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
(一)
有一天去了乌镇——一个据说去了就不曾离开的地方。还有五分钟快到凌晨的时候下起了大雪,雪纷纷扬扬飘飘洒洒,不一会儿整个乌镇就被大雪覆盖,寂静无声。我站在酒店的阳台里凝神望着远处,静谧的黑夜之中有了一片温柔飘渺的光芒,那景象竟有几分日暮的况味,像一张发黄的老照片。
那是20**大年三十的晚上,我和周老师撑起伞,一头扎进了雪花纷飞的世界。雪花旋转,深滕,弥漫太空,梦幻得跟仙境一样。有好一会儿我们都沉默不语,只顾陶醉在这旖丽的景色之中。 上苍真是如此的奇妙。有时候你真真切切地感到自己就是“事在人为”中得那个人,你独立自主的控制自己的生活节奏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但有时候你又会情不自禁地怀疑所有的所有,似乎还有一种更为强大的声音在召唤你在引领你,它除了要你体验人生百味,更要在此生兑现它曾经允诺过你的所有美和深意。
我们一路走,周老师一路拍,时不时还抱怨几句什么什么镜头没带出,带出来就完美了之类。我相信这个懊恼不是娇嗔,眼前的景色真是美到完美,什么都可以入画,每一张出来都可以是唯美明信片:摇曳桔黄的灯光,临寒戴雪的枯枝,雪花漫舞的小巷,还有雪地里清晰蔓延的脚印……
“还有人跟我们一样,踏雪守岁。”
“也可能是巡夜的,今天什么日子。”
由远及近的一对青年男女共撑着一把伞从朦胧中走了出来,刚看清彼与此一身的风痕雪味,完全没准备的,对方热情大方的招呼一句“新年好啊!”习惯于城市冷漠的我们被这突如其来的零距离问候惊骇得一愣,顿了一秒才层次不齐地回个同样温度的问候,大家相视而笑。
(2)
万籁俱静,一个人很容易遇见未知的自己。
(3)
周老师说木心住在镇上,才华横溢,一套文集贵死。我问木心是谁。周老师说木心是大家。我又问大家是写什么的。周老师迟疑了一下说大家就是什么都写。两人大笑。
后来当我开始喜欢并关注木心的时候,他已经去世。那篇让我喜欢上他的文章是一篇别人悼念他的随笔,里面引用了一两段木心的原话。周老师是对的,完全值得。不过还是有些遗憾。要是早知道的话,那个大雪初霁的早晨就到他的老宅去拜年,说不定也许能碰到他,一睹故人风采。不过也算了。木心说过如欲相见,他在各种悲喜交集处。他早料定了,每个人都有悲喜交集。
(4)
雪后的乌镇,天清气朗。新鲜清冽的风从车溪上吹来,人忍不住先屏息一下,再深深地无声呼吸。此时的乌镇已经完全清晰开来,所有那些被岁月晕染为乌黑的亭台楼阁在白雪的映衬下更显得丹青停匀。
我们决定不辜负上天的美意,就着美景吃顿好的,有力气把昨晚的路再走一遍。老板娘热情推荐了她家的“柴烧肉”,说是用干麦秸烧的红烧肉。这名字听上去挺农家乐的,大家都觉得可以走一个。菜上来,果然是浓油赤酱的红烧肉旁边有一坨干麦秸。我走个首发,味道让我想起了童话故事里的“丁子汤”,干麦秸只是引子而已。不过这肉本身是红烧得极好,甜不嘶喉,肥不腻嘴。周老师也吃得来。 风卷残云,大家意满志得得准备整装上路。
合着全副摄影家当和全部热情,周老师一路昂扬。
积雪是随手可及的,路面,栅栏,树枝,雕梁画栋,桥墩……远处时不时回荡着男的女的粗的细的惊呼声和娇笑声。认识的不认识的打起雪杖来了。有的脖子被灌进了雪,缩着扭着左跳右蹦想把雪弄出来;有的滑倒了,又迅速腾起来,屁股上粘一大块湿漉漉的水印子,惊魂未定的傻笑;有的人终于打到眼中西施心里潘安,开心地在雪地里追逐。我没有参加却已然融入了这种幸福。
染坊和酱园是我们停留时间较长的地方。染坊门口有一大块晒布匹的坝子。一匹匹染好的布用长长的竹竿撑着晾晒,密密匝匝的挨靠着。微风拂过,红底蓝底绿底花布就随风飘拂,古意盎然,感觉像穿越了。酱园还是古法酿酱。一个个硕大肥胖的的黑酱缸上都盖着圆锥形的竹篾,错落有序的摆放着。本来乡野粗犷的样子,被雪一盖倒变得奶油起来,让人联想起生日蛋糕,嘴角生津。
(5)
两天后,我们离开了,没有说再回来的话。
有人说旅行有三种结果:一是找到遗失的自己,然后重新成长;二是找不到归属,最终还是回到出发的地方,回到初始状态;三是找不到也回不去,像随风滚动的草,在新旧之间进退失据,更加迷茫。
估计我们足够幸运,捡到了自己的碎片,遇见了久违的自己。或者我们其实没有答案,更加迷茫。如果是这样,那么好,我们就有了更多继续上路的理由。
(6)
那个时候,头发总是不断换着造型,今天烫,明天剪,后天染,大后天再拉个直。现在自然的黑发已经满后背了。 呵呵,有些东西是时候让他自自然然的长出,比如头发、指甲,以及内心的安定。
有一天去了乌镇——一个据说去了就不曾离开的地方。还有五分钟快到凌晨的时候下起了大雪,雪纷纷扬扬飘飘洒洒,不一会儿整个乌镇就被大雪覆盖,寂静无声。我站在酒店的阳台里凝神望着远处,静谧的黑夜之中有了一片温柔飘渺的光芒,那景象竟有几分日暮的况味,像一张发黄的老照片。
![]() |
那是20**大年三十的晚上,我和周老师撑起伞,一头扎进了雪花纷飞的世界。雪花旋转,深滕,弥漫太空,梦幻得跟仙境一样。有好一会儿我们都沉默不语,只顾陶醉在这旖丽的景色之中。 上苍真是如此的奇妙。有时候你真真切切地感到自己就是“事在人为”中得那个人,你独立自主的控制自己的生活节奏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但有时候你又会情不自禁地怀疑所有的所有,似乎还有一种更为强大的声音在召唤你在引领你,它除了要你体验人生百味,更要在此生兑现它曾经允诺过你的所有美和深意。
我们一路走,周老师一路拍,时不时还抱怨几句什么什么镜头没带出,带出来就完美了之类。我相信这个懊恼不是娇嗔,眼前的景色真是美到完美,什么都可以入画,每一张出来都可以是唯美明信片:摇曳桔黄的灯光,临寒戴雪的枯枝,雪花漫舞的小巷,还有雪地里清晰蔓延的脚印……
“还有人跟我们一样,踏雪守岁。”
“也可能是巡夜的,今天什么日子。”
由远及近的一对青年男女共撑着一把伞从朦胧中走了出来,刚看清彼与此一身的风痕雪味,完全没准备的,对方热情大方的招呼一句“新年好啊!”习惯于城市冷漠的我们被这突如其来的零距离问候惊骇得一愣,顿了一秒才层次不齐地回个同样温度的问候,大家相视而笑。
(2)
万籁俱静,一个人很容易遇见未知的自己。
(3)
周老师说木心住在镇上,才华横溢,一套文集贵死。我问木心是谁。周老师说木心是大家。我又问大家是写什么的。周老师迟疑了一下说大家就是什么都写。两人大笑。
后来当我开始喜欢并关注木心的时候,他已经去世。那篇让我喜欢上他的文章是一篇别人悼念他的随笔,里面引用了一两段木心的原话。周老师是对的,完全值得。不过还是有些遗憾。要是早知道的话,那个大雪初霁的早晨就到他的老宅去拜年,说不定也许能碰到他,一睹故人风采。不过也算了。木心说过如欲相见,他在各种悲喜交集处。他早料定了,每个人都有悲喜交集。
(4)
雪后的乌镇,天清气朗。新鲜清冽的风从车溪上吹来,人忍不住先屏息一下,再深深地无声呼吸。此时的乌镇已经完全清晰开来,所有那些被岁月晕染为乌黑的亭台楼阁在白雪的映衬下更显得丹青停匀。
![]() |
我们决定不辜负上天的美意,就着美景吃顿好的,有力气把昨晚的路再走一遍。老板娘热情推荐了她家的“柴烧肉”,说是用干麦秸烧的红烧肉。这名字听上去挺农家乐的,大家都觉得可以走一个。菜上来,果然是浓油赤酱的红烧肉旁边有一坨干麦秸。我走个首发,味道让我想起了童话故事里的“丁子汤”,干麦秸只是引子而已。不过这肉本身是红烧得极好,甜不嘶喉,肥不腻嘴。周老师也吃得来。 风卷残云,大家意满志得得准备整装上路。
合着全副摄影家当和全部热情,周老师一路昂扬。
积雪是随手可及的,路面,栅栏,树枝,雕梁画栋,桥墩……远处时不时回荡着男的女的粗的细的惊呼声和娇笑声。认识的不认识的打起雪杖来了。有的脖子被灌进了雪,缩着扭着左跳右蹦想把雪弄出来;有的滑倒了,又迅速腾起来,屁股上粘一大块湿漉漉的水印子,惊魂未定的傻笑;有的人终于打到眼中西施心里潘安,开心地在雪地里追逐。我没有参加却已然融入了这种幸福。
染坊和酱园是我们停留时间较长的地方。染坊门口有一大块晒布匹的坝子。一匹匹染好的布用长长的竹竿撑着晾晒,密密匝匝的挨靠着。微风拂过,红底蓝底绿底花布就随风飘拂,古意盎然,感觉像穿越了。酱园还是古法酿酱。一个个硕大肥胖的的黑酱缸上都盖着圆锥形的竹篾,错落有序的摆放着。本来乡野粗犷的样子,被雪一盖倒变得奶油起来,让人联想起生日蛋糕,嘴角生津。
![]() |
(5)
两天后,我们离开了,没有说再回来的话。
有人说旅行有三种结果:一是找到遗失的自己,然后重新成长;二是找不到归属,最终还是回到出发的地方,回到初始状态;三是找不到也回不去,像随风滚动的草,在新旧之间进退失据,更加迷茫。
估计我们足够幸运,捡到了自己的碎片,遇见了久违的自己。或者我们其实没有答案,更加迷茫。如果是这样,那么好,我们就有了更多继续上路的理由。
(6)
那个时候,头发总是不断换着造型,今天烫,明天剪,后天染,大后天再拉个直。现在自然的黑发已经满后背了。 呵呵,有些东西是时候让他自自然然的长出,比如头发、指甲,以及内心的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