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的两种人

因为朋友叫我去做一次关于读书的分享,我开始重新思考这些年影响我的那些书们。 我当然首先想到4年前读的那本《当下的力量》 , 那是一本灵修类书籍。但是很快又犹豫了。 不仅因为我曾经尝试将这本书推荐给朋友但得到的评价很让人崩溃(完全看不下去,不知道在讲什么),更因为我可能在内心深处对灵修的终点有所怀疑:开悟到最后竟然还是要把一切归托神明(如果我没法完全证明一件事值得相信,我就很难去相信它,而且灵修的朋友通常都以不容置疑的态度对待这件事,所以我根本没法开始一次证明它们是否存在的客观讨论)。 于是我只好打开豆瓣的已读书目,翻了一页又一页,除了发现我读了那么多我已经全无印象的书之外,原来在过去这么多年里,影响我最深的,竟然还是这本书。 关于灵修这件事,仔细想想,它出现在了我人生到目前为止最痛苦绝望的两个时期。而且每次都真的帮了我太多太多。 于是我重新尝试拿起这本书想看看现在读是什么感觉。 可是我不得不承认,我根本一页都读不下去(突然很明白当时推荐给朋友时他的心情)。 其实关于灵修,我还有个一直未能得到解释的发现:我一直都觉得世界上有两类截然不同的人,一类是在灵修的理论中受益很深的人,比如我,一种是觉得灵修都是废话的人(比如我那个朋友)。可我搞不清楚到底为什么会有这两种人,仅仅是前者比较敏感后者神经大条吗?曾经有朋友说前者不自信,后者有信心。当时被我激烈地反驳,因为在第一类人里,我也认识工作各方面都表现出色的朋友。 不过无论如何,如果一个本质糟糕的理论,应该不会对人真的有帮助吧。如果有人因此而脱离痛苦,那应该也是值得分享的? 抱着这样的心情进行了试讲。 效果出乎意料,比想象中要好得多。有很多朋友跟我说他们也有类似的体验,有些说我验证了他们的想法。 我想我遇到了很多第一类人。 回来后我把讲稿给了另一个很爱读书的朋友看。他说的第一句话就让我瞬间石化:不要看太多这种书,这些都是食哲学牙慧的东西。 嗯,我没有读过哲学类书籍,所以我不好判断他说的对不对。但是有个论据确实击中靶心:“你会发现这种书大多没有体系,而且讲来讲去都是那些东西。” 确实,在豆瓣的同类书目推荐里,都是腔调非常一致的书,我翻过其它几本,就觉得《当下的力量》已经足够。 后背发凉。 我是一个很龟毛的人。如果我要讲的一件事并不足够有说服力,不足够好,不足够本质,那我就没办法再像上次试讲一样充满热情信誓旦旦地去分享它了。 要正式分享的前一天下午,我陷入了很深的犹豫,犹豫到差点就要跟编导说要不我不去了吧。 当然最后我还是去了。 因为我最终发现我可以承认一个事实,这个事实就是第二类人比第一类人人格更加健全。 也就是像我朋友说的,第二类人更自信。 我之前一直不愿意承认这件事是因为,不愿意承认自己比第二类人更糟糕。 可是现在的我也看不进这本书了,而现在的我状态比当时受益这本书时的状态好得多:更加自信,有安全感,不偏执,关注外界而不是自身。 第二个事实是:我之所以会坚持要讲足够好足够本质的东西,会如此较真,是因为内心深处的我也许还是不够自信。在无比犹豫的那个时刻,我开始怀疑这些东西,从而也在怀疑我自己。 第三个事实是:我最终释怀了。因为我是不是足够自信这件事其实不是那么重要。我可以非常坦然面对镜头,在100多人面前轻松自如地分享我的故事。而这些故事,我知道一定会对有些人有帮助。这件事,比我自己是不是足够自信,要重要和有意义得多。 第四个事实是:无论是哲学、灵修、佛学等等,只要是能够在你情绪得不到控制的时刻在你内心构建一个足够说服自己的理论,从而转移对自己无可救药的关注。那就是非常非常棒的事。 因为,病好了,谁管药的配方是什么呢? --------------------------------------------------------------------------------------------------------------------------------- 顺附我的讲稿: 大家好! 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一本很奇怪的书。因为这本书让我发现了原来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被这本书改头换面的人,另一种是觉得这本书废话连篇的人。 我通常把第一种人称为纠结的人,第二种人称为神经大条的人。 如果你是第一种人,我想这本书会有一些帮助。 但如果你是第二种人的话也不要担心,因为接下来你就有机会观察一下我们这个纠结的物种是怎么在这个世界上存活下来的。 我还记得4年前我像所有天真的大学毕业生一样满怀憧憬地进入了一家世界500强公司工作。 故事的发展你们可能都猜到了:我并没有像做白日梦一样被总监赏识从而平步青云等等,相反,来公司没多久我就被总监当着全办公室300多人的面几乎天天指名道姓地骂。你知道这对于一个21年来都一帆风顺又骄傲得不行的小姑娘来说简直是不可接受的打击。我开始变得非常非常恐惧,每天在办公室小隔间坐下的时候,我就会想今天又会因为什么原因被骂,我很害怕很焦虑,焦虑到甚至根本没办法开始写一份建议书或者报告。 我脑海里一边在说别想了吵死了,另一边却在拼命证明我为什么担心这个为什么担心那个。 我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思考,为什么我想的这些东西其实没什么用但我却停不下来。 然后我读到了这本书。 先不告诉你书名。我只跟你说书中启发我的两个地方。 第一个叫“观察者”。意思是当你情绪低落的时候,在你脑海里构建一个中立的思想,既不去批判担忧的那个你,也不去支持反对担忧的你,而是静下来认真听你为什么担忧,观察这种担忧的情绪以及你在担忧状态下的表现。 我自己在实践的时候把这个过程更形象化了,我会真的用笔和纸记录下这个观察的过程。 第二个叫“当下”。我们也许从小就听过太多把握今天这种大道理,但我是读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把握今天不是一种心态,而是一个具体可以感觉到的状态。这种状态就是当你非常投入你面前的某件事物,比如打游戏打得妈妈叫你吃饭都听不见,比如看电影看得完全忘记了时间。这就是很真实的“当下”状态。在这样的状态里,时间,过去,未来都消失了,对它的担忧也随之消失。但是这两个例子是比较容易进入的“当下”,我们更需要修炼的是不那么容易进入的“当下”,比如当你就坐在办公室没法去打游戏和看电影的时候,你是不是能够平静下来去做手边的事。 这里也有一个技巧还是运用纸和笔,把你要做的事情一步一步具体写下来。 我记得我当时看到这两个概念非常兴奋。因为那个时候我才知道,当我痛苦的时候原来我是有选择的,而且起来似乎不是太困难,就是拿出纸和笔。先观察我自己痛苦的情绪,把痛苦的原因写下来。然后接下来一步一步要去做什么,从哪里开始。 这个过程步骤简单,但是需要大量的练习和不断尝试你才会真的了解怎么跟自己沟通最有效。因为我本来就喜欢用笔写字,所以用纸笔的方法和这种思维模式结合对我非常有帮助,我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养成了持续用纸笔整理思维的好习惯,我现在家里已经写满了20多本笔记本。 而且更有意思的是,我后来读到另一本书时才真正理解它为什么会起作用。 首先为什么我们的大脑无法停止思考,为什么担忧过去或者未来和当下感觉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状态,那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对于体验有两套神经环路,一套是中侧前额皮质区,它们是“默认”的网络,负责白日梦、沉思等,所以我们的头脑经常用这套网络进行“胡思乱想”,这时外界进入的信息会被过滤。另一套是“直接体验”网络,这时我们头脑更多的区域被激活,你能实时地感受到当下发生的事情,如阳光照在皮肤上的感觉。而且这两种状态是相互排斥此消彼长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习惯做白日梦,以及投入当下为什么可以比较有效地解决思维带来的痛苦的原因。而且投入当下的能力是可以通过练习去强化。 另外为什么纸币能够帮我们过度到当下的状态,因为视觉是人类几百万前就有的能力,所以这个机制比语言有效率得多。哪怕只是将你所想的写下来,也比你不断跟自己说要去做什么更容易让你的行动起来。 最后,我觉得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虽然我在这里说得信誓旦旦,但是这个东西更像一个工具。它可能对你有用,也可能对你没用,甚至可能对你一半有用。 所以最重要的是去开始尝试和去体验,再做结论或者判断。 最后的最后,这本书名叫《当下的力量》,中信出版社, 另外一本解释大脑如何运行的书叫《YOUR BRAIN AT WORK》,暂时没有中文版,但是可以去看豆瓣上最热的书评,有非常详细的内容摘录。 谢谢大家!
阿绿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酒桌上的自恋劫持
- 心理咨询服务说明(2025年)
- 获得忘记自己的那个瞬间 (1人喜欢)
- 如何捕获平凡日常的小小奇迹 (1人喜欢)
- 镜映和夸夸的距离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