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散记 缘起
开学那天刚刚结束北京之行,从未离开家乡求学的我,这是第一次从机场直接回学校,虽然行李简单,但是也感受了一次从外地回学校的经历。
北京之行,几乎成了这几年来的心病,无数次的念叨,无数次的望而却步。久久没有成行,理由很简单,还没有准备好。去北京需要准备什么,这个城市似乎是一个随时都可以去,但与我而言,这个城市承载了太多的东西,我不敢轻易叩开它那尘封的大门。生怕自己的轻易进入,而浪费了它的种种风情。
关于“京剧”
以赵宝刚作品为代表的种种的现代“京剧”,是85后集体的回忆,从“奋斗”到“北爱”、“北青”,一次次的敲击着每个年轻人人内,让我们一次次的回头审视自己的人生,也让我们一次次的热血沸腾。而我,也同样的,心,一次次的被震撼、被动摇;而生活,也一次次的被否定、被怀疑。
这个时代对80后的关注度,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年代对任何一个群体。人们似乎都在翘首期盼,当初的“小公主”“小皇帝”,如今究竟长得如何。曾经的住过花朵,是否都已经成为栋梁,在社会中扮演的各种角色。
而我们更关心的是,自己是否在这个社会里找到了一个合适的位置。比父辈、祖辈们更加迷茫。
生活里没有各种需要我们操心的事,从小到大,读书时第一要紧的事,而且我们的学业往往也是全家人的焦点。什么都不需要担待,只需要读好书,这是大部分人童年的记忆。
我们的人生,简直就像是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的车,一马平川。
但无论如何,渐渐的我们还是有了“我”的概念,而且慢慢的就开始酝酿、升华,最终不可避免的需要爆发。从而带来的“破坏力”是不可预计的,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剧本。
有人干脆停下脚步,开始往回走,去寻找一个真正的自己,
但是大部分,只是放慢的了脚步,不再那么确定,但是细细想来,似乎已经不记得自己曾经拥有过“梦想”这种东西。从小所有的决定似乎已经有人安排好了,读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何种兴趣,大学的专业,现在的工作。都不是主动想要的,可是这些都 not bad。心中偷偷想着,即使曾经有梦想,但是也不一定能过上如今这样衣食无忧的生活吧。
于是继续走在路上。
电视剧里的主人公来自北京,故事发生在北京,虽然这些都不是北京的专利,祖国大地上的每个地方的都上演着这样的戏码。
但是,就是很想很想去北京看看,看看那些迷茫的人。
去他们曾经疯狂、宣泄的地方走走。
关于“京派文学”
散文中的那个半新不旧的北京城是最吸引我的地方,那个战火年代里没有硝烟的北京城。那个老舍、沈从文、汪曾祺、郁达夫,还有林语堂笔下的北京城。
这个北京似乎一直都是秋天,颜色是黄色调,灰蒙蒙的,偶尔下雨,但还是很干燥。
那些住在北京城里的豁达的人们,不知如今是否还能寻见。
北京之行,几乎成了这几年来的心病,无数次的念叨,无数次的望而却步。久久没有成行,理由很简单,还没有准备好。去北京需要准备什么,这个城市似乎是一个随时都可以去,但与我而言,这个城市承载了太多的东西,我不敢轻易叩开它那尘封的大门。生怕自己的轻易进入,而浪费了它的种种风情。
关于“京剧”
以赵宝刚作品为代表的种种的现代“京剧”,是85后集体的回忆,从“奋斗”到“北爱”、“北青”,一次次的敲击着每个年轻人人内,让我们一次次的回头审视自己的人生,也让我们一次次的热血沸腾。而我,也同样的,心,一次次的被震撼、被动摇;而生活,也一次次的被否定、被怀疑。
这个时代对80后的关注度,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年代对任何一个群体。人们似乎都在翘首期盼,当初的“小公主”“小皇帝”,如今究竟长得如何。曾经的住过花朵,是否都已经成为栋梁,在社会中扮演的各种角色。
而我们更关心的是,自己是否在这个社会里找到了一个合适的位置。比父辈、祖辈们更加迷茫。
生活里没有各种需要我们操心的事,从小到大,读书时第一要紧的事,而且我们的学业往往也是全家人的焦点。什么都不需要担待,只需要读好书,这是大部分人童年的记忆。
我们的人生,简直就像是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的车,一马平川。
但无论如何,渐渐的我们还是有了“我”的概念,而且慢慢的就开始酝酿、升华,最终不可避免的需要爆发。从而带来的“破坏力”是不可预计的,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剧本。
有人干脆停下脚步,开始往回走,去寻找一个真正的自己,
但是大部分,只是放慢的了脚步,不再那么确定,但是细细想来,似乎已经不记得自己曾经拥有过“梦想”这种东西。从小所有的决定似乎已经有人安排好了,读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何种兴趣,大学的专业,现在的工作。都不是主动想要的,可是这些都 not bad。心中偷偷想着,即使曾经有梦想,但是也不一定能过上如今这样衣食无忧的生活吧。
于是继续走在路上。
电视剧里的主人公来自北京,故事发生在北京,虽然这些都不是北京的专利,祖国大地上的每个地方的都上演着这样的戏码。
但是,就是很想很想去北京看看,看看那些迷茫的人。
去他们曾经疯狂、宣泄的地方走走。
关于“京派文学”
散文中的那个半新不旧的北京城是最吸引我的地方,那个战火年代里没有硝烟的北京城。那个老舍、沈从文、汪曾祺、郁达夫,还有林语堂笔下的北京城。
这个北京似乎一直都是秋天,颜色是黄色调,灰蒙蒙的,偶尔下雨,但还是很干燥。
那些住在北京城里的豁达的人们,不知如今是否还能寻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