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孟晖《熟水代茶》(原载《读库1204》
【熟水代茶】
孟 晖
宋人的“熟水”,已然不是简单的指煮熟的水,而是自成一类的饮料类型。
【麦门冬熟水】
今天的名人博客,能够流传到八九个世纪之后还有人看吗?之所以浮起这个念头,是因为忽然觉得,大约从白居易的时代起,诗和词在士大夫手中就成了类似今天博客的东西,随便什么经历和想法,任何的重大事件,以及生活的琐屑,都能被他们自如地录于笔底。应该说,诗之于盛唐以后的文人,以及词之于五代以后的文人,实在是掌握太娴熟的文体,对他们来说就像日常说话一样,甚或,比日常说话还容易。
话说,有一天,苏轼就以诗体特有的简洁,用毛笔在纸笺上写了一篇“博客” 《睡起,闻米元章冒热到东园,送麦门冬饮子》:
一枕清风值万钱,无人肯买北窗眠。
开心暖胃门冬饮,知是东坡手自煎。
一向有点疯疯癫癫的米芾,在大热天的午后不像正常人一样睡午觉,却顶着一头的暑热跑到当时的著名园林东园里,大约是要欣赏竹影荷香吧。刚刚午睡起来、心情正好的苏轼听说丫,对好友非常关心,赶紧派下人给米芾送去“麦门冬饮子”,同时还附上了诗一首,诗中一边善意地调笑这癫子,一边告诉他:此一有益身心的解暑饮料可是我亲手煎出的哦!应该说,“一枕清风值万钱”这首小诗,在其问世的最初一刻,实在更类似于今天的手机短信,只不过这短信是通过人体发送过去的。米芾的洁癖人所共知,所以苏轼在送上解暑饮料的同时,还即兴赋诗一首一起捎上,让他知道:这饮料只经过我的手,没被下人碰过。显然两位朋友之间充满了默契,只要苏轼经手的东西,米芾的洁癖就绝不会发作。
短信发出之后,苏轼又把这首诗加上了简述事情始末的题目,让两位当事者之外的其他人也能明白其中经过,于是就成了一篇很典型的博客文章。博主自己肯定没想到的是,这一挥手而就的温馨幽默小诗,却帮助后人了解到,宋人是如何地享受“不含咖啡因”的热饮,以及这类热饮普及到了什么样的程度。
在《苏轼文集》中,有一则写给友人钱世明的尺牍,其文云:
一夜发热不可言,齿间出血如蚯蚓者无数,迨晓乃止,惫甚。细察疾状、专是热毒,根源不浅,当专用清凉药。已令用人参、麦门冬、茯苓三味煮浓汁,渴即少啜之,余药皆罢也。……
从信中看得出来,麦门冬饮子很为苏轼青睐,在他看来,这是对付热毒很有效的一种“清凉药”。其制作也很讲究,要用人参、麦门冬和茯苓一起煎成浓汤。苏轼在确信自己中了热毒的情况下,就把这种药汤当作饮料,口渴了就喝它。
由此推测,他在暑天送这种饮子给米芾,自然也是为帮友人去热毒。还可以看到的一个细节是,苏轼自己喝的麦门冬饮子都是由家人或下人代煎,一旦送给米芾时反而要亲手煎制,由此也可见米芾的矫情耍赖,和苏轼待人的宽厚亲切。
实际上,用麦门冬与其他草药配在一起煎汤,作为消除热毒的对症药,在此前已有很长的历史。初唐时人孙思邈的《千金方》中即已有若干类似的方子,如《备急千金要方》“解五石毒”中就有“生麦门冬汤”、“麦门冬汤”,都是对付服石之后“散发”时的“烦热”等症状,其中“麦门冬汤”用到生麦门冬和人参,与苏轼的麦门冬饮子相近。广而言之,在传统医书中,有一类“代茶饮子”配方散布各处,都是针对身体的种种不适、种种病状,以相应的草药煎成汤汁,让患者作为茶的替代物,口渴时即饮。
不过,代茶饮子显然并非只在生病时才喝。《千金翼方》“退居·饮食”一节中介绍“食后将息法”:
中食后……啜半升以下人参、茯苓、甘草等饮,觉似少热,即吃麦门冬、竹叶、茅根等饮……秋冬间暖裹腹,腹中微似不安,即服厚朴、生姜等饮。如此将息,必无横疾。
看得出来,在这一节文字当中,麦门冬等草药熬成的汤汁已经被当作了日常随时饮用的饮料。“饮食”一节开宗明义就谈道:“所有资身,在药菜而已。料理如法,殊益于人。”提倡通过在日常饮食中正确地利用食品本身内含的药性,而让体质得到增强。显然,今天的草药茶,其传统要远远上溯到唐代甚至更早的时期。
到了东坡居士的时代,《千金方》中提倡的这一养生方法已然发展成为日常风俗的一个自然部分。南宋人陈元靓《事林广记》的日本元禄十二年翻刻本中,有一条所谓“御宣熟水”的信息:
仁宗敕翰林定熟水,以紫苏为上,沉香次之,麦门冬又次之。
北宋仁宗(1010-1063)曾经下令,让专门负责宫廷饮料等事务的翰林司为“熟水”鉴定优劣等级,品鉴的结论是:紫苏熟水“能下胸膈滞气,功效最大”,因此为最上品,沉香熟水次之,麦门冬熟水又次之,也就是说,这三种熟水被认为是在口感与保健性能等方面最优的饮品。由这一条资料可知,麦门冬饮子并不是苏轼个人的爱好,而是那个时代最流行也最重要的饮料之一。将苏诗与这条资料相对照,足以让我们对于宋人的日常饮料建立一个初步的清晰印象。
【紫苏熟水】
苏轼说得清楚,他所喝的麦门冬饮子是“煎”成的。有意思的是,在北京大学图书馆藏、至元六年郑氏积诚堂刻本的《事林广记》中,明确记有“造熟水法”:
夏月几(凡)造熟水,先倾百煎衮(滚)汤在瓶器内,然后将所用之物投入,密封瓶口、则香焙矣。若以汤泡之则不甚香。若用隔年木犀或紫苏之属,须略向火上炙过,方可用,不尔则不香。
非常明显的,饮用的水应该事先经过煮沸,在宋人当中是取得了共识的卫生观念。不仅如此,熟水还要浸、煎以各种天然花、叶等材料,一来让熟水带有沁鼻的香气、灿舌的滋味,二来则是使其具有滋补、养生、保健的功能。
实际上,应该认识到,《事林广记》的这一段文字显示,宋人所说的“熟水”,已然不是简单的指煮熟的水,而是自成一类的饮料类型,大致相当于今天小资们喜欢的“花草茶”。只要对宋代文献稍加留意,就不难看出,在那个时代,“熟水”是个非常强大的概念。比如宋人会流传这样的八卦段子:
仁宗尝春日步苑中,屡回顾,皆莫测圣意。及还宫中,顾嫔御曰:“渴甚,可速进熟水。”嫔御进水,且曰:“大家何不外面取水,而致久渴耶?”仁宗曰:“吾屡顾,不见镣子,苟问之,即有抵
罪者。故忍渴而归。”左右皆稽颡动容,呼万岁者久之。圣性仁恕如此。(宋魏泰《东轩笔录》)
故事的用意是在歌颂宋仁宗的圣德,不过,从中可以看出,在那个时代,茶水之外,“熟水”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类日常饮料,随时供人口渴时饮用。据说在仁宗时代被定为第一的“紫苏熟水”,在南宋临安的当街饮料摊上处处有售,是市面上常见的饮料之一,称为“紫苏饮” (《武林旧事》卷六)。同样是在至元六年郑氏积诚堂刻本的《事林广记》中,有着关于紫苏熟水的具体做法:
紫苏叶不计,须用纸隔焙,不得番(翻)。候香,先炮(泡)一次,急倾了,再泡,留之,食用,大能分气。只宜热用,冷即伤人。
宋人生活的精致与讲究渗透在每一个细节里。紫苏叶因为经过“新摘叶,阴干”(明人宋诩《竹屿山房杂部》“紫苏熟水”条)的加工,属于“若用隔年木犀或紫苏之属,须略向火上炙过,方可用,不尔则不香”的情况,所以要在火上稍微烤一会儿,“逼”出或曰“激活”其所含的香气。然后,还要像今天泡功夫茶一样,把第一次泡出的汤水倒掉,只用第二道泡好的汤。
根据记载来看,随着材料的不同,熟水的制作各有不同的方法。当使用草叶、树叶一类原料的时候,大多采用与“紫苏熟水”相同的程序。如《千金方》里提到的竹叶饮,在宋代也发展成了“竹叶熟水”:
新安郡界中自有一种竹叶……土人以作熟水,极香美可喜。(朱弁《曲洧旧闻》卷四)
而元人所辑的《居家必用事类全集》“熟水类”有一条“丁香熟水”:
丁香五粒。竹叶七片,炙。沸汤,密封片时,用之。
用竹叶做熟水,也一样在火上微烤一下,然后用热水浇烫。只不过在这个具体的方子中还增加了丁香而已。另外,《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有这样一条资料,特别惹人兴趣:
粱秆熟水:故宋京城持瓶卖粱秆熟水。其法,以稻秆心(芯)持择齐整了,用水濯洗干净,晒干,作小把子。如烫熟水时,以火炙少时,先以汤烫两次,然后烫熟水。如以糯稻秆,自可缩小便。
在宋人那里,甚至稻秆都被发展为制作花草茶的材料!取稻秆的中间一段,收拾整齐,洗净再晒干,然后捆成一个个小束。现场制作熟水的时候,拿出一束稻秆,先在火上微炙,让稻秆发出香气,然后用热水烫两次,这两次的水都倒掉。最后将其浸在茶瓶里的滚水中“烫”片刻,才得到一瓶泛着田垄清气的热饮。
明人高濂《遵生八笺》中所记录的“稻叶熟水”、“橘叶熟水”、“桂叶熟水”,应该视为宋代“粱秆熟水”的进一步发展:
稻叶熟水:采禾苗晒干,每用,滚汤入壶中,烧稻叶,带焰投入,盖密。少倾,泻服,香甚。
橘叶熱水:采取晒干,如上法泡服。
桂叶熟水:采取晒干,如上法泡服。
居然是先在水壶中灌好沸烫的白水,然后把晒干的稻叶或者橘叶、桂叶中的一种用火引燃,再将带着火焰的干叶抛人壶内的热水里。盖上壶盖,静置一会儿,就会得到一壶“香甚”的清新热饮。让火焰投身于热水,由此催生赋予人类口腔快感的滋味,这绝对要算一款“魔幻饮料”了。
最有意思的是,《居家必用事类全集》的记录中特别提到,在宋代的京城,是卖茶人提着茶瓶,沿街叫卖粱秆熟水。《东京梦华录》曾提到,北宋东京夜晚“至三更方有提瓶卖茶者,盖都人公私荣干,夜深方归也”,而翌日天还没亮,就有“煎点汤药者,直至天明”。《梦粱录》里更提到,南宋临安“巷陌街坊,自有提茶瓶往来点茶”,“又有一等街司衙兵百司人,以茶水点送门面铺席,乞觅钱物,谓之‘龊茶’”。总之,在那个时代,挑茶担、提茶瓶点茶的卖茶人形象相当活跃。《东京梦华录》、《梦粱录》也都指出,“盖经纪市井之家,往往多于店舍旋买见成饮食,此为快便耳”,无论汴梁还是临安,市民之家往往自己不开火,从街市上直接购买现成饮食。而“粱秆熟水”这条资料透露出,当时那些在两宋首都街巷间游荡的卖茶游击队,其茶担上的货色绝不简单,远不止提供点茶一种服务。面对随时出现的主顾,当场用热水“烫”、“泡”出各种清香的“熟水”,也是“提瓶卖茶者”们擅长的本领之一。
【粱秆熟水】
在宋代,可归为“花草茶”的饮料其实分为好几大类,熟水只是其中的一个类型,此外尚有“汤”、“渴水”等。何以从各种植物中取材而成的饮料这么发达?最根本的原因很可能是,当时,茶的产量无法满足社会的消费需求,茶水还不能如明清时代那样成为廉价的大众饮料,这就导致“代茶饮子”的发达。
宋代熟水的一大令人惊奇之处,恰在于所倚靠的材料往往价格低廉,方便易得。在这方面,最为极端的例子要算粱秆熟水,居然截取稻秆就能做出香美的热饮。以生活中很容易就能搞到手的植物之果、花、叶、茎为原料,几乎没有成本,这就让普通民众都有能力享用不仅经过煮沸消毒,并且有滋有味的饮品。
不过,“消费不起茶叶”只是造成“花草茶”兴盛的原因之一。另一层原因则是,宋人虽然热衷饮茶,但也充分认识到了饮茶过多的不利之处。宋人赵令時《侯鲭录》中就记载:“东坡论茶曰:除烦去腻,世固不可无茶,然暗中损人不少。昔人云:自茗饮盛后,人多患气不患黄,虽损益相半,而消阳助阴,益不偿损也。”熟水等不含咖啡因饮料的盛行,可以让人们避免过度依赖茶饮的生活习惯。
宋代的熟水不仅没有咖啡因的刺激性,而且是药效各异的保健型饮料。麦门冬熱水、紫苏熟水即为佳例,证明随着用材不同,每种名目的熟水可以针对身体情况的不同侧面,加以持续式的、保养式的调理。不过在这个方面尤其令人惊奇的还是粱秆熟水,“如以糯稻秆,自可缩小便”,一旦以糯稻秆制作,便能调理泌尿功能。
须知,以糯稻秆熱水“缩小便”,这一做法并非仅仅来自民间经验,而是与同时代医学的实践及理论相一致。宋代官修医书《圣济总录》里便有个“治小便频数及引饮不止糯米姿方”,指出糯稻有“缩水”的功能,也就是能让人小便减少,还能消除口渴之感、减少饮水量,并举例说,有个患有严重口渴病症的病人,针对他的病情:
有人用糯稻秆及根,斩去穗,取中心,净器中烧作灰,每用一合许,汤一碗沃,浸良久。澄去其滓,尝味如薄灰汁,乘渴令顿饮之,是夜减饮水七八升,此亦糯稻缩水之一验也。
把切去穗部的糯稻秆烧成灰,用滚水浸泡,其汁液有极好的对症疗效。到了明初编撰的《普济方》中更将“糯稻秆灰”的功能直接列为“治渴”,并说明:“取中一尺烧,淋汁饮。或不烧,便煎服亦妙。”结合这两条医书中的资料,我们就可明白宋代日常饮料与医学临床治疗之间活跃而灵活的关系——糯稻被认为有治便频、治口渴的功能,当这一“药材”被用于治愈病状严重的患者的时候,是烧成灰,再向灰上淋热水,其味道如“薄灰汁”,肯定很难喝。于是,提供给普通人的保健型饮料则不用烧灰的方式,改为用热水烫泡小束稻秆,让饮者在消解渴感、减少身体水分流失(“缩小便”)的同时,还品尝到稻秆独有的香气。
相比起来,如今现代城市各种餐饮场所提供的不含咖啡因与酒精的所谓“软饮”,实在都是有百弊而无一利的、似乎是纯粹想要害人早死的、太拙劣的货色。
【豆蔻熟水】
制作方法简单,同样可列为宋代熟水的优点之一。比如“豆蔻熟水”,《事林广记》至元六年郑氏积诚堂刻本中记曰:
白豆蔻壳择净,投入沸汤瓶中,密封片时。用之极妙。每次用七个足矣,不可多用,多则香浊。
这种熟水的制法,只是把白豆蔻壳投进沸水之中,然后密封瓶口,泡片刻之后就可以喝。
李清照有一首《摊破浣溪沙》,也是写了一个没有任何意义的时刻,或者说,她故意就是在展现某个人生时刻的特别没意义: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蕴藉,木犀花。(《花草粹编》)
女词人刚刚生过一场病,注意到自己两鬓出现了白发,深感青春不再的失落。体弱的状态下,她只能卧床休息,静看夜晚降临,残月的影子渐渐映现在窗纱上。感到有些口渴,便指点丫鬟在地火炉上煮熟了一瓶清水,不过,“莫分茶”,不是用于点茶。那是做什么呢?丫鬟刚刚从庭院中剪来了带枝的新鲜豆蔻果,因此,把水煮开,乃是为了制作“豆蔻熟水”。由此可见,宋人制作熟水实在是方便,自家的庭院里就种植着花木,供人摘撷。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豆蔻熟水喝下之后,起到了提神的作用,抑或这种熟水的沁息滋味就足以让人心情愉快起来,到了词的下半阕,作者的情绪明显好转,忽然换了一副目光打量平淡生活——就这么读读诗书,不正是难得的悠闲吗?下雨也是给门前的景色添了韵趣啊,更何况,还有桂花终日对人绽放笑靥。
【柚花熟水】
看得出来,用植物的叶和果制作熟水,都是采用当场烫泡的形式,如紫苏熟水、豆蔻熱水均为这一方法。但是,熟水中的另一大类“香花熟水”的做法则与之不同:
取夏月有香、无毒之花,摘半开者,冷熟水浸一宿,密封。次日早,去花,以汤浸香水用之。(《事林广记》至元六年郑氏积诚堂刻本)
原来,宋人喜欢用夏天里开放的各种鲜花泡制熟水。近年白领女性们也时兴“喝花”,但不过是把干玫瑰花之类放在壶里,用热水一冲。在宋人看来,这样粗鲁的做法在效果上非常之差,正如“造熟水法”一条所说:“夏月几(凡)造熟水,先倾百煎衮(滚)汤在瓶器内,然后将所用之物投入,密封瓶口,则香焙矣。若以汤泡之则不甚香。”不过,在宋代,该规律似乎只应用在香花熟水上——用晾凉之后的熟水慢慢浸泡鲜花,能让花中的香精释放得更充分;用热水猛浇到花朵上,则只会破坏其中原有的香素。于是,宋人所喝的鲜花泡的热饮,就要在前一天晚上开始制作,现釆来半开的鲜花,在冷熟水中泡整整一个通宵。第二天把花朵取出,用热水与浸透了香气的冷水直接兑和在一起,由此制出花气袭人的热饮。这条线索顺便透露,不一味贪凉,通过喝热饮的方式来出汗消暑,在当时也已是社会上下一致普及的习惯。
知道了这一条规律,我们才好理解杨万里的一篇“博客”《晨炊光口砦》是什么意思:
泊船光口荐晨炊,野饭匆匆不整齐。
新摘柚花薰熱水,旋捞莴苣浥生虀。
尽教坡老食无肉,未害山公醉似泥。
过了真阳到清远,好山自足乐人饥。
因为旅途上暂时泊船在陌生的地方,只能因陋就简地做一顿饭,所以伙食质量就没法保证了。怎么证明这顿饭不如人意呢?杨万里举出的例子之一就是,只能上岸摘点柚花,一清早现泡香花熟水。显然的,宋时的人一念这诗句,就明白他在抱怨些什么。
从我们的角度,恐怕还要羡慕杨万里所生活的环境。对那时的人来说,身周围永远是草木茂郁,四季花开,要做个花草茶,走出去几步釆些枝头的花啊叶啊果啊,然后就可以烧水了。可是,对宋人来说,隔宿慢浸而成的柚花熟水,与现用热水随便烫成的柚花熟水,在滋味上,那可是会呈现出天上地下的区别。
有什么办法呢,宋人的舌头就像他们的鼻子一样,像他们所有的感官一样,因为见识广,所以远比我们灵敏得多。
孟 晖
宋人的“熟水”,已然不是简单的指煮熟的水,而是自成一类的饮料类型。
【麦门冬熟水】
今天的名人博客,能够流传到八九个世纪之后还有人看吗?之所以浮起这个念头,是因为忽然觉得,大约从白居易的时代起,诗和词在士大夫手中就成了类似今天博客的东西,随便什么经历和想法,任何的重大事件,以及生活的琐屑,都能被他们自如地录于笔底。应该说,诗之于盛唐以后的文人,以及词之于五代以后的文人,实在是掌握太娴熟的文体,对他们来说就像日常说话一样,甚或,比日常说话还容易。
话说,有一天,苏轼就以诗体特有的简洁,用毛笔在纸笺上写了一篇“博客” 《睡起,闻米元章冒热到东园,送麦门冬饮子》:
一枕清风值万钱,无人肯买北窗眠。
开心暖胃门冬饮,知是东坡手自煎。
一向有点疯疯癫癫的米芾,在大热天的午后不像正常人一样睡午觉,却顶着一头的暑热跑到当时的著名园林东园里,大约是要欣赏竹影荷香吧。刚刚午睡起来、心情正好的苏轼听说丫,对好友非常关心,赶紧派下人给米芾送去“麦门冬饮子”,同时还附上了诗一首,诗中一边善意地调笑这癫子,一边告诉他:此一有益身心的解暑饮料可是我亲手煎出的哦!应该说,“一枕清风值万钱”这首小诗,在其问世的最初一刻,实在更类似于今天的手机短信,只不过这短信是通过人体发送过去的。米芾的洁癖人所共知,所以苏轼在送上解暑饮料的同时,还即兴赋诗一首一起捎上,让他知道:这饮料只经过我的手,没被下人碰过。显然两位朋友之间充满了默契,只要苏轼经手的东西,米芾的洁癖就绝不会发作。
短信发出之后,苏轼又把这首诗加上了简述事情始末的题目,让两位当事者之外的其他人也能明白其中经过,于是就成了一篇很典型的博客文章。博主自己肯定没想到的是,这一挥手而就的温馨幽默小诗,却帮助后人了解到,宋人是如何地享受“不含咖啡因”的热饮,以及这类热饮普及到了什么样的程度。
在《苏轼文集》中,有一则写给友人钱世明的尺牍,其文云:
一夜发热不可言,齿间出血如蚯蚓者无数,迨晓乃止,惫甚。细察疾状、专是热毒,根源不浅,当专用清凉药。已令用人参、麦门冬、茯苓三味煮浓汁,渴即少啜之,余药皆罢也。……
从信中看得出来,麦门冬饮子很为苏轼青睐,在他看来,这是对付热毒很有效的一种“清凉药”。其制作也很讲究,要用人参、麦门冬和茯苓一起煎成浓汤。苏轼在确信自己中了热毒的情况下,就把这种药汤当作饮料,口渴了就喝它。
由此推测,他在暑天送这种饮子给米芾,自然也是为帮友人去热毒。还可以看到的一个细节是,苏轼自己喝的麦门冬饮子都是由家人或下人代煎,一旦送给米芾时反而要亲手煎制,由此也可见米芾的矫情耍赖,和苏轼待人的宽厚亲切。
实际上,用麦门冬与其他草药配在一起煎汤,作为消除热毒的对症药,在此前已有很长的历史。初唐时人孙思邈的《千金方》中即已有若干类似的方子,如《备急千金要方》“解五石毒”中就有“生麦门冬汤”、“麦门冬汤”,都是对付服石之后“散发”时的“烦热”等症状,其中“麦门冬汤”用到生麦门冬和人参,与苏轼的麦门冬饮子相近。广而言之,在传统医书中,有一类“代茶饮子”配方散布各处,都是针对身体的种种不适、种种病状,以相应的草药煎成汤汁,让患者作为茶的替代物,口渴时即饮。
不过,代茶饮子显然并非只在生病时才喝。《千金翼方》“退居·饮食”一节中介绍“食后将息法”:
中食后……啜半升以下人参、茯苓、甘草等饮,觉似少热,即吃麦门冬、竹叶、茅根等饮……秋冬间暖裹腹,腹中微似不安,即服厚朴、生姜等饮。如此将息,必无横疾。
看得出来,在这一节文字当中,麦门冬等草药熬成的汤汁已经被当作了日常随时饮用的饮料。“饮食”一节开宗明义就谈道:“所有资身,在药菜而已。料理如法,殊益于人。”提倡通过在日常饮食中正确地利用食品本身内含的药性,而让体质得到增强。显然,今天的草药茶,其传统要远远上溯到唐代甚至更早的时期。
到了东坡居士的时代,《千金方》中提倡的这一养生方法已然发展成为日常风俗的一个自然部分。南宋人陈元靓《事林广记》的日本元禄十二年翻刻本中,有一条所谓“御宣熟水”的信息:
仁宗敕翰林定熟水,以紫苏为上,沉香次之,麦门冬又次之。
北宋仁宗(1010-1063)曾经下令,让专门负责宫廷饮料等事务的翰林司为“熟水”鉴定优劣等级,品鉴的结论是:紫苏熟水“能下胸膈滞气,功效最大”,因此为最上品,沉香熟水次之,麦门冬熟水又次之,也就是说,这三种熟水被认为是在口感与保健性能等方面最优的饮品。由这一条资料可知,麦门冬饮子并不是苏轼个人的爱好,而是那个时代最流行也最重要的饮料之一。将苏诗与这条资料相对照,足以让我们对于宋人的日常饮料建立一个初步的清晰印象。
【紫苏熟水】
苏轼说得清楚,他所喝的麦门冬饮子是“煎”成的。有意思的是,在北京大学图书馆藏、至元六年郑氏积诚堂刻本的《事林广记》中,明确记有“造熟水法”:
夏月几(凡)造熟水,先倾百煎衮(滚)汤在瓶器内,然后将所用之物投入,密封瓶口、则香焙矣。若以汤泡之则不甚香。若用隔年木犀或紫苏之属,须略向火上炙过,方可用,不尔则不香。
非常明显的,饮用的水应该事先经过煮沸,在宋人当中是取得了共识的卫生观念。不仅如此,熟水还要浸、煎以各种天然花、叶等材料,一来让熟水带有沁鼻的香气、灿舌的滋味,二来则是使其具有滋补、养生、保健的功能。
实际上,应该认识到,《事林广记》的这一段文字显示,宋人所说的“熟水”,已然不是简单的指煮熟的水,而是自成一类的饮料类型,大致相当于今天小资们喜欢的“花草茶”。只要对宋代文献稍加留意,就不难看出,在那个时代,“熟水”是个非常强大的概念。比如宋人会流传这样的八卦段子:
仁宗尝春日步苑中,屡回顾,皆莫测圣意。及还宫中,顾嫔御曰:“渴甚,可速进熟水。”嫔御进水,且曰:“大家何不外面取水,而致久渴耶?”仁宗曰:“吾屡顾,不见镣子,苟问之,即有抵
罪者。故忍渴而归。”左右皆稽颡动容,呼万岁者久之。圣性仁恕如此。(宋魏泰《东轩笔录》)
故事的用意是在歌颂宋仁宗的圣德,不过,从中可以看出,在那个时代,茶水之外,“熟水”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类日常饮料,随时供人口渴时饮用。据说在仁宗时代被定为第一的“紫苏熟水”,在南宋临安的当街饮料摊上处处有售,是市面上常见的饮料之一,称为“紫苏饮” (《武林旧事》卷六)。同样是在至元六年郑氏积诚堂刻本的《事林广记》中,有着关于紫苏熟水的具体做法:
紫苏叶不计,须用纸隔焙,不得番(翻)。候香,先炮(泡)一次,急倾了,再泡,留之,食用,大能分气。只宜热用,冷即伤人。
宋人生活的精致与讲究渗透在每一个细节里。紫苏叶因为经过“新摘叶,阴干”(明人宋诩《竹屿山房杂部》“紫苏熟水”条)的加工,属于“若用隔年木犀或紫苏之属,须略向火上炙过,方可用,不尔则不香”的情况,所以要在火上稍微烤一会儿,“逼”出或曰“激活”其所含的香气。然后,还要像今天泡功夫茶一样,把第一次泡出的汤水倒掉,只用第二道泡好的汤。
根据记载来看,随着材料的不同,熟水的制作各有不同的方法。当使用草叶、树叶一类原料的时候,大多采用与“紫苏熟水”相同的程序。如《千金方》里提到的竹叶饮,在宋代也发展成了“竹叶熟水”:
新安郡界中自有一种竹叶……土人以作熟水,极香美可喜。(朱弁《曲洧旧闻》卷四)
而元人所辑的《居家必用事类全集》“熟水类”有一条“丁香熟水”:
丁香五粒。竹叶七片,炙。沸汤,密封片时,用之。
用竹叶做熟水,也一样在火上微烤一下,然后用热水浇烫。只不过在这个具体的方子中还增加了丁香而已。另外,《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有这样一条资料,特别惹人兴趣:
粱秆熟水:故宋京城持瓶卖粱秆熟水。其法,以稻秆心(芯)持择齐整了,用水濯洗干净,晒干,作小把子。如烫熟水时,以火炙少时,先以汤烫两次,然后烫熟水。如以糯稻秆,自可缩小便。
在宋人那里,甚至稻秆都被发展为制作花草茶的材料!取稻秆的中间一段,收拾整齐,洗净再晒干,然后捆成一个个小束。现场制作熟水的时候,拿出一束稻秆,先在火上微炙,让稻秆发出香气,然后用热水烫两次,这两次的水都倒掉。最后将其浸在茶瓶里的滚水中“烫”片刻,才得到一瓶泛着田垄清气的热饮。
明人高濂《遵生八笺》中所记录的“稻叶熟水”、“橘叶熟水”、“桂叶熟水”,应该视为宋代“粱秆熟水”的进一步发展:
稻叶熟水:采禾苗晒干,每用,滚汤入壶中,烧稻叶,带焰投入,盖密。少倾,泻服,香甚。
橘叶熱水:采取晒干,如上法泡服。
桂叶熟水:采取晒干,如上法泡服。
居然是先在水壶中灌好沸烫的白水,然后把晒干的稻叶或者橘叶、桂叶中的一种用火引燃,再将带着火焰的干叶抛人壶内的热水里。盖上壶盖,静置一会儿,就会得到一壶“香甚”的清新热饮。让火焰投身于热水,由此催生赋予人类口腔快感的滋味,这绝对要算一款“魔幻饮料”了。
最有意思的是,《居家必用事类全集》的记录中特别提到,在宋代的京城,是卖茶人提着茶瓶,沿街叫卖粱秆熟水。《东京梦华录》曾提到,北宋东京夜晚“至三更方有提瓶卖茶者,盖都人公私荣干,夜深方归也”,而翌日天还没亮,就有“煎点汤药者,直至天明”。《梦粱录》里更提到,南宋临安“巷陌街坊,自有提茶瓶往来点茶”,“又有一等街司衙兵百司人,以茶水点送门面铺席,乞觅钱物,谓之‘龊茶’”。总之,在那个时代,挑茶担、提茶瓶点茶的卖茶人形象相当活跃。《东京梦华录》、《梦粱录》也都指出,“盖经纪市井之家,往往多于店舍旋买见成饮食,此为快便耳”,无论汴梁还是临安,市民之家往往自己不开火,从街市上直接购买现成饮食。而“粱秆熟水”这条资料透露出,当时那些在两宋首都街巷间游荡的卖茶游击队,其茶担上的货色绝不简单,远不止提供点茶一种服务。面对随时出现的主顾,当场用热水“烫”、“泡”出各种清香的“熟水”,也是“提瓶卖茶者”们擅长的本领之一。
【粱秆熟水】
在宋代,可归为“花草茶”的饮料其实分为好几大类,熟水只是其中的一个类型,此外尚有“汤”、“渴水”等。何以从各种植物中取材而成的饮料这么发达?最根本的原因很可能是,当时,茶的产量无法满足社会的消费需求,茶水还不能如明清时代那样成为廉价的大众饮料,这就导致“代茶饮子”的发达。
宋代熟水的一大令人惊奇之处,恰在于所倚靠的材料往往价格低廉,方便易得。在这方面,最为极端的例子要算粱秆熟水,居然截取稻秆就能做出香美的热饮。以生活中很容易就能搞到手的植物之果、花、叶、茎为原料,几乎没有成本,这就让普通民众都有能力享用不仅经过煮沸消毒,并且有滋有味的饮品。
不过,“消费不起茶叶”只是造成“花草茶”兴盛的原因之一。另一层原因则是,宋人虽然热衷饮茶,但也充分认识到了饮茶过多的不利之处。宋人赵令時《侯鲭录》中就记载:“东坡论茶曰:除烦去腻,世固不可无茶,然暗中损人不少。昔人云:自茗饮盛后,人多患气不患黄,虽损益相半,而消阳助阴,益不偿损也。”熟水等不含咖啡因饮料的盛行,可以让人们避免过度依赖茶饮的生活习惯。
宋代的熟水不仅没有咖啡因的刺激性,而且是药效各异的保健型饮料。麦门冬熱水、紫苏熟水即为佳例,证明随着用材不同,每种名目的熟水可以针对身体情况的不同侧面,加以持续式的、保养式的调理。不过在这个方面尤其令人惊奇的还是粱秆熟水,“如以糯稻秆,自可缩小便”,一旦以糯稻秆制作,便能调理泌尿功能。
须知,以糯稻秆熱水“缩小便”,这一做法并非仅仅来自民间经验,而是与同时代医学的实践及理论相一致。宋代官修医书《圣济总录》里便有个“治小便频数及引饮不止糯米姿方”,指出糯稻有“缩水”的功能,也就是能让人小便减少,还能消除口渴之感、减少饮水量,并举例说,有个患有严重口渴病症的病人,针对他的病情:
有人用糯稻秆及根,斩去穗,取中心,净器中烧作灰,每用一合许,汤一碗沃,浸良久。澄去其滓,尝味如薄灰汁,乘渴令顿饮之,是夜减饮水七八升,此亦糯稻缩水之一验也。
把切去穗部的糯稻秆烧成灰,用滚水浸泡,其汁液有极好的对症疗效。到了明初编撰的《普济方》中更将“糯稻秆灰”的功能直接列为“治渴”,并说明:“取中一尺烧,淋汁饮。或不烧,便煎服亦妙。”结合这两条医书中的资料,我们就可明白宋代日常饮料与医学临床治疗之间活跃而灵活的关系——糯稻被认为有治便频、治口渴的功能,当这一“药材”被用于治愈病状严重的患者的时候,是烧成灰,再向灰上淋热水,其味道如“薄灰汁”,肯定很难喝。于是,提供给普通人的保健型饮料则不用烧灰的方式,改为用热水烫泡小束稻秆,让饮者在消解渴感、减少身体水分流失(“缩小便”)的同时,还品尝到稻秆独有的香气。
相比起来,如今现代城市各种餐饮场所提供的不含咖啡因与酒精的所谓“软饮”,实在都是有百弊而无一利的、似乎是纯粹想要害人早死的、太拙劣的货色。
【豆蔻熟水】
制作方法简单,同样可列为宋代熟水的优点之一。比如“豆蔻熟水”,《事林广记》至元六年郑氏积诚堂刻本中记曰:
白豆蔻壳择净,投入沸汤瓶中,密封片时。用之极妙。每次用七个足矣,不可多用,多则香浊。
这种熟水的制法,只是把白豆蔻壳投进沸水之中,然后密封瓶口,泡片刻之后就可以喝。
李清照有一首《摊破浣溪沙》,也是写了一个没有任何意义的时刻,或者说,她故意就是在展现某个人生时刻的特别没意义: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蕴藉,木犀花。(《花草粹编》)
女词人刚刚生过一场病,注意到自己两鬓出现了白发,深感青春不再的失落。体弱的状态下,她只能卧床休息,静看夜晚降临,残月的影子渐渐映现在窗纱上。感到有些口渴,便指点丫鬟在地火炉上煮熟了一瓶清水,不过,“莫分茶”,不是用于点茶。那是做什么呢?丫鬟刚刚从庭院中剪来了带枝的新鲜豆蔻果,因此,把水煮开,乃是为了制作“豆蔻熟水”。由此可见,宋人制作熟水实在是方便,自家的庭院里就种植着花木,供人摘撷。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豆蔻熟水喝下之后,起到了提神的作用,抑或这种熟水的沁息滋味就足以让人心情愉快起来,到了词的下半阕,作者的情绪明显好转,忽然换了一副目光打量平淡生活——就这么读读诗书,不正是难得的悠闲吗?下雨也是给门前的景色添了韵趣啊,更何况,还有桂花终日对人绽放笑靥。
【柚花熟水】
看得出来,用植物的叶和果制作熟水,都是采用当场烫泡的形式,如紫苏熟水、豆蔻熱水均为这一方法。但是,熟水中的另一大类“香花熟水”的做法则与之不同:
取夏月有香、无毒之花,摘半开者,冷熟水浸一宿,密封。次日早,去花,以汤浸香水用之。(《事林广记》至元六年郑氏积诚堂刻本)
原来,宋人喜欢用夏天里开放的各种鲜花泡制熟水。近年白领女性们也时兴“喝花”,但不过是把干玫瑰花之类放在壶里,用热水一冲。在宋人看来,这样粗鲁的做法在效果上非常之差,正如“造熟水法”一条所说:“夏月几(凡)造熟水,先倾百煎衮(滚)汤在瓶器内,然后将所用之物投入,密封瓶口,则香焙矣。若以汤泡之则不甚香。”不过,在宋代,该规律似乎只应用在香花熟水上——用晾凉之后的熟水慢慢浸泡鲜花,能让花中的香精释放得更充分;用热水猛浇到花朵上,则只会破坏其中原有的香素。于是,宋人所喝的鲜花泡的热饮,就要在前一天晚上开始制作,现釆来半开的鲜花,在冷熟水中泡整整一个通宵。第二天把花朵取出,用热水与浸透了香气的冷水直接兑和在一起,由此制出花气袭人的热饮。这条线索顺便透露,不一味贪凉,通过喝热饮的方式来出汗消暑,在当时也已是社会上下一致普及的习惯。
知道了这一条规律,我们才好理解杨万里的一篇“博客”《晨炊光口砦》是什么意思:
泊船光口荐晨炊,野饭匆匆不整齐。
新摘柚花薰熱水,旋捞莴苣浥生虀。
尽教坡老食无肉,未害山公醉似泥。
过了真阳到清远,好山自足乐人饥。
因为旅途上暂时泊船在陌生的地方,只能因陋就简地做一顿饭,所以伙食质量就没法保证了。怎么证明这顿饭不如人意呢?杨万里举出的例子之一就是,只能上岸摘点柚花,一清早现泡香花熟水。显然的,宋时的人一念这诗句,就明白他在抱怨些什么。
从我们的角度,恐怕还要羡慕杨万里所生活的环境。对那时的人来说,身周围永远是草木茂郁,四季花开,要做个花草茶,走出去几步釆些枝头的花啊叶啊果啊,然后就可以烧水了。可是,对宋人来说,隔宿慢浸而成的柚花熟水,与现用热水随便烫成的柚花熟水,在滋味上,那可是会呈现出天上地下的区别。
有什么办法呢,宋人的舌头就像他们的鼻子一样,像他们所有的感官一样,因为见识广,所以远比我们灵敏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