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之山——观《印度帝国》
克利辛纳神将无价的巨钻——光明之山,放在印度大地上,大神将以此测试世人的贪婪。“这颗巨钻”,他说,“将使人变成禽兽,也将使人成就大智慧。”
生长在中亚荒茫草原上,有着成吉思汗和帖木儿血统的巴布尔,11岁时继承了他父亲的部落统治权。15岁时与敌人交战,时败时胜,他并不在意。22岁时,他统治了草原,并继续把他的目光投向南方那富庶的印度。他趁着德里苏丹国的混乱,进入印度斯坦,进而把他的宝座固定于此。
他要做一个英明的君主。尽管印度已是他的,印度的财富可以满足他的任何欲望,但他有效的节制自己,并还戒除了嗜酒的习惯。他的统治维护了印度的富庶。
他不是一介赳赳武夫,还是一个诗人,一个懂得各种花卉并欣赏美的人。他文采卓越,他为自己记录了一生,也思考了一生,他留下了伊斯兰世界第一部自传。
他获得了光明之山,那个克里希纳的测试品,但他并不在意。
后来,他的长子胡马雍病了,医生已经放弃了他们的努力。
他只有把希望寄托在神上。
大臣们建议他用光明之山作为祭物,但他拒绝了。“光明之山”,他说,“与我儿子的性命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他用自己的生命向真主献祭。他连续四昼夜虔诚的祈祷,请求真主允许他用自己的生命换取儿子的生命。最终,真主怜悯了他,使他儿子康复,而他却病倒了。
他拒绝任何的治疗。一命抵一命,他已将生命献给真主,作为凡人,他不能食言。最后,他英雄般的死去了。他在历史上留下了四十七年的光辉岁月。
生长在英国的一个乡村,被父亲遗弃的克莱夫,是一个大胆、好奇的坏小子。他狂野的笑声流遍了整个小镇。他爱打碎店家的玻璃以此为要挟索取保护费,他爱爬到教堂的钟楼上把半身伸出去寻求刺激。
17岁那年,他随东印度公司到达印度。一过赤道,百罪俱消。殖民地意味着他可以在此为所欲为。
他勒索、嫖娼,但无论金钱还是情色都无法填补他精神的空虚。
他感受不到一丝亲情,他的家人从未理会过他。
他吸食鸦片,他两次拔枪对准自己的头颅,但他并没死成。他开始相信上帝留下他将有特殊的使命。
英法争夺印度的战争爆发了,他参与其中,并很快得到晋升,最后掌握了军权。他开始了征服印度的伟业。他打败了孟加拉王公并占领了这片富裕的土地。他大肆敲诈勒索,为自己积累了天文数字的财富,但也百病缠身。
他回到英国,他企图用金钱为自己买得社会地位。
他为自己和父亲在议院里买了两个席位。但他再有钱,在别人眼中也不过是个暴发户。他空虚到只能用大肆挥霍来排解。
他买了多处宅邸,生活得像个国王。但空虚最终征服了他,使他在某一天清晨用一把小刀割断了喉管。
光明之山被英国人偷来,英王把它镶嵌在王冠上,向全世界炫耀。
克利辛纳的测试,有了答案。
印度经历了两次被征服,一次是被一位英雄,一次是被一个流氓。
巴布尔在严酷的征战中长大,战争和死亡考验了他,也教会了他,使他知道世间何为短暂,何为久长,使他的心灵有所依托:生命与美是久长的,财富只不过是过眼烟云,光明之山与他儿子的生命相比是不足道的。而为了兑现向神许下的诺言,他又甘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他的灵魂是纯净的、光盈的,他与神同在。
而克莱夫生活在资本主义物质至上的时代。生活教会他的,只是用暴力换取金钱,就像他少年时用石头勒索店主的保护费那样,他用英国的火炮勒索印度的光明之山。他生命的确定性全系于此。他的世界没有温情、道德与神圣。因此,他长时间为空虚所折磨不能自拔。他的灵魂不得解脱,他的死只是他的耻辱。
而这不仅是两个征服者的差异,也是两个时代的差异。我们离英雄的时代越来越远了。流氓最终以暴力征服了全世界,并将全世界的确定性系在流氓的暴力原则上。于此,我们已经习惯了。我们不再知道真理,神被我们杀死,美被放在旧货市场上廉价出卖。光明之山的财富把我们变成了空虚时代中一群空虚的禽兽,而我们却乐此不疲,炫耀不已,为了虚幻而彼此争斗。
克利辛纳神将失望的离去。
生长在中亚荒茫草原上,有着成吉思汗和帖木儿血统的巴布尔,11岁时继承了他父亲的部落统治权。15岁时与敌人交战,时败时胜,他并不在意。22岁时,他统治了草原,并继续把他的目光投向南方那富庶的印度。他趁着德里苏丹国的混乱,进入印度斯坦,进而把他的宝座固定于此。
他要做一个英明的君主。尽管印度已是他的,印度的财富可以满足他的任何欲望,但他有效的节制自己,并还戒除了嗜酒的习惯。他的统治维护了印度的富庶。
他不是一介赳赳武夫,还是一个诗人,一个懂得各种花卉并欣赏美的人。他文采卓越,他为自己记录了一生,也思考了一生,他留下了伊斯兰世界第一部自传。
他获得了光明之山,那个克里希纳的测试品,但他并不在意。
后来,他的长子胡马雍病了,医生已经放弃了他们的努力。
他只有把希望寄托在神上。
大臣们建议他用光明之山作为祭物,但他拒绝了。“光明之山”,他说,“与我儿子的性命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他用自己的生命向真主献祭。他连续四昼夜虔诚的祈祷,请求真主允许他用自己的生命换取儿子的生命。最终,真主怜悯了他,使他儿子康复,而他却病倒了。
他拒绝任何的治疗。一命抵一命,他已将生命献给真主,作为凡人,他不能食言。最后,他英雄般的死去了。他在历史上留下了四十七年的光辉岁月。
生长在英国的一个乡村,被父亲遗弃的克莱夫,是一个大胆、好奇的坏小子。他狂野的笑声流遍了整个小镇。他爱打碎店家的玻璃以此为要挟索取保护费,他爱爬到教堂的钟楼上把半身伸出去寻求刺激。
17岁那年,他随东印度公司到达印度。一过赤道,百罪俱消。殖民地意味着他可以在此为所欲为。
他勒索、嫖娼,但无论金钱还是情色都无法填补他精神的空虚。
他感受不到一丝亲情,他的家人从未理会过他。
他吸食鸦片,他两次拔枪对准自己的头颅,但他并没死成。他开始相信上帝留下他将有特殊的使命。
英法争夺印度的战争爆发了,他参与其中,并很快得到晋升,最后掌握了军权。他开始了征服印度的伟业。他打败了孟加拉王公并占领了这片富裕的土地。他大肆敲诈勒索,为自己积累了天文数字的财富,但也百病缠身。
他回到英国,他企图用金钱为自己买得社会地位。
他为自己和父亲在议院里买了两个席位。但他再有钱,在别人眼中也不过是个暴发户。他空虚到只能用大肆挥霍来排解。
他买了多处宅邸,生活得像个国王。但空虚最终征服了他,使他在某一天清晨用一把小刀割断了喉管。
光明之山被英国人偷来,英王把它镶嵌在王冠上,向全世界炫耀。
克利辛纳的测试,有了答案。
印度经历了两次被征服,一次是被一位英雄,一次是被一个流氓。
巴布尔在严酷的征战中长大,战争和死亡考验了他,也教会了他,使他知道世间何为短暂,何为久长,使他的心灵有所依托:生命与美是久长的,财富只不过是过眼烟云,光明之山与他儿子的生命相比是不足道的。而为了兑现向神许下的诺言,他又甘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他的灵魂是纯净的、光盈的,他与神同在。
而克莱夫生活在资本主义物质至上的时代。生活教会他的,只是用暴力换取金钱,就像他少年时用石头勒索店主的保护费那样,他用英国的火炮勒索印度的光明之山。他生命的确定性全系于此。他的世界没有温情、道德与神圣。因此,他长时间为空虚所折磨不能自拔。他的灵魂不得解脱,他的死只是他的耻辱。
而这不仅是两个征服者的差异,也是两个时代的差异。我们离英雄的时代越来越远了。流氓最终以暴力征服了全世界,并将全世界的确定性系在流氓的暴力原则上。于此,我们已经习惯了。我们不再知道真理,神被我们杀死,美被放在旧货市场上廉价出卖。光明之山的财富把我们变成了空虚时代中一群空虚的禽兽,而我们却乐此不疲,炫耀不已,为了虚幻而彼此争斗。
克利辛纳神将失望的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