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 Rossi再战ETH(一)
一年前po上来Rossi在ETH两年的教学提案。有点意犹未尽。
在人们谈起来Rossi在 ETH的故事,为人熟知的就是1972-974这段客座时期。而两年后他重回ETH的那段很少被提及,一是他那时主要教学不在设计课上,二是他也算个临时工(没正规教师编制)。1978年他也就这么没编制的参加了当时的一个实验班教学,用现在时髦点话来说就是”大师班“。开班的目的倒不是为了大牌,召集人Paul Hofer是个建筑历史保护教授,他认为他和Rossi在建筑上的观点有共同点,而领域不同带了的不同观点是具有互补性,Hofer希望开设个设计班,让学生在Rossi和自己的共同影响下,重新思考建筑和城市的关系。于是这件事就报给了时任建筑系理论教研组负责人的Hoesli。Hoesli不但同意了,还亲自参加。这有两个原因:一是他想在整个课程中充当Hofer和Rossi调解人。其次他对Rossi提出的Citta analoga十分感兴趣。这份兴趣多出于对Rossi提出的类型学方法的怀疑同时也有希望通过跟Rossi的直面交流来发展自己现有的教学内容。
这里先讲下Benard Hoesli,此君出身Texas Ranger,他从美国回到ETH,从60年代开始推行现在主义建筑教学,可以说是整个60年代以来影响ETH最大的老师,通俗点讲Colin Rowe管写和说,Hoesli管教。他的目标是做到现代建筑可教。而在1968年他自己写到总总迹象表明现代建筑开始死亡了,建筑里面的现代性偃旗息鼓了失去他的力量了。他自己就开始呼吁在学校里老师和学生要找寻新的聚焦点,去面对复杂的现状。而Rossi在1972-1974带来的,以及之后”提起诺四大天王“延伸的建筑类型学和建筑中历史维度的思考已经在ETH开始发芽。但是Hoesli对此是心纯怀疑的。平行于Rossi的Citta analoga,Hoesli还感兴趣Rowe的 Collage City。虽然Collage city 到1978年才发表,但是核心部分1973年已经完成。1976年Hoelis开设一门课程叫(Citta analoga- Collage City)在课程成果中Hoesli表达了他对Rossi观点的怀疑。而如今机会摆在眼前,他必然要和Rossi较量的。于是ETH建筑系战后最具影响的两位教授“正面交锋”了。还要提下这个班的学生,一共14个学生(不要以为是ETH师资力量强大,14个学生配3个教授,是因为1972-1974Rossi带的不怎么样,要知道同一个学期Vacchini班有60个学生)。这14个学生中不乏如今瑞士建筑极具影响力的人物(包括Miroslav sik,Marcel Meili,Axel Fickert。)
处境和 矛盾
原先把 Paul Hofer和Aldo Rossi的方法比较作为课程主要的目的,而在Hoesli加入后,大家发现比起共同点,Hofer和Rossi之间存在更多的不同点。Hoesli的加入加剧了两极化 。Hoesli和Rossi的分歧成了主要矛盾。尽管之前助教和部分学生都知道两位老师的观点和彼此的不同。但两人从来没正面较量过。他们俩在沟通层面上变得很难。甚至到了第二次评图,变成远程较量(他们俩讲评时不同时出现),罗西最后的评图也没参加(1976年开始他去Cooper Union任教了)。内容上的不同在第一次中期评图时已经显现。这也就能理解最后评图时的评语。Hoesli和Rossi的不同观点主要集中在三个主题上:
1 科学的方式来处理联想的工作和诗意的直觉之间的关系
2.具体到课程本身,如何通过建筑来实现历史城市再发展的设想
3 最后一个更加普适性的问题,形式和图像化的元素在功能和意义关系(这个议题)中的角色。
科学性和诗意
在这课程之前 Hoesli对Rossi的印象是他多次陈诉观点,但不对观点进行质问。在这次合作中得到了确认。Rossi那些几乎不可解释的东西在Hoesli看来就是一种强烈缺少多角度思考的表现。如果他不换位思考,他就不会期望能和他对立面有个准确的,耐心的讨论。Hoeseli认为设计要允许讨论,在他一个同事看来Hoesli已把这点提升到作为到设计理论的科学性要求 。而Rossi只是在他的课上反复强调,我们必须说的(能说的),就象在建筑上已经做了的。
但这种-就像。。。—的说法对Hoesli来说显然是不够的。他致力于在问为什么。整个设计的可检验性对他来说是最高的信条。相反,对一种设想提出的假说是其次的。而Rossi提出的设计过程,方法上很简单地分成分析-设计概念-设计,为了可以流畅的推进,每个阶段设计者都有一个有意识的决定。但是分析以及所谓解决方法,都是先于问题提出的,特别是类型学的设定。如果没有如Hoesli要求的那样多方面解决方法思考,建筑的设想就变成了一种偶遇,灵光闪现。设计问题是一个反重复性的劳动。和学生一起的工作是要建立一个哲学,明智的对话,老师和学生一起寻找一种解答。
相对与这种科学性的理性,罗西认为科学性首先是对事物的深度理解,挖掘建筑的真实性以及建筑在纪念物,类型学,形态,叙述,图象和事物中蕴藏的历史。科学性和理性对他来说是和比喻,类比和符号不可分割的交叠在一起,同时和情感,很个人的部分以及大量非理性,不可解释的成分一起发生的。当Rossi第一次作为客座教授时,在他的城市建筑中就已经给类型分析留了很大的空间,对他来说主观艺术性的设计直觉在工作中更重要。这种方式包含了记传性的元素和诗意的情感,Rossi的类比建筑学就是沿着这个方式展开的,他不是面向造型和感知理论的原则。因此这方面他涉及到一种艺术拼贴,一种有现实和非现实,幻想的世界交织的布景,但是不去清楚地定义他的边界。Rossi认为这种方法有一种张力,它建立在严格的,准确研究过的元素和跳跃性联系之间。这种联系是建立在对引发激动的理性研究上。在教学的背景下,这种Rossi使用的艺术家的自发性对Hoesli来说特别值得怀疑。而当学生接触到这种被Hoesli认为-散漫的创造-时,反而引发了创作动力。虽然Hoesli也把设计看作艺术工作,但是他觉得在教学概念中要贯彻更多是面向平均水平学生的内容。一种可操作可讨论的方式。
在人们谈起来Rossi在 ETH的故事,为人熟知的就是1972-974这段客座时期。而两年后他重回ETH的那段很少被提及,一是他那时主要教学不在设计课上,二是他也算个临时工(没正规教师编制)。1978年他也就这么没编制的参加了当时的一个实验班教学,用现在时髦点话来说就是”大师班“。开班的目的倒不是为了大牌,召集人Paul Hofer是个建筑历史保护教授,他认为他和Rossi在建筑上的观点有共同点,而领域不同带了的不同观点是具有互补性,Hofer希望开设个设计班,让学生在Rossi和自己的共同影响下,重新思考建筑和城市的关系。于是这件事就报给了时任建筑系理论教研组负责人的Hoesli。Hoesli不但同意了,还亲自参加。这有两个原因:一是他想在整个课程中充当Hofer和Rossi调解人。其次他对Rossi提出的Citta analoga十分感兴趣。这份兴趣多出于对Rossi提出的类型学方法的怀疑同时也有希望通过跟Rossi的直面交流来发展自己现有的教学内容。
这里先讲下Benard Hoesli,此君出身Texas Ranger,他从美国回到ETH,从60年代开始推行现在主义建筑教学,可以说是整个60年代以来影响ETH最大的老师,通俗点讲Colin Rowe管写和说,Hoesli管教。他的目标是做到现代建筑可教。而在1968年他自己写到总总迹象表明现代建筑开始死亡了,建筑里面的现代性偃旗息鼓了失去他的力量了。他自己就开始呼吁在学校里老师和学生要找寻新的聚焦点,去面对复杂的现状。而Rossi在1972-1974带来的,以及之后”提起诺四大天王“延伸的建筑类型学和建筑中历史维度的思考已经在ETH开始发芽。但是Hoesli对此是心纯怀疑的。平行于Rossi的Citta analoga,Hoesli还感兴趣Rowe的 Collage City。虽然Collage city 到1978年才发表,但是核心部分1973年已经完成。1976年Hoelis开设一门课程叫(Citta analoga- Collage City)在课程成果中Hoesli表达了他对Rossi观点的怀疑。而如今机会摆在眼前,他必然要和Rossi较量的。于是ETH建筑系战后最具影响的两位教授“正面交锋”了。还要提下这个班的学生,一共14个学生(不要以为是ETH师资力量强大,14个学生配3个教授,是因为1972-1974Rossi带的不怎么样,要知道同一个学期Vacchini班有60个学生)。这14个学生中不乏如今瑞士建筑极具影响力的人物(包括Miroslav sik,Marcel Meili,Axel Fickert。)
处境和 矛盾
原先把 Paul Hofer和Aldo Rossi的方法比较作为课程主要的目的,而在Hoesli加入后,大家发现比起共同点,Hofer和Rossi之间存在更多的不同点。Hoesli的加入加剧了两极化 。Hoesli和Rossi的分歧成了主要矛盾。尽管之前助教和部分学生都知道两位老师的观点和彼此的不同。但两人从来没正面较量过。他们俩在沟通层面上变得很难。甚至到了第二次评图,变成远程较量(他们俩讲评时不同时出现),罗西最后的评图也没参加(1976年开始他去Cooper Union任教了)。内容上的不同在第一次中期评图时已经显现。这也就能理解最后评图时的评语。Hoesli和Rossi的不同观点主要集中在三个主题上:
1 科学的方式来处理联想的工作和诗意的直觉之间的关系
2.具体到课程本身,如何通过建筑来实现历史城市再发展的设想
3 最后一个更加普适性的问题,形式和图像化的元素在功能和意义关系(这个议题)中的角色。
科学性和诗意
在这课程之前 Hoesli对Rossi的印象是他多次陈诉观点,但不对观点进行质问。在这次合作中得到了确认。Rossi那些几乎不可解释的东西在Hoesli看来就是一种强烈缺少多角度思考的表现。如果他不换位思考,他就不会期望能和他对立面有个准确的,耐心的讨论。Hoeseli认为设计要允许讨论,在他一个同事看来Hoesli已把这点提升到作为到设计理论的科学性要求 。而Rossi只是在他的课上反复强调,我们必须说的(能说的),就象在建筑上已经做了的。
但这种-就像。。。—的说法对Hoesli来说显然是不够的。他致力于在问为什么。整个设计的可检验性对他来说是最高的信条。相反,对一种设想提出的假说是其次的。而Rossi提出的设计过程,方法上很简单地分成分析-设计概念-设计,为了可以流畅的推进,每个阶段设计者都有一个有意识的决定。但是分析以及所谓解决方法,都是先于问题提出的,特别是类型学的设定。如果没有如Hoesli要求的那样多方面解决方法思考,建筑的设想就变成了一种偶遇,灵光闪现。设计问题是一个反重复性的劳动。和学生一起的工作是要建立一个哲学,明智的对话,老师和学生一起寻找一种解答。
相对与这种科学性的理性,罗西认为科学性首先是对事物的深度理解,挖掘建筑的真实性以及建筑在纪念物,类型学,形态,叙述,图象和事物中蕴藏的历史。科学性和理性对他来说是和比喻,类比和符号不可分割的交叠在一起,同时和情感,很个人的部分以及大量非理性,不可解释的成分一起发生的。当Rossi第一次作为客座教授时,在他的城市建筑中就已经给类型分析留了很大的空间,对他来说主观艺术性的设计直觉在工作中更重要。这种方式包含了记传性的元素和诗意的情感,Rossi的类比建筑学就是沿着这个方式展开的,他不是面向造型和感知理论的原则。因此这方面他涉及到一种艺术拼贴,一种有现实和非现实,幻想的世界交织的布景,但是不去清楚地定义他的边界。Rossi认为这种方法有一种张力,它建立在严格的,准确研究过的元素和跳跃性联系之间。这种联系是建立在对引发激动的理性研究上。在教学的背景下,这种Rossi使用的艺术家的自发性对Hoesli来说特别值得怀疑。而当学生接触到这种被Hoesli认为-散漫的创造-时,反而引发了创作动力。虽然Hoesli也把设计看作艺术工作,但是他觉得在教学概念中要贯彻更多是面向平均水平学生的内容。一种可操作可讨论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