着来路低头找。
为什么会这些感慨,如今生活也不错,让人舒服的地方只有更多。感慨的地方大概是因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往贴身的物件,比如一支随手的笔或者手表能使用很多年,笔能顺着手自己慢慢长,要换时还有些舍不得。而现在的电器如手机电脑,再贵,多则用一两年就更换,没什么感情。感觉以往器物紧贴着人,互相塑造,而如今器物因使用方法不同,则离人远了些。回头看看这家小修笔店,虽然没有变,但修笔老爷子只会变的更老,小店不会变,但有一天它会消失。
那个朋友询问我修钢笔的事。我第一句回的是,是不是特老特好的钢笔啊?那位朋友说,不是,只是一支用了十几年的普通钢笔。我听后,为我问的问题感到一点惭愧。
第一天我去时店关着,阴冷的天,大门紧闭,门上挂着牌子,下午三点营业。每天开门晚,只营业两个小时。一是老人年纪大,已八十多岁,二是如今手指戳键盘屏幕的人比手拿一支笔的人要多。一夜大风,风吹走了云,带来寒意,第二天十月的阳光高照,我又去,推门走进。
进屋,往前迈一步半身子就顶到小玻璃柜台前,玻璃柜里是一排排钢笔,旁边码放着笔尖,墨水,墨水胆。店外仍大风呼啸,隔着大门玻璃,阳光一格一格的洒进屋里,让笔尖反射着小光芒。阳光带来的暖意,让店里充满了老屋子的味道。老爷子正站着柜台后,双手抱着胸,他好像已站了八十多年。老爷子正和一位修笔的顾客说话。我立在一边看了看店,还是没有变化。上次我是什么时候来的?两年前的冬天,来这里买了瓶墨水。小玻璃柜台后依然是老爷子的修理台,镊子,小锤,砂轮,和许多精巧叫不出名的工具。墙边依然贴着报刊采访的剪纸,纸张发黄,再旁边是暗红的奖状证书,另一侧则是一些钢笔书法展示,裱着框。屋里安静,能看阳光照亮了窗边飘着的一粒粒灰尘。
那位顾客是个中年妇女,她走后我问到,大爷,您好,麻烦问您下,有个朋友要修笔,您现在还是一到五下午开门吗。老爷子笑呵呵的,双手还抱着胸,是,周六周日没事我也开门,来。临走时,大爷把我叫住,给我店里的电话。你那朋友要是时间忙,就先打电话,我在店里,再过来,省白跑。大爷比两年前显老,小店却没有变。屋虽然窄,但因时老房,所以顶很高,人在里面能站得笔直,喘气痛快。小店像只立着的钢笔,写着时间,也蓄满了时间。
我在想,应有人给大爷拍个纪录片,记录这个时代最后的手艺人,像那部《剃头匠》一样。拍一部关于钢笔的片,讲笔和人的故事,流畅浑厚的笔管,柔软的笔胆,耀眼尖锐的笔尖,去想象,镜头就会觉好看。但或许也不该,一些事物无论怎样挽留终会消逝。
回家后不免有点感慨,发了条微博,看到有位叫‘幼棠’的人留言说:“我读大学时每每有位圆脸的中年妇人推单车过来修钢笔,在宿舍到教学楼间的小路边。车后座小木箱,打开就是个小摊子。卖各种笔尖和水胆,和她推荐的好用钢笔。以及廉价批发的笔芯。两三块钱就可以修好一只下水枯涩的钢笔。我记得木箱里贴着一份泛黄的剪报新闻,是记者采访她的文章,那张纸片泛黄但平展。”还有一位叫‘哎yayaya188’的人说:有一天突然一机灵,想起还有支坏掉的钢笔,翻箱倒柜找到她,还和十几年前一样,银白色的外壳,英雄的,鼻尖很好,在纸上顺手一划,真的如绸子般顺畅,墨管坏了,可往哪里找修笔的师傅啊。也许修理费都能再买这样一支笔了,可真有修的,我还是愿意去。
看来每个人都有一段关于钢笔的记忆。想想自己,发现我想拥有一支钢笔竟然源于一部美国电影,小学时央视总播放外国黑白老片。其中有一部叫《万里追踪》(Man Hunt),打仗悬疑的,开头是一个人拿枪狙希特勒。此后讲的内容忘了个干净,但清晰的记得,最后主人公藏在一个封闭的洞中,洞外是坏人,主人公有一支钢笔,他拆下笔帽的别针,别针是一个箭头的样子。主人公做了一把弓箭,把这钢笔射出,坏人死了。从那时起,我梦想也拥有一支钢笔。我五年级,还是六年级,生日那天,我爸送给我一支英雄牌钢笔。后来20出头时,自己攒钱在如今灯市口世都百货那买了一支200块的派克钢笔,因为它有箭头样的别针。每天都用,随身带着,后来丢了,翻遍所有兜,顺着来路低头找。
为什么会这些感慨,如今生活也不错,让人舒服的地方只有更多。感慨的地方大概是因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往贴身的物件,比如一支随手的笔或者手表能使用很多年,笔能顺着手自己慢慢长,要换时还有些舍不得。而现在的电器如手机电脑,再贵,多则用一两年就更换,没什么感情。感觉以往器物紧贴着人,互相塑造,而如今器物因使用方法不同,则离人远了些。回头看看这家小修笔店,虽然没有变,但修笔老爷子只会变的更老,小店不会变,但有一天它会消失。
那个朋友询问我修钢笔的事。我第一句回的是,是不是特老特好的钢笔啊?那位朋友说,不是,只是一支用了十几年的普通钢笔。我听后,为我问的问题感到一点惭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