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大会终结篇(总算写完啦!)
哎哟都过了俩星期了,我还是善始善终把该织的袜子织完吧。
说到9月2号,那有星云奖的颁奖。下午有的是中国在21世纪科幻中的作用的研讨会,吴岩老师写的很详细了(戳这)。这也是所有相关中国的活动里人数最多的一场。几位嘉宾尽量跟之前内容不重复的介绍了中国科幻的读者群和内容,大家的兴趣倒是雷同,很多人问到了三体的翻译,依然是等待中,又有关于穿越剧被禁的问题,余丽莉也在观众中,她还说她也很喜欢穿越题材的电视= =(说到这里步步惊心还珠格格什么的在美国的某些网站上可以找到很全的英文字幕,底下还能看到大批被感动的观众的留言)。
有人问几个嘉宾创作过程中受谁影响最深,吴岩老师说成长过程中只能看到苏联科幻,北星老师说开放以后一下接触了大量国外科幻刺激很深,大家对这些带点政治性的内容还是比较感兴趣。几位年轻作家都说的是受得国外科幻的影响,茄子自然说的是老雷和她著名的签证故事,香水说的是克拉克和威廉吉布森,主持人说太有趣了这两人是如此的不一样。其实我也刚好非常喜欢这二位,在少年时期看见克拉克的确就是一种宗教式的洗礼的感受,而威廉吉布森又给了想象上另一个维度。后来茄子说的也有道理,等到水平高了以后的作家,很难让人不喜欢了。的确我想了一大圈,说到不是特别喜欢的,只能想出尼尔盖曼哈哈哈(不过《好兆头》很赞!)。观众可能还想听到受中国古典文学里哪些作品的影响,居然有人问到了《镜花缘》。我觉得其实大家多多少少都受了古典文学的影响,看看九州组织的海国志异系列跟镜花缘有多么雷同就知道了。其实我们的孙悟空是个特别酷的超级英雄,我还想不到哪个别的超级英雄帅气得过齐天大圣…大多数人可能还是对读者市场比较感兴趣,都是抱着把自己的作品引进中国的想法。美国人对外国的关心真的是太少了。
之后有个和余丽莉的下午茶最后演变成了晚饭。由于人太多,余丽莉只好像轮转寿司一样在席间流动作业…她本人中文说的也不错,人也很有亲和力。比较搞笑的是,茄子点了个青菜沙拉之后,所有人都在问她不吃肉真的没问题吗,连日本友人立原透耶老师都知道……然后我去了art show去看自己拍的The lifecycle of software objects的插画有没有拍中,这个环节是大家展示自己的作品,然后有些可供拍卖,有兴趣的人可以写下自己的出价,如果后面没人加就说明拍到了。结果,嗨,差的远,我后面还有4个人出价…转了一圈之后,就出去排雨果奖的长队。人真的很多…
进去之后梅子找到我们说前面帮忙占了位子,我沾了一把光哈哈。作家们坐在最前面的两大块,我鼓励茄老师说让她好好写,以后可以坐在那里。她说那是英语写作才能坐的,大家顿时泄气了。看来只有牧星有希望坐那里了。星云奖的主持人是John Scalzi,就是写《垂暮之战》的那个,非常幽默并且善于调动气氛,听说他还说脱口秀呐。颁奖仪式的会场和音效什么的都非常专业,有点奥斯卡的感觉,只不过参与者一般非常屌丝而已哈哈。我google了一下发现John Scalzi这些年老了很多啊头发也秃了,真是桑感。并且我跟茄老师达成了共识就是他真的可能是弯的…关于颁奖北星老师的博客写的非常详细我就不赘述了。并且他非常敬业一直在ipad上发微博全程直播,真是可歌可泣。如果中国的星云奖能学习一下就好了,当然经费有限可以理解,不过至少主持人和嘉宾都穿个正装吧= =。
余丽莉得了坎贝尔新人奖,刘宇昆得了最佳短篇,我们把手都拍烂了替他们高兴。另外印象比较深的就是尼尔盖曼的突然出现,他瘦了好多啊!跟磕了药似地!马丁叔叔被无数次调侃,虽然他没拿到长篇奖拿了个编剧奖,但是到他这份上,估计也不在乎了。然后所有提名人合影之类的典礼就结束了。到这里我们的活动就结束了。第二天我去会场看了看又多买了几本书,就是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看了…= =
说说总体感受吧。首先美国科幻作家和粉丝的界限非常模糊,绝大多数作家都是从粉丝当起然后拿起笔写作,然后继续做粉丝。他们的形象和身材也是如此。以前老是担心马丁太胖了又70岁了写不完冰火怎么办,现在发现这圈子里大多数人都这样。我是一个纯粉丝,不过开完这个会,我觉得我也可以动笔写一写东西试试看。飞了这么远来开这个会,发现自己对科幻的了解还是太少,这个市场很大内容很丰富,自己知道的还是不多。吴岩老师和北星老师就经常如数家珍的谈起很多作品自己都不太熟悉,需要慢慢来。
这个会让中国参加者印象最深的可能是粉丝群的边缘化和老龄化,大家身材臃肿打扮过时,看上去都不是主流人群。并且年纪普遍偏大。老龄化可能是一个趋势,关键是年轻人总的来说读书的都不多,网络对人的影响还是很大的。不过美国的科幻迷的基数绝对是非常之大的,应该说每一个接受过学校教育的人都有一定了解。像海因莱因的作品之类的大家都很熟悉,安德的游戏之类的更是小男孩的最爱。很多成功人士也是科幻迷,像之前丁丁虫介绍过的《花花公子》的总裁休·海夫纳就是铁杆粉,居然还认捐过非卖品。硅谷著名投资人彼得·泰尔也是,他今年的纽约客的专访(中文版)做的非常深入,里面他就怀念上世纪5,60年代,大家有着对未来和技术的憧憬,后来科幻的衰退也看出了未来主义的瓦解。1970年的25篇最佳科幻故事选集中都是类似‘带我的机器人朋友月球漫步’这样的故事,而到了2008年,则变成了“在由原教主义者穆斯林联盟统治的银河系,很多人猎杀行星,并以此为乐。还有很多成功人士都喜欢科幻,所以大家也不必担心自己一定会走上屌丝的路= =。总的说来所以科幻的读者是有着很大的基数的,但是他们不一定是粉丝,会有参加这种比较宅向的聚会的意愿或者时间。就像苹果用户和苹果粉丝的区别一样。
另外就是芝加哥果然是公立教育的重灾区,我参加的每一场跟空间探索或者科技发展有关的讨论最后都变成了对公立教育的吐槽。的确在我们离开芝加哥之后,教师们就非常匪夷所思的展开了大罢工,到前两天才结束,完全置学生于不顾。关于政治还可以写很多,这里就不赘述了。以后如果再参加科幻大会,我一定会侧重于文学性的讨论,比如怎样塑造人物,怎样设定世界之类的,这些对我可能更有建设性更有帮助。
另外想起一个刘宇昆提到的他写科幻里的技术性细节,就是有关科技的部分,他很多时候会找相关的论文来看而不是看看科技新闻,看了论文的细节之后再写作。这点着实很启发并且让人钦佩。我个人老感觉自己学什么好像写不出来什么,比如让我写一个神经方面的,我写的时候就会不停的想这里的bug太大这样不可能,反而写一个不熟悉的东西要容易很多,瞎忽悠就行…
总之,路很长,中国科幻也好,世界科幻也好,都还要走很远。那就一起行动吧!
------------------
给有兴趣的人 游记1 游记2 游记3 为了不留下还未创作就挖坑的恶名我炒了这盘冷饭,反正也没人看无所谓的呀~~
说到9月2号,那有星云奖的颁奖。下午有的是中国在21世纪科幻中的作用的研讨会,吴岩老师写的很详细了(戳这)。这也是所有相关中国的活动里人数最多的一场。几位嘉宾尽量跟之前内容不重复的介绍了中国科幻的读者群和内容,大家的兴趣倒是雷同,很多人问到了三体的翻译,依然是等待中,又有关于穿越剧被禁的问题,余丽莉也在观众中,她还说她也很喜欢穿越题材的电视= =(说到这里步步惊心还珠格格什么的在美国的某些网站上可以找到很全的英文字幕,底下还能看到大批被感动的观众的留言)。
有人问几个嘉宾创作过程中受谁影响最深,吴岩老师说成长过程中只能看到苏联科幻,北星老师说开放以后一下接触了大量国外科幻刺激很深,大家对这些带点政治性的内容还是比较感兴趣。几位年轻作家都说的是受得国外科幻的影响,茄子自然说的是老雷和她著名的签证故事,香水说的是克拉克和威廉吉布森,主持人说太有趣了这两人是如此的不一样。其实我也刚好非常喜欢这二位,在少年时期看见克拉克的确就是一种宗教式的洗礼的感受,而威廉吉布森又给了想象上另一个维度。后来茄子说的也有道理,等到水平高了以后的作家,很难让人不喜欢了。的确我想了一大圈,说到不是特别喜欢的,只能想出尼尔盖曼哈哈哈(不过《好兆头》很赞!)。观众可能还想听到受中国古典文学里哪些作品的影响,居然有人问到了《镜花缘》。我觉得其实大家多多少少都受了古典文学的影响,看看九州组织的海国志异系列跟镜花缘有多么雷同就知道了。其实我们的孙悟空是个特别酷的超级英雄,我还想不到哪个别的超级英雄帅气得过齐天大圣…大多数人可能还是对读者市场比较感兴趣,都是抱着把自己的作品引进中国的想法。美国人对外国的关心真的是太少了。
之后有个和余丽莉的下午茶最后演变成了晚饭。由于人太多,余丽莉只好像轮转寿司一样在席间流动作业…她本人中文说的也不错,人也很有亲和力。比较搞笑的是,茄子点了个青菜沙拉之后,所有人都在问她不吃肉真的没问题吗,连日本友人立原透耶老师都知道……然后我去了art show去看自己拍的The lifecycle of software objects的插画有没有拍中,这个环节是大家展示自己的作品,然后有些可供拍卖,有兴趣的人可以写下自己的出价,如果后面没人加就说明拍到了。结果,嗨,差的远,我后面还有4个人出价…转了一圈之后,就出去排雨果奖的长队。人真的很多…
![]() |
我在梅子之后出价^ ^ 结果我俩谁都没拍到= = 科幻世界好像用这个当过译文版封面吧? |
![]() |
这个队排了好几层楼,长度超越迪斯尼 |
进去之后梅子找到我们说前面帮忙占了位子,我沾了一把光哈哈。作家们坐在最前面的两大块,我鼓励茄老师说让她好好写,以后可以坐在那里。她说那是英语写作才能坐的,大家顿时泄气了。看来只有牧星有希望坐那里了。星云奖的主持人是John Scalzi,就是写《垂暮之战》的那个,非常幽默并且善于调动气氛,听说他还说脱口秀呐。颁奖仪式的会场和音效什么的都非常专业,有点奥斯卡的感觉,只不过参与者一般非常屌丝而已哈哈。我google了一下发现John Scalzi这些年老了很多啊头发也秃了,真是桑感。并且我跟茄老师达成了共识就是他真的可能是弯的…关于颁奖北星老师的博客写的非常详细我就不赘述了。并且他非常敬业一直在ipad上发微博全程直播,真是可歌可泣。如果中国的星云奖能学习一下就好了,当然经费有限可以理解,不过至少主持人和嘉宾都穿个正装吧= =。
![]() |
余丽莉领奖,她可能没有想到吧,连致辞都没准备…恭喜啦! |
余丽莉得了坎贝尔新人奖,刘宇昆得了最佳短篇,我们把手都拍烂了替他们高兴。另外印象比较深的就是尼尔盖曼的突然出现,他瘦了好多啊!跟磕了药似地!马丁叔叔被无数次调侃,虽然他没拿到长篇奖拿了个编剧奖,但是到他这份上,估计也不在乎了。然后所有提名人合影之类的典礼就结束了。到这里我们的活动就结束了。第二天我去会场看了看又多买了几本书,就是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看了…= =
说说总体感受吧。首先美国科幻作家和粉丝的界限非常模糊,绝大多数作家都是从粉丝当起然后拿起笔写作,然后继续做粉丝。他们的形象和身材也是如此。以前老是担心马丁太胖了又70岁了写不完冰火怎么办,现在发现这圈子里大多数人都这样。我是一个纯粉丝,不过开完这个会,我觉得我也可以动笔写一写东西试试看。飞了这么远来开这个会,发现自己对科幻的了解还是太少,这个市场很大内容很丰富,自己知道的还是不多。吴岩老师和北星老师就经常如数家珍的谈起很多作品自己都不太熟悉,需要慢慢来。
这个会让中国参加者印象最深的可能是粉丝群的边缘化和老龄化,大家身材臃肿打扮过时,看上去都不是主流人群。并且年纪普遍偏大。老龄化可能是一个趋势,关键是年轻人总的来说读书的都不多,网络对人的影响还是很大的。不过美国的科幻迷的基数绝对是非常之大的,应该说每一个接受过学校教育的人都有一定了解。像海因莱因的作品之类的大家都很熟悉,安德的游戏之类的更是小男孩的最爱。很多成功人士也是科幻迷,像之前丁丁虫介绍过的《花花公子》的总裁休·海夫纳就是铁杆粉,居然还认捐过非卖品。硅谷著名投资人彼得·泰尔也是,他今年的纽约客的专访(中文版)做的非常深入,里面他就怀念上世纪5,60年代,大家有着对未来和技术的憧憬,后来科幻的衰退也看出了未来主义的瓦解。1970年的25篇最佳科幻故事选集中都是类似‘带我的机器人朋友月球漫步’这样的故事,而到了2008年,则变成了“在由原教主义者穆斯林联盟统治的银河系,很多人猎杀行星,并以此为乐。还有很多成功人士都喜欢科幻,所以大家也不必担心自己一定会走上屌丝的路= =。总的说来所以科幻的读者是有着很大的基数的,但是他们不一定是粉丝,会有参加这种比较宅向的聚会的意愿或者时间。就像苹果用户和苹果粉丝的区别一样。
另外就是芝加哥果然是公立教育的重灾区,我参加的每一场跟空间探索或者科技发展有关的讨论最后都变成了对公立教育的吐槽。的确在我们离开芝加哥之后,教师们就非常匪夷所思的展开了大罢工,到前两天才结束,完全置学生于不顾。关于政治还可以写很多,这里就不赘述了。以后如果再参加科幻大会,我一定会侧重于文学性的讨论,比如怎样塑造人物,怎样设定世界之类的,这些对我可能更有建设性更有帮助。
另外想起一个刘宇昆提到的他写科幻里的技术性细节,就是有关科技的部分,他很多时候会找相关的论文来看而不是看看科技新闻,看了论文的细节之后再写作。这点着实很启发并且让人钦佩。我个人老感觉自己学什么好像写不出来什么,比如让我写一个神经方面的,我写的时候就会不停的想这里的bug太大这样不可能,反而写一个不熟悉的东西要容易很多,瞎忽悠就行…
总之,路很长,中国科幻也好,世界科幻也好,都还要走很远。那就一起行动吧!
------------------
给有兴趣的人 游记1 游记2 游记3 为了不留下还未创作就挖坑的恶名我炒了这盘冷饭,反正也没人看无所谓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