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曰——我执、法执与缘起性空
作者:长安憨人
转自【天祥菩提精舍】
我执”就是把“我”当真了,认为有一个真实的“我”,心里安立了一个独立的“我”、单一的“我”、恒常不变自在的“我”、由此引起烦恼障;“法执”就是把外在的一切事物当真了,对象是“我的”。一旦成立了“我”念,对外在的万物执为“我所”,这就产生了分别心、爱憎心,什么什么是“我的”,符合自己心意时就产生贪心,与自己心意不符时就产生嗔恨。月称菩萨在《入中论》中说: “最初说我而执我,次言我所则着法,如水车转无自在。”
其实,这个“我”是虚幻假合的、因缘和合而成。龙树菩萨在《宝鬘论》中说:
“士夫非地水,非火风非空,
非识非一切,异此无士夫。”
就是我既不是地,也不是火,也不是水,也不是风,也不是空,也不是意识。然而除了这六个以外,还能构成我吗?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说:
“毛发爪齿既非我,骨与血等亦非我,
鼻涕痰涎非我身,黄水脓汁亦非我。
我者既非血与污,肝肺等亦非我身,
余脏腑等亦非我,我亦非是便溺等。
皮肤肌肉既非我,暖及与风亦非我,
身诸孔窍及六识,彼等一切皆非我。”
这就是说如果把我的皮放在一个盘里,把我的肉血放在一个盘里,把我的骨头放在一个盘里,把我的毛发爪齿、内脏放在一个盘里,再看看,哪个是我呢?每盘都不是,这些是色而不是“我”。受是“我”吗?好的感受不是“我”,坏的感受也不是“我”,无记(不好不坏)的感受也不是。识体是“我”吗?也不是。识体是“有为法”,是无数的善习气、恶习气和无记习气的群体构成的大群体,其中恶习气再细分的话,可分为贪、嗔、痴、等分四种各自二万一千、总为八万四千个烦恼。再细分的话,其中的任何一个烦恼又可以分为无数善习气、恶习气或无记。识体不是独立的,而是依赖对境产生的;识体也不是单一的,而是无数因缘的综合;识体也不是恒常不变的,而是生灭交替的延续;识体是连接非常严谨、分工又很细致的神识群体,是“心”、“心所”构成的群体。如果识体是“我”,因识体可以细分成无数份,那么“我”也应该可以细分成无数份;或者因为“我”是独一的,那么识体也应该成为独立自在,故说识体不是我。五蕴皆如此类推,如《入中论》中说:
“若谓五蕴既是我,由蕴多故我应多。”
好比一个企业,在未成立之前,没有人会承认这是“我的”集团,自从公司注册以后,这些人就会想:噢,这是“我的”集团公司了。有一天公司破产了,集团不存在了,执持“我的”公司的念想也就没有了。地水火风是如此,意识也是如此。人们不明白一切事物都是假象,把一切“法”和“我”当真了,也就有了无明。由于不明白,就会被这些假相所困。当你能把一切都看成是虚幻假合的,那时你就能脱离爱和恨的烦恼,就象看到电视里面的金银财宝,不会产生强烈的贪着一样,因为你知道那是假的。
破除“我执”和“法执”的方法,只有通过戒、定、慧才能达到。
缘起性空
所谓“缘起”,就是说:世间上没有独存性的东西,也没有常住不变的东西,一切都是因缘和合所生起。所谓“性空”,就是说:因缘和合所生起的假有,本性是空的;如果自性不空,则不能有,这就是“真空生妙有”的意义。
缘起性空是宇宙人生的真理,世间上的森罗万象,如山河大地、花草树木、一人一物,乃至微麈沙砾等,都是因缘和合而生,也都有将随著因缘分散而灭。因此,我们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现象“有”,都是缘起而有;因为缘起而有,因此它的本性是“空”。
缘起法说明:世间上所有的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如果没有因缘关系,一切皆不能成就。比方说,一个人生活在世间上,因为有晨夫种田,我们才有饭吃;有工人织布,我们才有衣服穿;乃至出门,由于有公共汽车司机为我们的开车,我们才能到达目的地。假如没有这许多因缘,我们就不能生存了。甚至于晚上在家里,只要打开电视,就有精彩的节目可看,如果没有放多演艺人员表演,如何能有电视节目可看?所以,每个人能够生存,都要感谢因缘,感谢世间的成就。
缘起的定义就是:有“因”有“缘”,因缘和合而有“果”。世间上的一切者因缘生起,都离不开因果法则。因和果之间有一个缘,因所以能成果,一定要有缘。例如,花的种子种下去,它在能够开花结果,必定要有土壤、阳光、空气、水份、肥料等很多的因缘,才能开花结果。所以,我们能够生而为人,在过去生中,有宿世的因、宿世的业,现在到了人间来,还要有现世的缘,因缘聚合了,才能产生果。
缘起是佛教的根本教理,缘起法虽然深奥难懂,不过从因果法则的六条定律,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缘起性空”。
1果从因生:缘起的先决条件是“因”,有“因”再加上“缘”,条件具足,才能生“果”。“因”是生起万事万物主要的、内在的条件,是生果的直接力;“缘”是外在的条件,能助因生果,是生果的间接力。所以,万有诸法之所以存在,必定有其生成的因缘,这就是“果从因生”的理则。
2相由缘现:“法不孤起,仗境方生”,这个“境”就是因缘,世间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所产生的假相,本身并无自性,所以说“缘起性空”;由于无自主性,所以能随著缘生而现,缘灭而散,因此说“相由缘现”。
3事待理成:宇宙万法的生起,因然是要有因有缘,但是在因缘果报的生起上,还有著普遍的理则,也就是因果的法则。譬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瓜不能得豆,种豆不能得瓜。“如是因感如是果”,违背了这个“理”则,便不能成其“事”,所以说“事待理成”。
4多从一有:在一般人的观念里,“一”就是只有一个,“多”就是有很多个;但是在佛教看来,一就是多,多就是一,甚至“多从一有”。譬如把一粒水果种籽埋到泥土里,经过灌溉施肥,而后长大开花,结出一树累累的果实,这都是由一粒种籽而来。因此,佛教譬喻布施如播种,“一文施舍万文收”,其道理和“一粒落土百粒收”是一样的,这也正是“多从一有”的理论根据。
5有依空立:世间上的人,往往有一个错误的观念,以为空是没有。在佛教里面,空才能有,例如房子不空,就不能住人;耳朵、鼻子、口腔、肠胃不空,我们怎么能生存?我们口袋不空,东西放到那里?世界虚空不空,森罗罗万象如何安放?因为空,才有一切,有是依空而立的,所以《般若心经》云:“空即是色,色即是空。”龙树菩萨在《中论.观四谛品》中提出“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故,一切则不成。”这就是“有依空立”的理论根据。
6佛是人成:佛陀悟道之初,曾经宣示说,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但因烦恼无明覆盖,因此不能证得;只要断除无明,拂麈去垢,开头佛性,自能证悟成佛,因此有所谓“佛是已觉悟的众生,众生是未觉悟的佛”。《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卷一说:“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净无别故;佛与众生性不异,凡夫见异圣无差。”这就是“佛是人成”的最佳佐证。
缘起性空正如拳头与手掌,五个指头合起来成为一个拳头,这叫缘起;放下来变成手掌,这叫性空。因为性空,所以才能缘起;因为缘起,故知本性是空。缘起性空的道理不容易懂,但是人生各种关系的存在,却都离开不了缘起性空的道理。
-----------------------------那缘起性空/性空缘起和缘起缘灭有咩关系,何为缘起缘灭-------------------------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梦幻泡影、露、电,皆为虚而不实之相,因缘和合,缘起缘灭,瞬息即逝,以之喻娑婆世间一切因缘而生、因缘而作之有为法,甚为贴切。所谓性空缘起,缘起性空,如是如是。 故而识者,不可耽于声色幻影,而造作无数业因,因因循环,轮转三界,不得出离。当奋迅勇猛、精进不懈,趋入菩提大道,证悟无生正法。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梦指的是非真实的存在,幻是告诉我们这一切都是假相,泡、影也是如此。 如露亦如电 露是一个相继相,我们人的生命是由很多的片断组成,比如电影每秒钟24格,我们看起来好像是连贯的,实际上是很多个画面组成的,我们人也是这样,我们都会变老,其实,我们也是时时刻刻的都在变老,只是这个过程我们见到是连续的,而实际上也是一个一个片段组成的。 电说的是闪电,是一个生灭相,就是说我们的生命是有生有灭,是无常的,还有一个意思是说我们的生命是由无数个生灭的片断组成的! 应作如是观 是说我们应该如此的观想,有这种正确的观念~!
就如《六祖坛经》。乃六祖慧能的禅悟之言,《六祖坛经》是后人根据禅宗六祖惠能的话编著而成。 因为其师兄神秀的偈:身似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六祖感觉禅悟不彻底,于是吟出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从字面上讲:菩提树是空的,明镜台也是空的,身与心俱是空的,本来无一物的空,又怎么可能惹尘埃呢?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
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我领悟不透,是什么意思?
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
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
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
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正如慧能所说的 仁者心动
又如道家所说的 道可道非常道
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 追求修世
道家讲究无牵无挂 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脱今世 道家则是修行今世 而追究其原理来说都是一种修行,而最终的说的是一种超脱,却不是刻意的寻求,主旨在心。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心即自性,和常人的思想不是一回事,人的思想是后天培养的,自性是先天的,常人是思想做主,障碍自性;佛家语,万事万物都是妄念牵动自性而起的幻相,而非自性起用,身也是因心有尘,尘即妄念,牵动自性而起的幻相,当然身的相和前世有关了,尘是妄念,自性是圆满的清净的,妄念非心非自性所发,人若悟得自性,自性做主,再起念,不称作妄念了,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自性在起作用,自性圆满清净,其性空,缘起缘灭,非常自在,根本没有妄念,有何谈有染! 就常人来讲,如悟到,对于世间的事情,万物,需要一颗宁静的心,去面对这一切,就足够了。对于修证佛法的人来说,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佛法是让人悟得本性的,从而对万事万物没有迷惑,不是理解,不是文字,执着于文字,用文字猜度佛法,永远找不到本性。禅宗,修证需要极高的慧根。现代人,慧根普遍低,禅宗明理即可,不适合修证,修证要从神秀的渐悟入手,最后到慧能的顿悟,两者缺一不可,离开渐悟谈顿悟,那是口头禅。
![]() |
转自【天祥菩提精舍】
我执”就是把“我”当真了,认为有一个真实的“我”,心里安立了一个独立的“我”、单一的“我”、恒常不变自在的“我”、由此引起烦恼障;“法执”就是把外在的一切事物当真了,对象是“我的”。一旦成立了“我”念,对外在的万物执为“我所”,这就产生了分别心、爱憎心,什么什么是“我的”,符合自己心意时就产生贪心,与自己心意不符时就产生嗔恨。月称菩萨在《入中论》中说: “最初说我而执我,次言我所则着法,如水车转无自在。”
其实,这个“我”是虚幻假合的、因缘和合而成。龙树菩萨在《宝鬘论》中说:
“士夫非地水,非火风非空,
非识非一切,异此无士夫。”
就是我既不是地,也不是火,也不是水,也不是风,也不是空,也不是意识。然而除了这六个以外,还能构成我吗?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说:
“毛发爪齿既非我,骨与血等亦非我,
鼻涕痰涎非我身,黄水脓汁亦非我。
我者既非血与污,肝肺等亦非我身,
余脏腑等亦非我,我亦非是便溺等。
皮肤肌肉既非我,暖及与风亦非我,
身诸孔窍及六识,彼等一切皆非我。”
这就是说如果把我的皮放在一个盘里,把我的肉血放在一个盘里,把我的骨头放在一个盘里,把我的毛发爪齿、内脏放在一个盘里,再看看,哪个是我呢?每盘都不是,这些是色而不是“我”。受是“我”吗?好的感受不是“我”,坏的感受也不是“我”,无记(不好不坏)的感受也不是。识体是“我”吗?也不是。识体是“有为法”,是无数的善习气、恶习气和无记习气的群体构成的大群体,其中恶习气再细分的话,可分为贪、嗔、痴、等分四种各自二万一千、总为八万四千个烦恼。再细分的话,其中的任何一个烦恼又可以分为无数善习气、恶习气或无记。识体不是独立的,而是依赖对境产生的;识体也不是单一的,而是无数因缘的综合;识体也不是恒常不变的,而是生灭交替的延续;识体是连接非常严谨、分工又很细致的神识群体,是“心”、“心所”构成的群体。如果识体是“我”,因识体可以细分成无数份,那么“我”也应该可以细分成无数份;或者因为“我”是独一的,那么识体也应该成为独立自在,故说识体不是我。五蕴皆如此类推,如《入中论》中说:
“若谓五蕴既是我,由蕴多故我应多。”
好比一个企业,在未成立之前,没有人会承认这是“我的”集团,自从公司注册以后,这些人就会想:噢,这是“我的”集团公司了。有一天公司破产了,集团不存在了,执持“我的”公司的念想也就没有了。地水火风是如此,意识也是如此。人们不明白一切事物都是假象,把一切“法”和“我”当真了,也就有了无明。由于不明白,就会被这些假相所困。当你能把一切都看成是虚幻假合的,那时你就能脱离爱和恨的烦恼,就象看到电视里面的金银财宝,不会产生强烈的贪着一样,因为你知道那是假的。
破除“我执”和“法执”的方法,只有通过戒、定、慧才能达到。
缘起性空
所谓“缘起”,就是说:世间上没有独存性的东西,也没有常住不变的东西,一切都是因缘和合所生起。所谓“性空”,就是说:因缘和合所生起的假有,本性是空的;如果自性不空,则不能有,这就是“真空生妙有”的意义。
缘起性空是宇宙人生的真理,世间上的森罗万象,如山河大地、花草树木、一人一物,乃至微麈沙砾等,都是因缘和合而生,也都有将随著因缘分散而灭。因此,我们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现象“有”,都是缘起而有;因为缘起而有,因此它的本性是“空”。
缘起法说明:世间上所有的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如果没有因缘关系,一切皆不能成就。比方说,一个人生活在世间上,因为有晨夫种田,我们才有饭吃;有工人织布,我们才有衣服穿;乃至出门,由于有公共汽车司机为我们的开车,我们才能到达目的地。假如没有这许多因缘,我们就不能生存了。甚至于晚上在家里,只要打开电视,就有精彩的节目可看,如果没有放多演艺人员表演,如何能有电视节目可看?所以,每个人能够生存,都要感谢因缘,感谢世间的成就。
缘起的定义就是:有“因”有“缘”,因缘和合而有“果”。世间上的一切者因缘生起,都离不开因果法则。因和果之间有一个缘,因所以能成果,一定要有缘。例如,花的种子种下去,它在能够开花结果,必定要有土壤、阳光、空气、水份、肥料等很多的因缘,才能开花结果。所以,我们能够生而为人,在过去生中,有宿世的因、宿世的业,现在到了人间来,还要有现世的缘,因缘聚合了,才能产生果。
缘起是佛教的根本教理,缘起法虽然深奥难懂,不过从因果法则的六条定律,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缘起性空”。
1果从因生:缘起的先决条件是“因”,有“因”再加上“缘”,条件具足,才能生“果”。“因”是生起万事万物主要的、内在的条件,是生果的直接力;“缘”是外在的条件,能助因生果,是生果的间接力。所以,万有诸法之所以存在,必定有其生成的因缘,这就是“果从因生”的理则。
2相由缘现:“法不孤起,仗境方生”,这个“境”就是因缘,世间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所产生的假相,本身并无自性,所以说“缘起性空”;由于无自主性,所以能随著缘生而现,缘灭而散,因此说“相由缘现”。
3事待理成:宇宙万法的生起,因然是要有因有缘,但是在因缘果报的生起上,还有著普遍的理则,也就是因果的法则。譬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瓜不能得豆,种豆不能得瓜。“如是因感如是果”,违背了这个“理”则,便不能成其“事”,所以说“事待理成”。
4多从一有:在一般人的观念里,“一”就是只有一个,“多”就是有很多个;但是在佛教看来,一就是多,多就是一,甚至“多从一有”。譬如把一粒水果种籽埋到泥土里,经过灌溉施肥,而后长大开花,结出一树累累的果实,这都是由一粒种籽而来。因此,佛教譬喻布施如播种,“一文施舍万文收”,其道理和“一粒落土百粒收”是一样的,这也正是“多从一有”的理论根据。
5有依空立:世间上的人,往往有一个错误的观念,以为空是没有。在佛教里面,空才能有,例如房子不空,就不能住人;耳朵、鼻子、口腔、肠胃不空,我们怎么能生存?我们口袋不空,东西放到那里?世界虚空不空,森罗罗万象如何安放?因为空,才有一切,有是依空而立的,所以《般若心经》云:“空即是色,色即是空。”龙树菩萨在《中论.观四谛品》中提出“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故,一切则不成。”这就是“有依空立”的理论根据。
6佛是人成:佛陀悟道之初,曾经宣示说,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但因烦恼无明覆盖,因此不能证得;只要断除无明,拂麈去垢,开头佛性,自能证悟成佛,因此有所谓“佛是已觉悟的众生,众生是未觉悟的佛”。《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卷一说:“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净无别故;佛与众生性不异,凡夫见异圣无差。”这就是“佛是人成”的最佳佐证。
缘起性空正如拳头与手掌,五个指头合起来成为一个拳头,这叫缘起;放下来变成手掌,这叫性空。因为性空,所以才能缘起;因为缘起,故知本性是空。缘起性空的道理不容易懂,但是人生各种关系的存在,却都离开不了缘起性空的道理。
-----------------------------那缘起性空/性空缘起和缘起缘灭有咩关系,何为缘起缘灭-------------------------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梦幻泡影、露、电,皆为虚而不实之相,因缘和合,缘起缘灭,瞬息即逝,以之喻娑婆世间一切因缘而生、因缘而作之有为法,甚为贴切。所谓性空缘起,缘起性空,如是如是。 故而识者,不可耽于声色幻影,而造作无数业因,因因循环,轮转三界,不得出离。当奋迅勇猛、精进不懈,趋入菩提大道,证悟无生正法。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梦指的是非真实的存在,幻是告诉我们这一切都是假相,泡、影也是如此。 如露亦如电 露是一个相继相,我们人的生命是由很多的片断组成,比如电影每秒钟24格,我们看起来好像是连贯的,实际上是很多个画面组成的,我们人也是这样,我们都会变老,其实,我们也是时时刻刻的都在变老,只是这个过程我们见到是连续的,而实际上也是一个一个片段组成的。 电说的是闪电,是一个生灭相,就是说我们的生命是有生有灭,是无常的,还有一个意思是说我们的生命是由无数个生灭的片断组成的! 应作如是观 是说我们应该如此的观想,有这种正确的观念~!
就如《六祖坛经》。乃六祖慧能的禅悟之言,《六祖坛经》是后人根据禅宗六祖惠能的话编著而成。 因为其师兄神秀的偈:身似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六祖感觉禅悟不彻底,于是吟出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从字面上讲:菩提树是空的,明镜台也是空的,身与心俱是空的,本来无一物的空,又怎么可能惹尘埃呢?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
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我领悟不透,是什么意思?
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
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
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
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正如慧能所说的 仁者心动
又如道家所说的 道可道非常道
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 追求修世
道家讲究无牵无挂 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脱今世 道家则是修行今世 而追究其原理来说都是一种修行,而最终的说的是一种超脱,却不是刻意的寻求,主旨在心。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心即自性,和常人的思想不是一回事,人的思想是后天培养的,自性是先天的,常人是思想做主,障碍自性;佛家语,万事万物都是妄念牵动自性而起的幻相,而非自性起用,身也是因心有尘,尘即妄念,牵动自性而起的幻相,当然身的相和前世有关了,尘是妄念,自性是圆满的清净的,妄念非心非自性所发,人若悟得自性,自性做主,再起念,不称作妄念了,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自性在起作用,自性圆满清净,其性空,缘起缘灭,非常自在,根本没有妄念,有何谈有染! 就常人来讲,如悟到,对于世间的事情,万物,需要一颗宁静的心,去面对这一切,就足够了。对于修证佛法的人来说,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佛法是让人悟得本性的,从而对万事万物没有迷惑,不是理解,不是文字,执着于文字,用文字猜度佛法,永远找不到本性。禅宗,修证需要极高的慧根。现代人,慧根普遍低,禅宗明理即可,不适合修证,修证要从神秀的渐悟入手,最后到慧能的顿悟,两者缺一不可,离开渐悟谈顿悟,那是口头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