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日本史话》,什么叫历史书
写此评论之时,豆瓣上面已经有了七篇评论。七篇之中,有两篇都涉及到了石田三成。二位仁兄都是为石田三成鸣不平,对此,我也是大有同感。
汪公纪写日本史话,到底算不算历史书,这其实是有待商榷的。在书的前言中说道,这书本来是给杂志社写的专栏(或是报纸,我记忆不深了),这句话才是关键。诸位在阅读的时候,一定要记住,这不过是当年的比较上档次的流行文化而已,仅此而已,不是历史研究,也不是历史书。
如果大家抱着用这本书来演习历史的态度,或者是读惯了范文澜先生那一套历史思路,再看这本书除了骂街就是骂街了。因为这委实就是一本娱乐书而已。当然,事情开了个头,就要干下去,汪公纪先生一直坚持把书写完,中间还经历了中风病痛,着实令人钦佩。钦佩归钦佩,依旧不能因为这些书以外的故事,左右我们对书本身的评价。
何为历史书,在下愚见,一定要有作者自己的历史观点,有自己的剖析。这就像是画画,如果您只会临摹,那么中文中管这样的人叫做画匠,不是画家。反之有自身的观念意识,不管结果如何,西方人皆称此为艺术。汪公纪的历史书,可以当作是日本历史故事收集整理,原因就是这其中缺少汪先生自己的史观在里面。
横向比较,柏杨老先生,他的《帝王之死》和《皇后之死》,当年也是给出版社写的专栏,也是高档次的流行文化读物,但是里面有老先生的史观在其中。
举个例子,姚重华,就是尧舜禹汤的舜,为了纪念老先生,我们要用姚重华这个名字。柏杨笔下的姚重华,是个卑鄙的阴谋家,这个观点在他的所有著作中都是一致的。你可以说,老冬烘烂撒狗血。问题是,老先生分析的丝丝入扣,找不出些许的破绽。不服的人,拿出史料来反驳呀,偏偏此处又根本没有史料,这就是老先生高明的地方。他用历史,在宣扬者自己的观点。
我们可以通过考古,文献资料,以及其他可以相信的东西,推断出当年曾经发生的事情。这个推断过程就是历史研究。问题是,我们面对同样的线索证据的时候,由于个人经历不同,会推导出不一样的历史再现情况。如果情况实在是大差离格,那么这个情况就是历史争议,或是历史争议人物。比如,林则徐、王安石、郑成功他们到底是推动历史的车轮往前形势,还是时代进步的阻碍者。
如果我们抛开作者生活的政治黑暗环境不考虑(这就是我上面为什么不举曾国藩、李鸿章为例子的原因),只看作者本身的能力。那么,越是情商高、智商高(情商一定要在智商前面)的历史工作者,越能分析的精彩。而不是几句话的总结,然后归为几个重点。
比如易中天,这就是情商高的人,所以他的研究争议大,因为他东西里面有自己的,有和大多数既定的观念不一样的。又如李亚平,李先生可能没上过百家讲坛,知名度不如这几位高。
又比如阎崇年,这就是情商低的人,所以他的研究到最后,就是总结几点,下个结论,比较适合初学者。
纪连海、袁腾飞、王立群三位适合普通水平的高中生,为什么我会给他们这么低的评价(他们绝不是最低的),因为他们是在讲故事,换句话说,就是根据一个选题,搜集很多的故事,然后把这些资料口语化的讲出来。汪公纪的《日本史话》,就是这个水平。
PS:于丹、蒙曼和罗玉凤三位女士呢,对不起,这三个人的节目我很少看,无法评价。但是按照人气来看,应该是,罗玉凤排名第一,于丹和蒙曼在昆仲之间。
回过头来说《日本史话》,汪先生的这本书,多少有些流水帐的感觉,一遍看下来之后,往往是看的时候热闹,而放下书则一点都记不住。这委实是历史书的通病,《明朝那些事》在朱元璋和朱棣的段落中,作者写的很好,我们能够通过文字看到作者内心的激动。而到了嘉靖年间,张叔大掌权之前,则是明显降了一个档次,让人觉得,不过是明史的白话文翻译工作。日本史话通篇就是这样的感觉。
我们举战国一段分析,这算是日本历史上最热闹的时代。小说、电子游戏、漫画、电影、连续剧总有一个渠道让我们接触过这段历史。玫瑰战争和十字军东征在中国人中的影响力,和日本战国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
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三个人在汪公纪笔下,都是溢美之词。就凭这一点,这就不算是一本好的历史书。"成王败寇"的观念,现在连写连续剧剧本都不能这么干。反之,明智光秀和石田三成,被描写成彻彻底底的小人。此处我不是要为上述五人翻案或是证名。只是说一个史学家的态度。
另外、关于一个国家的历史,不是全武行的武打片。而《日本史话》却做到了这一点,从头到尾,就是B杀A,C杀B,然后D又杀C。当然,中间有不得不说的圣德太子,这算是一段文戏。但是《源氏物语》的乱入,是在是让人摸不着头脑,关于那一段,我是直接跳过没看的。
今天如果问一个西方人,哪一国的文化能代表东方。答案不要自信地认为是中国,日本的比例相当大。这当然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是日本人的东西地道,确实是实情。这和日本人的哲学与美学分不开。《日本史话》里面,恰恰缺少了这方面的介绍,甚至可以说,约等于零。
总结如下
缺点:
1、流水帐
2、成王败寇的评价历史人物
3、文化发展比重严重缺失
4、涉及到和中国有关的问题,缺乏客观。
优点:
1、通俗易懂,适合小学毕业生阅读
2、从头说道尾,适合玩电子游戏的时候,作为背景资料阅读。
3、文笔好,这个是真的。在下认为,国内历史研究的悲哀就是,一定要用没有情感的语言来写作。我们在写的是人的故事,怎么能没有自己的感情带入,这都是当年重理轻文,学习苏联老大哥的遗毒祸害。
在这里增补一段,就是关于文笔好的事情。
中国在五十年代有一次院校重组(我刚发现百度里面查"院校重组"竟然什么都没有,是空的),或曰"院校调整"。在下以为,五十年代的这次院校重组,主要有以下几个目的:
1、按照苏联的方式,组建大专院校,重理工而轻文史。当权者认为,理工类培养是有助于上层建筑的稳定的,而文史类的培养则是负面的。太祖明确的对费孝通说,就是要一个社会学种子都不留,只能存在马氏列氏之思想。此段内容,详见百度。
2、打击异己,将当权者认为需要扼杀的大学学科,一概通过此次行动消失殆尽。简单地说,院校重组之后,就是因为种种原因,学科没有了,该学科的从业人员顿时没了工作。然后逐步分流出去。自以上帝的名义有大学以来,依托大学所发生的混蛋事情不胜枚举,但是,这件事情,不属于混蛋,是无耻。
这个行为造成了若干连锁反映。
比如当今社会不把艺术类学生当正常人看。例如绘画,除了几个别的学生之外,今天的中国,但凡学习成绩不好的,又想念大学的,基本上有一多半去学了画画。剩下考表演的基本上是富二代或是长得好的。艺术教学已经弄成为这个国家缓解社会矛盾的缓冲地带,把不合格的一堆高中毕业生,都吸纳到里面来。
和本文相关的事情是:文科生写作水平整体低下,这种低下一方面是教育本身达不到标准,而在我看来。更重要的是体制本身,不允许文科生文字写作水平高。根源就在五十年代院系调整,当时的目的就是要把所有的学科,都理工化。你以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话是童谣吗,这样高水平的上下句,绝对不可能是单靠民间口耳就可以传播到大江南北的,是要有上层建筑的推波助澜。
在下愚鲁,只念过硕士,是艺术生,撰写硕士毕业论文的时候,论文要求明确规定,论文的撰写,不可以有个人感情色彩。这不是混蛋是什么。如果我是在做实验,在搞科研,这样的要求我能够理解(毕竟我不是2010年的王二先生)。我是在写一篇关于艺术的文章,你他妈的要我怎么没有情感。结果是,我的论文在匿名评审阶段,一个了不起的老师说,我的文章写的特比好,很少见到,是优。这个老师叫高蔚华。另一个傻逼老师说,我写的很不好,要重写之后才能参加答辩。这个傻逼我忘了叫什么名字了,想起来之后,我一定会写在这里。
简单地说,作为一个艺术类考生,这样的环境下,恐怕没有几个人有在下的勇气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当然,我更愿意相信,写没有情感的艺术论文的同学们,更多的是,一开始他们就相信,艺术类论文里面不应该有个人情感在里面。这我就真的无语了。
我读书少,只知道贡布里希在《艺术的故事》之前言中说到,他为了控制住自己的喜好,在很多时候,把自己特别喜欢的作品从书中删除,是为了保留住那些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当我第一次看到这段文字的时候,我所感觉到的不是没有个人感情色彩,而是相信,我将要读的这本书,是一本充满了作者感情的作品。(写到这里,有点激动了)
回过头来,说《日本史话》,这本书我读过两边,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的文字流畅,看起来不吃力。这样的历史书在国内真的不多见,当然,几位大家除外。
这就好像同是神怪小说。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因为有情感,所以看着来劲,知道的人多。
实际上,蒲松龄的同时代人袁枚也写过《子不语》,后来因为发现明朝人也写过神怪小说叫《子不语》,袁枚改名叫做《谐齐论》。《谐齐论》的普及远不如《聊斋》。而袁枚比之蒲松龄在当时可是有更大的社会影响力。简单地说,袁枚是有钱有势的院外老爷。蒲松龄则是正经穷措大。
两部小说差别在于,《谐齐论》立足于通过因果报应,向普通百姓进行和谐社会建设教育,没有情感在里面,不动人心。
值得一提的是,郭德纲的很多自己弄的单口相声,都是来源于《谐齐论》,比如《张双喜捉妖》,这个建议听,因为说这个节目的时候,正好赶上李鹤彪打Btv的记者,郭德纲一边说捉妖,一边说记者。就《谐齐论》本身立意而言,郭德纲才真的是为和谐社会作贡献的人。当然,这要站在大历史的角度才能看得清。
汪公纪写日本史话,到底算不算历史书,这其实是有待商榷的。在书的前言中说道,这书本来是给杂志社写的专栏(或是报纸,我记忆不深了),这句话才是关键。诸位在阅读的时候,一定要记住,这不过是当年的比较上档次的流行文化而已,仅此而已,不是历史研究,也不是历史书。
如果大家抱着用这本书来演习历史的态度,或者是读惯了范文澜先生那一套历史思路,再看这本书除了骂街就是骂街了。因为这委实就是一本娱乐书而已。当然,事情开了个头,就要干下去,汪公纪先生一直坚持把书写完,中间还经历了中风病痛,着实令人钦佩。钦佩归钦佩,依旧不能因为这些书以外的故事,左右我们对书本身的评价。
何为历史书,在下愚见,一定要有作者自己的历史观点,有自己的剖析。这就像是画画,如果您只会临摹,那么中文中管这样的人叫做画匠,不是画家。反之有自身的观念意识,不管结果如何,西方人皆称此为艺术。汪公纪的历史书,可以当作是日本历史故事收集整理,原因就是这其中缺少汪先生自己的史观在里面。
横向比较,柏杨老先生,他的《帝王之死》和《皇后之死》,当年也是给出版社写的专栏,也是高档次的流行文化读物,但是里面有老先生的史观在其中。
举个例子,姚重华,就是尧舜禹汤的舜,为了纪念老先生,我们要用姚重华这个名字。柏杨笔下的姚重华,是个卑鄙的阴谋家,这个观点在他的所有著作中都是一致的。你可以说,老冬烘烂撒狗血。问题是,老先生分析的丝丝入扣,找不出些许的破绽。不服的人,拿出史料来反驳呀,偏偏此处又根本没有史料,这就是老先生高明的地方。他用历史,在宣扬者自己的观点。
我们可以通过考古,文献资料,以及其他可以相信的东西,推断出当年曾经发生的事情。这个推断过程就是历史研究。问题是,我们面对同样的线索证据的时候,由于个人经历不同,会推导出不一样的历史再现情况。如果情况实在是大差离格,那么这个情况就是历史争议,或是历史争议人物。比如,林则徐、王安石、郑成功他们到底是推动历史的车轮往前形势,还是时代进步的阻碍者。
如果我们抛开作者生活的政治黑暗环境不考虑(这就是我上面为什么不举曾国藩、李鸿章为例子的原因),只看作者本身的能力。那么,越是情商高、智商高(情商一定要在智商前面)的历史工作者,越能分析的精彩。而不是几句话的总结,然后归为几个重点。
比如易中天,这就是情商高的人,所以他的研究争议大,因为他东西里面有自己的,有和大多数既定的观念不一样的。又如李亚平,李先生可能没上过百家讲坛,知名度不如这几位高。
又比如阎崇年,这就是情商低的人,所以他的研究到最后,就是总结几点,下个结论,比较适合初学者。
纪连海、袁腾飞、王立群三位适合普通水平的高中生,为什么我会给他们这么低的评价(他们绝不是最低的),因为他们是在讲故事,换句话说,就是根据一个选题,搜集很多的故事,然后把这些资料口语化的讲出来。汪公纪的《日本史话》,就是这个水平。
PS:于丹、蒙曼和罗玉凤三位女士呢,对不起,这三个人的节目我很少看,无法评价。但是按照人气来看,应该是,罗玉凤排名第一,于丹和蒙曼在昆仲之间。
回过头来说《日本史话》,汪先生的这本书,多少有些流水帐的感觉,一遍看下来之后,往往是看的时候热闹,而放下书则一点都记不住。这委实是历史书的通病,《明朝那些事》在朱元璋和朱棣的段落中,作者写的很好,我们能够通过文字看到作者内心的激动。而到了嘉靖年间,张叔大掌权之前,则是明显降了一个档次,让人觉得,不过是明史的白话文翻译工作。日本史话通篇就是这样的感觉。
我们举战国一段分析,这算是日本历史上最热闹的时代。小说、电子游戏、漫画、电影、连续剧总有一个渠道让我们接触过这段历史。玫瑰战争和十字军东征在中国人中的影响力,和日本战国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
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三个人在汪公纪笔下,都是溢美之词。就凭这一点,这就不算是一本好的历史书。"成王败寇"的观念,现在连写连续剧剧本都不能这么干。反之,明智光秀和石田三成,被描写成彻彻底底的小人。此处我不是要为上述五人翻案或是证名。只是说一个史学家的态度。
另外、关于一个国家的历史,不是全武行的武打片。而《日本史话》却做到了这一点,从头到尾,就是B杀A,C杀B,然后D又杀C。当然,中间有不得不说的圣德太子,这算是一段文戏。但是《源氏物语》的乱入,是在是让人摸不着头脑,关于那一段,我是直接跳过没看的。
今天如果问一个西方人,哪一国的文化能代表东方。答案不要自信地认为是中国,日本的比例相当大。这当然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是日本人的东西地道,确实是实情。这和日本人的哲学与美学分不开。《日本史话》里面,恰恰缺少了这方面的介绍,甚至可以说,约等于零。
总结如下
缺点:
1、流水帐
2、成王败寇的评价历史人物
3、文化发展比重严重缺失
4、涉及到和中国有关的问题,缺乏客观。
优点:
1、通俗易懂,适合小学毕业生阅读
2、从头说道尾,适合玩电子游戏的时候,作为背景资料阅读。
3、文笔好,这个是真的。在下认为,国内历史研究的悲哀就是,一定要用没有情感的语言来写作。我们在写的是人的故事,怎么能没有自己的感情带入,这都是当年重理轻文,学习苏联老大哥的遗毒祸害。
在这里增补一段,就是关于文笔好的事情。
中国在五十年代有一次院校重组(我刚发现百度里面查"院校重组"竟然什么都没有,是空的),或曰"院校调整"。在下以为,五十年代的这次院校重组,主要有以下几个目的:
1、按照苏联的方式,组建大专院校,重理工而轻文史。当权者认为,理工类培养是有助于上层建筑的稳定的,而文史类的培养则是负面的。太祖明确的对费孝通说,就是要一个社会学种子都不留,只能存在马氏列氏之思想。此段内容,详见百度。
2、打击异己,将当权者认为需要扼杀的大学学科,一概通过此次行动消失殆尽。简单地说,院校重组之后,就是因为种种原因,学科没有了,该学科的从业人员顿时没了工作。然后逐步分流出去。自以上帝的名义有大学以来,依托大学所发生的混蛋事情不胜枚举,但是,这件事情,不属于混蛋,是无耻。
这个行为造成了若干连锁反映。
比如当今社会不把艺术类学生当正常人看。例如绘画,除了几个别的学生之外,今天的中国,但凡学习成绩不好的,又想念大学的,基本上有一多半去学了画画。剩下考表演的基本上是富二代或是长得好的。艺术教学已经弄成为这个国家缓解社会矛盾的缓冲地带,把不合格的一堆高中毕业生,都吸纳到里面来。
和本文相关的事情是:文科生写作水平整体低下,这种低下一方面是教育本身达不到标准,而在我看来。更重要的是体制本身,不允许文科生文字写作水平高。根源就在五十年代院系调整,当时的目的就是要把所有的学科,都理工化。你以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话是童谣吗,这样高水平的上下句,绝对不可能是单靠民间口耳就可以传播到大江南北的,是要有上层建筑的推波助澜。
在下愚鲁,只念过硕士,是艺术生,撰写硕士毕业论文的时候,论文要求明确规定,论文的撰写,不可以有个人感情色彩。这不是混蛋是什么。如果我是在做实验,在搞科研,这样的要求我能够理解(毕竟我不是2010年的王二先生)。我是在写一篇关于艺术的文章,你他妈的要我怎么没有情感。结果是,我的论文在匿名评审阶段,一个了不起的老师说,我的文章写的特比好,很少见到,是优。这个老师叫高蔚华。另一个傻逼老师说,我写的很不好,要重写之后才能参加答辩。这个傻逼我忘了叫什么名字了,想起来之后,我一定会写在这里。
简单地说,作为一个艺术类考生,这样的环境下,恐怕没有几个人有在下的勇气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当然,我更愿意相信,写没有情感的艺术论文的同学们,更多的是,一开始他们就相信,艺术类论文里面不应该有个人情感在里面。这我就真的无语了。
我读书少,只知道贡布里希在《艺术的故事》之前言中说到,他为了控制住自己的喜好,在很多时候,把自己特别喜欢的作品从书中删除,是为了保留住那些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当我第一次看到这段文字的时候,我所感觉到的不是没有个人感情色彩,而是相信,我将要读的这本书,是一本充满了作者感情的作品。(写到这里,有点激动了)
回过头来,说《日本史话》,这本书我读过两边,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的文字流畅,看起来不吃力。这样的历史书在国内真的不多见,当然,几位大家除外。
这就好像同是神怪小说。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因为有情感,所以看着来劲,知道的人多。
实际上,蒲松龄的同时代人袁枚也写过《子不语》,后来因为发现明朝人也写过神怪小说叫《子不语》,袁枚改名叫做《谐齐论》。《谐齐论》的普及远不如《聊斋》。而袁枚比之蒲松龄在当时可是有更大的社会影响力。简单地说,袁枚是有钱有势的院外老爷。蒲松龄则是正经穷措大。
两部小说差别在于,《谐齐论》立足于通过因果报应,向普通百姓进行和谐社会建设教育,没有情感在里面,不动人心。
值得一提的是,郭德纲的很多自己弄的单口相声,都是来源于《谐齐论》,比如《张双喜捉妖》,这个建议听,因为说这个节目的时候,正好赶上李鹤彪打Btv的记者,郭德纲一边说捉妖,一边说记者。就《谐齐论》本身立意而言,郭德纲才真的是为和谐社会作贡献的人。当然,这要站在大历史的角度才能看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