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翻笔记
昨晚中秋夜的聚众狂欢,今天一个人的宅神时光。常常是这样吧,尽情欢乐,享受寂寞。热闹和冷清的反差如此强烈,像一组剪在一起的两极镜头。
翻出大三时在豆瓣上建的那个相册,相册的描述是 “尝试着用图文记载自己这一年的一些心情。”记得当时是看了豆友乡愁的相册“细碎流光”,发现自己平日里庸常平淡的生活其实也有记录下来的必要,不然韶光易逝,就这样任他流去,真有点可惜。
于是从某晚情绪低落时对自己的审视剖析开始记起,写着写着话就多起来,及时收尾,配上喜欢的图片作为这个相册的第一笔。大三上课自习的日子一天天过去,我记下上“全系最难搞老师”小江的课时忐忑不安的心情,虽然选那课的本意是强迫锻炼自己在很多人面前说话的能力,但还是难熬自卑到常常想放弃;记下六一和小妹扎了小辫骑了单车翘课去闲逛,到对面工艺美院看展览,坐在散落一地阳光的树下吃路边买来的杏子;还记下某晚和涓靠着床栏小声夜聊正酣,抬头看天已微亮,再低头看表已然四点;记下周末一个人背包坐上火车去青岛,想要摆脱自己呆在学校一天强似一天的浮躁和压力;也记下自己坐在空无一人的基督教堂里,生平第二次感受到宗教的强大感召,明白往日生活的许多虚妄……
一张一张读下来,心情也变得平和。不过是一年光景,许多事情发生变化。最主要的,当然是心态。前几天刚收到师妹寄回给我的考研专业课笔记(面试时她守在考场外,待我一出门就将我拦截住,一副奋不顾身又胆怯的模样。虽是素不相识,但我本着攒人品的目的,回学校后就将笔记寄给了她。)打开笔记,看到夹在其中的信,她讲了周围人对她的帮助,自己的坚持和感恩之心……这些心绪也藏在去年考研那段漫长的时间里,我留在日记本里的文字中。
重翻笔记,亲切又陌生。这些鬼画符般的记号,密密麻麻挤在一起,那时是怎样拼了力寻找缝隙扎身于此?各种箭头如穿梭于夜空的流星,它们奋力划过纸页的时候,亦曾带给一个少年信心和希望。这厚厚满满的每页16开纸张,就是她当年的星空。
那时更易专注,也更容易对关乎理想的东西产生共鸣。本子的扉页上抄着两段文字,一段来自《电影世界》11年10月份关于独立纪录片的专刊刊首老晃的专栏:“黑暗中,唯有独立纪录片仍是历史的聚光灯,它们间或照亮一点,慢慢就能照亮一片。卫西谛说得没错,‘将来,人们会庆幸这个时代有这样一批体制外的电影人。’总有一天人们会认识到,中国独立纪录片是这个时代(唯一)的文化富矿,它牛逼闪闪却默默无闻,明明是参天大树却被埋没于荒原,但它终将成为煤炭,在未来熊熊燃烧。”另一段是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里的“如果一个民族分心于繁杂琐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总之人民蜕化为被动的受众,而一切公共事务形如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
那时会大段大段摘抄这样的文字在笔记本上,只是因为喜欢她们的力量感和蕴藏其中的理想主义光芒。嗯,不得不承认,孤独和禁锢让人思考,更让人专注。而我们一直追求的自由在带来极大快乐的同时,也带来浮躁和焦虑。“为了最大限度地做自己,自由的生命在焦虑中显现。”海德格尔那么早就一语道破。
当然,浮躁更多来自于自己的欲望。我想要生活得更加丰富,想要接纳更多新鲜的人和事,必然蔓生更多欲望。
对此悖论我一时无法,只有去相信诗歌:“从此我不再希求幸福,我自己便是幸福。凡是我遇见的我都喜欢,一切都被接受,一切对我都是可爱的。从这时候起我使我自己自由而不受限制,我走到我所愿去的地方,我完全而绝对地主持着我自己。温和地,怀着不可抗拒的意志,从束缚着我的桎梏下解放我自己。”
—— 惠特曼《大路之歌》
我知道这很难,但努力吧。
翻出大三时在豆瓣上建的那个相册,相册的描述是 “尝试着用图文记载自己这一年的一些心情。”记得当时是看了豆友乡愁的相册“细碎流光”,发现自己平日里庸常平淡的生活其实也有记录下来的必要,不然韶光易逝,就这样任他流去,真有点可惜。
于是从某晚情绪低落时对自己的审视剖析开始记起,写着写着话就多起来,及时收尾,配上喜欢的图片作为这个相册的第一笔。大三上课自习的日子一天天过去,我记下上“全系最难搞老师”小江的课时忐忑不安的心情,虽然选那课的本意是强迫锻炼自己在很多人面前说话的能力,但还是难熬自卑到常常想放弃;记下六一和小妹扎了小辫骑了单车翘课去闲逛,到对面工艺美院看展览,坐在散落一地阳光的树下吃路边买来的杏子;还记下某晚和涓靠着床栏小声夜聊正酣,抬头看天已微亮,再低头看表已然四点;记下周末一个人背包坐上火车去青岛,想要摆脱自己呆在学校一天强似一天的浮躁和压力;也记下自己坐在空无一人的基督教堂里,生平第二次感受到宗教的强大感召,明白往日生活的许多虚妄……
一张一张读下来,心情也变得平和。不过是一年光景,许多事情发生变化。最主要的,当然是心态。前几天刚收到师妹寄回给我的考研专业课笔记(面试时她守在考场外,待我一出门就将我拦截住,一副奋不顾身又胆怯的模样。虽是素不相识,但我本着攒人品的目的,回学校后就将笔记寄给了她。)打开笔记,看到夹在其中的信,她讲了周围人对她的帮助,自己的坚持和感恩之心……这些心绪也藏在去年考研那段漫长的时间里,我留在日记本里的文字中。
重翻笔记,亲切又陌生。这些鬼画符般的记号,密密麻麻挤在一起,那时是怎样拼了力寻找缝隙扎身于此?各种箭头如穿梭于夜空的流星,它们奋力划过纸页的时候,亦曾带给一个少年信心和希望。这厚厚满满的每页16开纸张,就是她当年的星空。
那时更易专注,也更容易对关乎理想的东西产生共鸣。本子的扉页上抄着两段文字,一段来自《电影世界》11年10月份关于独立纪录片的专刊刊首老晃的专栏:“黑暗中,唯有独立纪录片仍是历史的聚光灯,它们间或照亮一点,慢慢就能照亮一片。卫西谛说得没错,‘将来,人们会庆幸这个时代有这样一批体制外的电影人。’总有一天人们会认识到,中国独立纪录片是这个时代(唯一)的文化富矿,它牛逼闪闪却默默无闻,明明是参天大树却被埋没于荒原,但它终将成为煤炭,在未来熊熊燃烧。”另一段是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里的“如果一个民族分心于繁杂琐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总之人民蜕化为被动的受众,而一切公共事务形如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
那时会大段大段摘抄这样的文字在笔记本上,只是因为喜欢她们的力量感和蕴藏其中的理想主义光芒。嗯,不得不承认,孤独和禁锢让人思考,更让人专注。而我们一直追求的自由在带来极大快乐的同时,也带来浮躁和焦虑。“为了最大限度地做自己,自由的生命在焦虑中显现。”海德格尔那么早就一语道破。
当然,浮躁更多来自于自己的欲望。我想要生活得更加丰富,想要接纳更多新鲜的人和事,必然蔓生更多欲望。
对此悖论我一时无法,只有去相信诗歌:“从此我不再希求幸福,我自己便是幸福。凡是我遇见的我都喜欢,一切都被接受,一切对我都是可爱的。从这时候起我使我自己自由而不受限制,我走到我所愿去的地方,我完全而绝对地主持着我自己。温和地,怀着不可抗拒的意志,从束缚着我的桎梏下解放我自己。”
—— 惠特曼《大路之歌》
我知道这很难,但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