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屏》笔记
虽然并不喜欢记笔记,但是读此书,却是忍之不住,提笔狂记,很有一种偷师的快感!!!
(作者说他看中国绘画的角度是从“媒材”和“再现”,我更倾向于从字里行间寻找空间角度相关的字眼)
(一)绪论
•这本书的目的在于探讨什么是中国绘画?
绘画即是“图像的载体”
图像-事物-原境
•中国传统研究绘画的方法不外乎两个:
1)从内而外的解读风格图像
2)从外而内的解读社会意指
•屏风作为一种特殊的物体,具有三重含义:实物,媒介,图像。是一种三维空间的载体。
而屏风更重要的特点是一种空间的划分作用,不论是在“实际的使用”还是在“绘画的象征”上。
这种实用和象征的分割,二者兼具的性质,似乎找不到其他的类似物。
屏风将抽象的空间限定成了具体的地点,具有一种界定性,可控性。
•平面上→划分空间,限定空间。
立面上→框住前面的人,突出中心性。
天子与屏风的关系→二者的正面性→自己所不能见,他者所共见。
对于清代宫廷画像中的屏风,有着“纹样”和“边框”的矛盾。
纹样的目的在于消除内外的隔绝,起的是联系作用,
边框是为了隔绝内外的内容,起的是分割作用。
二者的矛盾中,突出的是——屏风限定的并非内部的纹样内容,而是前面或站或立的人。
这个屏风与前面的人,是一个统一体。
这个统一体的存在,当座前者回顾屏风的时候,这种关系就破灭了,屏风变为纯艺术品。
•《雕台望云图》——“他身后的屏风为他“挡住”了所有从外部射来的未经允许的视线,从而提供了私密性和安全感,保证了他仍是面前景象的惟一欣赏着。由此,这架屏风确立了一个只为他的视觉所独享的场所。”
•“绘画平面的观念”——画布上有个面,其上内容或突或进。例如孙权看苍蝇无以为真的例子。
•中国的绘画空间,并无西方的平行,线性等空间手法,也非透视法,
而是依靠“物件”对于空间的划分,连接和延伸。(重视经营画面,而非描摹)
•屏风作为重要构造空间的符号——构造画面>真实重现
屏风在绘画中有两种比喻:
1)借喻——相邻性,顺序性——准建筑形式,构造绘画空间(同一层级上的)
2)隐喻——相似性,替换性——表面装饰,营造画中画(不同层级的)
重屏在画中——在借喻性的空间中创造出隐喻性的空间。
•重屏有三重:
第一重——屏风作为划分建筑空间——实体家具
第二重——屏风用来绘制图画——二维空间
第三重——构造画面空间,提供视觉隐喻——所绘图像
(二)《韩熙载夜宴图》
•要解读此图,则先要跳出“文本之圈”,回归顾闳中所构架的视觉旅程。
文本加入后——丰富的故事背景——使观者注重的是背后的故事而非具体文本。
从画面左向右:
逐渐由拘谨到轻松,家具渐次减少,人物渐次亲密、暧昧,欣喜越多。
•《韩》图引出了中国绘画透视:
汉代的石刻是一种平面的剪影性质的人物,无深度感空间,
中国的绘画空间:
1)朱鲔祠堂壁画——屏幕标出一个观看单元——人无空间,屏风修正
2)乐浪漆箧——屏风隔开两个观看单元——强烈倾斜,基线不一致
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来中国绘画在汉代有两种可能的发展方向,
一种是通过屏风的修正,创造出更加科学的透视空间;
另一种则是,这种不一致性被规范,合法化。
事实证明,更多是沿着后者发展的。
《韩熙载夜宴图》中的构图,将二者合一,运用屏风,既修正透视,又分割两个单元。
•《韩熙载夜宴图》中引出的关于“手卷”的阅读方式在今天的缺失,
手卷的特征——1横构图 2高长差别明显 3“卷”的形式 4逐渐展开
手卷作为“私人媒材”而非多人阅读,不同于今天的博物馆展示形式。
•手卷的发展:
《女史箴图》5世纪————《降魔变》8.9世纪————《夜宴图》10世纪
以文字间隔,文图无关——以树分隔,树图关系不大——以屏风隔,屏风参与构图
文字分割无联系————树左右人总转身提示————屏风两边有互动关系
•韩熙载夜宴图中的“窥探”
观者的权利与欲望——画中人不会视线转移到画面外,而是沉浸在自己的表演中——演者必须与观者保持距离——屏风的作用正是要确定这种距离
“女人作为形象,男人作为观看的承担者”——劳拉•穆尔维(著名公式)
(三)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
•比较周文矩的《宫乐图》和顾闳中的《夜宴图》描写的同样都是韩熙载宴会场景,然而二者的绘画布局方式却很不一样。(二者或者有镜像的趋势)
《宫乐图》的展开方式,从右到左,韩熙载与观者方向相对,直到后部才出现主角,前面是演奏宫乐的表演者,中间位步道,观者属于从属关系,有一种“拜见”的模式。
《夜宴图》的展开方式,从右到左,韩熙载与观者方向相同,一开始主角就出现且眼光由右到左边,似乎带领着观者观看,观者借韩熙载的眼光看,一种“窥探”的模式。
•《重屏会棋图》的目的是——制造视觉幻象——采用相同的透视,产生错视——诱使观者将屏幕的画当现实。
三重屏风:山水画屏风——休憩图屏风——会棋图屏风
三者皆是幻觉,当观者注意到一二层屏风的画框之时,恍然大悟其非真,然而却置于更大的一个幻觉之中。
•“侍女屏风”
屏风最早之前坐着必然是男子,背后是描绘性的劝导性图画(虽然描绘的是女子故事)。
屏风开始作为镜子,劝诫作用——对男性的劝导,而非女性的导引。
由儒家教谕的故事——变成女性视觉的欣赏
•公元500年前后,中国绘画空间突然改变了——出尽视觉感知和绘画再现的新模式。
对比《梁高行画像砖》(东汉)和《石棺屏风》(北魏)
画像砖——剪影式人物,空白背景,榜题说明—文字性内容+图画教育—多个焦点
石棺屏风——女主角中心,环绕植物,比例协调—无文字,创造吸引人的画面—确定焦点。
•女性图像的发展:
政治伦理→男性欲望→女性完全审美化→《洛神赋图》(第一人称角度变为第三人称角度)→由虚的神变为至真的人→《唐代仕女图》(女性于花丛中,伪装无视观者)→男性观者消失→外部观者直接面对女性→女性审美化,欲念化,亲密性。
•“幻”与“真”→错视来混淆→某种媒介→A屏风(框架)B女性图像
魅惑,图像幻化为真→或为福,或为祸→两难→观者极脆弱,受控于画/画家→解决办法是?——将图画限制于框内,重归于画→有屏之框,隔开内外
•“透明屏风”
•《重屏会棋图》中男主角控制性,屏内象征着私生活,屏外象征着会友生活。
•对比《韩熙载夜宴图》与《重屏会棋图》
《韩》——屏风垂直画面,分隔作用,观者与场景分离,看与所看分离感——窥探癖
《重》——屏风平行画面,牺牲实物感,更像窗户,观者参与场景,摒弃了画与人的鸿沟(目光碰撞)——物恋癖
二者是表现同样的空间,但是用不同的表现方式。
(窥探癖与物恋癖是否对应着建筑中的——剖切秘密section & secret与透明性)
•五代以后,尤其宋代以后——文人意识开始主宰——重屏中的内外空间并置的关系改变——士大夫的内心改变了——向往山水之间——加入园林空间——园林空间是除了待客和休憩之外的画中的第三种空间
由《重屏会棋图》(外部待客内部休憩)→《消夏图》(外部园林休憩,内部童子侍书)
→二元论的两种生活颠倒了
(四)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
•“列在左右,近君头足,不逢仁人,用为朽木”——淮南王刘安
拥有者与屏风的关系——由“教导者”变成了“反射者”。
内心世界→超越世俗的山水
道家发展——魏晋玄谈——虚无主义
劝谏图(男/女)→仕女图(男子退出)→山水画(人物退出)
•《游春图》与《江帆楼阁图》应为同一摹本,左部的构图相似。
王维的《辋川图》,开始有画匠像文人发展。
跳脱本土的真实景色→想象中的永恒山水。
•侍女屏风与山水屏风为两条并行的主线,于南唐宫廷最盛。
《勘书图》(王齐翰)——文人画,山水为中心,人物偏居一侧——山水屏风主体居中
宋代后,山水屏风为中心的构图变为——以山水为背景——文人画转向为“泛文雅”——象征性,沦为母题“道具”。
•宋代,山水屏风与自然山水结合——屏风移到室外——画中屏风中的山水与外部山水一种互动关系——屏风画中山水为外部山水的再现与升华。
•自然山水—屏风山水—文人雅士:三者关系互为映射。
•山水屏风变为背景式的道具,跟前面内容并无直接的联系,成为一种固定语汇,集中体现在四类绘画——文学教导图解,女性儿童图像,宗教画,古画摹本。
•为何摹本不改变人物和布局而改变山水屏风——因为其为画中之画,具有独立性
•当绘画中的山水沦为固定道具,何时出现有个性的屏风呢?——《倪瓒像》——倪瓒的友人所绘,一体两面,屏风中的山水画是倪瓒的风格,跟他形成对应的联系。
•倪瓒——一生坚持单一母题,单一风格,单一构图——前景寒林萧树空亭,中景平坦水域,原境延绵远山——“平淡”——拒绝观赏者参与,强调自我清高傲世——绘画品格至高,备受明清推崇。
•《勘书图》——固定范式,文人在前,山水屏在后
《倪瓒像》——文人与屏风内容固定的特定关系,“徽识性肖像”
•山水屏风成为一种绘画的套格——同样的书法屏风也是一种套格——大众化——唯一免于大众文化挪用的就是“素屏”——画中空白屏,无人无物——缺席的主人,邀请观者进入。
•《惠麓小隐图》——画面主体的草堂淡笔草草,而周围树木笔触虬曲扭转,类似于梵高的律动感情。
空空的草堂,素屏无人+狂放不安的山水=空寂的核心
•素屏——14世纪重要母题,明初延续,文徵明固定传统。
•文徵明——最具代表的理想文人艺术家,儒家典范;人品,事业都无可挑剔。
文徵明的素屏为始终标准的布景——画面的视觉中心
•《古树双榭图》——简单线条,比例不称,人偶般空荡——纪念碑性质
清代初年,素屏亦通俗化了
•明代绘画的两种模式——A设色丰富,惊喜描摹B文人的水墨,勾勒写意
•尤求是个例子——他是个画匠而非文人,做不了诗,故而他的《汉宫春晓图》是个尴尬,将两种模式混合,却又不伦不类。
•唐寅是另一个例子——文人与画匠之间的颠覆——狂士,在不同身份下转变。
唐寅的屏风亦氛围两类——A装饰着色山水(浪漫叙事图解)B空屏无物(坚贞文人写照)
•《古树双榭图》——非个性化,偶人化,泛指——普遍文人价值,偶像化——屏为中心
《西洲话旧图》——特定任务,会友,特指——特定的个人体验,镜子——人为中心
(五)皇帝的抉择
•满族入关,对汉人占领,首先是文化上的占有——占有欲
•《十二美人屏风》雍正时期—深柳读书堂—十二屏风&十二园咏——“女性空间”美人。
•女性环境——两种美人画:
A宫廷美人——隔绝 B美妓美妾——情色
宫廷美人vs 宫廷肖像
•满族承袭了汉文化大量因素,除开三样——姓氏,发式,服装
正因法令上的禁止汉人女子装束,故而美人画却成了私下兴趣,成了对异族女性的幻象
——将汉文化广义地认同为女性空间。
•南方景色——女性景色
•清宫美人不同于前代——广泛使用线法(透视)——神话虚构性
•汉人美人图——体现的是皇帝的占有欲,征服幻想
•《平安春信图》——身着汉服,传递权利占有——矛盾的象征意义,合法占有汉传统
•《高士图》——双重形象——源自重屏,却又不同,重点颠倒,画像为中心
《是一是二图》——表达两个自己,一儒一墨
(六)元绘画
•什么是中国绘画?
——两个视角——A图像承载物(绘画媒材)B画出的图像(绘画再现)——“元绘画”
A角度——一幅画即是某个具体事物,物质性,手卷,立轴,册页
B角度——将画置于不同原境,再现,物质性的否定——以上面的视角符号取代画本身——超越自身,联系其他。
•“图像载体”(画中画):——建构“图画语境”“传移模写”
A文人雅集——《十八学士图》——关注各类绘画媒材——关注实物的绘画(形式)
B屏风改写——《消夏图》——不设载体,涉及图像本身,对已有再现的再现——关注图像的绘画(内容)
•元绘画——既作为图像载体(“媒材”)又作为绘画图像(“再现”)——双重性
元绘画特别少,只有《重屏会棋图》
反思性——
A互相参照——《重》与《韩》图像一样,载体不同
B自我参照——屏风内容与屏风边框的矛盾,错视和限定
•闵齐伋刊本插图——《西厢记》——“关于绘画的绘画”——“元绘画”
(作者说他看中国绘画的角度是从“媒材”和“再现”,我更倾向于从字里行间寻找空间角度相关的字眼)
(一)绪论
•这本书的目的在于探讨什么是中国绘画?
绘画即是“图像的载体”
图像-事物-原境
•中国传统研究绘画的方法不外乎两个:
1)从内而外的解读风格图像
2)从外而内的解读社会意指
•屏风作为一种特殊的物体,具有三重含义:实物,媒介,图像。是一种三维空间的载体。
而屏风更重要的特点是一种空间的划分作用,不论是在“实际的使用”还是在“绘画的象征”上。
这种实用和象征的分割,二者兼具的性质,似乎找不到其他的类似物。
屏风将抽象的空间限定成了具体的地点,具有一种界定性,可控性。
![]() |
•平面上→划分空间,限定空间。
立面上→框住前面的人,突出中心性。
天子与屏风的关系→二者的正面性→自己所不能见,他者所共见。
对于清代宫廷画像中的屏风,有着“纹样”和“边框”的矛盾。
纹样的目的在于消除内外的隔绝,起的是联系作用,
边框是为了隔绝内外的内容,起的是分割作用。
二者的矛盾中,突出的是——屏风限定的并非内部的纹样内容,而是前面或站或立的人。
这个屏风与前面的人,是一个统一体。
这个统一体的存在,当座前者回顾屏风的时候,这种关系就破灭了,屏风变为纯艺术品。
![]() |
![]() |
•《雕台望云图》——“他身后的屏风为他“挡住”了所有从外部射来的未经允许的视线,从而提供了私密性和安全感,保证了他仍是面前景象的惟一欣赏着。由此,这架屏风确立了一个只为他的视觉所独享的场所。”
•“绘画平面的观念”——画布上有个面,其上内容或突或进。例如孙权看苍蝇无以为真的例子。
•中国的绘画空间,并无西方的平行,线性等空间手法,也非透视法,
而是依靠“物件”对于空间的划分,连接和延伸。(重视经营画面,而非描摹)
•屏风作为重要构造空间的符号——构造画面>真实重现
屏风在绘画中有两种比喻:
1)借喻——相邻性,顺序性——准建筑形式,构造绘画空间(同一层级上的)
2)隐喻——相似性,替换性——表面装饰,营造画中画(不同层级的)
重屏在画中——在借喻性的空间中创造出隐喻性的空间。
•重屏有三重:
第一重——屏风作为划分建筑空间——实体家具
第二重——屏风用来绘制图画——二维空间
第三重——构造画面空间,提供视觉隐喻——所绘图像
(二)《韩熙载夜宴图》
![]() |
![]() |
![]() |
![]() |
![]() |
•要解读此图,则先要跳出“文本之圈”,回归顾闳中所构架的视觉旅程。
文本加入后——丰富的故事背景——使观者注重的是背后的故事而非具体文本。
从画面左向右:
逐渐由拘谨到轻松,家具渐次减少,人物渐次亲密、暧昧,欣喜越多。
•《韩》图引出了中国绘画透视:
汉代的石刻是一种平面的剪影性质的人物,无深度感空间,
![]() |
![]() |
中国的绘画空间:
1)朱鲔祠堂壁画——屏幕标出一个观看单元——人无空间,屏风修正
2)乐浪漆箧——屏风隔开两个观看单元——强烈倾斜,基线不一致
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来中国绘画在汉代有两种可能的发展方向,
一种是通过屏风的修正,创造出更加科学的透视空间;
另一种则是,这种不一致性被规范,合法化。
事实证明,更多是沿着后者发展的。
《韩熙载夜宴图》中的构图,将二者合一,运用屏风,既修正透视,又分割两个单元。
•《韩熙载夜宴图》中引出的关于“手卷”的阅读方式在今天的缺失,
手卷的特征——1横构图 2高长差别明显 3“卷”的形式 4逐渐展开
手卷作为“私人媒材”而非多人阅读,不同于今天的博物馆展示形式。
![]() |
![]() |
![]() |
•手卷的发展:
《女史箴图》5世纪————《降魔变》8.9世纪————《夜宴图》10世纪
以文字间隔,文图无关——以树分隔,树图关系不大——以屏风隔,屏风参与构图
文字分割无联系————树左右人总转身提示————屏风两边有互动关系
•韩熙载夜宴图中的“窥探”
观者的权利与欲望——画中人不会视线转移到画面外,而是沉浸在自己的表演中——演者必须与观者保持距离——屏风的作用正是要确定这种距离
“女人作为形象,男人作为观看的承担者”——劳拉•穆尔维(著名公式)
(三)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
![]() |
![]() |
•比较周文矩的《宫乐图》和顾闳中的《夜宴图》描写的同样都是韩熙载宴会场景,然而二者的绘画布局方式却很不一样。(二者或者有镜像的趋势)
《宫乐图》的展开方式,从右到左,韩熙载与观者方向相对,直到后部才出现主角,前面是演奏宫乐的表演者,中间位步道,观者属于从属关系,有一种“拜见”的模式。
《夜宴图》的展开方式,从右到左,韩熙载与观者方向相同,一开始主角就出现且眼光由右到左边,似乎带领着观者观看,观者借韩熙载的眼光看,一种“窥探”的模式。
![]() |
•《重屏会棋图》的目的是——制造视觉幻象——采用相同的透视,产生错视——诱使观者将屏幕的画当现实。
三重屏风:山水画屏风——休憩图屏风——会棋图屏风
三者皆是幻觉,当观者注意到一二层屏风的画框之时,恍然大悟其非真,然而却置于更大的一个幻觉之中。
![]() |
•“侍女屏风”
屏风最早之前坐着必然是男子,背后是描绘性的劝导性图画(虽然描绘的是女子故事)。
屏风开始作为镜子,劝诫作用——对男性的劝导,而非女性的导引。
由儒家教谕的故事——变成女性视觉的欣赏
•公元500年前后,中国绘画空间突然改变了——出尽视觉感知和绘画再现的新模式。
对比《梁高行画像砖》(东汉)和《石棺屏风》(北魏)
画像砖——剪影式人物,空白背景,榜题说明—文字性内容+图画教育—多个焦点
石棺屏风——女主角中心,环绕植物,比例协调—无文字,创造吸引人的画面—确定焦点。
![]() |
![]() |
•女性图像的发展:
政治伦理→男性欲望→女性完全审美化→《洛神赋图》(第一人称角度变为第三人称角度)→由虚的神变为至真的人→《唐代仕女图》(女性于花丛中,伪装无视观者)→男性观者消失→外部观者直接面对女性→女性审美化,欲念化,亲密性。
•“幻”与“真”→错视来混淆→某种媒介→A屏风(框架)B女性图像
魅惑,图像幻化为真→或为福,或为祸→两难→观者极脆弱,受控于画/画家→解决办法是?——将图画限制于框内,重归于画→有屏之框,隔开内外
•“透明屏风”
•《重屏会棋图》中男主角控制性,屏内象征着私生活,屏外象征着会友生活。
![]() |
![]() |
![]() |
•对比《韩熙载夜宴图》与《重屏会棋图》
《韩》——屏风垂直画面,分隔作用,观者与场景分离,看与所看分离感——窥探癖
《重》——屏风平行画面,牺牲实物感,更像窗户,观者参与场景,摒弃了画与人的鸿沟(目光碰撞)——物恋癖
二者是表现同样的空间,但是用不同的表现方式。
(窥探癖与物恋癖是否对应着建筑中的——剖切秘密section & secret与透明性)
•五代以后,尤其宋代以后——文人意识开始主宰——重屏中的内外空间并置的关系改变——士大夫的内心改变了——向往山水之间——加入园林空间——园林空间是除了待客和休憩之外的画中的第三种空间
由《重屏会棋图》(外部待客内部休憩)→《消夏图》(外部园林休憩,内部童子侍书)
→二元论的两种生活颠倒了
(四)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
•“列在左右,近君头足,不逢仁人,用为朽木”——淮南王刘安
拥有者与屏风的关系——由“教导者”变成了“反射者”。
内心世界→超越世俗的山水
道家发展——魏晋玄谈——虚无主义
劝谏图(男/女)→仕女图(男子退出)→山水画(人物退出)
![]() |
![]() |
•《游春图》与《江帆楼阁图》应为同一摹本,左部的构图相似。
王维的《辋川图》,开始有画匠像文人发展。
跳脱本土的真实景色→想象中的永恒山水。
•侍女屏风与山水屏风为两条并行的主线,于南唐宫廷最盛。
![]() |
《勘书图》(王齐翰)——文人画,山水为中心,人物偏居一侧——山水屏风主体居中
宋代后,山水屏风为中心的构图变为——以山水为背景——文人画转向为“泛文雅”——象征性,沦为母题“道具”。
•宋代,山水屏风与自然山水结合——屏风移到室外——画中屏风中的山水与外部山水一种互动关系——屏风画中山水为外部山水的再现与升华。
•自然山水—屏风山水—文人雅士:三者关系互为映射。
•山水屏风变为背景式的道具,跟前面内容并无直接的联系,成为一种固定语汇,集中体现在四类绘画——文学教导图解,女性儿童图像,宗教画,古画摹本。
•为何摹本不改变人物和布局而改变山水屏风——因为其为画中之画,具有独立性
![]() |
•当绘画中的山水沦为固定道具,何时出现有个性的屏风呢?——《倪瓒像》——倪瓒的友人所绘,一体两面,屏风中的山水画是倪瓒的风格,跟他形成对应的联系。
![]() |
•倪瓒——一生坚持单一母题,单一风格,单一构图——前景寒林萧树空亭,中景平坦水域,原境延绵远山——“平淡”——拒绝观赏者参与,强调自我清高傲世——绘画品格至高,备受明清推崇。
•《勘书图》——固定范式,文人在前,山水屏在后
《倪瓒像》——文人与屏风内容固定的特定关系,“徽识性肖像”
•山水屏风成为一种绘画的套格——同样的书法屏风也是一种套格——大众化——唯一免于大众文化挪用的就是“素屏”——画中空白屏,无人无物——缺席的主人,邀请观者进入。
![]() |
•《惠麓小隐图》——画面主体的草堂淡笔草草,而周围树木笔触虬曲扭转,类似于梵高的律动感情。
空空的草堂,素屏无人+狂放不安的山水=空寂的核心
•素屏——14世纪重要母题,明初延续,文徵明固定传统。
•文徵明——最具代表的理想文人艺术家,儒家典范;人品,事业都无可挑剔。
文徵明的素屏为始终标准的布景——画面的视觉中心
•《古树双榭图》——简单线条,比例不称,人偶般空荡——纪念碑性质
清代初年,素屏亦通俗化了
•明代绘画的两种模式——A设色丰富,惊喜描摹B文人的水墨,勾勒写意
•尤求是个例子——他是个画匠而非文人,做不了诗,故而他的《汉宫春晓图》是个尴尬,将两种模式混合,却又不伦不类。
•唐寅是另一个例子——文人与画匠之间的颠覆——狂士,在不同身份下转变。
唐寅的屏风亦氛围两类——A装饰着色山水(浪漫叙事图解)B空屏无物(坚贞文人写照)
![]() |
•《古树双榭图》——非个性化,偶人化,泛指——普遍文人价值,偶像化——屏为中心
《西洲话旧图》——特定任务,会友,特指——特定的个人体验,镜子——人为中心
(五)皇帝的抉择
•满族入关,对汉人占领,首先是文化上的占有——占有欲
![]() |
•《十二美人屏风》雍正时期—深柳读书堂—十二屏风&十二园咏——“女性空间”美人。
•女性环境——两种美人画:
A宫廷美人——隔绝 B美妓美妾——情色
宫廷美人vs 宫廷肖像
•满族承袭了汉文化大量因素,除开三样——姓氏,发式,服装
正因法令上的禁止汉人女子装束,故而美人画却成了私下兴趣,成了对异族女性的幻象
——将汉文化广义地认同为女性空间。
•南方景色——女性景色
•清宫美人不同于前代——广泛使用线法(透视)——神话虚构性
•汉人美人图——体现的是皇帝的占有欲,征服幻想
![]() |
•《平安春信图》——身着汉服,传递权利占有——矛盾的象征意义,合法占有汉传统
![]() |
![]() |
•《高士图》——双重形象——源自重屏,却又不同,重点颠倒,画像为中心
《是一是二图》——表达两个自己,一儒一墨
(六)元绘画
•什么是中国绘画?
——两个视角——A图像承载物(绘画媒材)B画出的图像(绘画再现)——“元绘画”
A角度——一幅画即是某个具体事物,物质性,手卷,立轴,册页
B角度——将画置于不同原境,再现,物质性的否定——以上面的视角符号取代画本身——超越自身,联系其他。
•“图像载体”(画中画):——建构“图画语境”“传移模写”
![]() |
![]() |
![]() |
A文人雅集——《十八学士图》——关注各类绘画媒材——关注实物的绘画(形式)
B屏风改写——《消夏图》——不设载体,涉及图像本身,对已有再现的再现——关注图像的绘画(内容)
•元绘画——既作为图像载体(“媒材”)又作为绘画图像(“再现”)——双重性
元绘画特别少,只有《重屏会棋图》
反思性——
A互相参照——《重》与《韩》图像一样,载体不同
B自我参照——屏风内容与屏风边框的矛盾,错视和限定
![]() |
![]() |
•闵齐伋刊本插图——《西厢记》——“关于绘画的绘画”——“元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