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翔万里 by 田中芳树
![]() |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 |
凤翔万里
寒风从身披战甲的花木兰身侧掠过,她的吐息凝成了白雾,在初升旭日所散射的白光里,映着她眉清目秀的面颊。
周围的晨雾犹如银波滚滚奔腾。在晨曦照射下,士兵们的盔甲、刀枪箭戟闪闪生辉。在扩展的晨光中,银波向四面蔓延,天际逐渐变得明亮,夜空向着天穹的另一方迅速地萎缩,黎明在无声中宣告了胜利了。天上蒙着的黑纱被揭去之后,将士们的英姿渐渐显露出来,千军万马之中有系着疆绳的将帅,也有手持长矛的士兵,他们远离故乡集结到这儿,视线全都集中在前面用石块筑起的楼台,楼台背后是墨黑的岩石,万里长城像一条巨龙蛇蜒到山巅。时隔不久传来高呼“吾皇万岁”的声音,这声音在木兰耳边回响不绝。中国的皇帝走上了这座为“伟大的天子”而建的阅兵台。霎时,刀枪箭戟就在空中挥动,“万岁”的呼声此起彼落,阅兵台上人影浮动,一百一十三万双眼睛都集中到皇帝的身上,似乎是认为身处至尊之位的人就会想得出什么绝妙之策吧?
木兰手中拈着一朵淡红色的小花。她左侧战骑上的贺廷玉也饶有兴趣地注视着。
“这花儿多美啊,子英……”
“是啊……在故乡是看不到这种花的。”
木兰有点感伤地答道,眼光远望碧空。天空已彻底地摆脱了夜色的支配,不给云朵丝毫的容身之地,敏捷又莫名其妙地使得整个天空变成一片蔚蓝。
木兰的家乡叫钟离郡。在那块土地,空气和水相融合,和风吹拂着幼童的肌肤,即使到了冬天,也看得到花红柳绿的景色。这里则是寒风刺骨,吹得人直发抖。月亮高挂在夜空,冻成了一轮冰环,不毛之地黄尘漫天飞扬,在没有绿色的原野上,枯木难与岩石分辨。北部沙漠刮过来的狂风,飞越了万里而来到这儿。当地的人倘若心肠不像岩石一样,可能就无法生存下去了吧?不久大家就要离开,踏上出师异国的征程。
“在这块荒地上难得长着如此娇美的花,我却随手就摘了下来……”
木兰不禁感到有点儿后悔了。
但文帝却不是迷恋女色的皇帝。独孤皇后嫁给文帝时才十四岁,她当时让丈夫发誓:“一生之中不能与除了她之外的任何女人生孩子”,文帝严格遵守誓言,他的孩子全都是由独孤皇后一人所生,皇帝的私生活如此纯真,这在世界史上也是罕见的。
罗士信单枪匹马闯进敌阵,勇敢的少年吓得造反军心寒胆颤,引人注目的是这位骑士脸像少女一样白皙。敌人想什么,罗士信丝毫不介意,左一枪、右一枪,没几下就有四个敌人丧命。他右手的枪专刺对手的胸膛,左手中的剑则砍人脖颈。
他把砍下的头高高的抛向空中,落下时又挑在枪上。枪挑着人头在敌阵奔驰。《旧唐书·一百三十七忠义传》说“贼众愕然,无人敢近。”《新唐书·一百三十六忠义传》中记述“贼皆惧怕,无人敢言。”罗士信的勇猛压倒了对手,张须陀乘势发动总攻击,他自己一马当先,挥舞长矛,连毙十几个敌人。张须陀大胜,敌人留下五千多具尸体败逃。
疾风劲吹,骏马在湖北的原野上奔驰。使得穹苍与灰褐色的大地之间好像多了条巨大的带子。黄沙乘风而起,飞扬万里,在天地之间拉上厚厚的帷幕。夕阳像烧成红铜色的圆盘,逐渐下沉,似乎在瞪视着大地上出现的这些光怪陆离的事情。
自生于沙漠的草爬蔓生枝,弯卷成球状,根浅易拔,大风一吹便离沙而去,像褪色的松果在地上滚动,因此称之为“转蓬”。数百个转蓬在与地平线相接的原野上滚动着,随风奔驰。
“简直和人的命运一样……”
木兰不是不想回故乡。大业十年春,是木兰从军的第四个年头。芳龄廿岁。过着没有恋爱,远离家庭的生活。她身为女子,这样做比待在故乡的家中经历多,见识广,积累了不少经验,并不后悔。但有时在梦中她会跑过原野,回到故乡。梦境中,房舍矮小,庭院也不宽阔,但阳光普照,花草芬芳,充满晚春的夜晚暖融融的气息。并看到在皎洁的月光下,荡着秋千的小时候的木兰。还要见在桃花盛开的树下,教练孩子们棒术的父亲和与邻居太太热情交谈的母亲。房舍后有一条小溪,水质醇和,冷而不刺骨。一群家鸭嘎嘎地叫着,颀顺小溪而下。弯弯的石桥上有位老人在卖酸梅汤,手拿铜钱的孩子们围拢过来。这种乌梅和冰糖煮制的又甜又酸的饮料很受欢迎。绿树成荫,柳叶随风摇动。这就是木兰的故乡,怎么不想回去呢?但是,木兰返回故乡的日期还很遥远。
“奉荣国公之命,允许我作为副使为张大使效劳。我叫秦琼,字叔宝。”
一个三十岁上下的男子向木兰他们施了一礼。他身高六尺四寸(约一八九公分),浅赤铜色的肌肤,硬硬的胡子长了满脸,双目沉稳,但充满力量,炯炯有神。
大业十年(公元六一四年)二月三日,炀帝在太庙召集文武百官。前几天,官中在观文殿建起容纳一万七千卷书的书房,按照故人宇文恺的设计,可装自动门。炀帝神采奕奕,笑颜逐开地告知众臣。
“马上要发起第三次远征之师。”
太庙中充满着如同惨叫的沉默。
“即使失败,也要进行壮烈的战争,死得辉煌。”这类愚蠢的自我陶醉的语言,对高丽来说是不必要的。无论在政治上、军事上都必须采取缓急之策,甘受屈辱,以求保存国家。作为一个国家,要严格区别哪个是可行之事,哪个是不可行之事,坚决实行可行之事,才是高丽的生存之路。
“高丽,对天子食言,可恶之极的蛮夷!!”
不久,炀帝得知高丽违约,恼羞成怒。众臣对天子的愤怒情绪毫无反应。因为天下只有炀帝一个人相信高丽国王会守约入朝。居然会相信这种约定,也真是了不起。高丽对隋来说,是勇敢而有耐力的抵抗者,同时,也是极不诚实的谈判对手。炀帝的宽容和让步,所得到的回报则是冷笑和背信弃义,只能说这次“又”被摆了一道而已。
炀帝暴跳如雷,叫嚷着要发动第四次征辽之役,不再接受投降,直接攻陷平壤城,将元王及其家族斩尽杀绝,让这个国家从地球上消失,似乎他们只是犯了这种罪,就非得遭天道不可。
众臣沉默不语。这次的沉默与下诏进行第三次征辽时的沉默不同,不满和反抗的气氛从甲胄的微小的缝隙中透出来。炀帝最信任的宇文述、来护儿也慨然地沉默不语。特别是来护儿,他一定恨不得高喊“你看到了吧!!”炀帝这次没有大吼,因为他已口干舌燥,喉咙疼痛。而且,他稍冷静下来时,也不得不承认现在要再次远征是不可能的。
炀帝对杨玄感之乱的愤怒,对高丽的憎恨,全都发泄在斛斯政一个人身上。同年十一月,斛斯政在京师金光门被处死刑。他被绑在柱子上,炀帝一声令下,文武百官对准斛斯政乱箭齐发,他全身中箭数十支,在恐惧和痛苦中死亡。
官军从后方突人敌阵,放火焚烧,贼军顿时乱作一团。官军乘势追击、冲散贼军。秦叔宝从马上将左右两侧敌人一一刺倒,木兰亲眼目睹了秦叔宝挥舞巨矛的豪勇之气。
世界是广大的。去年,“闵乡之战”后,她以为楚国公杨玄感的豪勇举世无双,现在,在她面前有秦叔宝。秦叔宝的豪勇更可与杨玄感匹敌,或者可以说是接近。但两个人豪勇的表现方法各不相同。杨玄感咆哮剽悍,宛如台风。秦叔宝则如同巨石,他昂首挺胸,毫无惧色,稳扎稳打,威风凛凛,敌兵宛如波涛撞击在岩石上,四散奔逃,他在面前开出一条通道。
从大业十年(公元六一四年)一月到大业十二年(公元六一六年)九月,木兰在张须陀麾下转战河南各地。木兰的年龄从二十岁战到二十二岁。时局对于木兰和大隋帝国来说都是多事之秋。在这期间,木兰参加大小战斗二百余次,全部获胜。张须陀指挥的河南讨捕军保持不败纪录。
虽说没有吃败仗,但也曾多次身陷险境。包括大业十二年的闰五月在内,在两年九个月中木兰三次丧马,一匹中箭身亡,一匹被长矛扎死,一匹翻倒在地颈骨骨折;好像是它们代替木兰死的一般。木兰对它们怀有深深的感谢和歉疚。在战乱中受轻重伤的不只是别人。木兰自己受轻伤的次数也数不胜数。
黄昏,天地之间充满黄铜色余辉,鸟群划过天空,展翅飞翔。一点风也没有的严冬之夜,天空星罗棋布,宛如抛散的数百万冰片。骄阳似火的黄土远方,浮现出海市蜃楼的大都市。鸡蛋大的冰雹像白色瀑布从黑云中倾泻在地。地平线上电闪雷鸣,如同银白色的矫龙在暴雨中腾跃。黄土表面冒出嫩绿的新芽,不久,绿色将驱走黄色,向秋收时节前进。在血红的夕阳余辉下有成排的人骨。从遥远的西域而来的胡人商队,伴着骆驼和驴马的铃声向江都走去。奔腾的黄河从无限的远方流来,又向无限的远方流去,在河中央打翻一艘又一艘的船只。
贺廷玉的口气好像有点担心。木兰点点头,为了让好友放心,她笑了一笑。对贺廷玉的感情,是否是女子对男子的感情,木兰自己也不清楚,并且,她自己也不想深究,只是他是自己难得的朋友,可以放心地把自己托付于贺廷玉,这一点是无疑的。实际上,在和同伴离散,狼群出没的山野,他们曾把剑放在膝上背靠着背度过一夜。张须陀爱护士兵,罗士信的锐气和刚烈伴有清爽畅快的性格,饮酒之后喜欢舞剑。秦叔宝本讷寡言,但有着医治受伤小鸟的那种温情。在河南讨捕军中,没有嫉恨他人的功绩,企图揭露他人疮疤的势利小人。
几度想归还把酒。
炀帝一旦感到厌烦,就一刻也不能忍耐,经常作事半途而废。那怕是调动百万大军,耗费巨亿财力,倾注无数百姓的劳动,那怕是就此放弃一切,全部前功尽弃,他讨厌的东西就是讨厌,全无商量余地。在这种感情用事的情况下,根本没有讨论君主之责任的可能性。
在这次战役中,秦叔宝使用的武器叫“锏”。所谓锏是铁鞭的一种。四棱无刃。这种细长有弹性的铁棒有强大的杀伤力,一棒就可打得头颅四分五裂,击打在甲胄上,即使甲胄没有被打碎,也会因此一击而丧失战斗力。这种武器不会被折断,也不会因血肉模糊而导致刃钝影响杀伤力,更没有因刀卡在肉中而难以取出的烦恼。战斗者身陷混战漩涡时,这种武器有时能够比剑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但对张须陀来说这是不可能的事。他为解救身陷重围的战友,八次勇敢地冲入敌阵。他偃月刀刃崩坏,粘满血肉,要作为斩杀武器已钝而无用,然而他用这把钝刀将一拥而上的敌人打得落花流水,他边打边准确无误地指挥新兵一百人二百人地逃离混乱的漩涡,使他们转移到安全地带后,张须陀自己再返回战场。他多处受伤,满身是血,精疲力竭,但仍坚持反复地营救士兵。
“居然有这种人!”
目睹张须陀的奋战精神而惊叹不已的,是敌将徐世勋。
孤军奋战的张须陀仍不屈不挠,用偃月刀砍杀正面扑来的贼军,贼兵的脑袋随着颈骨的断裂声落下地来;僵月刀一闪,又一名贼兵持剑的右臂被斩断。血战了半天的惬月刀终于耐不住冲击而断折。跃马猛扑上来的贼兵用剑刺中张须陀的侧腹,张须陀忍着剧痛拔出腰间佩剑,扎人贼兵的颚下,就在此时,张须陀又多了三处伤,惨叫一声倒在地上,他马上又咬牙转身站起,但因伤口流血剧痛,动作显得有些迟钝。张须陀四面受敌,甲胄的破裂声,骨肉的撕裂声接连不断,四周的血腥昧越来越浓。
张须陀全身有二十多处伤,盔甲也破了,从右侧头部伤口涌出的鲜血染红了头发。左肘关节粉碎,已动弹不得。右腿、背部也一直血流不止。尽管遍体鳞伤,他仍用力站稳。他这种人,即使在明晃晃的刺刀群下他也不会屈膝。一个敌兵大喊一声“杀!”,抡起巨大的长矛对准张须陀的颈部刺去,张须陀右手的剑一闪,从贼兵的左肩砍至胸口,但与此同时,贼兵的矛刃也切断了张须陀的颈动脉,顿时喷出的鲜血化作热雨沿着身体流淌。张须陀摇摇晃晃,把剑插在地上,紧抓剑柄,支撑着身体。剑和矛从四面八方伸向张须陀。从背甲的裂缝刺人,切断肋骨,扎中心脏,鲜血从他口中涌出,变成一条红蛇沿胸口爬下。
张须陀活到五十二岁。他无声无息地度过大半生,只有最后的三年名传后世。他的传记被收人《隋书·诚节传》。《诚节传》收集的是尽忠朝廷,信守节义,由此而成为悲剧人物的传记。这些传记,除了使后世读者深受感动外,还有着提醒人们认真考察他们是否值得效忠当时的统治者的功用。
张须陀的死并不是战争的终结,官兵和贼兵仍继续互相残杀。
张须陀的死,事实上意味着大隋帝国的灭亡。虽然是少数,但还有人立志为隋卖命,关内讨捕大使屈突通就是其中之一。但是,由于张须陀战死,隋在河南二十八郡丧失了统治权。长安、洛阳、江都三副都之所以联络畅通,能维护天下的统一,就是因为河南掌握在官军手中。现在河南陷落,天下分崩离析,张须陀的死就是隋的统一局面的正式结束。从隋朝灭亡到唐李世民完成统一天下大业,前后这长达十二年期间,中华帝国经历了后汉以来又一次的群雄割据时代。
幸存的官兵无暇顾及今后天下的前途命运,身陷绝境的四位副使,得以死里逃生,已是一大奇迹。他们历尽千辛万苦,切断贼军的追击,指挥败军返回荥阳郡城。
“朝廷是什么东西,是靠吸忠臣鲜血而活命的魔鬼吗?有功不赏,知恩不报者,即使头戴宝冠、身着龙袍锦缎,也不是人,是衣冠枭獠狩,禽兽!”
本兰的这番话,等于公然指名道姓诽谤朝廷,即使是处以死罪,也无可辩驳。裴仁基面色苍白地站起,秦叔宝和罗士信也都噤若寒蝉。
贺廷玉默不作声,手紧握剑柄。如果裴仁基大叫大喊,要把木兰当作叛贼治罪,他就打算一跃而上,当场斩杀裴仁基,或用剑只抵他的咽喉,拿他作人质。总之,贺廷玉作好了当“贼”的准备。裴仁基沉默许久,总算在开口说话时,神情已恢复了平静。
“传达圣旨。四位副使中,贺伯阳、花子英两位解任,赴江都折冲营,负责守卫江都宫。”
本兰发出了这句感叹声后就没再说话。她从未见过如此排山倒海般的场面:耸立在河畔的高山,崩塌为巨大的黄土块,极目所见,土块扩展为泥石流,滚滚涌向黄河。伴随着泥石流的滚动,令大气都发生震动,巨响如同狂风般咆哮袭来。天柱山的泥石流到达黄河岸边,泥和水混为一体,浊浪涛天。大小岩石腾空而起,然后又回落到泥石流中,互相冲击碰撞,从岸边被带到黄河中央。天柱山的形状急遽变化,高度几乎是一分一秒地不断减低,眼看着一座巍然屹立的高山变成小丘,渐渐又变成平地,淹没在河中。大量的泥沙终于到达黄河的彼岸,堆积成泥土的长城,截断河面,黄河的水流完全被挡往了。
一般都说炀帝是历史上最大的暴君,但与其说他积极推行暴政或苛政,不如说他担不起失败的责任,他的罪行也许就在这里。他本来是一个聪明、情感相当丰富的人,但由于缺乏自制心和持久力,因而显露出他的反复无常和任性的弱点,快感和不快成了他行动的准则,甚至变成大隋帝国的政治原理。
刚才,木兰在圆镜里见到的,是一张盛开的白色芙蓉花似的美女容颜,当然,她知道这就是她本人,但是却一点真实感也没有。挽起乌黑的头发,在发髻上又插上碧玉簪,绫罗裙边拖在地上,瞳仁宛如繁星璀璨,这就是木兰吗?
贺廷玉点了一下头,他在木兰的面前。二十六岁的男子和二十四岁的女子在望月之下的宫殿里疾步前奔。江北之春,花香充满整个庭园,月光和薄雾交溶在一起,两人仿佛披上一层银白色的罗纱,木兰凝视着贺廷玉的后背紧跟着疾走。真是一段不可思议的友情……她不由想起了他们两人的事情:前后八年一起奔驰在战场上,生死相救,一碗粥也要分着喝,可以称得上刎颈之交。在战场上不分男女,必须拿出全部智慧和勇气才能活下去。没有功夫去纠缠男女之情,而且由一名士兵成为正式武官,以木兰而言算是升迁快的,所以,在兵营里相当容易隐瞒自己是个女人,不知不觉渡过了八个春秋。
木兰和贺廷玉策马追赶沈光,但因为隔了两个多小时,时间隔得太长了,结果没能赶上。到达蜀岗这个山丘上时,马太疲劳了,拒绝再往前走,木兰二人只能从鞍上下来,在月光沐浴之下,两人默默地对视着。
当天晚上,沈光没有穿着盔甲,只穿一件轻便的官服。途中,他骑马经过一家农户,主人送了他一枝桃花,沈光拿着桃花,骑着白马悠然自得地向前走去。
麦孟才与他并骑着马,向他投以疑惑的目光。
“总持大人,您的两位副将折冲郎将今晚为什么不一起同行?”
沈光淡淡地下了结论……至少麦孟才是那么感觉的。麦孟才不会去推测层次更深的一些事情。点头说了一声“是吗?”就不再议论本兰他们的事情了,在月光照亮的路上,二人骑着马继续往前走。沈光将手上那核桃花抛向夜空。树枝缓慢地转了几圈,渐渐地消失在黑夜的深处。
【Ⅲ】
“善戏马,为天下之最。”《隋书·沈光传》作此记载,甚至可以说沈光是天下第一马术大师,以他的本事,若是身上没有穿着甲胄,他的骑技可以犹如流云般轻捷。
“总持大人,您不穿盔甲吗?”
麦盂才问他。
“盔甲我已经穿出腻了!我想马儿也是吧……”
沈光豁达地笑了。沈光清楚地感觉到自己将要死了,但是,在谈吐之中没有流露出悲壮的情绪,神态犹如到郊外去作一次春游。沈光在马上低声吟道:
〖白马饰金羁,
翩连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
吴兴游侠儿。〗
这是魏朝的曹植之作《白马篇》。原本第四句诗是“幽并游侠儿”,吴兴是沈光的出生地点,他也许除了把自己当作隋朝的忠臣之外,更把自己比作一个游侠。
〖名在壮士籍,
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
沈光抬头仰望晚春的夜空。在一片薄云海洋里,飘浮着一轮弯弯的月亮。月下的路上铺着桃花的花瓣,芳香犹如美酒一般醉人心扉。沈光认为能死于如此美好的夜晚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但是,对于死在他的刀刃之下的叛逆者来说,就该是一个诅咒的夜晚了吧。他们就这样靠近了宇文化及的阵营,等待钱杰放火。
花香醉人的春夜,一瞬间变成了血腥弥漫的地方。长剑如同冬夜苍白月光的结晶,沈光纵横挥舞,掀起一股人血的旋风。敌人的头颈被一剑削断,刺穿头颅,把握着矛的断臂抛向夜空。鞍上的骑上沾满鲜血掉落,把马吓得像疯了似地冲进自己的阵地。火炬跌倒在地,沈光的官服被人血染成犹如盛开的深红牡丹。
虽然沈光没有穿着盔甲,但是敌人无法伤害他。斫砍、刺杀、殴打,有的被沈光反击回去,有的被他巧妙地躲开了,强烈的反击飞溅出浓浓的血沫。继沈光之后,麦孟才也冲进了敌阵,抡开大刀砍杀,再加上八百士兵横冲直闯,左右舞动刀枪击毙敌人,遍地都是打死的士兵。他们武艺高强,压倒了叛军。在喷出的血与火光之下,宇文化及的军阵接二连三地被冲跨,其队列溃乱,倒地的火炬燃上阵营,火焰直冲夜空。沈光只是单骑独人,他突破混战的阵营,跃人阵营的腹地。
沈光率领的八百名士兵全部战死,没有一个投降。而宇文化及阵营战死的将士,包括元敏在内共有三千名。“沈总持一人杀死了一百人”的话语在军中流传,如果再加上伤者,恐怕数字还会增加四倍。沈光之死为世人所悼念。
老人从贺廷玉手中接过疆绳。武威郡出身的年轻人虽有点被搞糊涂了,但是仍然朝着老人所指的方向迈步向前。院子里有柳树和梅树,地上种着花草,贺廷玉还没有时间去确认开的是什么花,他就停下了脚步。在一棵木兰大树下,伫立着一位姑娘。盘得高高的黑发、淡青色的裙子、白皙端丽的容貌映照在繁花的色彩之中,她注视着呆立不动的贺廷玉,艳红的嘴唇微笑着:
“伯阳,你怎么想不起九年来的朋友啦?”
贺廷玉对这种声音和口气是相当熟悉的,他呆呆地重新看了一下佳人的容貌。
“子英……?”
木兰走近贺廷玉身边,她边走边从怀里拿出一样东西。贺廷玉表情起了剧烈的变化,他也慌慌张张从怀里取出一件同样的东西,这是一年前在望月之后,从后宫逃走的宫女交给他的碧玉头钗。二根钗儿一合,又是一个完好的头钗。贺廷玉深深地长叹了一口气,望着木兰摇了摇头。
“我真是天下最蠢的人,我跟这么个美人一起渡过了九年,竟然一点儿也没发觉。”
“我欺骗了你九年,觉得很对不往你,你能原谅我吗?”
“原谅之类的话,既然现在情况已经知道了,你就别放在心里呢,于英,你的样子是不适合道歉的。”
“你称我子英吗?这个字以后也不该再用了。”
木兰抬头看着贺廷玉,宛如盛开的鲜花,笑得那么甜美。有点儿褐色的大眼睛,在春天的阳光下闪闪发光。
“伯阳,我有好多好多话要跟你讲,比起长江的滔滔流水还要多得多!”
“要想讲尽九年的事情,就得花九年的时光呀!”
“九年也好,十年也无妨,可是,我想先把你介绍给父亲,……啊,不成,我的语调老是像男人,真叫人担心将来会怎么办呢?”
木兰倚着贺廷玉,举起手来指向前。在家门前,年迈的双亲正等待着自己的女儿和她的朋友……
……这是唐朝武德二年(公元六一九年)三月的事情。历史上大唐帝国的时期已经开始了。唐朝打倒了各方群雄,重新统一了天下,太宗李世民开创的“贞观之治”再现了“开皇之治”的盛世,不过这是八年之后的事了。
国剧中有贺廷玉的登场。木兰回乡后,贺廷玉遵奉朝廷命令去登门拜访木兰,当时,他看到身穿女装的木兰,方才知道本兰是个女儿身,自然会很讶异地说道:“二人长期一起在战场生活,竟然都察觉不到本兰是女的!”也由此可知,大家会无条件接受这个离谱故事,是因为大家都深深爱着这位女英雄。至于,对于始终不信的人来说,也许他与故事的世界无缘罢。外敌是突厥,结局是大团圆,这一点在所有作品中都是一致的,只是时代不固定,故事情节也有所差别,有的多了一个叫本棣的幼弟,有的加了在战场上,临时又变国女儿身去视察敌情的剧情;有的加上了见到飞雁乱了飞行行列,而察觉到敌人前来袭击等等,添加了种种插曲。
现在,我们将话题转移到本文不断提及的《隋唐演义》。最初我就是计划将这部古典作品作为基础来写入《凤翔万里》的。“隋唐演义”是清朝一位笔名为“褚人获”的人所著的历史小说,他本人曾说过:“隋唐演义是罗贯中所作。”不过,这一点并不可靠。这本书是描写从公元五八九年文帝统一天下,到七六二年唐玄宗皇帝之死,从隋朝写到唐朝的时代,炀帝、太宗、武则天、杨贵妃、安禄山等历史上的人物从中相继登场。整部著作就类似《三国演义》这样的风格,前半部有众多的英雄豪杰登场亮相,彼此结拜为兄弟,令人想起《水浒传》。此外,无休止地描写炀帝和玄宗挥金如土的豪游和逸乐,这些内容就颇没深度,反而给人一种类似《金瓶梅》的印象。这作者还真的蛮神的,一部作品有好几部巨作的风格在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