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太宰治开始。
不多写几行字,就感觉自己快要废了,从太宰治开始。
(一)
读太宰治,因为买了多年,再不读,对不起当年花下的钱。一整本书,大多是自传体文章。太宰治售卖着自己的人生。于是我觉得石川淳大可不必对于那些想以太宰治的又一次失踪做小说素材的人大骂混账,也无需对“情死”两字愤愤然又改称太宰治升天什么的,如若太宰治活过来,想必他自己也是会据此写上一篇的,他之前不是已经写过数回了吗?而“情死”两个字,在太宰治眼里也未必低格于升天。
与其说太宰治是个作家,倒不如说他是一个忠实于自杀的人。。。就个体而言,自杀倒是没有什么可以进行道德批判的。但是,热衷于拉上别人一起自杀这种事,就有点说不过去了吧。。。详情参见词条之自杀缘由,简单说,第一次是因为他崇拜的作家自杀了,于是想要随之而去,“可惜的是”安眠药吃少了。“可惜的是”这四个字简直让我无法直视。。。那一年他20岁,从此走上了练习自杀的不归路。第二次自杀是因为学业荒废遭到鄙夷,第三次是因为文学作品得不上奖,第四次是因为情人背叛心有不甘,第五次终于成功殉情,39年人生可谓花样百出。。
(二)
人类的性格悲剧总是要打小说起的,所以把《往事》放在第一篇,看从婴孩时期就早熟,少年时就受打击的太宰治走成后来的人生境况就容易理解得多,但是,以这种方式生活,写着颓丧的文章,却咽不下别人的批评,真是太傲娇了。被冠以轰动文坛的这一篇《如是我闻》,义正言辞地从文学申辩转变成人身攻击,而又无法切中关节,读起来兴味索然。把袁子才驳杨笠湖的文章拿出来比比看,那绝对不是一个台阶上的。
《小仓山房尺牍》中袁枚《答杨笠湖》信里说:札又云:“仆非不好色,特不好妓女之色耳。”此言尤悖,试问:不好妓女之色,更好何人之色乎?好妓女之色其罪小,好良家女之色其罪大。”又打趣杨笠湖,你“天性端严,不解好色,仆所素知”,现在居然自称好色,实际只知“抱着自己家中黄脸婆儿”,哪来资格?能把人揶揄到这个份上也是本事哇。
为什么袁枚如此刻薄杨笠湖呢,因为袁枚在自己的书里记述了杨笠湖曾经对他说过的梦到过一位名妓托其举荐考生的事,于是袁在印书前便寄与杨过目,而杨觉得此文一出,会坏了自己声誉,便去信批驳,惹恼了袁枚,而袁虽最终听从旧友(说是总角交)意愿,删了此文,却因二人吵嘴的书信使此逸事盛传开来,并流传后世。概是杨老先生未曾想到的吧,而杨老先生亦有气度,在临终前还嘱儿子向袁枚“以状乞传”,可见我古人在才识、风度上绝胜!
(三)
其实,袁子才也是好色徒,并不弱于太宰治。但他们的不同之处在于袁好赏物,太宰治好自赏。虽然他把自己杀了。。。在《人间失格》中他这样说:"有个词语叫做“湮没于世”,似乎是形容人世间的可怜虫、失败者或无良人士的。我却觉得,自己打出生起就已湮没于世,于是每每遇到被众人指责的同类之人,我必定温柔相待。我那温柔的心房,连我自己都如醉如痴。"他爱着自己的同类,亦爱着自己以及自己那颗爱着同类的心。他后来便习惯了把这种湮没于世当成一种自我标榜。。。
由此,他写下的那些关于自己的文章,都成了写给自己的情书。他深爱着自己无理的颓废。在《如是我闻》中他批判别的作家,瞧你们这帮没出息的,感个冒,得个中耳炎就算是暗夜了吗,真是只能写学生作文的料儿,言下之意是得如我这般,不思进取,众叛亲离,心如死灰那才叫个惨无天日,方值得咳血记之,懂吗?!
(四)
说到情书这种东西,写信的人沉浸其中,与其说是为了取悦收信人,倒不如说是在抒发对自己这份爱意的着迷。我的爱那么深沉,那么狂热,那么温柔,那么暖人,那么无法自抑,那么百折不挠,那么等等等等,我一定要讲给你听,而你必当赞赏!罗兰•巴特在《恋人絮语》里说"在语言的突变过程中,恋人终于因为对爱情的专注而抹去了他的情偶:通过一种纯粹爱的变态,恋人爱上的是爱情,而非情偶。"我当然不会记得他这么说过,我只是知道在那一本书中他把爱情的细枝末节全评述遍了,于是有任意爱情观点需要佐证,尽可摘用。这就叫解构主义文本吧。。。反正以我这样心不在焉地活着,是不可能记得住读过的书中的文字的,好在世上有一种东西叫搜索引擎。。我把它们记在这里,为免日后度不到,goo不着。。我对这个世界没有信任。
说到情书这种东西,我总会想到一个场面,一群女生在楼道窗口处,堵截住另一个女生,然后将一封情书撕个粉碎,摆在窗台上。我想如果不用顾忌卫生检查的话,她们势必会将这封信喷洒出去。。。她们推搡着,辱骂着,那场面叫我震撼。她们是我的初中同学,这在当时的我是不可理解的。我自小就是个和平主义,害怕人类的不满。
她们对立的缘由非常幼稚,因为高个子的女生——我管她叫高个子的女生,因为她个子高。。。——不仅在班上颇有人气,甚至吸引到了高一级的帅哥的关注。于是,由嫉妒产生了排挤。她们用语言嘲笑她是狐狸精,说她走路摆臀魅惑男生。那封悲催的信似乎正是来自那位学长。后来这封稀碎的信就被留在了窗台上,没有人知道里面写了什么。。。
(五)
至于这位高个子的女生,具体长什么样子,脸盲症是不可能想起来了,我印象中并不是一见就会称赞漂亮的那种。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才会受到那么多不公对待吧。但她身上确有种独特的气场,是当时的我们领悟不到的。现在想起来,不得不称赞那些喜欢她的男生们有着超龄的眼光。她身上有一种大气,沉稳而淡定,面对这些莫名的愤怒,向来不卑不亢。或者也因为这样,才更使人愤怒。。。
我与她不算相熟,但总是在心里想起她,因为有一次,我哭了,在教室门口,哭得像个白痴,她要回教室时看到了我,就一下子把我拉到她怀里,我就伏在她身上,继续哭得像个白痴,心里却得到了莫大的安慰。深深记住了那一刻,有这样一个人,用一个拥抱,向我表达了她的关怀与同情。。。也深深感受到,她个子比我高不少。。。
至于我为什么哭得像个白痴,理由也相当的白痴。因为负责看管自习课的小组长非常认真负责地记下了那一堂课上有谁违返了课堂纪律。而我恰恰来自上课不说话会死星球,于是。。。其实小本子上还有很多人,而且我也没得可以喊冤,但我依旧感到格外悲愤,不能自已地痛哭流涕。其他记录在案的人,也是要么哭,要么闹,出于同侪压力。。。小组长索性没有把小本子呈堂,哭也就不算白哭。
(六)
我如此紧张这个小本子,是因为当年的班主任和我妈脾气很像。。。特别严厉。她是我们的物理老师,那时我是物理课代表。。。我本来并不是物理课代表的,在我还是学习委员的时候,有一次来了新书,书都堆在讲桌上,而我天生没有那个自觉自动的神经,于是,当班主任走进教室,看到满桌子的书没有发下去,就当即贬了我的职。。。后来我成了课代表,原来的课代表变成了写小本子的小组长。。。
不过,就像我并不怨恨顶替我的学习委员一样,小组长记我的名也不是为了泄私愤,在我成为物理课代表后,他就像个助理一样,在每次临上物理课前,提醒我去办公室请示有无教具需要准备。。。我真心感谢他。不然我不知道要面对多少次班主任的愤怒。。。我害怕人类的不满,更害怕人类的愤怒。我虽然不至于“湮没于世”,但无疑也是个废物。
(七)
顶替我的学习委员是休了一年学插班进来的。她高挑清瘦,声音细柔,如弱不禁风。老师为她取了绰号叫林黛玉。如果是我,得这么个外号,一定很气。因为我从前非常不喜欢这个人物,觉得她性格过于矫情。最受不了的一段是,林黛玉见到别人兄妹团聚,其乐融融,就开始哭起自家身世,无兄无妹,寄人篱下。当年读到这一段,我的内心感受,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闹哪样啊这是要?!
现在,我终于成熟到稍可理解矫情这件事的年岁了。矫情其实也就是爱自己的一种表现形式。爱自己也算不上什么错误和缺点。于是,再回看太宰治的人生,则纵然荒唐而非罪。但是自杀特别是唆使他人一起自杀这件事我绝不能认同,还有一点不能认同的是,他在《东京八景》里这样说,“我决定要去死,以自我毁灭了的一介草民的身份去死。时代的大潮给我安排的角色,我将忠实地演绎下去。永远输给别人的悲情卑微的角色。”你错了,要忠实演绎永远输给别人的悲情卑微角色,只有活着。
不活下去,哪来的永远。
附:
http://www.oushinet.com/221-554-36394.aspx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3765331/
http://hi.baidu.com/cloverblue/item/4d94c1ead2ebdcd1eb34c90b
http://baike.baidu.com/view/299230.htm
http://www.cntszl.com/print.aspx?id=3164
(一)
读太宰治,因为买了多年,再不读,对不起当年花下的钱。一整本书,大多是自传体文章。太宰治售卖着自己的人生。于是我觉得石川淳大可不必对于那些想以太宰治的又一次失踪做小说素材的人大骂混账,也无需对“情死”两字愤愤然又改称太宰治升天什么的,如若太宰治活过来,想必他自己也是会据此写上一篇的,他之前不是已经写过数回了吗?而“情死”两个字,在太宰治眼里也未必低格于升天。
与其说太宰治是个作家,倒不如说他是一个忠实于自杀的人。。。就个体而言,自杀倒是没有什么可以进行道德批判的。但是,热衷于拉上别人一起自杀这种事,就有点说不过去了吧。。。详情参见词条之自杀缘由,简单说,第一次是因为他崇拜的作家自杀了,于是想要随之而去,“可惜的是”安眠药吃少了。“可惜的是”这四个字简直让我无法直视。。。那一年他20岁,从此走上了练习自杀的不归路。第二次自杀是因为学业荒废遭到鄙夷,第三次是因为文学作品得不上奖,第四次是因为情人背叛心有不甘,第五次终于成功殉情,39年人生可谓花样百出。。
(二)
人类的性格悲剧总是要打小说起的,所以把《往事》放在第一篇,看从婴孩时期就早熟,少年时就受打击的太宰治走成后来的人生境况就容易理解得多,但是,以这种方式生活,写着颓丧的文章,却咽不下别人的批评,真是太傲娇了。被冠以轰动文坛的这一篇《如是我闻》,义正言辞地从文学申辩转变成人身攻击,而又无法切中关节,读起来兴味索然。把袁子才驳杨笠湖的文章拿出来比比看,那绝对不是一个台阶上的。
《小仓山房尺牍》中袁枚《答杨笠湖》信里说:札又云:“仆非不好色,特不好妓女之色耳。”此言尤悖,试问:不好妓女之色,更好何人之色乎?好妓女之色其罪小,好良家女之色其罪大。”又打趣杨笠湖,你“天性端严,不解好色,仆所素知”,现在居然自称好色,实际只知“抱着自己家中黄脸婆儿”,哪来资格?能把人揶揄到这个份上也是本事哇。
为什么袁枚如此刻薄杨笠湖呢,因为袁枚在自己的书里记述了杨笠湖曾经对他说过的梦到过一位名妓托其举荐考生的事,于是袁在印书前便寄与杨过目,而杨觉得此文一出,会坏了自己声誉,便去信批驳,惹恼了袁枚,而袁虽最终听从旧友(说是总角交)意愿,删了此文,却因二人吵嘴的书信使此逸事盛传开来,并流传后世。概是杨老先生未曾想到的吧,而杨老先生亦有气度,在临终前还嘱儿子向袁枚“以状乞传”,可见我古人在才识、风度上绝胜!
(三)
其实,袁子才也是好色徒,并不弱于太宰治。但他们的不同之处在于袁好赏物,太宰治好自赏。虽然他把自己杀了。。。在《人间失格》中他这样说:"有个词语叫做“湮没于世”,似乎是形容人世间的可怜虫、失败者或无良人士的。我却觉得,自己打出生起就已湮没于世,于是每每遇到被众人指责的同类之人,我必定温柔相待。我那温柔的心房,连我自己都如醉如痴。"他爱着自己的同类,亦爱着自己以及自己那颗爱着同类的心。他后来便习惯了把这种湮没于世当成一种自我标榜。。。
由此,他写下的那些关于自己的文章,都成了写给自己的情书。他深爱着自己无理的颓废。在《如是我闻》中他批判别的作家,瞧你们这帮没出息的,感个冒,得个中耳炎就算是暗夜了吗,真是只能写学生作文的料儿,言下之意是得如我这般,不思进取,众叛亲离,心如死灰那才叫个惨无天日,方值得咳血记之,懂吗?!
(四)
说到情书这种东西,写信的人沉浸其中,与其说是为了取悦收信人,倒不如说是在抒发对自己这份爱意的着迷。我的爱那么深沉,那么狂热,那么温柔,那么暖人,那么无法自抑,那么百折不挠,那么等等等等,我一定要讲给你听,而你必当赞赏!罗兰•巴特在《恋人絮语》里说"在语言的突变过程中,恋人终于因为对爱情的专注而抹去了他的情偶:通过一种纯粹爱的变态,恋人爱上的是爱情,而非情偶。"我当然不会记得他这么说过,我只是知道在那一本书中他把爱情的细枝末节全评述遍了,于是有任意爱情观点需要佐证,尽可摘用。这就叫解构主义文本吧。。。反正以我这样心不在焉地活着,是不可能记得住读过的书中的文字的,好在世上有一种东西叫搜索引擎。。我把它们记在这里,为免日后度不到,goo不着。。我对这个世界没有信任。
说到情书这种东西,我总会想到一个场面,一群女生在楼道窗口处,堵截住另一个女生,然后将一封情书撕个粉碎,摆在窗台上。我想如果不用顾忌卫生检查的话,她们势必会将这封信喷洒出去。。。她们推搡着,辱骂着,那场面叫我震撼。她们是我的初中同学,这在当时的我是不可理解的。我自小就是个和平主义,害怕人类的不满。
她们对立的缘由非常幼稚,因为高个子的女生——我管她叫高个子的女生,因为她个子高。。。——不仅在班上颇有人气,甚至吸引到了高一级的帅哥的关注。于是,由嫉妒产生了排挤。她们用语言嘲笑她是狐狸精,说她走路摆臀魅惑男生。那封悲催的信似乎正是来自那位学长。后来这封稀碎的信就被留在了窗台上,没有人知道里面写了什么。。。
(五)
至于这位高个子的女生,具体长什么样子,脸盲症是不可能想起来了,我印象中并不是一见就会称赞漂亮的那种。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才会受到那么多不公对待吧。但她身上确有种独特的气场,是当时的我们领悟不到的。现在想起来,不得不称赞那些喜欢她的男生们有着超龄的眼光。她身上有一种大气,沉稳而淡定,面对这些莫名的愤怒,向来不卑不亢。或者也因为这样,才更使人愤怒。。。
我与她不算相熟,但总是在心里想起她,因为有一次,我哭了,在教室门口,哭得像个白痴,她要回教室时看到了我,就一下子把我拉到她怀里,我就伏在她身上,继续哭得像个白痴,心里却得到了莫大的安慰。深深记住了那一刻,有这样一个人,用一个拥抱,向我表达了她的关怀与同情。。。也深深感受到,她个子比我高不少。。。
至于我为什么哭得像个白痴,理由也相当的白痴。因为负责看管自习课的小组长非常认真负责地记下了那一堂课上有谁违返了课堂纪律。而我恰恰来自上课不说话会死星球,于是。。。其实小本子上还有很多人,而且我也没得可以喊冤,但我依旧感到格外悲愤,不能自已地痛哭流涕。其他记录在案的人,也是要么哭,要么闹,出于同侪压力。。。小组长索性没有把小本子呈堂,哭也就不算白哭。
(六)
我如此紧张这个小本子,是因为当年的班主任和我妈脾气很像。。。特别严厉。她是我们的物理老师,那时我是物理课代表。。。我本来并不是物理课代表的,在我还是学习委员的时候,有一次来了新书,书都堆在讲桌上,而我天生没有那个自觉自动的神经,于是,当班主任走进教室,看到满桌子的书没有发下去,就当即贬了我的职。。。后来我成了课代表,原来的课代表变成了写小本子的小组长。。。
不过,就像我并不怨恨顶替我的学习委员一样,小组长记我的名也不是为了泄私愤,在我成为物理课代表后,他就像个助理一样,在每次临上物理课前,提醒我去办公室请示有无教具需要准备。。。我真心感谢他。不然我不知道要面对多少次班主任的愤怒。。。我害怕人类的不满,更害怕人类的愤怒。我虽然不至于“湮没于世”,但无疑也是个废物。
(七)
顶替我的学习委员是休了一年学插班进来的。她高挑清瘦,声音细柔,如弱不禁风。老师为她取了绰号叫林黛玉。如果是我,得这么个外号,一定很气。因为我从前非常不喜欢这个人物,觉得她性格过于矫情。最受不了的一段是,林黛玉见到别人兄妹团聚,其乐融融,就开始哭起自家身世,无兄无妹,寄人篱下。当年读到这一段,我的内心感受,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闹哪样啊这是要?!
现在,我终于成熟到稍可理解矫情这件事的年岁了。矫情其实也就是爱自己的一种表现形式。爱自己也算不上什么错误和缺点。于是,再回看太宰治的人生,则纵然荒唐而非罪。但是自杀特别是唆使他人一起自杀这件事我绝不能认同,还有一点不能认同的是,他在《东京八景》里这样说,“我决定要去死,以自我毁灭了的一介草民的身份去死。时代的大潮给我安排的角色,我将忠实地演绎下去。永远输给别人的悲情卑微的角色。”你错了,要忠实演绎永远输给别人的悲情卑微角色,只有活着。
不活下去,哪来的永远。
附:
http://www.oushinet.com/221-554-36394.aspx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3765331/
http://hi.baidu.com/cloverblue/item/4d94c1ead2ebdcd1eb34c90b
http://baike.baidu.com/view/299230.htm
http://www.cntszl.com/print.aspx?id=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