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了不起的盖茨比》探菲茨杰拉德的自我追寻之路----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出发
摘要:《了不起的盖茨比》讲述了一位男青年为了满足“本我”欲望对金钱和爱情的渴求,并将它们看做是属于“超我”范围的崇高理想而不顾现实、道德约束进行锲而不舍地追求,最终付出生命代价的故事。本文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出发,通过《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对Gatsby和Nick的分析来了解作者菲茨杰拉德人格中“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冲突及妥协。
关键词:《了不起的盖茨比》;Gatsby;Nick;菲茨杰拉德;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菲茨杰拉德是美国二十世纪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并以其对美国20年代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描述被称为“爵士时代”和“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他以创作出了长篇小说《尘世乐园》而名声大噪,之后因为急需用钱维持他和妻子Zelda奢侈的生活,他把大部分时间放在替流行杂志写短篇小说上,以便快速地赚取优厚的稿费。然而他真正引以为荣的还是做一个长篇小说家,他真正的才华也在长篇小说里。因为被商业化写作所诱惑,他承认辜负了自己的才华,就像他死前六个月向他女儿的自白里说的:“……我所获得的一点成就,都是历经千辛万苦才得到的。现在回想一下,那时我不应该松弛下来,也不应该向后回顾---而应该写完了《了不起的盖茨比》立刻说我是应该干这一行的---从今以后我要把写作放在第一。这是我当前的职责---如果没有这个职责,我将一事无成。”(俄康纳,1988)。他一生只完成了四部完整的长篇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是其中一篇,因为其独特的叙事视角,对当时美国社会的准确把握和对虚幻的美国梦的讽刺被看作是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这部小说普遍被认为是他的半自传体小说,从小说中不难看出作者本人的精神世界和性格中的两面性。
小说讲述的是出生于穷乡僻壤的农家子James Gatz不惜通过贩卖私酒等非法手段成为纽约有钱有势的人,并改名为Jay Gatsby,希望以此挽回富家女Daisy的爱情。当Gatsby还是一名年轻军官时,他爱上了漂亮可爱的Daisy并梦想着能与她永远在一起。可惜不久他被调离Daisy的家乡,而她则转身嫁给了同样出身有钱人家的Tom并搬去纽约居住。Gatsby回来后得知这一消息,决定不惜代价变成和Daisy一样的有钱人以匹配她的身份来重新追求她。但是Daisy看中的只是豪宅、昂贵衬衫和豪华宴会等奢华的表象,并不是真正的爱Gatsby。所以最后危险来临时刻,Daisy选择牺牲Gatsby来保全自己。Gatsby对虚假爱情和金钱的追求,导致了自己的悲剧。
Gatsby毫无疑问是书中的主角,而这部小说的独特之处在于叙事的视角却是从另一个人物Nick的角度来看待和讲述Gatsby的故事。Nick是Daisy的堂兄,同时住在Gatsby家旁边。和Gatsby一样,他也参加过世界大战,也来自美国的较偏远地区,想来繁华的东部寻求个人发展。和Gatsby不同的是,Nick的性格冷静理性,善于从旁人的角度分析事情,而Gatsby则热情感性,尤其是爱情方面,不达目的不回头,直到付出生命代价。Gatsby和Nick就像是菲茨杰拉德性格的两面,揭示出他对美国社会,尤其是对爱情和金钱的矛盾纠结心理。菲茨杰拉德一方面洞察和讽刺美国上流社会的纸醉金迷和腐败空虚,一方面却沉迷于它的豪华奢侈所带给他的享受和虚荣。另外,关于自己写作方面的才华,他一方面不愿浪费它想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作家,一方面又想做一个流行作家,靠它赚取优厚的稿费。他的这种矛盾冲突的心理其实潜藏着来自人自身的人格冲突。菲茨杰拉德似乎想努力平衡自己性格中的矛盾面,来达到一种理想的生存状态,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即通过调节本我、自我与超我的关系来达到平衡。
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分为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层面,将人格结构分为三部分,即本我、自我和超我。他认为每个个人都有一个心理过程的连贯组织;我们称之为他的自我。意识就隶属于这个自我;自我控制着活动的方法---就是说,控制着进入外部世界的兴奋发射;自我是管理着它自己所有的形成过程的心理力量。……压抑也是从这个自我发生的(弗洛伊德,2005)。被压抑的东西是无意识的原型。本我由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和欲望组成,奉行唯乐原则,是最原始的无意识部分。自我企图用外部世界的影响对本我和它的趋向施加压力,努力用现实原则代替在本我中自由地占支配地位的快乐原则。……自我代表可以称作理性和常识的东西,它们与含有感情的本我形成对比(弗洛伊德,2005)。超我是理想化、道德化的自我,它奉行理想原则。超我的职能是对本能的要求不予实现,而是从道德角度出发将其引导到至善至美的事业中去。小说里的Gatsby和Nick正对应着菲茨杰拉德人格结构中本我、自我和超我。
一、 本我和超我---对金钱和爱情的迷梦
本我是人的无意识层面,目标是实现本能的欲望和快乐,它不理会世俗的眼光和道德的约束,即便与现实冲突,也要追求个体的舒适。这种本我包含着做自然人的倾向。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他所说的自然主要指泛性论,他认为人的本能欲望是性欲。《了不起的盖茨比》中,Gatsby可以看做是“本我”的代表,他体现了菲茨杰拉德内心欲望的一面,当然这里Gatsby追求的是Daisy的爱情,爱情同样也是人的本能欲望。对于Gatsby来说,Daisy的爱情就是他快乐的源泉,为了得到它,他愿意付出一切代价,无视法律的制裁冒险靠非法手段成为有钱人,博取Daisy的欢心;即使Daisy已经嫁做人妇为人母,他也不顾社会道德的规范一心要Daisy回到他身边。他从不在人前掩饰对Daisy的爱意,压抑自己的情感。五年后重新见到Daisy,不顾Nick的在场,他明显地表露出内心的紧张手足无措得像个孩子。他跟Nick说:“I’m going to fix everything just the way it was before,”he said, nodding determinedly. “She’ll see”(Fitsgerald, 1950). 他要重新找回他以前和Daisy在一起时的快乐。从他向Nick讲述他第一次亲吻Daisy的情形就能体会到他当时的快乐有多巨大,He knew that when he kissed this girl, and forever wed his unutterable visions to her perishable breath, his mind would never romp again like the mind of God…….Then he kissed her. At his lips’ touch she blossomed for him like a flower and the incarnation was complete (Fitsgerald, 1950). 为了重新找回那份快乐,他愿意为Daisy做任何事,包括为她揽下杀人的罪名,牺牲自己的性命。
他的这种表达爱的方式,有人说盲目有人说傻,其实这只是他本能的爱的冲动而已,他只是选择不去压抑自己的本能展示出自己“本我”的一面。Gatsby的这种不压抑“本我”释放爱的本能的行为和菲茨杰拉德是多么的相似。菲茨杰拉德对Zelda的爱何尝不是一样的盲目。Zelda因为他没有光明的前途和他解除婚约,为了重新找回Zelda,他辞掉纽约的工作回到圣保罗市重写他的小说。终于小说出版并获得了成功,于是Zelda才决定嫁给他。为了支撑她想要的奢华的上流社会的生活,他拼命地为流行杂志写作赚取稿费。和Zelda在一起,他能感受到由衷的快乐,这是来自他“本我”的追求,无论付出什么的代价他也不会放弃。同样,菲茨杰拉德本人也为纸醉金迷的上流社会着迷,对金钱的渴求也是来自他“本我”的欲望。对此他并不掩饰,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有描写有钱人豪华的生活和阔绰的手段,其中大部都来源于他自己的生活经历,他毫不吝惜和人分享他的虚荣心。对金钱和爱情的热衷是菲茨杰拉德本能欲望的体现,揭露了他“本我”的一面。
超我奉行理想原则,为至善至美事业而奋斗。超我和本我一样都是非理性的,它不遵循现实世界的规则,歪曲和篡改现实世界,反对奉行现实原则的自我。它依照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强迫自我把世界看成自己希望看到的那样。Daisy是Gatsby心中无可替代的女神,即使她是个虚伪贪财的女人也没关系,Gatsby只看到他愿意看到的那个Daisy。至于为什么Gatsby似乎从来看不清Daisy虚伪世俗的一面,书中有些地方说得很明白。She dressed in white, and had a little white roadster, and all day long the telephone rang in her house and excited young officers from Camp Taylor demanded the privilege of monopolizing her that night (Fitsgerald, 1950). It excited him, too, that many men had already loved Daisy—it increased her value in his eyes (Fitsgerald, 1950). 在他的精神世界里,她已经成为他想象中的脱俗和至善至美的象征。同时,她身处的流光溢彩的上流社会对Gatsby来说同样是个神秘美好的世界。他一直站在对岸默默地注视着Daisy和她的世界,眼神里充满了向往和渴望。Zelda和Daisy同样出身上层,同样美丽可爱,同样有着众多追求者。她和Daisy一样,沉迷于纸醉金迷的豪华生活,并曾经因为菲茨杰拉德暗淡的前途给不了她这种生活而一度和他解除婚约。不过无论Zelda是怎样的浮躁势利,她在菲茨杰拉德的眼中依然是超凡脱俗美好的化身,她性格大胆、不肯随俗,符合他对浪漫品质的幻想,是他不惜与现实反抗不顾众人批评也不能放弃必须追求的理想。
Gatsby和菲茨杰拉德都把他们爱的女人看做世间最美好最纯洁的代表,是至善至美的象征,为了达到这至善至美,宁愿与现实作对、违背道德、甚至不惜牺牲自己来成全“超我”的崇高梦想。
二、 Nick代表的“自我”---寻找精神的解脱
“自我”充当的是监督“本我”欲望实现的角色,是调节“本我”要求和现实世界的媒介。它奉行的是现实原则,试图用外部世界的影响对本我和它的趋向施加压力。从本能控制和道德的观点来说,可以说本我是完全非道德的;自我力求是道德的;超我能成为超道德的(弗洛伊德,2005)。Gatsby更多的代表菲茨杰拉德人格中的“本我”和“超我”,而要探寻他的“自我”,则要从Nick身上发掘。和Gatsby不顾所有现实因素只想得到Daisy的爱满足他的“本我”和“超我”欲望不同,Nick要冷静理性的多,这从书中对他的一些描述可以看得出来。他虽然也和Gatsby、Daisy等一样身处繁华的大都市和复杂的感情当中,但是他却是唯一一个能抽离其中冷眼旁观的人。工作之余他喜欢在图书馆待着,因为他觉得There were generally a few rioters around, but they never came into the library, so it was a good place to work (Fitsgerald, 1950). 他觉得自己slow-thinking and full of interior rules that act as brakes on my desires (Fitsgerald, 1950). Daisy认为他知道很多不一样的事情,这些不一样的事情应该指的是和她们对生活对感情不同的看法。刚开始工作时他与一个女孩有过一段短暂的恋情,不过后来因为她哥哥的反对而冷静地选择分手。High over the city our line of yellow windows must have contributed their share of human secrecy to the casual watcher in the darkening streets, and I saw him too, looking up and wondering, I was within and without, simultaneously enchanted and repelled by the inexhaustible variety of life (Fitsgerald, 1950). 即使身处豪华喧嚣的派对中心,他对这种奢靡生活的态度也是若即若离。他清楚地认识到现实社会对人的“本我”的非理性要求的压抑和限制,于是运用自我调节采取折中的方法,以消除“本我”要求被压抑后个体产生的不适感和避免受到伤害。察觉出Jordan的谎言,他只是告诉自己dishonesty in a woman is a thing you never blame deeply—I was casually sorry, and then I forgot (Fitsgerald, 1950). 他原本想离开家乡到繁华的东部寻求自身的发展,却对残酷的现实灰心失望。面对现实对“本我”和“超我”的压抑和打击,他的“自我”调节功能这时发挥作用。他的自我意识让他面对现实,离开不适合他的道德观混乱的东部,回到道德传统的偏僻家乡。
菲茨杰拉德在“本我”要求和现实规则或道德规范产生冲突时,也会运用自我意识进行调节来减轻因此产生的不适感。他和Zelda的婚姻生活带给他无限快乐,满足了他对金钱和爱情的“本我”和“超我”欲望,同时却也让他觉得痛苦。他明白这样奢侈的爱情和生活会遭到世俗的批判,被人谴责太醉心于金钱,算是庸俗和罪恶的象征。Zelda第一次重病后,他对于他们生活的描写和以前相比就大不相同了:“我们的联合阵线,与其说是罗曼史,毋宁说是一种必须无条件执行的职责。如果你照世俗的标准去衡量它……这仿佛是存心否定一切过去的努力与未来的希望……”(俄康纳,1988)。面对这一切,他的“自我”选择的调节方式是把他的生活经历都写进他的小说,他所经历的那些辛酸和痛苦成了他小说的素材,他把他写的那些小说看做是忏悔式小说。他将死前写信给他的女儿为自己的一生做了最冷静的总结:“我不是个伟大的人,但是我的天才有一种无私的客观性质,我一小块一小块的牺牲它,为了保存它的基本价值。这有一种史诗式的庄严。反正我在工作之余,常用这种自我陶醉的思想来安慰自己(俄康纳,1988)。”他在他的小说里忏悔,通过冷眼研究自己的经历,看清美国梦背后的荒诞和虚无。通过写伟大深刻的小说,他能明白现实社会的真相,这种自我调节能对他压抑的心理起到疏导和平衡作用。
三、 结语
菲茨杰拉德对Gatsby和Nick生动的刻画分别展现了他自己内心“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冲突。他的“自我”让他意识到现实和理想的矛盾,却又对改变现实无能为力,只能依靠写作来自我调节。我们在研究菲茨杰拉德的过程中,有时很难接受劳伦斯的劝告:要以故事作准,不要以作者为准。……他常常在写作中显露出他自己,可是他写得如此卓越,以致他显露出来的是人性的百态(俄康纳,1988)。
参考文献:
1. 俄康纳,威廉.范. (1988). 美国现代七大小说家. 北京:三联书店.
2. 弗洛伊德. (2005). 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 林尘等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3. Fitsgerald, F. Scott. (1950). The Great Gatsby. New York: Penguin Books.
关键词:《了不起的盖茨比》;Gatsby;Nick;菲茨杰拉德;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菲茨杰拉德是美国二十世纪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并以其对美国20年代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描述被称为“爵士时代”和“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他以创作出了长篇小说《尘世乐园》而名声大噪,之后因为急需用钱维持他和妻子Zelda奢侈的生活,他把大部分时间放在替流行杂志写短篇小说上,以便快速地赚取优厚的稿费。然而他真正引以为荣的还是做一个长篇小说家,他真正的才华也在长篇小说里。因为被商业化写作所诱惑,他承认辜负了自己的才华,就像他死前六个月向他女儿的自白里说的:“……我所获得的一点成就,都是历经千辛万苦才得到的。现在回想一下,那时我不应该松弛下来,也不应该向后回顾---而应该写完了《了不起的盖茨比》立刻说我是应该干这一行的---从今以后我要把写作放在第一。这是我当前的职责---如果没有这个职责,我将一事无成。”(俄康纳,1988)。他一生只完成了四部完整的长篇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是其中一篇,因为其独特的叙事视角,对当时美国社会的准确把握和对虚幻的美国梦的讽刺被看作是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这部小说普遍被认为是他的半自传体小说,从小说中不难看出作者本人的精神世界和性格中的两面性。
小说讲述的是出生于穷乡僻壤的农家子James Gatz不惜通过贩卖私酒等非法手段成为纽约有钱有势的人,并改名为Jay Gatsby,希望以此挽回富家女Daisy的爱情。当Gatsby还是一名年轻军官时,他爱上了漂亮可爱的Daisy并梦想着能与她永远在一起。可惜不久他被调离Daisy的家乡,而她则转身嫁给了同样出身有钱人家的Tom并搬去纽约居住。Gatsby回来后得知这一消息,决定不惜代价变成和Daisy一样的有钱人以匹配她的身份来重新追求她。但是Daisy看中的只是豪宅、昂贵衬衫和豪华宴会等奢华的表象,并不是真正的爱Gatsby。所以最后危险来临时刻,Daisy选择牺牲Gatsby来保全自己。Gatsby对虚假爱情和金钱的追求,导致了自己的悲剧。
Gatsby毫无疑问是书中的主角,而这部小说的独特之处在于叙事的视角却是从另一个人物Nick的角度来看待和讲述Gatsby的故事。Nick是Daisy的堂兄,同时住在Gatsby家旁边。和Gatsby一样,他也参加过世界大战,也来自美国的较偏远地区,想来繁华的东部寻求个人发展。和Gatsby不同的是,Nick的性格冷静理性,善于从旁人的角度分析事情,而Gatsby则热情感性,尤其是爱情方面,不达目的不回头,直到付出生命代价。Gatsby和Nick就像是菲茨杰拉德性格的两面,揭示出他对美国社会,尤其是对爱情和金钱的矛盾纠结心理。菲茨杰拉德一方面洞察和讽刺美国上流社会的纸醉金迷和腐败空虚,一方面却沉迷于它的豪华奢侈所带给他的享受和虚荣。另外,关于自己写作方面的才华,他一方面不愿浪费它想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作家,一方面又想做一个流行作家,靠它赚取优厚的稿费。他的这种矛盾冲突的心理其实潜藏着来自人自身的人格冲突。菲茨杰拉德似乎想努力平衡自己性格中的矛盾面,来达到一种理想的生存状态,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即通过调节本我、自我与超我的关系来达到平衡。
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分为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层面,将人格结构分为三部分,即本我、自我和超我。他认为每个个人都有一个心理过程的连贯组织;我们称之为他的自我。意识就隶属于这个自我;自我控制着活动的方法---就是说,控制着进入外部世界的兴奋发射;自我是管理着它自己所有的形成过程的心理力量。……压抑也是从这个自我发生的(弗洛伊德,2005)。被压抑的东西是无意识的原型。本我由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和欲望组成,奉行唯乐原则,是最原始的无意识部分。自我企图用外部世界的影响对本我和它的趋向施加压力,努力用现实原则代替在本我中自由地占支配地位的快乐原则。……自我代表可以称作理性和常识的东西,它们与含有感情的本我形成对比(弗洛伊德,2005)。超我是理想化、道德化的自我,它奉行理想原则。超我的职能是对本能的要求不予实现,而是从道德角度出发将其引导到至善至美的事业中去。小说里的Gatsby和Nick正对应着菲茨杰拉德人格结构中本我、自我和超我。
一、 本我和超我---对金钱和爱情的迷梦
本我是人的无意识层面,目标是实现本能的欲望和快乐,它不理会世俗的眼光和道德的约束,即便与现实冲突,也要追求个体的舒适。这种本我包含着做自然人的倾向。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他所说的自然主要指泛性论,他认为人的本能欲望是性欲。《了不起的盖茨比》中,Gatsby可以看做是“本我”的代表,他体现了菲茨杰拉德内心欲望的一面,当然这里Gatsby追求的是Daisy的爱情,爱情同样也是人的本能欲望。对于Gatsby来说,Daisy的爱情就是他快乐的源泉,为了得到它,他愿意付出一切代价,无视法律的制裁冒险靠非法手段成为有钱人,博取Daisy的欢心;即使Daisy已经嫁做人妇为人母,他也不顾社会道德的规范一心要Daisy回到他身边。他从不在人前掩饰对Daisy的爱意,压抑自己的情感。五年后重新见到Daisy,不顾Nick的在场,他明显地表露出内心的紧张手足无措得像个孩子。他跟Nick说:“I’m going to fix everything just the way it was before,”he said, nodding determinedly. “She’ll see”(Fitsgerald, 1950). 他要重新找回他以前和Daisy在一起时的快乐。从他向Nick讲述他第一次亲吻Daisy的情形就能体会到他当时的快乐有多巨大,He knew that when he kissed this girl, and forever wed his unutterable visions to her perishable breath, his mind would never romp again like the mind of God…….Then he kissed her. At his lips’ touch she blossomed for him like a flower and the incarnation was complete (Fitsgerald, 1950). 为了重新找回那份快乐,他愿意为Daisy做任何事,包括为她揽下杀人的罪名,牺牲自己的性命。
他的这种表达爱的方式,有人说盲目有人说傻,其实这只是他本能的爱的冲动而已,他只是选择不去压抑自己的本能展示出自己“本我”的一面。Gatsby的这种不压抑“本我”释放爱的本能的行为和菲茨杰拉德是多么的相似。菲茨杰拉德对Zelda的爱何尝不是一样的盲目。Zelda因为他没有光明的前途和他解除婚约,为了重新找回Zelda,他辞掉纽约的工作回到圣保罗市重写他的小说。终于小说出版并获得了成功,于是Zelda才决定嫁给他。为了支撑她想要的奢华的上流社会的生活,他拼命地为流行杂志写作赚取稿费。和Zelda在一起,他能感受到由衷的快乐,这是来自他“本我”的追求,无论付出什么的代价他也不会放弃。同样,菲茨杰拉德本人也为纸醉金迷的上流社会着迷,对金钱的渴求也是来自他“本我”的欲望。对此他并不掩饰,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有描写有钱人豪华的生活和阔绰的手段,其中大部都来源于他自己的生活经历,他毫不吝惜和人分享他的虚荣心。对金钱和爱情的热衷是菲茨杰拉德本能欲望的体现,揭露了他“本我”的一面。
超我奉行理想原则,为至善至美事业而奋斗。超我和本我一样都是非理性的,它不遵循现实世界的规则,歪曲和篡改现实世界,反对奉行现实原则的自我。它依照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强迫自我把世界看成自己希望看到的那样。Daisy是Gatsby心中无可替代的女神,即使她是个虚伪贪财的女人也没关系,Gatsby只看到他愿意看到的那个Daisy。至于为什么Gatsby似乎从来看不清Daisy虚伪世俗的一面,书中有些地方说得很明白。She dressed in white, and had a little white roadster, and all day long the telephone rang in her house and excited young officers from Camp Taylor demanded the privilege of monopolizing her that night (Fitsgerald, 1950). It excited him, too, that many men had already loved Daisy—it increased her value in his eyes (Fitsgerald, 1950). 在他的精神世界里,她已经成为他想象中的脱俗和至善至美的象征。同时,她身处的流光溢彩的上流社会对Gatsby来说同样是个神秘美好的世界。他一直站在对岸默默地注视着Daisy和她的世界,眼神里充满了向往和渴望。Zelda和Daisy同样出身上层,同样美丽可爱,同样有着众多追求者。她和Daisy一样,沉迷于纸醉金迷的豪华生活,并曾经因为菲茨杰拉德暗淡的前途给不了她这种生活而一度和他解除婚约。不过无论Zelda是怎样的浮躁势利,她在菲茨杰拉德的眼中依然是超凡脱俗美好的化身,她性格大胆、不肯随俗,符合他对浪漫品质的幻想,是他不惜与现实反抗不顾众人批评也不能放弃必须追求的理想。
Gatsby和菲茨杰拉德都把他们爱的女人看做世间最美好最纯洁的代表,是至善至美的象征,为了达到这至善至美,宁愿与现实作对、违背道德、甚至不惜牺牲自己来成全“超我”的崇高梦想。
二、 Nick代表的“自我”---寻找精神的解脱
“自我”充当的是监督“本我”欲望实现的角色,是调节“本我”要求和现实世界的媒介。它奉行的是现实原则,试图用外部世界的影响对本我和它的趋向施加压力。从本能控制和道德的观点来说,可以说本我是完全非道德的;自我力求是道德的;超我能成为超道德的(弗洛伊德,2005)。Gatsby更多的代表菲茨杰拉德人格中的“本我”和“超我”,而要探寻他的“自我”,则要从Nick身上发掘。和Gatsby不顾所有现实因素只想得到Daisy的爱满足他的“本我”和“超我”欲望不同,Nick要冷静理性的多,这从书中对他的一些描述可以看得出来。他虽然也和Gatsby、Daisy等一样身处繁华的大都市和复杂的感情当中,但是他却是唯一一个能抽离其中冷眼旁观的人。工作之余他喜欢在图书馆待着,因为他觉得There were generally a few rioters around, but they never came into the library, so it was a good place to work (Fitsgerald, 1950). 他觉得自己slow-thinking and full of interior rules that act as brakes on my desires (Fitsgerald, 1950). Daisy认为他知道很多不一样的事情,这些不一样的事情应该指的是和她们对生活对感情不同的看法。刚开始工作时他与一个女孩有过一段短暂的恋情,不过后来因为她哥哥的反对而冷静地选择分手。High over the city our line of yellow windows must have contributed their share of human secrecy to the casual watcher in the darkening streets, and I saw him too, looking up and wondering, I was within and without, simultaneously enchanted and repelled by the inexhaustible variety of life (Fitsgerald, 1950). 即使身处豪华喧嚣的派对中心,他对这种奢靡生活的态度也是若即若离。他清楚地认识到现实社会对人的“本我”的非理性要求的压抑和限制,于是运用自我调节采取折中的方法,以消除“本我”要求被压抑后个体产生的不适感和避免受到伤害。察觉出Jordan的谎言,他只是告诉自己dishonesty in a woman is a thing you never blame deeply—I was casually sorry, and then I forgot (Fitsgerald, 1950). 他原本想离开家乡到繁华的东部寻求自身的发展,却对残酷的现实灰心失望。面对现实对“本我”和“超我”的压抑和打击,他的“自我”调节功能这时发挥作用。他的自我意识让他面对现实,离开不适合他的道德观混乱的东部,回到道德传统的偏僻家乡。
菲茨杰拉德在“本我”要求和现实规则或道德规范产生冲突时,也会运用自我意识进行调节来减轻因此产生的不适感。他和Zelda的婚姻生活带给他无限快乐,满足了他对金钱和爱情的“本我”和“超我”欲望,同时却也让他觉得痛苦。他明白这样奢侈的爱情和生活会遭到世俗的批判,被人谴责太醉心于金钱,算是庸俗和罪恶的象征。Zelda第一次重病后,他对于他们生活的描写和以前相比就大不相同了:“我们的联合阵线,与其说是罗曼史,毋宁说是一种必须无条件执行的职责。如果你照世俗的标准去衡量它……这仿佛是存心否定一切过去的努力与未来的希望……”(俄康纳,1988)。面对这一切,他的“自我”选择的调节方式是把他的生活经历都写进他的小说,他所经历的那些辛酸和痛苦成了他小说的素材,他把他写的那些小说看做是忏悔式小说。他将死前写信给他的女儿为自己的一生做了最冷静的总结:“我不是个伟大的人,但是我的天才有一种无私的客观性质,我一小块一小块的牺牲它,为了保存它的基本价值。这有一种史诗式的庄严。反正我在工作之余,常用这种自我陶醉的思想来安慰自己(俄康纳,1988)。”他在他的小说里忏悔,通过冷眼研究自己的经历,看清美国梦背后的荒诞和虚无。通过写伟大深刻的小说,他能明白现实社会的真相,这种自我调节能对他压抑的心理起到疏导和平衡作用。
三、 结语
菲茨杰拉德对Gatsby和Nick生动的刻画分别展现了他自己内心“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冲突。他的“自我”让他意识到现实和理想的矛盾,却又对改变现实无能为力,只能依靠写作来自我调节。我们在研究菲茨杰拉德的过程中,有时很难接受劳伦斯的劝告:要以故事作准,不要以作者为准。……他常常在写作中显露出他自己,可是他写得如此卓越,以致他显露出来的是人性的百态(俄康纳,1988)。
参考文献:
1. 俄康纳,威廉.范. (1988). 美国现代七大小说家. 北京:三联书店.
2. 弗洛伊德. (2005). 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 林尘等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3. Fitsgerald, F. Scott. (1950). The Great Gatsby. New York: Penguin 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