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感
昨天晚上闲来无事,翻看一本小学练习册。看过之后,眼界大开。其中有一篇现代文阅读,文章是我高二做过的一套高考模拟题上的。我虽然没有核对,不过敢肯定两个版本一字不差。幸好文章后面的题目不一样,堂堂高考模拟试题才得以避免与小学生阅读题为伍。
我往前翻翻,又碰到一道让我更自惭形秽的阅读题。阅读材料节选自朱光潜给中学生的十二封信。看来时代果真不同,朱先生写信的年代离现在不过几十年(我说多了吧?也许才十几年),学生的文化水平就突飞猛进到这种程度,原来给中学生看的现在只配拿给小学生。照此发展,这些信札说不定将会变成幼儿园读物甚至准妈妈们喜爱的胎教材料。我为什么自惭形秽呢?因为我昨天下午才刚刚读了朱光潜先生的这些信。
这样牛气冲天的练习册,自然也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考进实验班》。实验班的变态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2008.12.29 19:57
附:我写完才意识到最后一句(严格地说,最后一段)和前面不搭调。要么通篇反讽,要么句句批判。反讽了这么一大堆,最后竟然用一句“变态”捅破了我精心糊好的薄窗户纸,实在煞风景,也欠考虑。不过又想不出来什么别的结语,先凑合吧。
我往前翻翻,又碰到一道让我更自惭形秽的阅读题。阅读材料节选自朱光潜给中学生的十二封信。看来时代果真不同,朱先生写信的年代离现在不过几十年(我说多了吧?也许才十几年),学生的文化水平就突飞猛进到这种程度,原来给中学生看的现在只配拿给小学生。照此发展,这些信札说不定将会变成幼儿园读物甚至准妈妈们喜爱的胎教材料。我为什么自惭形秽呢?因为我昨天下午才刚刚读了朱光潜先生的这些信。
这样牛气冲天的练习册,自然也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考进实验班》。实验班的变态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2008.12.29 19:57
附:我写完才意识到最后一句(严格地说,最后一段)和前面不搭调。要么通篇反讽,要么句句批判。反讽了这么一大堆,最后竟然用一句“变态”捅破了我精心糊好的薄窗户纸,实在煞风景,也欠考虑。不过又想不出来什么别的结语,先凑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