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丁望21
丁望的话:“我最近在一份没有公开发布的记者会讲话里找到的,统计了三年的报社收入的一个情况,这写的是1990年我们总收入307万,纳税纳了16万,利润是3.6万;1990年是614万,纳税20万,利润是64万;1992年是1008万,纳税35万,利润89万,这是我们这三年当中总收入是2000万,这是一个数字。
在发行方面也是在一个材料上看到的,这是1990年第四季度我们发行数字17000份,1990年年初,我们发行7000份,1991年年初增长到近10万份,1992年年初增长到15万份,1993年年初增长到17万份,那么1994年我们改成周六刊,发行数字依然保持这么一个水平,所以发行这几年的增长速度是很快的,因为我们首先从周一刊,改成周二刊,改为周三刊,改为周六刊,发行刊期不断增加,订报的报价也不断增加,可是我们发行数也不断地上升。”
第二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一定是丁望对台关系的开拓。象所有的报纸总编辑一样,丁望也一直梦想着扩大自己报纸的影响力,当时出访台湾并与台湾中华工商时报的合作真是神来之笔。既符合时报的身份也有效提升了时报的地位与影响力。
丁望的话:“为什么和《台湾工商时报》合作,有它的必然性,也有偶然性。这个说必然性,《工商时报》创办之初,决定了面向海外,应该走出国界,海味嘛。同时,我们做这个目的,一个是觉得,我们办一个报纸不是现在一个部门或者行业,将来不局限于我们的境内,希望是在海外华人,至少在东南亚华人,甚至世界上能够有张华文的,财经类权威性的报纸。这样把眼睛盯在外头,这是必然性。也许我们合作不是《台湾工商时报》,也许《联合报》那当然这有它的偶然性。
和《台湾工商时报》的偶然性,在1990年通过(刘蒙)的关系,认识了《台湾工商时报》的一个记者蒋名章。我们马上决定要和他见面,因为他在两会上看到我们的报纸,很感兴趣。当然和台湾工商时报的同文同姓可能有一点关系,我们就在一起见了一个面,我们提出来我们的希望。那么这个事情过去以后,几乎有一年没什么消息,后来台湾方面有反应了,他们社长叫张平风。他也许是第一次回大陆探亲,两个目的都有,就到了北京来和我们见了面。《台湾工商时报》中国时报体系里头一部分,台湾两大系,一大报系就是中国时报系,领导是于继忠,一个是联合报系,领导叫王铁武,两个报系各有三个主力,这边一个是《时报》,《工商时报》,还有是《中视晚报》;那边是联合报,民生报和经济日报。大概是这样吧。
那么当时如果是联合报先来找我们,也许我们和联合报就联系上了,因为两家报纸倾向,价值取向都差不多。那么张平风,台湾工商时报社长不是一把手,一把手是发行人,是老板。社长是实际上一个行政方面的主管,工商时报的发行人是于继忠的女儿,叫于范英。
张平风是四川人,在大陆读的大学,工作以后到台湾去了,是个老报人,也是很德高望重的。在台湾报界有一定影响。他来了以后,对《工商时报》进行了一些观察,这才决定了和《工商时报》合作,说起来很有意思。他们到北京来,因为我们当时条件极差,1990年的时候,我们还在兴隆街,办公楼很破旧,排字房很简陋,桌椅板凳都是五花八门,各种各样的都有,我们就不想让他跑到这儿来看,可张平风坚持要来,我想来就来了。想不到他来看了以后,推动了《台湾工商时报》和我们合作的决心。
张平风当时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就是于继忠当时创办工商时报的时候,条件也是很艰苦的,每天都在轮印机旁边睡觉,机器响的时候,他就睡着了,机器一停了,他马上起来,因为机械坏了。他们也是经过了一段艰苦奋斗的时期,所以他觉得我们这里的人,精神状态很好,条件很旧。他是和于继忠一块干起来的有共鸣。
实际上张平风这次来,不是和我们一家联系,他从南方过来,上海、北京,好多家的报纸都有接触,最后呢,还是决定和我们进行合作。那么这几年当中,我们的合作大概分了三个方面或者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交换版面,因为交换版面在我方是通不过的。我们来交换信息,办法是这样的。每个礼拜在我们报纸上有一个版《台湾工商时报》提供的经济新闻。台湾报每个礼拜同样有这么一个版。上面的稿件都是时报上面发表过的。我们还规定那么一条,我们对《台湾工商时报》提供的信息,可以有权删除、不用。他们也是如此,这样,工商联很快批准了。
当时在大陆,《台湾工商时报》可以到进出口公司订阅。可是大陆上的报纸,根本进不了台湾的。1991台湾的戡乱令还没有结束,大陆上的人员、记者都不能到台湾去访问,除非少数探亲的。至于报纸更是不可能的,除了少数通过寄递以外,很少能到台湾去。现在在台湾和大陆报纸上,出现了对方出版的报纸。这个事情有很大的意义。至少是我们工商时报,在推动三通方面,首先做到了一个突破。
后来进行了第二轮合作,就是共同采访。在1992年吧,联合了《台湾工商时报》,趁大陆桥就是说江苏连云港到新疆的阿拉山口,铁路通车了,我们以这个名义组织了一次联合采访。台湾方面出两个人,我们出两位记者,一起从徐州的连云港,一直坐火车到新疆的阿拉山口。这个活动也进行的很成功,那么他们四个人呢,一路很辛苦,坐火车,一站下来一站然后再上一站,包括火车票都是很难安排,我们毕竟不是大报,各地的有关部门不会那么重视,给安排好,靠自己去安排。
我们还做了一件事情。就是邀请了四家海外华人报纸,到黄山度假,在1991年,我们邀请《台湾工商时报》,是一个副社长总主笔,叫彭春明来参加的。香港商报是姓罗的总编辑来参加的。还有就是马来西亚,南洋商报,姓郭的总编辑来参加的,另外菲律宾《世界日报》,是华文报纸,这个报纸我们没见过。
我们就利用中秋节前那么一点时间,邀请他们到中国黄山来度假,他们很愉快接受我们的邀请,后来在黄山市,八月中秋,宾馆还专门为我们组织了一个赏月晚会,那天明月当空,坐在宾馆外面的草坪上,真是觉得心旷神怡。当然在这个休假过程当中,在黄山游览过程当中,我们进行了广泛的接触,这个事情本身也是一个突破,就是说明我们当时的面向海外,已经有那么意图,至少在东南亚地区,华人报纸当中,和他们取得密切联系,开展这方面的业务,是一种尝试吧。
我们去台湾访问,那是工商时报历史上一件大事,我们大陆两岸之间的媒体的关系,首先访问的我们是第一家,当时我们去了三个人,一个富强一个我,还有一个彭波,我们到了台湾以后,感觉比香港好。一到台湾就像还在国内,语言是相通的,文字是相通的,一些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都和大陆差不多。香港在英国人统治下面,八九十年,香港语言讲的是英文,其实是粤语,我们根本听不懂,生活习惯相当西方化,香港出了国,到了台湾好像回了家,是这么一个感觉。
我们去台湾没有公开,我们在站台上没有碰到什么人,他们也怕我们碰到什么人,但是很意外,我碰到一个外甥,他是在台湾生活的,正好从香港回去的,正好和我们坐一架飞机,出站的时候碰见了,留了地址,交换了电话,后来我到台湾,他还到宾馆看我们一次。
到台湾在台北停留几天。到《中国时报》报社进行了参观访问。那么会见了他们的报社所有中层以上的骨干。
完了以后,他们就清明节放假了。组织我们南下,开了一辆车,一直走到高雄,从花莲乘飞机回到台北,安排了几天时间,主要是开新闻记者招待会,还进行了一些采购,参观活动。我们没去旅游,没有到阳明山、日月潭参观访问,甚至连台湾的故宫博物院我们也没来得及去。第一站到新竹,是一个高科技园区,主要参观了宏基电子厂,老板是施振荣,听说我们要来访,特别从美国赶回来和我们见了一面。除了施振荣,我们还见了几个人,都是台湾工业方面的大老,顶尖人物了,常荣集团的张荣发,见过李浩,台湾很有名的王永庆,我们到他总部见了本人,王先生看起来不像一个现代派的企业家,像中国的一个传统的企业家,甚至像个农民。
在发行方面也是在一个材料上看到的,这是1990年第四季度我们发行数字17000份,1990年年初,我们发行7000份,1991年年初增长到近10万份,1992年年初增长到15万份,1993年年初增长到17万份,那么1994年我们改成周六刊,发行数字依然保持这么一个水平,所以发行这几年的增长速度是很快的,因为我们首先从周一刊,改成周二刊,改为周三刊,改为周六刊,发行刊期不断增加,订报的报价也不断增加,可是我们发行数也不断地上升。”
第二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一定是丁望对台关系的开拓。象所有的报纸总编辑一样,丁望也一直梦想着扩大自己报纸的影响力,当时出访台湾并与台湾中华工商时报的合作真是神来之笔。既符合时报的身份也有效提升了时报的地位与影响力。
丁望的话:“为什么和《台湾工商时报》合作,有它的必然性,也有偶然性。这个说必然性,《工商时报》创办之初,决定了面向海外,应该走出国界,海味嘛。同时,我们做这个目的,一个是觉得,我们办一个报纸不是现在一个部门或者行业,将来不局限于我们的境内,希望是在海外华人,至少在东南亚华人,甚至世界上能够有张华文的,财经类权威性的报纸。这样把眼睛盯在外头,这是必然性。也许我们合作不是《台湾工商时报》,也许《联合报》那当然这有它的偶然性。
和《台湾工商时报》的偶然性,在1990年通过(刘蒙)的关系,认识了《台湾工商时报》的一个记者蒋名章。我们马上决定要和他见面,因为他在两会上看到我们的报纸,很感兴趣。当然和台湾工商时报的同文同姓可能有一点关系,我们就在一起见了一个面,我们提出来我们的希望。那么这个事情过去以后,几乎有一年没什么消息,后来台湾方面有反应了,他们社长叫张平风。他也许是第一次回大陆探亲,两个目的都有,就到了北京来和我们见了面。《台湾工商时报》中国时报体系里头一部分,台湾两大系,一大报系就是中国时报系,领导是于继忠,一个是联合报系,领导叫王铁武,两个报系各有三个主力,这边一个是《时报》,《工商时报》,还有是《中视晚报》;那边是联合报,民生报和经济日报。大概是这样吧。
那么当时如果是联合报先来找我们,也许我们和联合报就联系上了,因为两家报纸倾向,价值取向都差不多。那么张平风,台湾工商时报社长不是一把手,一把手是发行人,是老板。社长是实际上一个行政方面的主管,工商时报的发行人是于继忠的女儿,叫于范英。
张平风是四川人,在大陆读的大学,工作以后到台湾去了,是个老报人,也是很德高望重的。在台湾报界有一定影响。他来了以后,对《工商时报》进行了一些观察,这才决定了和《工商时报》合作,说起来很有意思。他们到北京来,因为我们当时条件极差,1990年的时候,我们还在兴隆街,办公楼很破旧,排字房很简陋,桌椅板凳都是五花八门,各种各样的都有,我们就不想让他跑到这儿来看,可张平风坚持要来,我想来就来了。想不到他来看了以后,推动了《台湾工商时报》和我们合作的决心。
张平风当时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就是于继忠当时创办工商时报的时候,条件也是很艰苦的,每天都在轮印机旁边睡觉,机器响的时候,他就睡着了,机器一停了,他马上起来,因为机械坏了。他们也是经过了一段艰苦奋斗的时期,所以他觉得我们这里的人,精神状态很好,条件很旧。他是和于继忠一块干起来的有共鸣。
实际上张平风这次来,不是和我们一家联系,他从南方过来,上海、北京,好多家的报纸都有接触,最后呢,还是决定和我们进行合作。那么这几年当中,我们的合作大概分了三个方面或者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交换版面,因为交换版面在我方是通不过的。我们来交换信息,办法是这样的。每个礼拜在我们报纸上有一个版《台湾工商时报》提供的经济新闻。台湾报每个礼拜同样有这么一个版。上面的稿件都是时报上面发表过的。我们还规定那么一条,我们对《台湾工商时报》提供的信息,可以有权删除、不用。他们也是如此,这样,工商联很快批准了。
当时在大陆,《台湾工商时报》可以到进出口公司订阅。可是大陆上的报纸,根本进不了台湾的。1991台湾的戡乱令还没有结束,大陆上的人员、记者都不能到台湾去访问,除非少数探亲的。至于报纸更是不可能的,除了少数通过寄递以外,很少能到台湾去。现在在台湾和大陆报纸上,出现了对方出版的报纸。这个事情有很大的意义。至少是我们工商时报,在推动三通方面,首先做到了一个突破。
后来进行了第二轮合作,就是共同采访。在1992年吧,联合了《台湾工商时报》,趁大陆桥就是说江苏连云港到新疆的阿拉山口,铁路通车了,我们以这个名义组织了一次联合采访。台湾方面出两个人,我们出两位记者,一起从徐州的连云港,一直坐火车到新疆的阿拉山口。这个活动也进行的很成功,那么他们四个人呢,一路很辛苦,坐火车,一站下来一站然后再上一站,包括火车票都是很难安排,我们毕竟不是大报,各地的有关部门不会那么重视,给安排好,靠自己去安排。
我们还做了一件事情。就是邀请了四家海外华人报纸,到黄山度假,在1991年,我们邀请《台湾工商时报》,是一个副社长总主笔,叫彭春明来参加的。香港商报是姓罗的总编辑来参加的。还有就是马来西亚,南洋商报,姓郭的总编辑来参加的,另外菲律宾《世界日报》,是华文报纸,这个报纸我们没见过。
我们就利用中秋节前那么一点时间,邀请他们到中国黄山来度假,他们很愉快接受我们的邀请,后来在黄山市,八月中秋,宾馆还专门为我们组织了一个赏月晚会,那天明月当空,坐在宾馆外面的草坪上,真是觉得心旷神怡。当然在这个休假过程当中,在黄山游览过程当中,我们进行了广泛的接触,这个事情本身也是一个突破,就是说明我们当时的面向海外,已经有那么意图,至少在东南亚地区,华人报纸当中,和他们取得密切联系,开展这方面的业务,是一种尝试吧。
我们去台湾访问,那是工商时报历史上一件大事,我们大陆两岸之间的媒体的关系,首先访问的我们是第一家,当时我们去了三个人,一个富强一个我,还有一个彭波,我们到了台湾以后,感觉比香港好。一到台湾就像还在国内,语言是相通的,文字是相通的,一些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都和大陆差不多。香港在英国人统治下面,八九十年,香港语言讲的是英文,其实是粤语,我们根本听不懂,生活习惯相当西方化,香港出了国,到了台湾好像回了家,是这么一个感觉。
我们去台湾没有公开,我们在站台上没有碰到什么人,他们也怕我们碰到什么人,但是很意外,我碰到一个外甥,他是在台湾生活的,正好从香港回去的,正好和我们坐一架飞机,出站的时候碰见了,留了地址,交换了电话,后来我到台湾,他还到宾馆看我们一次。
到台湾在台北停留几天。到《中国时报》报社进行了参观访问。那么会见了他们的报社所有中层以上的骨干。
完了以后,他们就清明节放假了。组织我们南下,开了一辆车,一直走到高雄,从花莲乘飞机回到台北,安排了几天时间,主要是开新闻记者招待会,还进行了一些采购,参观活动。我们没去旅游,没有到阳明山、日月潭参观访问,甚至连台湾的故宫博物院我们也没来得及去。第一站到新竹,是一个高科技园区,主要参观了宏基电子厂,老板是施振荣,听说我们要来访,特别从美国赶回来和我们见了一面。除了施振荣,我们还见了几个人,都是台湾工业方面的大老,顶尖人物了,常荣集团的张荣发,见过李浩,台湾很有名的王永庆,我们到他总部见了本人,王先生看起来不像一个现代派的企业家,像中国的一个传统的企业家,甚至像个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