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leawolf启发
leawolf (执中以宁), Re: 聊斋两篇:野狗与笑之以鼻:
通脱我的理解是参透生死;外儒内道这个我倒不记得了,等回头翻出来看下,他对陶哲
学高度记得,极其推崇。陶侃那个, 我手头刚好有中华书局出的陶渊明传,关于曾祖
孙关系有这些:宋书本传里有,想必沈约有根据,陶自己写过孟嘉传,孟嘉是他外祖父
,陶母是孟第四女,孟嘉自己又娶陶侃女儿,陶"赠长沙公"里有"同出大司马"之语
,长沙公陶延寿为陶侃五世孙,这又是旁证。所以应该蛮可信的。索性贴一下以前乱写
的一篇,关于托体同山阿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嶣峣。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馀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一直觉得将生死说得通透的无过于陶渊明这一句,“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魏晋
时期庄老思想占主导地位,生命的话题在那个纷乱的年代,更是诗歌文赋的永恒命题。
早一些汉代的流行挽歌薤露唱道,薤上露,何易唏。露唏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
。人的一生果然如草叶上的露珠一般短暂,瞬息即逝。古诗十九首,则感叹生命的短暂
,故需及时行乐: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而在庄子看来,”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这是庄
子的超脱,超脱于生死,是“自不变者而观之”。王羲之也说死生亦大矣,却与庄子不
同,死固不同于生:“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所以作为生命的个体: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这是从变者而观之,故死生
有异。庄子以为生死是自然之理,进而否定生死的异同,有此而引申到生命的虚无,虽
然庄子也许并非此意。庄子也否定了所谓生之欢乐:
天下有至乐无有哉?有可以活身者无有哉?今奚为奚据?奚避奚处?奚就奚去?奚乐奚
恶?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者,贫贱
夭恶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
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其为形也亦愚哉!夫富者,苦身疾作,多积财而不得尽用,其
为形也亦外矣!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其为形也亦疏矣!人之生也,与忧俱生
。寿者惛惛,久忧不死,何之苦也!其为形也亦远矣!
以为忧愁是永恒的,而欢乐是短暂与虚无的,人世追求欢乐,却往往自寻烦恼。所谓至
乐无乐。
陶渊明的生死观与庄子和而不同。庄子说的是超脱生死的理想状态,陶渊明的诗文,是
性情中人面对生死,一方面是理性的通达,一方面是感性的纠结。他也以为生死自然,
却在乐生的同时,努力让自己知死。庄子讲了个鼓盆而歌的故事,陶渊明虽然也赞同庄
子说的“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生死如春秋代替,面对死却仍旧不能不为之感
怀,他的祭程氏妹文,“感惟悲号,兴言泣血”。他自己虽然生活艰困,却仍旧甚有兴
味:含欢谷汲,行歌负薪,翳翳柴门,事我宵晨,春秋代谢,有务中园,载耘载籽,乃
育乃繁。更加欣赏生之乐事:少来好书,偶爱闲情,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
荫,时鸟变声,亦复欢尔有喜。尝言五六月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这番话语,正是诗中所写;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不乐复何如? 他肯定生之乐,也坦然面对死。爱生而眷恋于生,与知死而不惧死,正是
相辅相成。陶渊明的时代,更后有范缜的神灭论那样颇惊世骇俗的言论:神即形也,形
即神也,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陶渊明对所谓的形,神也很有兴趣,他的形神三首
里面也有类似的说法:
与君虽异物,生而相依附。
以及: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看来他也认为形尽之时,即是神尽之时。他写挽歌辞,想象自己的死亡,在托体于山
阿中,得到平静。而想象中“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的场面,“向来相送人,各自
还其家。亲戚或馀悲,他人亦已歌”的情景,似乎也出自他对于生的浓厚兴味。他的自
祭文开篇说:陶子将辞逆旅之馆,永归于本宅。到了应尽便须尽之时。这正是庄子所谓
: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
所谓善生善死者也。
渊明超脱旷达,但却非太上忘情之人,南史里训子书说:吾年过五十,而穷苦荼毒。性
刚才拙,与物多忤。黾勉辞事,使汝幼而饥寒耳。。。。汝辈幼小,家贫无役,柴水之
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
他自己因为不愿以心为形役,而放弃仕途,也因此放弃仕宦人家的优越处,偶然甚至有
衣食不继之时,乞食诗: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这种乞
食的困窘,虽然并没有改变他归田园的心意,但是他的儿子们不免幼而饥寒,长而无靠
,混同芸芸众生辛苦谋生。作为父亲他未免心中愧疚。死去何所道?这也可能是他念念
在心的一桩事情吧。与子书与自祭文写作时间应该差不多,两篇一起读,正可以看到一
位旷达通脱,而又情真意切的五柳先生。五柳先生托体的青山也许已经化为桑田,他的
诗辞文赋里流动着的情感,他的”神“却流传千载。形神常相依,生死终须别。形虽有
尽时,神魂无断绝。
----------------------------------------------
“托体同山阿”这番经你强调,令我感到和“性本爱丘山”的照应很微妙:能通达于托
体同山阿,或许来自“性本爱丘山”。
这里两点令我敬佩,一是“爱”,辟地、辟人、辟世这类destructive的态度一般风骚
狂狷之士容易同情;难的还是在于constructive的“爱”,破易立难,寻得一处安心吾
乡是件何其微妙的事情;其次“本性”,关于本性,先儒所谓如好好色,如恶恶臭,首
当其冲的一再强调,或许在于它是一个人安身立命所能仰赖最首要和最坚固部分(如果
不是不幸的唯一部分的话)。[*]
综合起来解释了我的困扰:大约正是“性本爱丘山”成就陶为一个任情强者,又有所发
展庄、老。对照陶这样的强人,我止于“少无适俗韵”,而本性缺乏丘山之爱。这大约
也能解释我对“汲汲若丧家犬”的同情、共鸣,解释了何以我虽然自诩“性刚才拙,与
物多忤”,却对陶的通脱不能亲近,解释了何以我对庄、老的欣赏中止于形而上,而反
受孔子吸引。
ps,原文是否形神三首改成形神影三首?三首诗是分别从形、神、影立场写的,当初我
特别喜欢影那首,因为这个“三元”和通常(中外皆是)的形神(物质、精神)二元不
同。不过我不大了解这个三元论的背景,是否陶独创或别家有什么讲法。
上一瓢全部结束,再灌一段李渔的“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李渔《余霁岩使君像赞》小序中说:“儿时读《晋书》,至‘手挥五弦,目送飞鸿’二语,
心窃疑之。疑其手在此而目在彼,心有二用,视听皆不专也。及读欧阳永叔《醉翁亭记》
,始大悟,知其挥弦之意之不在弦,犹醉翁之意之不在酒耳。既不在弦,则并其目送飞鸿
,亦是偶然之事。我目在彼,而飞鸿过之,是飞鸿就目,非目之有意觅飞鸿也,。。。'
嵇康“目送归鸿”常被引用,我其实不以为然,唯一感兴趣的,也正是被李渔点到的“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李渔所谓“目送飞鸿,偶然之事;飞鸿就目,非目有意觅飞鸿
”曾令我大赞“一语道破”,道破了“身若不系之舟”这种古典理想。然而结合贵作拿
来比较陶渊明的话,似乎李还是弱些,脱不出打秋风才子的聪明轻浮话,缺乏“和而不
同”的发展--没有陶子那番日日躬耕、饥寒乞食之下的深入体会吧。
最后再乱讲下我对这两句从前的想法。
“目送归鸿”我关注的是归鸿到底归向何处。更确切说,归鸿是向我立处“归来”--
我已得道;还是归鸿正离我而去--我还在迷途呢?我希望是离我而去,原因有二:(
1)我没有丘山之爱,其实乐做丧家犬,汲汲于中道。当然这也可能是打肿脸自慰,其
实是呆头鹅自己总找不到出路只能痛并快乐;(2)我一面以善鸣不飞的白鹅自居,对
做鸿鹄没有兴趣,一面却又看不得鸿鹄们在人间迷途里堕网折翅,希望它们快点归去吧
,甚至可以说希望它们不要再回来纷扰中了,所谓“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
“手挥五弦”比较简单,类似无可无不可,翘角北窗下,又或者自斟自酌那样的任情心
态吧。
[*]本性(本心,etc)的强大,在审美上也有投射:比如李渔总结妇人之美说最要
紧是“白”,因为白是“素”质。哈哈,有些个人恶趣了,不过我觉得和正心,后儒探
讨挖掘的本心还有点呼应。
通脱我的理解是参透生死;外儒内道这个我倒不记得了,等回头翻出来看下,他对陶哲
学高度记得,极其推崇。陶侃那个, 我手头刚好有中华书局出的陶渊明传,关于曾祖
孙关系有这些:宋书本传里有,想必沈约有根据,陶自己写过孟嘉传,孟嘉是他外祖父
,陶母是孟第四女,孟嘉自己又娶陶侃女儿,陶"赠长沙公"里有"同出大司马"之语
,长沙公陶延寿为陶侃五世孙,这又是旁证。所以应该蛮可信的。索性贴一下以前乱写
的一篇,关于托体同山阿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嶣峣。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馀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一直觉得将生死说得通透的无过于陶渊明这一句,“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魏晋
时期庄老思想占主导地位,生命的话题在那个纷乱的年代,更是诗歌文赋的永恒命题。
早一些汉代的流行挽歌薤露唱道,薤上露,何易唏。露唏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
。人的一生果然如草叶上的露珠一般短暂,瞬息即逝。古诗十九首,则感叹生命的短暂
,故需及时行乐: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而在庄子看来,”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这是庄
子的超脱,超脱于生死,是“自不变者而观之”。王羲之也说死生亦大矣,却与庄子不
同,死固不同于生:“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所以作为生命的个体: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这是从变者而观之,故死生
有异。庄子以为生死是自然之理,进而否定生死的异同,有此而引申到生命的虚无,虽
然庄子也许并非此意。庄子也否定了所谓生之欢乐:
天下有至乐无有哉?有可以活身者无有哉?今奚为奚据?奚避奚处?奚就奚去?奚乐奚
恶?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者,贫贱
夭恶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
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其为形也亦愚哉!夫富者,苦身疾作,多积财而不得尽用,其
为形也亦外矣!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其为形也亦疏矣!人之生也,与忧俱生
。寿者惛惛,久忧不死,何之苦也!其为形也亦远矣!
以为忧愁是永恒的,而欢乐是短暂与虚无的,人世追求欢乐,却往往自寻烦恼。所谓至
乐无乐。
陶渊明的生死观与庄子和而不同。庄子说的是超脱生死的理想状态,陶渊明的诗文,是
性情中人面对生死,一方面是理性的通达,一方面是感性的纠结。他也以为生死自然,
却在乐生的同时,努力让自己知死。庄子讲了个鼓盆而歌的故事,陶渊明虽然也赞同庄
子说的“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生死如春秋代替,面对死却仍旧不能不为之感
怀,他的祭程氏妹文,“感惟悲号,兴言泣血”。他自己虽然生活艰困,却仍旧甚有兴
味:含欢谷汲,行歌负薪,翳翳柴门,事我宵晨,春秋代谢,有务中园,载耘载籽,乃
育乃繁。更加欣赏生之乐事:少来好书,偶爱闲情,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
荫,时鸟变声,亦复欢尔有喜。尝言五六月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这番话语,正是诗中所写;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不乐复何如? 他肯定生之乐,也坦然面对死。爱生而眷恋于生,与知死而不惧死,正是
相辅相成。陶渊明的时代,更后有范缜的神灭论那样颇惊世骇俗的言论:神即形也,形
即神也,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陶渊明对所谓的形,神也很有兴趣,他的形神三首
里面也有类似的说法:
与君虽异物,生而相依附。
以及: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看来他也认为形尽之时,即是神尽之时。他写挽歌辞,想象自己的死亡,在托体于山
阿中,得到平静。而想象中“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的场面,“向来相送人,各自
还其家。亲戚或馀悲,他人亦已歌”的情景,似乎也出自他对于生的浓厚兴味。他的自
祭文开篇说:陶子将辞逆旅之馆,永归于本宅。到了应尽便须尽之时。这正是庄子所谓
: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
所谓善生善死者也。
渊明超脱旷达,但却非太上忘情之人,南史里训子书说:吾年过五十,而穷苦荼毒。性
刚才拙,与物多忤。黾勉辞事,使汝幼而饥寒耳。。。。汝辈幼小,家贫无役,柴水之
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
他自己因为不愿以心为形役,而放弃仕途,也因此放弃仕宦人家的优越处,偶然甚至有
衣食不继之时,乞食诗: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这种乞
食的困窘,虽然并没有改变他归田园的心意,但是他的儿子们不免幼而饥寒,长而无靠
,混同芸芸众生辛苦谋生。作为父亲他未免心中愧疚。死去何所道?这也可能是他念念
在心的一桩事情吧。与子书与自祭文写作时间应该差不多,两篇一起读,正可以看到一
位旷达通脱,而又情真意切的五柳先生。五柳先生托体的青山也许已经化为桑田,他的
诗辞文赋里流动着的情感,他的”神“却流传千载。形神常相依,生死终须别。形虽有
尽时,神魂无断绝。
----------------------------------------------
“托体同山阿”这番经你强调,令我感到和“性本爱丘山”的照应很微妙:能通达于托
体同山阿,或许来自“性本爱丘山”。
这里两点令我敬佩,一是“爱”,辟地、辟人、辟世这类destructive的态度一般风骚
狂狷之士容易同情;难的还是在于constructive的“爱”,破易立难,寻得一处安心吾
乡是件何其微妙的事情;其次“本性”,关于本性,先儒所谓如好好色,如恶恶臭,首
当其冲的一再强调,或许在于它是一个人安身立命所能仰赖最首要和最坚固部分(如果
不是不幸的唯一部分的话)。[*]
综合起来解释了我的困扰:大约正是“性本爱丘山”成就陶为一个任情强者,又有所发
展庄、老。对照陶这样的强人,我止于“少无适俗韵”,而本性缺乏丘山之爱。这大约
也能解释我对“汲汲若丧家犬”的同情、共鸣,解释了何以我虽然自诩“性刚才拙,与
物多忤”,却对陶的通脱不能亲近,解释了何以我对庄、老的欣赏中止于形而上,而反
受孔子吸引。
ps,原文是否形神三首改成形神影三首?三首诗是分别从形、神、影立场写的,当初我
特别喜欢影那首,因为这个“三元”和通常(中外皆是)的形神(物质、精神)二元不
同。不过我不大了解这个三元论的背景,是否陶独创或别家有什么讲法。
上一瓢全部结束,再灌一段李渔的“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李渔《余霁岩使君像赞》小序中说:“儿时读《晋书》,至‘手挥五弦,目送飞鸿’二语,
心窃疑之。疑其手在此而目在彼,心有二用,视听皆不专也。及读欧阳永叔《醉翁亭记》
,始大悟,知其挥弦之意之不在弦,犹醉翁之意之不在酒耳。既不在弦,则并其目送飞鸿
,亦是偶然之事。我目在彼,而飞鸿过之,是飞鸿就目,非目之有意觅飞鸿也,。。。'
嵇康“目送归鸿”常被引用,我其实不以为然,唯一感兴趣的,也正是被李渔点到的“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李渔所谓“目送飞鸿,偶然之事;飞鸿就目,非目有意觅飞鸿
”曾令我大赞“一语道破”,道破了“身若不系之舟”这种古典理想。然而结合贵作拿
来比较陶渊明的话,似乎李还是弱些,脱不出打秋风才子的聪明轻浮话,缺乏“和而不
同”的发展--没有陶子那番日日躬耕、饥寒乞食之下的深入体会吧。
最后再乱讲下我对这两句从前的想法。
“目送归鸿”我关注的是归鸿到底归向何处。更确切说,归鸿是向我立处“归来”--
我已得道;还是归鸿正离我而去--我还在迷途呢?我希望是离我而去,原因有二:(
1)我没有丘山之爱,其实乐做丧家犬,汲汲于中道。当然这也可能是打肿脸自慰,其
实是呆头鹅自己总找不到出路只能痛并快乐;(2)我一面以善鸣不飞的白鹅自居,对
做鸿鹄没有兴趣,一面却又看不得鸿鹄们在人间迷途里堕网折翅,希望它们快点归去吧
,甚至可以说希望它们不要再回来纷扰中了,所谓“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
“手挥五弦”比较简单,类似无可无不可,翘角北窗下,又或者自斟自酌那样的任情心
态吧。
[*]本性(本心,etc)的强大,在审美上也有投射:比如李渔总结妇人之美说最要
紧是“白”,因为白是“素”质。哈哈,有些个人恶趣了,不过我觉得和正心,后儒探
讨挖掘的本心还有点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