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时光•八月
或许从来都只是一个理想,读书不为稻梁谋的境界,向来令人羡慕;而在我个人的阅读体验中,阅读环境的改变,会直接地影响到阅读心境,进而影响阅读质量。八月,在家乡宁静的夏日里读书,看窗外金黄的阳光直射大地,光线透过叶片,洒落一地交错的阴影,实在是难得的享受。在那段美好的日子里,我上下午读书,中午照例午休,晚上陪父母看电视。每日的读书时间并不长,阅读效率却极高,读了六部长篇小说,外加一本论文集。有关读书,陈平原先生曾发表高见,认为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读书,才是令人向往的境界。出于对陈平原先生著述的一贯信赖,同时也是本科时期阅读习惯的一个延续,首先读到的是其早年的论文集:《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在此书中,陈平原考察了许地山、林语堂、苏殊曼等作家作品与宗教的联系,另从东西方文化比较视野出发,对鲁迅、曹禺等人的创作做了比较研究。在此书的写作过程中,陈平原已显示出其独特的研究志趣来,即对文学作品的研究,多从文化入手展开论述,而较少关注文学自性的问题。因此,从这一角度看,他后来转向小说史、学术史、教育史等方面的研究,不是偶然的。在我个人看来,就目前在此方面的学术成果而言,这本书的阅读价值已不是很大。
因为喜欢写作的原因,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构成了我的主要阅读对象。但在这样的阅读中,我越来越感到一种强烈的不满足。撇开思想水平、信息含量等方面的因素不谈,单从个体审美角度出发,我也很难找到那一份属于自己的感动了。因此,对于现当代文学作品,我只能在无限的伤感中最终选择离弃它。柳青的《创业史》(第一部),或许正是这最后告别的挽歌。在当代中国文学史上,《创业史》是一部极为重要的作品,无论从文学还是政治的角度讲,都是如此;即使在今天这样的文化环境之下,仍有学者发表有关“重读《创业史》”的论文,其重要性可见一斑。不是要苛责先辈作家,从我个人的阅读感受而言,《创业史》呈现出一种非常笨重甚至可以说是笨拙的叙述特征。仅从这一角度出发,对此作品的阅读,需要极大的耐心。我当时甚至觉得,像这样的作品,只要是识字人,只要给他时间,不费多少周折都可以弄出来。当然,理性地讲,即使是这样的作品,也不是一般人可以写出来的。毫无疑问,梁三老汉是书中最成功的人物形象,可惜作家是从反面的立场对其着笔的。或许,也只有通过对柳青这样的大作家的阅读,我们才有可能真正知道,我们的文学创作,究竟达到了何种高度。
史铁生的《务虚笔记》,在当代文学中,是一部广受赞誉的作品。从基督教这一文化角度进行的研究,无不以史铁生和北村为例,不知是幸运还是悲哀。史铁生的语言,是一种神性的语言,干净纯粹,有一种内在的、高贵的柔情。在史铁生的写作之夜,爱情与残疾,是其永恒的主题。《务虚笔记》所要揭示的,也正是这一主题的另一种表达:在我们根本性的残疾状态中,爱何以可能?我在内心深处尊敬那些博大的能爱者,他们以宽厚的内心,消解整个世界的黑暗,在黑沉的永夜散发出爱的光芒,让人感动。而就我自身的感受来说,我更像那个冷漠的画家Z,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经受创伤,从而对整个世界心怀怨恨。通过史铁生,我更深刻地走进了自己。这部作品的缺陷,正如齐宏伟所言,分析太过,因此显得枝蔓过多。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是我今年读到的最好的小说。小说中那个著名的开头,“许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在一句话中,将未来、现在和历史巧妙地编织起来,有一种极强的回旋式的阅读效果,万千意味尽在其中。实际上,在叙事过程中,整部小说就是一个巨大的变奏,哀哀乐声在一个古老家族的荒蛮小镇上回荡,其中有绝世的孤独、受伤的情欲、刻骨的仇恨……在我看来,加西亚·马尔克斯对他的民族,有着非常深刻透辟的理解,也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才说,布恩迪亚家族的孤独,是整个拉丁美洲的孤独。而作家对于小说创作的严肃态度,以及对于小说写作技术的重视,不仅体现于他对于文学传统的自觉承续,更表现在他对整部小说的漫长构思上,这一点有作家本人的经历为证。至于说小说中那些充满魔幻色彩的故事和情节,毫无疑问,作家的艺术创造在其间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从另一个方面讲,我始终坚信,这绝非空穴来风,而是另一种“现实主义”。
文学是什么,与其他的叙述方式相比较(比如历史),它具有什么样的特性,始终是我所想要弄清楚的事情。有一种最基本的粗疏划分,如果说历史叙述强调客观、全面等问题,因此呈现为一种宏大叙事的话,文学从来都应该是柔弱、细小的,它强调的是作家叙述态度的真诚和情感的真实,只能是一种小型叙事。这样说,并非认为文学就应该是有闲阶级的午后甜点,而是说,文学的叙事必须从人本身的情感出发,从而探索人性的永恒秘密。一位老师曾感叹,二十世纪的中国多灾多难、战火不断,让人遗憾的是,却始终未产生一部真正伟大的战争小说。翻阅文学史,我们会发现,以战争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在我们这里并不少见,比如刘白羽的《第二个太阳》,曾获得茅盾文学奖,不一定有多伟大,至少不是最差的作品。刘白羽的小说,对战争场面有生动、细致的描写;但从整部作品来看,人物多为涂了油彩的假人,光辉有余人性不足,整体色调极为沉闷,对读者的阅读形成了沉重的挑战。同为战争题材,海明威的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显示出别样的风姿。在这部小说中间,你甚至找不到多少有关战争的正面描写,相反,他写战争中间的爱情,感伤的色彩极为浓厚。而作家对于战争的反感,通过一对恋人爱情的破碎来表达,合情合理。重视人的情感,对人性本身进行持续探索,应该是文学的重要任务。
八月,故乡庄稼地的玉米正长得茂盛,枝干坚挺,青绿逼人,在夏日温暖的风中杀气腾腾。在这样的环境中,我读到了十九世纪英国作家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浓厚的乡村气息扑面而来,亲切有味,带给我持久的感动。小说的副题是“一个纯洁的女人”,而在小说出版之后,人们认为这样的作品有伤风化,作家本人遭受了极大的压力,甚至与妻子离婚。在此,哈代显示了一个伟大作家的非凡勇气,他坚持个我心魂的真实书写,因此不惜冒犯大众。在今天这个时代,在作家们争先恐后书写肉身、书欲望为旗帜的时候,是否有作家能够孤独前行,书写灵魂的恐惧与战栗?毫无疑问,《德伯家的苔丝》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在小说结尾,杀人后的苔丝在被拘捕之前,与其丈夫度过了一段惊险而浪漫的日子;对很多读者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安慰,但这恰恰是我最不满意的地方。
高中毕业的时候,在县城新华书店购买《红楼梦》一书,却只读了前六十回。暑假重新阅读,整个人的身心沉浸在一种巨大的混沌之中,恍兮惚兮若有所失。从这个角度讲,《红楼梦》无疑是极为迷人的。从个人阅读感受出发,我也不得不同意鲁迅的说法,读中国书,如《红楼梦》,的确使人陷入一种精神的沉寂之中,不免越读越心寒。刘小枫将《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作品,将其批评为令人心寒的“凉心之作”,确有其道理。另外,对《红楼梦》的阅读,也使我更加坚信:真正伟大的文学作品,必定建立在日常性的凡俗生活之上;精神的瑰丽花朵,必定从琐碎的日常器用中生长出来。而我对于诸如武侠、玄幻等作品的持续厌恶,正是建立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红楼梦》的写作,“盖因写实,转成新鲜”,确为见地之论。谢有顺曾用“从俗世中来,到灵魂中去”来说明文学的特性,亦可在此得到确证。
2008年8月读书记
2008-12-28—29
因为喜欢写作的原因,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构成了我的主要阅读对象。但在这样的阅读中,我越来越感到一种强烈的不满足。撇开思想水平、信息含量等方面的因素不谈,单从个体审美角度出发,我也很难找到那一份属于自己的感动了。因此,对于现当代文学作品,我只能在无限的伤感中最终选择离弃它。柳青的《创业史》(第一部),或许正是这最后告别的挽歌。在当代中国文学史上,《创业史》是一部极为重要的作品,无论从文学还是政治的角度讲,都是如此;即使在今天这样的文化环境之下,仍有学者发表有关“重读《创业史》”的论文,其重要性可见一斑。不是要苛责先辈作家,从我个人的阅读感受而言,《创业史》呈现出一种非常笨重甚至可以说是笨拙的叙述特征。仅从这一角度出发,对此作品的阅读,需要极大的耐心。我当时甚至觉得,像这样的作品,只要是识字人,只要给他时间,不费多少周折都可以弄出来。当然,理性地讲,即使是这样的作品,也不是一般人可以写出来的。毫无疑问,梁三老汉是书中最成功的人物形象,可惜作家是从反面的立场对其着笔的。或许,也只有通过对柳青这样的大作家的阅读,我们才有可能真正知道,我们的文学创作,究竟达到了何种高度。
史铁生的《务虚笔记》,在当代文学中,是一部广受赞誉的作品。从基督教这一文化角度进行的研究,无不以史铁生和北村为例,不知是幸运还是悲哀。史铁生的语言,是一种神性的语言,干净纯粹,有一种内在的、高贵的柔情。在史铁生的写作之夜,爱情与残疾,是其永恒的主题。《务虚笔记》所要揭示的,也正是这一主题的另一种表达:在我们根本性的残疾状态中,爱何以可能?我在内心深处尊敬那些博大的能爱者,他们以宽厚的内心,消解整个世界的黑暗,在黑沉的永夜散发出爱的光芒,让人感动。而就我自身的感受来说,我更像那个冷漠的画家Z,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经受创伤,从而对整个世界心怀怨恨。通过史铁生,我更深刻地走进了自己。这部作品的缺陷,正如齐宏伟所言,分析太过,因此显得枝蔓过多。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是我今年读到的最好的小说。小说中那个著名的开头,“许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在一句话中,将未来、现在和历史巧妙地编织起来,有一种极强的回旋式的阅读效果,万千意味尽在其中。实际上,在叙事过程中,整部小说就是一个巨大的变奏,哀哀乐声在一个古老家族的荒蛮小镇上回荡,其中有绝世的孤独、受伤的情欲、刻骨的仇恨……在我看来,加西亚·马尔克斯对他的民族,有着非常深刻透辟的理解,也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才说,布恩迪亚家族的孤独,是整个拉丁美洲的孤独。而作家对于小说创作的严肃态度,以及对于小说写作技术的重视,不仅体现于他对于文学传统的自觉承续,更表现在他对整部小说的漫长构思上,这一点有作家本人的经历为证。至于说小说中那些充满魔幻色彩的故事和情节,毫无疑问,作家的艺术创造在其间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从另一个方面讲,我始终坚信,这绝非空穴来风,而是另一种“现实主义”。
文学是什么,与其他的叙述方式相比较(比如历史),它具有什么样的特性,始终是我所想要弄清楚的事情。有一种最基本的粗疏划分,如果说历史叙述强调客观、全面等问题,因此呈现为一种宏大叙事的话,文学从来都应该是柔弱、细小的,它强调的是作家叙述态度的真诚和情感的真实,只能是一种小型叙事。这样说,并非认为文学就应该是有闲阶级的午后甜点,而是说,文学的叙事必须从人本身的情感出发,从而探索人性的永恒秘密。一位老师曾感叹,二十世纪的中国多灾多难、战火不断,让人遗憾的是,却始终未产生一部真正伟大的战争小说。翻阅文学史,我们会发现,以战争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在我们这里并不少见,比如刘白羽的《第二个太阳》,曾获得茅盾文学奖,不一定有多伟大,至少不是最差的作品。刘白羽的小说,对战争场面有生动、细致的描写;但从整部作品来看,人物多为涂了油彩的假人,光辉有余人性不足,整体色调极为沉闷,对读者的阅读形成了沉重的挑战。同为战争题材,海明威的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显示出别样的风姿。在这部小说中间,你甚至找不到多少有关战争的正面描写,相反,他写战争中间的爱情,感伤的色彩极为浓厚。而作家对于战争的反感,通过一对恋人爱情的破碎来表达,合情合理。重视人的情感,对人性本身进行持续探索,应该是文学的重要任务。
八月,故乡庄稼地的玉米正长得茂盛,枝干坚挺,青绿逼人,在夏日温暖的风中杀气腾腾。在这样的环境中,我读到了十九世纪英国作家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浓厚的乡村气息扑面而来,亲切有味,带给我持久的感动。小说的副题是“一个纯洁的女人”,而在小说出版之后,人们认为这样的作品有伤风化,作家本人遭受了极大的压力,甚至与妻子离婚。在此,哈代显示了一个伟大作家的非凡勇气,他坚持个我心魂的真实书写,因此不惜冒犯大众。在今天这个时代,在作家们争先恐后书写肉身、书欲望为旗帜的时候,是否有作家能够孤独前行,书写灵魂的恐惧与战栗?毫无疑问,《德伯家的苔丝》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在小说结尾,杀人后的苔丝在被拘捕之前,与其丈夫度过了一段惊险而浪漫的日子;对很多读者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安慰,但这恰恰是我最不满意的地方。
高中毕业的时候,在县城新华书店购买《红楼梦》一书,却只读了前六十回。暑假重新阅读,整个人的身心沉浸在一种巨大的混沌之中,恍兮惚兮若有所失。从这个角度讲,《红楼梦》无疑是极为迷人的。从个人阅读感受出发,我也不得不同意鲁迅的说法,读中国书,如《红楼梦》,的确使人陷入一种精神的沉寂之中,不免越读越心寒。刘小枫将《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作品,将其批评为令人心寒的“凉心之作”,确有其道理。另外,对《红楼梦》的阅读,也使我更加坚信:真正伟大的文学作品,必定建立在日常性的凡俗生活之上;精神的瑰丽花朵,必定从琐碎的日常器用中生长出来。而我对于诸如武侠、玄幻等作品的持续厌恶,正是建立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红楼梦》的写作,“盖因写实,转成新鲜”,确为见地之论。谢有顺曾用“从俗世中来,到灵魂中去”来说明文学的特性,亦可在此得到确证。
2008年8月读书记
2008-12-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