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采访:始终做个决绝的人
豆瓣采访:始终做个决绝的人
任知
问:你会很多国语言嘛?
最擅长是汉语,大学学的外贸英语、二外日语不算精通。因为我主要还是用母语写东西,我爱汉语。
问:你为什么要加那么多友邻呢?
广播还不成天刷屏?
为了让那些人加入我的小组,多认识人,同时让人了解我。
我几乎不写广播,没那个必要啊,因为我觉得那类情绪是及时的,过一阵看来很可笑,我喜欢让情绪趋于安静,而不至于冲动。
问:你的工作是什么?
原来做过编辑、编剧、还做过海运、生产管理、销售代理、网络等,目前是自由撰稿人,写乐评影评书评为吃饭也为谋求出版,写诗和诗评算义务劳动。
问:你看豆瓣上的乐评影评书评么?在豆瓣上也写么?我自己觉得豆瓣咨讯类还是很全面的。总觉得豆瓣上有一批小众里的大众,或者说本来豆瓣就会有很多小众集中在这里,有时候大家很爱炫耀,你会觉得有的发表在豆瓣的评论幼稚么?
我有时看,很少,我注重一些比较翔实的资料,比如台湾远流电影馆和原来电影家协会出的《世界电影动态》,音乐方面比如《欧美流行音乐指南》等,书评很少看,除非熟人的书我参看别人的角度尽量不重复。在豆瓣发的都是原来写的,很少在线写感觉,一般博客上是成稿。
豆瓣给我很多信息也让我结识了一些朋友而且得到了乐趣,我原先看电影听音乐思维有了定势,原先听欧美经典、上世纪60年代老摇滚、世纪末我听“说金”“硬核”“黑金”等极端音乐,“后摇”、“歌特”也接触些,从03年把精力转向民谣和爵士和电子乐,在豆瓣我接受到很多INDIE-POP和港台小清新(陈绮贞、王若琳、张悬、my little airport、自然卷等)还有新晋的新都市民谣(李健、王娟、万晓利、周云蓬、李志等),让我逐渐能接纳它们。群体的传播的信息肯定远于大于一个人,但一个人完整可以无止境的吸纳,让自身更强大。豆瓣上很多人写的大多流于感觉、不到位也不全面,大多看了一、二部导演的片子就敢评价,没了解整体或电影背后的景深,就大放厥词,很不负责任。当然现代社会浮躁和娱乐倾向也是原因。对于艺术从业者和欣赏着角度肯定不一样,当然很多乐迷影迷都想发出声音,这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看到现象背后的本质,但豆瓣终究不是很确实的媒体,它不过是传播资讯、交友沟通甚至是娱乐的工具。当然很多人写的东西幼稚的,毕竟年纪轻接触的少,也许到了一定年纪或心理疲倦远离了文艺的乐趣,这都有可能。
再有大众的未必不好,比如村上春树的小说,小众也未必彰显个性(比如盘古),很多人没进入核心和本质,那种个性略显无知,各个领域驳杂而深厚,还是谦卑点好。
还有地下、主流,我曾分析过,我个人讨厌“地下”这个词,它隐藏着苦痛、悲哀。哪个作者(乐人、影人)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被更多的人看到呢?我认为一个作者不被读者喜欢是失败的,同理作品不予发表、出版比前者更失败。对于观众而言“地下”没什么,很多属于实验为未成型的东西,甚至藏污纳垢的场所,成气候的人自然出来,比如民谣歌手王娟磨砺了十年才出了第一张专辑《遥远》。作为创造者也没必要埋怨环境,国家都一样,没有几个艺术家顺风顺水,一路高歌,不信去看他们的传记。
问:您是怎么保养自己的颈椎和视力的? 还有皮肤,身材之类的。
我的颈椎有时真疼,这是经常在案头的原因。所以我在家有时看看书或靠在沙发上看电影,多换换姿势,有事也会有些户外运动,或者出去买碟买书添加外出机会,我个人也喜欢旅游,这样身体还可以。想当年你们想不到我在世纪初物质条件很差,我住的平房没电脑,我去附近的网吧写作,那是我在家誊写完稿子到那只是敲下来然后发邮件。现在起码有房子可以在家写东西,所以比原来幸福。我一个男人什么皮肤美容身材的,似乎并不介意,我介意的是健康,包括身体和心理上的。
问:您觉得像你这样的后来人多嘛?
要说我这样的人以后肯定还会有,现在社会虚假繁荣,真正的“艺术”并不景气,有人类的社会就需要文明,从屈原、杨雄、阮籍、唐朝的李杜、元朝的元好问,羸弱的清朝照样有黄遵宪、魏源的出现,五四前后的鲁迅、郁达夫、沈从文、茅盾等。文明的特征就是传承,说实在的自从建国以来中国的文学成就不大,只有上世纪80年代出了些人(余华、苏童、格非、阿城、马原、莫言等),从80年末到现今,出了追悼出一个诗人海子,塑造出“精神骑士”王小波以外,没几个大众熟知的文学家,这就是商业时代急攻近利还有人们生存压迫感更强了。
问:打算以什么样的方式“传承”自己呢?
在保证生存的前提下,一如既往地写下去。由于商业社会的逼仄,写诗和诗论牵扯的精力不大,写影评乐评很消耗时间,比如你要了解导演看他的片子,还有听大量的音乐,搜集一些资料,这些需要细水常流逐步积累。乐评影评是我进入主流适应生存的策略,然后我会将精力转向小说。再有谁也不是生来想当作家、艺术家的,这根本不算个职业,也不是最便捷牟利的工具,它可能既是创造的智者同时也是世俗的傻瓜。这些可能是阅历、经历、机遇、兴趣、体验还有自身坚持综合的“个人定位”,也可以美其名曰:“生存选择”。到了一定阶段自身就会确认自己。我的存在属于极少数,思想和理念不想强加给任何人,只想用作品说话,当然以后类似的人通过个人的努力出现或超越我,他们必然也是孤绝的,从不依赖他人。
问:您觉得《百年孤独》怎么样?
挺好,这也是我前友很喜欢的。马尔克斯的中短篇写的也很好,比如《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国内很多人模仿他,尤其是第一句“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很多作家开头和写作技巧都模仿过他(比如莫言)。当然影响客观存在,马尔克斯还受过卡夫卡影响呢。马尔克斯和芥川龙之介是我一生的偶像。
问:你一天刷几次牙?
晚上刷一次,刷多了怕牙龈出血。:)
你最后谈一下孤独,推荐一部关于孤独的电影?请详细介绍下
所谓孤独,就是从这个万物关联的世界抽身而出,就是切断与世界的联系。一种是自主的隐退,将生命裹在抵御伤害的最佳的位置,一种是自然人性地选择,孤标傲世、特立独行于天地间。对于我来说“写作的孤独”——每一本书都是一幅孤独的图景。它是一件有形物,人们可以拿起,放下,打开,合拢,书中的词语代表一个人好几个月——若非好多年——的孤独,所以当人们读着书里的每个词时,人们可以对自己说,他正面对着那孤独的一小部分
推荐 墨西哥电影《蓝色眼睑》淡泊的生活场景,周而复始的往复,有城市噪杂的车来扰攘,也有独自向隅的静寂。两个人都孤独了很久,电花火石般的“艳遇”正是片中维克多与一面之缘的玛丽娜演绎的故事。这部电影收到嘎纳电影节、东京电影节、塞萨洛尼基电影节的纷纷邀请,宣告了这部小成本电影的成功。墨西哥影坛其实孤独了很久-----宛如剧中男主角维克多,还有一面之缘的玛丽娜。
在露丽塔服饰公司的活动中,玛莉娜幸运地抽中公司的双人游大奖,可她翻遍电话还也找不到同行的人,她找到了姐姐,姐姐哭诉着自己和丈夫越发疏远,希望通过这次旅行弥合俩人的感情。玛莉娜向姐姐阐明双人游大奖的规则:它可以单人旅行,也可以双人同行,但这个旅程不可转让,否则作废。姐姐不理解,反而讥讽她是因为嫉妒,因为玛莉娜到现在还是个老姑娘。几天前在飘满奶香的面包店,维克多偶遇玛丽娜,俩人轻描淡写谈着,最后维克多留下电话。这次玛莉娜决定邀请维克多上路。
一个带着浪漫色彩的邀请让玛丽娜觉得它要把心上的什么东西释放出来。维克多也感到一股微妙的、理所当然的新力量。于是,他们试着把多年积蓄的向往加注在对方的躯壳中。传说里的幸福似乎真的在即将老去的时光里绽放了。玛丽娜和维克多看了一场久违的爱情片,维克多开车带着玛丽娜去乡下野餐、去跳舞。乐曲终结,迎来独处时光。但,当来到床前,马丽娜却尴尬一笑,维克多也不知所措。彼此的心中,却是无比明白:他(她)并没有自己想象中完美。
床榻前,刚刚甜蜜依偎的一对儿露出勉强的神色。 每个人的资质到底还是要影响他们的生活。那些聪明敏锐的男女,能发现别人可以忽略的瑕疵。就这样,维克多和玛丽娜在趋近幸福的地方掉头转弯。分手在意料之中,玛丽娜独自去旅行,孤独再次回到她身边。偶尔的寂寞与隐隐的思念会沁上心头,她给维克多寄了充满爱意的明信片,维克多撕碎了明信片。可得知玛丽娜归来的消息后,他还是来到机场接她。明知未来的一切黯然,依然自欺欺人的玛丽娜和维克多开着一辆残破的汽车飞奔在回家的路上。车载音响播着那部爱情片的主题曲,而一场大雨让汽车陷进了立交桥下的积水中。
这是个略带心酸的黑色幽默故事,导演给了不甚明朗的结局,似乎两个人的情感永远纠结在那一刻。这就是墨西哥新锐导演厄内斯托·康特拉斯(Ernesto Contreras)的高明,也许他比谁都明白,那些纯粹因为孤独而被动经营的爱情,到了最后往往收获的是千疮百孔的伤害。而名不见经传的两个主演Cecilia Suarez和Enrique Arreola,却在简约克制的镜头下,将都市一隅里两个苦闷孤独的男女演绎得直让台下的你我唏嘘慨叹:自己是不是另一个维克多或者玛丽娜?必须承认的是,有一些人并不合适拥有爱情,尤其对于玛丽娜或者维克多这样已经习惯于孤独的完美主义者。还有,爱情并非人生里的不可或缺,只要能有机会爱过,就已足够。
任知
问:你会很多国语言嘛?
最擅长是汉语,大学学的外贸英语、二外日语不算精通。因为我主要还是用母语写东西,我爱汉语。
问:你为什么要加那么多友邻呢?
广播还不成天刷屏?
为了让那些人加入我的小组,多认识人,同时让人了解我。
我几乎不写广播,没那个必要啊,因为我觉得那类情绪是及时的,过一阵看来很可笑,我喜欢让情绪趋于安静,而不至于冲动。
问:你的工作是什么?
原来做过编辑、编剧、还做过海运、生产管理、销售代理、网络等,目前是自由撰稿人,写乐评影评书评为吃饭也为谋求出版,写诗和诗评算义务劳动。
问:你看豆瓣上的乐评影评书评么?在豆瓣上也写么?我自己觉得豆瓣咨讯类还是很全面的。总觉得豆瓣上有一批小众里的大众,或者说本来豆瓣就会有很多小众集中在这里,有时候大家很爱炫耀,你会觉得有的发表在豆瓣的评论幼稚么?
我有时看,很少,我注重一些比较翔实的资料,比如台湾远流电影馆和原来电影家协会出的《世界电影动态》,音乐方面比如《欧美流行音乐指南》等,书评很少看,除非熟人的书我参看别人的角度尽量不重复。在豆瓣发的都是原来写的,很少在线写感觉,一般博客上是成稿。
豆瓣给我很多信息也让我结识了一些朋友而且得到了乐趣,我原先看电影听音乐思维有了定势,原先听欧美经典、上世纪60年代老摇滚、世纪末我听“说金”“硬核”“黑金”等极端音乐,“后摇”、“歌特”也接触些,从03年把精力转向民谣和爵士和电子乐,在豆瓣我接受到很多INDIE-POP和港台小清新(陈绮贞、王若琳、张悬、my little airport、自然卷等)还有新晋的新都市民谣(李健、王娟、万晓利、周云蓬、李志等),让我逐渐能接纳它们。群体的传播的信息肯定远于大于一个人,但一个人完整可以无止境的吸纳,让自身更强大。豆瓣上很多人写的大多流于感觉、不到位也不全面,大多看了一、二部导演的片子就敢评价,没了解整体或电影背后的景深,就大放厥词,很不负责任。当然现代社会浮躁和娱乐倾向也是原因。对于艺术从业者和欣赏着角度肯定不一样,当然很多乐迷影迷都想发出声音,这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看到现象背后的本质,但豆瓣终究不是很确实的媒体,它不过是传播资讯、交友沟通甚至是娱乐的工具。当然很多人写的东西幼稚的,毕竟年纪轻接触的少,也许到了一定年纪或心理疲倦远离了文艺的乐趣,这都有可能。
再有大众的未必不好,比如村上春树的小说,小众也未必彰显个性(比如盘古),很多人没进入核心和本质,那种个性略显无知,各个领域驳杂而深厚,还是谦卑点好。
还有地下、主流,我曾分析过,我个人讨厌“地下”这个词,它隐藏着苦痛、悲哀。哪个作者(乐人、影人)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被更多的人看到呢?我认为一个作者不被读者喜欢是失败的,同理作品不予发表、出版比前者更失败。对于观众而言“地下”没什么,很多属于实验为未成型的东西,甚至藏污纳垢的场所,成气候的人自然出来,比如民谣歌手王娟磨砺了十年才出了第一张专辑《遥远》。作为创造者也没必要埋怨环境,国家都一样,没有几个艺术家顺风顺水,一路高歌,不信去看他们的传记。
问:您是怎么保养自己的颈椎和视力的? 还有皮肤,身材之类的。
我的颈椎有时真疼,这是经常在案头的原因。所以我在家有时看看书或靠在沙发上看电影,多换换姿势,有事也会有些户外运动,或者出去买碟买书添加外出机会,我个人也喜欢旅游,这样身体还可以。想当年你们想不到我在世纪初物质条件很差,我住的平房没电脑,我去附近的网吧写作,那是我在家誊写完稿子到那只是敲下来然后发邮件。现在起码有房子可以在家写东西,所以比原来幸福。我一个男人什么皮肤美容身材的,似乎并不介意,我介意的是健康,包括身体和心理上的。
问:您觉得像你这样的后来人多嘛?
要说我这样的人以后肯定还会有,现在社会虚假繁荣,真正的“艺术”并不景气,有人类的社会就需要文明,从屈原、杨雄、阮籍、唐朝的李杜、元朝的元好问,羸弱的清朝照样有黄遵宪、魏源的出现,五四前后的鲁迅、郁达夫、沈从文、茅盾等。文明的特征就是传承,说实在的自从建国以来中国的文学成就不大,只有上世纪80年代出了些人(余华、苏童、格非、阿城、马原、莫言等),从80年末到现今,出了追悼出一个诗人海子,塑造出“精神骑士”王小波以外,没几个大众熟知的文学家,这就是商业时代急攻近利还有人们生存压迫感更强了。
问:打算以什么样的方式“传承”自己呢?
在保证生存的前提下,一如既往地写下去。由于商业社会的逼仄,写诗和诗论牵扯的精力不大,写影评乐评很消耗时间,比如你要了解导演看他的片子,还有听大量的音乐,搜集一些资料,这些需要细水常流逐步积累。乐评影评是我进入主流适应生存的策略,然后我会将精力转向小说。再有谁也不是生来想当作家、艺术家的,这根本不算个职业,也不是最便捷牟利的工具,它可能既是创造的智者同时也是世俗的傻瓜。这些可能是阅历、经历、机遇、兴趣、体验还有自身坚持综合的“个人定位”,也可以美其名曰:“生存选择”。到了一定阶段自身就会确认自己。我的存在属于极少数,思想和理念不想强加给任何人,只想用作品说话,当然以后类似的人通过个人的努力出现或超越我,他们必然也是孤绝的,从不依赖他人。
问:您觉得《百年孤独》怎么样?
挺好,这也是我前友很喜欢的。马尔克斯的中短篇写的也很好,比如《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国内很多人模仿他,尤其是第一句“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很多作家开头和写作技巧都模仿过他(比如莫言)。当然影响客观存在,马尔克斯还受过卡夫卡影响呢。马尔克斯和芥川龙之介是我一生的偶像。
问:你一天刷几次牙?
晚上刷一次,刷多了怕牙龈出血。:)
你最后谈一下孤独,推荐一部关于孤独的电影?请详细介绍下
![]() |
所谓孤独,就是从这个万物关联的世界抽身而出,就是切断与世界的联系。一种是自主的隐退,将生命裹在抵御伤害的最佳的位置,一种是自然人性地选择,孤标傲世、特立独行于天地间。对于我来说“写作的孤独”——每一本书都是一幅孤独的图景。它是一件有形物,人们可以拿起,放下,打开,合拢,书中的词语代表一个人好几个月——若非好多年——的孤独,所以当人们读着书里的每个词时,人们可以对自己说,他正面对着那孤独的一小部分
推荐 墨西哥电影《蓝色眼睑》淡泊的生活场景,周而复始的往复,有城市噪杂的车来扰攘,也有独自向隅的静寂。两个人都孤独了很久,电花火石般的“艳遇”正是片中维克多与一面之缘的玛丽娜演绎的故事。这部电影收到嘎纳电影节、东京电影节、塞萨洛尼基电影节的纷纷邀请,宣告了这部小成本电影的成功。墨西哥影坛其实孤独了很久-----宛如剧中男主角维克多,还有一面之缘的玛丽娜。
在露丽塔服饰公司的活动中,玛莉娜幸运地抽中公司的双人游大奖,可她翻遍电话还也找不到同行的人,她找到了姐姐,姐姐哭诉着自己和丈夫越发疏远,希望通过这次旅行弥合俩人的感情。玛莉娜向姐姐阐明双人游大奖的规则:它可以单人旅行,也可以双人同行,但这个旅程不可转让,否则作废。姐姐不理解,反而讥讽她是因为嫉妒,因为玛莉娜到现在还是个老姑娘。几天前在飘满奶香的面包店,维克多偶遇玛丽娜,俩人轻描淡写谈着,最后维克多留下电话。这次玛莉娜决定邀请维克多上路。
一个带着浪漫色彩的邀请让玛丽娜觉得它要把心上的什么东西释放出来。维克多也感到一股微妙的、理所当然的新力量。于是,他们试着把多年积蓄的向往加注在对方的躯壳中。传说里的幸福似乎真的在即将老去的时光里绽放了。玛丽娜和维克多看了一场久违的爱情片,维克多开车带着玛丽娜去乡下野餐、去跳舞。乐曲终结,迎来独处时光。但,当来到床前,马丽娜却尴尬一笑,维克多也不知所措。彼此的心中,却是无比明白:他(她)并没有自己想象中完美。
床榻前,刚刚甜蜜依偎的一对儿露出勉强的神色。 每个人的资质到底还是要影响他们的生活。那些聪明敏锐的男女,能发现别人可以忽略的瑕疵。就这样,维克多和玛丽娜在趋近幸福的地方掉头转弯。分手在意料之中,玛丽娜独自去旅行,孤独再次回到她身边。偶尔的寂寞与隐隐的思念会沁上心头,她给维克多寄了充满爱意的明信片,维克多撕碎了明信片。可得知玛丽娜归来的消息后,他还是来到机场接她。明知未来的一切黯然,依然自欺欺人的玛丽娜和维克多开着一辆残破的汽车飞奔在回家的路上。车载音响播着那部爱情片的主题曲,而一场大雨让汽车陷进了立交桥下的积水中。
这是个略带心酸的黑色幽默故事,导演给了不甚明朗的结局,似乎两个人的情感永远纠结在那一刻。这就是墨西哥新锐导演厄内斯托·康特拉斯(Ernesto Contreras)的高明,也许他比谁都明白,那些纯粹因为孤独而被动经营的爱情,到了最后往往收获的是千疮百孔的伤害。而名不见经传的两个主演Cecilia Suarez和Enrique Arreola,却在简约克制的镜头下,将都市一隅里两个苦闷孤独的男女演绎得直让台下的你我唏嘘慨叹:自己是不是另一个维克多或者玛丽娜?必须承认的是,有一些人并不合适拥有爱情,尤其对于玛丽娜或者维克多这样已经习惯于孤独的完美主义者。还有,爱情并非人生里的不可或缺,只要能有机会爱过,就已足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