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是孤独中的劳作劳作劳作
艺术是孤独中的劳作劳作劳作
第三大道498号,纽约。
以汽车为主体的白噪音是城市神经的轰响,即便城市无法堵住双耳,主干道也会日夜轰鸣。这是城市的脉动,鸟笼的具象音乐:脖子套着前胸后背的广告牌兜售廉价西装的男子,牵小孩过街的女人,所有的屋顶都在发光,天空是橘红色的,舞者就此登场。
镜子上方的墙剥落了一半灰胎,库宁汉姆和舞团的舞者们在第四次第十次第十四次排练,重复,不重复,每一个相同动作划出不同的轨迹,每一个规定身姿占据原发的空间。
日暮了,九扇窗洞开墙,许德拉细长的眼,最后的天光透过角膜。在地板的半影上,他行走,跳跃,奔跑,旋转,用突然刺出的肢体塑造瞬间的阴翳。这是练习,这是创作,这是再一次在运用中确定身体的归属和功能,匍匐前进夹杂偶发的紧急起飞。
空气在燃烧,地下天鹅绒上写满了巫毒教颤抖的咒语。一种无目的欲望的结构,创造的能量,潮汐不间断涌动的动力,线性的聆听脱壳,非目的论的聆听形式落入骰钟。声音和土一样,只是一种元素,是欲望机器之一,会朽坏的范例。
大酒杯上声音的遗迹,暂时安顿的尘土。所有的尘土在舞蹈,啸叫中无法统合的布朗运动。
我累了,夜压倒了我,我会带着满腹的色彩碎片睡到大洪水爆发的那一天。我将在暴雨中醒来,看到裹着渔网的骨骸游过天空和湿透的太阳。我将被一千个坚硬的梦硌醒,一千次在火雨中带着退化的蜡翼坠落。
土地,我的土地,你在呼吸,而我在燃烧。舞蹈的我,有朽的火苗,为了铸一口全新的钟,预先消耗了一个村庄的空气。
昨晚去蓬皮杜看了一个MERCE CUNNINGHAM舞团的纪录片《第三大道498号》,我迟到了,不知道有多少人,我坐到第一排中间看已经在排练Scramble的黑小伙和那个扎着小辫的女舞者,排练一点一点进行着。靠舞团微薄的收入根本无法维持开销,库宁汉姆说,在我们这个社会要做艺术就需要赞助,尤其是舞蹈,除了我自己,我得让我的团员们可以有地方睡觉,有饭吃,让她们可以生活。
是的,她们,舞团更多是女舞者,虽然她们自己说,一定需要有男舞者,而且她们自己也更喜欢男老师,光有女舞者不行,她们不够有动力。动力来自激情,这和男女无关,Pina的舞团一定认为她是不可或缺的,是舞团的灵魂。激情和动力对艺术是必需的,但它损害日常生活。这些女舞者在舞蹈之后会回到孤独的公寓,吃饭,睡觉,排练,这几乎是生活的全部。可并非每一次编舞都有你的角色,她们说,库宁汉姆是个画家,她们以及他们是他调色盘上的颜色,也许这次他需要这些,下次就换了另一些。一个短金发的女舞者说,我需要在舞蹈之后还有我的生活,我需要回家之后能有人等我,和我一起生活,于是她有丈夫和孩子。她和另一个也有孩子的女舞者是舞团中最不重要的舞者,是因为没有得到重视所以才寻求艺术之外的生活,还是因为寻求了艺术自身之外的慰藉所以才在艺术上有所失落?这两者大概互为因果。艺术是残酷的,舞蹈、绘画、诗歌,都可能会损害日常生活。
因为舞者们需要付出全部,她们也愿意付出全部,受伤退出舞团的上任独舞者对西德的摄制人员说,一旦你在舞蹈中获得满足,你就很难在其它事情中获得那样的满足,那不一样。所以她仍然在教学,虽然她没法再上舞台独自在世界中心起舞。那个带着孩子排练的女舞者,她的丈夫会在演出前给她按摩放松,她们的家人在尽力支持她们,虽然物质的回报很少很少,连在工作室伴奏的黑人女钢琴师也说,舞蹈是一个报酬很低的职业,你付出的和你得到的不成比例,钱并不是最重要的,但人总要生活。
舞团时常陷入经济危机,在欠税五千多美元之后,赞助人们帮着在公园搞了一个募集晚会。这个下午纽约的上流社会几乎都来了,大家掏了大把的美元来就着JOHN CAGE他们的音乐欣赏舞蹈。但河岸的居民并不都欣赏这种音乐,一个老人在交涉中愤怒地说,这个玩意你管它叫音乐?我说这是噪音。音乐和噪音都是声音构成的,但什么是音乐什么是噪音?两者之间的界限难以确定。
持续到午夜的舞会没有人投诉,在震天的The Velvet Underground中,人们扭动着身体。就像是现任的独舞者在Jimi Hendrix的吉他中扭动一样,我突然发现这个女舞者长得像我姨姨年轻的时候,大概倔强的人才能更坚定地舞蹈吧。
黑暗中独自舞蹈的库宁汉姆,整个城市剩余的天光从九个窗透进来。必须一直劳作,劳作,劳作。罗丹的话适用于任何艺术和技艺。能在孤独中不断劳作的人,才能有所收获。这需要强烈但又持久的激情,分开光和暗,做一个半影中孤独的舞者。
纪录片结束了,那个不断排练的作品叫Scramble,是“爬行”,是“攀登”,也是军事术语中的“紧急起飞”。在橘红色的燥热空气或者沙尘暴之中,艺术需要紧急起飞,但更多时候,我们是在不断从时间和世界的乱流中向堤岸攀爬,如果我们停止攀爬,就会溺死;如果我们停止舞蹈,就会迷失。
出门之后发现旁边的“大厅”有一场音乐会,进去之后发现是Ensemble intercontemporain在首演几部青年作曲家的作品。我在SALLE PLEYEL和音乐城听过多次他们演奏的现当代音乐,在蓬皮杜还是第一次。这次是IRCAM(布列兹创立的现代音乐中心)找了几位作曲家专门创作的作品,世界首演,但这种音乐很可能永远也演不了几次。
我没有赶上前半场,没听到韩国作曲家的ANTHONY CHEUNG的DYSTEMPORAL,他的作品是要反对音乐作品的时间性,是一连串永不停歇的跳动;也没听到荷兰作曲家EINAR TORFI EINARSSON的作品《欲望-机器》,他从德勒兹和瓜塔利的《反俄狄浦斯》出发,利用“欲望着的机器”这个观念做了一个多层次的作品。左边的荷兰小伙们聊得正高兴,我只有问右边的法国老太太究竟是什么样子,她撇了撇嘴,说这是部可怕的作品,野心很大,但是并没有做到,只是一片噪音,而不是音乐。老太太是个相当专业的爱好者,但她的话让我想起了刚才纪录片里的老人:这是噪音,不是音乐。
下半场听到了RUNE GLERUP的EXAMPLES OF DUST,这是一部向杜尚的《大酒杯》以及MAN RAY以此拍摄的作品致敬的音乐:杜尚在欧洲旅行了很久,那个放在纽约的酒杯落满了灰尘。作曲家说视觉艺术是他创作的一大灵感来源,当代音乐和其它当代艺术一样,都在自身之外寻找灵感。最后那个叫WANG LU的西安姑娘,她的作品叫PAST BEYOND,她说创作动机来自她手术后在医院康复的经历,面对疾病,人们获得了宽容和对他人的接受,开始彼此靠近,这是一个超越自身的过程。但超越自身是一回事,从中国传统民间音乐中借用一些因素然后去超越它是另一回事,前者是走出自我的界限进入他者和世界,后者则既没有进入中国传统音乐,也没有进入他者——西方音乐,这是一种观念上的偷换或者混乱。总之巴松管比起藏传佛教的法螺法号还是不够低沉,不够震颤人心,在大提琴的琴箱上拍出手鼓的节奏也让人觉得没有必要,为什么要弄出这一切呢?
从这些作品中我看不到属于它们自己的精神,有一些借来的精神,有技术的探索,但没有自己的精神。一百年前康定斯基出版了《论艺术中的精神》,UEBER,论艺术中的精神,也是超越艺术中的精神,旧有的精神要超越,我们需要属于我们时代的精神。康定斯基非常乐观,他引用布拉瓦茨基夫人的话说,一百年后人类的艺术和精神将达到新的高峰,真正的新艺术将降临。整整一百年过去了,迷失的我们无法像他们那么乐观。也许这些看似无精神的作品恰恰反映了我们时代的精神:没有任何真正属于自己的精神。所以音乐需要向绘画求助,绘画需要像哲学求助,哲学又向艺术去求助。我们在一个虚幻的词语和观念的网里兜圈子,不知道自己其实已经深深陷溺,无法动弹。
那么什么是艺术中的精神?艺术中应该有什么样的精神?想起一部今年巴黎又放过一遍的电影,塔可夫斯基的《安德烈•鲁勃列夫》。他谈起这部电影的时候说,这部作品里他最关心的问题是:为什么鲁勃列夫是一个天才?为什么他的老师希腊人泰奥帕诺斯不是?塔可夫斯基的回答是:两者都感到了时代的问题,但俄罗斯大地是鲁勃列夫的土地,所以他对他的土地有爱和希望,而希腊人泰奥帕诺斯只有仇恨和批判。鲁勃列夫个人的理想和整个民族的理想是一致的,这种一致究竟是偶然还是命运?我们不得而知,但这些一致者是时代的天才,莎士比亚,但丁,歌德,都是这样的天才,他们是他们土地的具象化和实现。
所以天才Genius也就是保护神Genius,这些人是他们大地的保护者,犹如那些行走在白色地板上的天神。但他们毕竟只是凡人,所以脚下是泥泞,每一步都那么艰辛,他们只能一直劳作,劳作,劳作。
这是有朽者的命运,一直劳作,劳作,劳作,我们永远不知道谁是天选者,可以做的,只有不断劳作。
第三大道498号,纽约。
以汽车为主体的白噪音是城市神经的轰响,即便城市无法堵住双耳,主干道也会日夜轰鸣。这是城市的脉动,鸟笼的具象音乐:脖子套着前胸后背的广告牌兜售廉价西装的男子,牵小孩过街的女人,所有的屋顶都在发光,天空是橘红色的,舞者就此登场。
镜子上方的墙剥落了一半灰胎,库宁汉姆和舞团的舞者们在第四次第十次第十四次排练,重复,不重复,每一个相同动作划出不同的轨迹,每一个规定身姿占据原发的空间。
日暮了,九扇窗洞开墙,许德拉细长的眼,最后的天光透过角膜。在地板的半影上,他行走,跳跃,奔跑,旋转,用突然刺出的肢体塑造瞬间的阴翳。这是练习,这是创作,这是再一次在运用中确定身体的归属和功能,匍匐前进夹杂偶发的紧急起飞。
空气在燃烧,地下天鹅绒上写满了巫毒教颤抖的咒语。一种无目的欲望的结构,创造的能量,潮汐不间断涌动的动力,线性的聆听脱壳,非目的论的聆听形式落入骰钟。声音和土一样,只是一种元素,是欲望机器之一,会朽坏的范例。
大酒杯上声音的遗迹,暂时安顿的尘土。所有的尘土在舞蹈,啸叫中无法统合的布朗运动。
我累了,夜压倒了我,我会带着满腹的色彩碎片睡到大洪水爆发的那一天。我将在暴雨中醒来,看到裹着渔网的骨骸游过天空和湿透的太阳。我将被一千个坚硬的梦硌醒,一千次在火雨中带着退化的蜡翼坠落。
土地,我的土地,你在呼吸,而我在燃烧。舞蹈的我,有朽的火苗,为了铸一口全新的钟,预先消耗了一个村庄的空气。
昨晚去蓬皮杜看了一个MERCE CUNNINGHAM舞团的纪录片《第三大道498号》,我迟到了,不知道有多少人,我坐到第一排中间看已经在排练Scramble的黑小伙和那个扎着小辫的女舞者,排练一点一点进行着。靠舞团微薄的收入根本无法维持开销,库宁汉姆说,在我们这个社会要做艺术就需要赞助,尤其是舞蹈,除了我自己,我得让我的团员们可以有地方睡觉,有饭吃,让她们可以生活。
是的,她们,舞团更多是女舞者,虽然她们自己说,一定需要有男舞者,而且她们自己也更喜欢男老师,光有女舞者不行,她们不够有动力。动力来自激情,这和男女无关,Pina的舞团一定认为她是不可或缺的,是舞团的灵魂。激情和动力对艺术是必需的,但它损害日常生活。这些女舞者在舞蹈之后会回到孤独的公寓,吃饭,睡觉,排练,这几乎是生活的全部。可并非每一次编舞都有你的角色,她们说,库宁汉姆是个画家,她们以及他们是他调色盘上的颜色,也许这次他需要这些,下次就换了另一些。一个短金发的女舞者说,我需要在舞蹈之后还有我的生活,我需要回家之后能有人等我,和我一起生活,于是她有丈夫和孩子。她和另一个也有孩子的女舞者是舞团中最不重要的舞者,是因为没有得到重视所以才寻求艺术之外的生活,还是因为寻求了艺术自身之外的慰藉所以才在艺术上有所失落?这两者大概互为因果。艺术是残酷的,舞蹈、绘画、诗歌,都可能会损害日常生活。
因为舞者们需要付出全部,她们也愿意付出全部,受伤退出舞团的上任独舞者对西德的摄制人员说,一旦你在舞蹈中获得满足,你就很难在其它事情中获得那样的满足,那不一样。所以她仍然在教学,虽然她没法再上舞台独自在世界中心起舞。那个带着孩子排练的女舞者,她的丈夫会在演出前给她按摩放松,她们的家人在尽力支持她们,虽然物质的回报很少很少,连在工作室伴奏的黑人女钢琴师也说,舞蹈是一个报酬很低的职业,你付出的和你得到的不成比例,钱并不是最重要的,但人总要生活。
舞团时常陷入经济危机,在欠税五千多美元之后,赞助人们帮着在公园搞了一个募集晚会。这个下午纽约的上流社会几乎都来了,大家掏了大把的美元来就着JOHN CAGE他们的音乐欣赏舞蹈。但河岸的居民并不都欣赏这种音乐,一个老人在交涉中愤怒地说,这个玩意你管它叫音乐?我说这是噪音。音乐和噪音都是声音构成的,但什么是音乐什么是噪音?两者之间的界限难以确定。
持续到午夜的舞会没有人投诉,在震天的The Velvet Underground中,人们扭动着身体。就像是现任的独舞者在Jimi Hendrix的吉他中扭动一样,我突然发现这个女舞者长得像我姨姨年轻的时候,大概倔强的人才能更坚定地舞蹈吧。
黑暗中独自舞蹈的库宁汉姆,整个城市剩余的天光从九个窗透进来。必须一直劳作,劳作,劳作。罗丹的话适用于任何艺术和技艺。能在孤独中不断劳作的人,才能有所收获。这需要强烈但又持久的激情,分开光和暗,做一个半影中孤独的舞者。
纪录片结束了,那个不断排练的作品叫Scramble,是“爬行”,是“攀登”,也是军事术语中的“紧急起飞”。在橘红色的燥热空气或者沙尘暴之中,艺术需要紧急起飞,但更多时候,我们是在不断从时间和世界的乱流中向堤岸攀爬,如果我们停止攀爬,就会溺死;如果我们停止舞蹈,就会迷失。
出门之后发现旁边的“大厅”有一场音乐会,进去之后发现是Ensemble intercontemporain在首演几部青年作曲家的作品。我在SALLE PLEYEL和音乐城听过多次他们演奏的现当代音乐,在蓬皮杜还是第一次。这次是IRCAM(布列兹创立的现代音乐中心)找了几位作曲家专门创作的作品,世界首演,但这种音乐很可能永远也演不了几次。
我没有赶上前半场,没听到韩国作曲家的ANTHONY CHEUNG的DYSTEMPORAL,他的作品是要反对音乐作品的时间性,是一连串永不停歇的跳动;也没听到荷兰作曲家EINAR TORFI EINARSSON的作品《欲望-机器》,他从德勒兹和瓜塔利的《反俄狄浦斯》出发,利用“欲望着的机器”这个观念做了一个多层次的作品。左边的荷兰小伙们聊得正高兴,我只有问右边的法国老太太究竟是什么样子,她撇了撇嘴,说这是部可怕的作品,野心很大,但是并没有做到,只是一片噪音,而不是音乐。老太太是个相当专业的爱好者,但她的话让我想起了刚才纪录片里的老人:这是噪音,不是音乐。
下半场听到了RUNE GLERUP的EXAMPLES OF DUST,这是一部向杜尚的《大酒杯》以及MAN RAY以此拍摄的作品致敬的音乐:杜尚在欧洲旅行了很久,那个放在纽约的酒杯落满了灰尘。作曲家说视觉艺术是他创作的一大灵感来源,当代音乐和其它当代艺术一样,都在自身之外寻找灵感。最后那个叫WANG LU的西安姑娘,她的作品叫PAST BEYOND,她说创作动机来自她手术后在医院康复的经历,面对疾病,人们获得了宽容和对他人的接受,开始彼此靠近,这是一个超越自身的过程。但超越自身是一回事,从中国传统民间音乐中借用一些因素然后去超越它是另一回事,前者是走出自我的界限进入他者和世界,后者则既没有进入中国传统音乐,也没有进入他者——西方音乐,这是一种观念上的偷换或者混乱。总之巴松管比起藏传佛教的法螺法号还是不够低沉,不够震颤人心,在大提琴的琴箱上拍出手鼓的节奏也让人觉得没有必要,为什么要弄出这一切呢?
从这些作品中我看不到属于它们自己的精神,有一些借来的精神,有技术的探索,但没有自己的精神。一百年前康定斯基出版了《论艺术中的精神》,UEBER,论艺术中的精神,也是超越艺术中的精神,旧有的精神要超越,我们需要属于我们时代的精神。康定斯基非常乐观,他引用布拉瓦茨基夫人的话说,一百年后人类的艺术和精神将达到新的高峰,真正的新艺术将降临。整整一百年过去了,迷失的我们无法像他们那么乐观。也许这些看似无精神的作品恰恰反映了我们时代的精神:没有任何真正属于自己的精神。所以音乐需要向绘画求助,绘画需要像哲学求助,哲学又向艺术去求助。我们在一个虚幻的词语和观念的网里兜圈子,不知道自己其实已经深深陷溺,无法动弹。
那么什么是艺术中的精神?艺术中应该有什么样的精神?想起一部今年巴黎又放过一遍的电影,塔可夫斯基的《安德烈•鲁勃列夫》。他谈起这部电影的时候说,这部作品里他最关心的问题是:为什么鲁勃列夫是一个天才?为什么他的老师希腊人泰奥帕诺斯不是?塔可夫斯基的回答是:两者都感到了时代的问题,但俄罗斯大地是鲁勃列夫的土地,所以他对他的土地有爱和希望,而希腊人泰奥帕诺斯只有仇恨和批判。鲁勃列夫个人的理想和整个民族的理想是一致的,这种一致究竟是偶然还是命运?我们不得而知,但这些一致者是时代的天才,莎士比亚,但丁,歌德,都是这样的天才,他们是他们土地的具象化和实现。
所以天才Genius也就是保护神Genius,这些人是他们大地的保护者,犹如那些行走在白色地板上的天神。但他们毕竟只是凡人,所以脚下是泥泞,每一步都那么艰辛,他们只能一直劳作,劳作,劳作。
这是有朽者的命运,一直劳作,劳作,劳作,我们永远不知道谁是天选者,可以做的,只有不断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