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丁望8
丁望的话
办样报的这批人当中,基本上是两个来路,一个是《中国青年报》一个是《经济日报》都是我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工商时报》办了一两年以后,在社会上有些影响,《中国青年报》有一个同志,叫李大同,当时还说了一句话,后来据说也否认了,他说《工商时报》是二流的人才办了一张一流的报纸,我当时就予以反驳了,我说二流还是一流不看谁怎么说,而是看他的作品,看他的成就,如果是一流的报纸就是一流的人才,不过说句老实话,当时办《工商时报》两大困难,一个当然是钱,一个是人,最困难是人才。真正的拔尖的人才,来不了,比如说我曾经想把张国殊和驼阵拉到《工商时报》他们自己也不是完全没有兴趣,驼阵和张国殊在《经济日报》应该是比较拔尖的人物了,但是领导坚决不肯放,所以来不了。《中国青年报》也有这么一个情况。
但是这些人都有一个特点,因为《工商时报》一没有名二没钱三没权,就是有一个理想,一个远大的理想,一个比较好的机制,比如说用人或者什么的,所以呢他们来的目标主要是办一个像样的报纸,是一份事业,那么事业发展了,我们个人也发展了,那么其它的利益也得到了,所以这批人尤其是在开始这几年当中,各个都是不计较什么东西。都是干活很自觉,很团结。
眼睛一亮的样报
办这张报有两条,一条就是要办八个版,当时的报纸都是四个版,四个版的报纸不大适应当时的需求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那时候大家都不上班,也不做工,读报纸就变成一个学习文件,每天没事就读,可以从一版读到四版。现在呢,文化大革命结束了,就进入了改革开放的一个时期,当时是向着市场经济去发展,一个大家需要的信息量增加了,另外一个大家没有那么多时间,实际上要求一个人把报纸上的内容从一版到四版,即使过去四个版都喜欢看,都有时间读,根本不现实,所以国外,包括港澳的报纸,篇幅都非常大,当时我们也很奇怪,我们弄那么厚报纸不是很浪费了,实际上是一种市场经济的一种需求,一种报纸经营思想上的一种需求。尽量把信息量增加版面增加,一方面可以增加广告,另一方面可以给读者充分的选择余地,你愿意看新闻你就看新闻,愿意看副刊就看副刊,愿意看哪一篇就看哪一篇。我到香港,看报纸就是早上起来吃早饭的时候,拿一摞报纸,到早餐店里坐下翻一翻,有的当时重要的当时就看了,比如新闻,有些不重要的,他喜欢看的,往袋里一揣回家再看。根本不看就把它撂到一边去了。因为他们没有那么充分的时间,所以当时决定八个版,现在看来是很可怜了,现在都是十几个版,十六个版,二十四个版,甚至还有更多。但是在当时呢也是一个变革。增加了一倍。这是一条。
我还要求了一条,就是要注意包装,这个版面是种语言,就像音乐、美术、电影它都有各自的语言,这个语言不是人说话的那个语言,是一种意图,一种思想,你通过你的版式的处理,通过你音符的处理,通过你颜色光线的处理,或者你的布局,来表达你这个作者一个想法,一个思路,这个语言是非常重要的。非常重要。
我是搞版面出身,我在《中国青年报》创刊的第一天,第一张报纸就是以我为主画出来的,特别重视版面,所以我们当时在编样报的时候,研究了一些报纸的版面,其实1957年我们《中国青年报》已经研究过了,不过我们在办报的时候把它当成我们确定的一个方向,就是要引进港澳报纸的版式,世界上大概也就是两三种分类的版式,一种就是欧美版式,欧美版式都是横排那没问题了,横排比较秀气比较大方,它的主要的一个条件就是它的英文字比中国字还小,所以标题字和英文字中间就形成一个比较大的反差,显得比较秀气。所以后来到1995年,帮助《中国经营报》改版的时候呢,我就觉得应该参考欧美的版式来做,当时我提出一个要求就是大气一点,秀气一点,还有一个三个一点吧,后来《中国经营报》按照这个要求做,现在它的版式很有它的特色,后来《经济观察报》也是走的这个路子,我们当时采取了香港或者台湾报纸的样式,把字号改成六号字,把标题做大而且做粗做黑,要显得浓眉大眼,这个标题很显著,版面比较秀气。
徐惟成(时任中宣部副部长)提了不少意见,当时我还做了解释,关于字小,喜欢看你的内容吸引他,他拿放大镜也要看,再小的字他也看,当然不能小得连放大镜都看不见,那么如果你不喜欢看呢,你排一号字他也不喜欢看,所以在版式上我们做的一个改革。
在版式上还有一个改革就是一版登广告,这个是跟香港报纸学来的,香港的报纸版面上,有时候半个版的广告,有的时候一个版的广告,一版登广告有些什么好处呢,就是缩小这一版新闻的篇幅,实际上是新闻宣传的标准可以提得很高,一版的稿子都是精而又精好而又好的精品,如果一版版面很大,不是每条都是精品,就影响报纸的这个门面,后来王彦(时任《中国经营报》社长)说过一句话,他说这个报纸在报摊上,读者就是三秒钟五秒钟的时间,他一看一版,他就看一版,一版有什么大标题,有什么内容,他就决定买不买这个报纸。所以一版不要求内容弄得很多,现在,很多报纸都这样做了,一版除了一些自己组织的头条,重要报导以外呢,剩下很多是后面版上的一些精品精华文章,那一版上摘上一个小消息,甚至登的标题进行处理,一版和刊物的封面有相类似之处,当然了杂志封面不可能登内容,只能登标题,报纸呢篇幅比较大,可以登内容,一版需要有图片,这是后来我所有的办报的朋友都说,一版一个是头条一个是图片,这个图片很重要,一版也要有广告,这广告实际上是起这么个作用,一个作用就是一版广告有比较大的收入,这个广告费用比较高,同时它又是一种信息,而且这个登广告的单位如果是一个大的企业,或者是名牌,或者是知名企业,本身也就提高了你这个报纸的一种身份。……比如说海尔,或者是IBM,就是说你这个报纸在这些企业里面有一个地位,同时登广告是一种美术是一种装璜,就是广告要设计得好,设计得非常漂亮,颜色的运用,设计构思都很有道理,我们后来在亚运会做过这样的广告。实际上这个广告在报道当中,登电视机的广告,电视机屏幕上是亚运会的一个镜头,这个陈西林他做得非常有创意,所以一版的广告也起这么一个作用,所以我们在第一期的样报上,我们千方百计免费给中信公司,当时中信公司在国内是一个比较有名的公司,再加上他和荣毅仁有一些关系的公司,荣毅仁又我们工商联的一个主席,那么我们就跟他们做广告我们还得求他,给他做广告还得送他审,当然这个广告现在看来水平也不高,但是当时来说,一版拿出三分之一,二分之一版来做广告,在当时我们国家的报纸也是很少见的,也是一个比较胆子大的一个尝试。
办样报的这批人当中,基本上是两个来路,一个是《中国青年报》一个是《经济日报》都是我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工商时报》办了一两年以后,在社会上有些影响,《中国青年报》有一个同志,叫李大同,当时还说了一句话,后来据说也否认了,他说《工商时报》是二流的人才办了一张一流的报纸,我当时就予以反驳了,我说二流还是一流不看谁怎么说,而是看他的作品,看他的成就,如果是一流的报纸就是一流的人才,不过说句老实话,当时办《工商时报》两大困难,一个当然是钱,一个是人,最困难是人才。真正的拔尖的人才,来不了,比如说我曾经想把张国殊和驼阵拉到《工商时报》他们自己也不是完全没有兴趣,驼阵和张国殊在《经济日报》应该是比较拔尖的人物了,但是领导坚决不肯放,所以来不了。《中国青年报》也有这么一个情况。
但是这些人都有一个特点,因为《工商时报》一没有名二没钱三没权,就是有一个理想,一个远大的理想,一个比较好的机制,比如说用人或者什么的,所以呢他们来的目标主要是办一个像样的报纸,是一份事业,那么事业发展了,我们个人也发展了,那么其它的利益也得到了,所以这批人尤其是在开始这几年当中,各个都是不计较什么东西。都是干活很自觉,很团结。
眼睛一亮的样报
办这张报有两条,一条就是要办八个版,当时的报纸都是四个版,四个版的报纸不大适应当时的需求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那时候大家都不上班,也不做工,读报纸就变成一个学习文件,每天没事就读,可以从一版读到四版。现在呢,文化大革命结束了,就进入了改革开放的一个时期,当时是向着市场经济去发展,一个大家需要的信息量增加了,另外一个大家没有那么多时间,实际上要求一个人把报纸上的内容从一版到四版,即使过去四个版都喜欢看,都有时间读,根本不现实,所以国外,包括港澳的报纸,篇幅都非常大,当时我们也很奇怪,我们弄那么厚报纸不是很浪费了,实际上是一种市场经济的一种需求,一种报纸经营思想上的一种需求。尽量把信息量增加版面增加,一方面可以增加广告,另一方面可以给读者充分的选择余地,你愿意看新闻你就看新闻,愿意看副刊就看副刊,愿意看哪一篇就看哪一篇。我到香港,看报纸就是早上起来吃早饭的时候,拿一摞报纸,到早餐店里坐下翻一翻,有的当时重要的当时就看了,比如新闻,有些不重要的,他喜欢看的,往袋里一揣回家再看。根本不看就把它撂到一边去了。因为他们没有那么充分的时间,所以当时决定八个版,现在看来是很可怜了,现在都是十几个版,十六个版,二十四个版,甚至还有更多。但是在当时呢也是一个变革。增加了一倍。这是一条。
我还要求了一条,就是要注意包装,这个版面是种语言,就像音乐、美术、电影它都有各自的语言,这个语言不是人说话的那个语言,是一种意图,一种思想,你通过你的版式的处理,通过你音符的处理,通过你颜色光线的处理,或者你的布局,来表达你这个作者一个想法,一个思路,这个语言是非常重要的。非常重要。
我是搞版面出身,我在《中国青年报》创刊的第一天,第一张报纸就是以我为主画出来的,特别重视版面,所以我们当时在编样报的时候,研究了一些报纸的版面,其实1957年我们《中国青年报》已经研究过了,不过我们在办报的时候把它当成我们确定的一个方向,就是要引进港澳报纸的版式,世界上大概也就是两三种分类的版式,一种就是欧美版式,欧美版式都是横排那没问题了,横排比较秀气比较大方,它的主要的一个条件就是它的英文字比中国字还小,所以标题字和英文字中间就形成一个比较大的反差,显得比较秀气。所以后来到1995年,帮助《中国经营报》改版的时候呢,我就觉得应该参考欧美的版式来做,当时我提出一个要求就是大气一点,秀气一点,还有一个三个一点吧,后来《中国经营报》按照这个要求做,现在它的版式很有它的特色,后来《经济观察报》也是走的这个路子,我们当时采取了香港或者台湾报纸的样式,把字号改成六号字,把标题做大而且做粗做黑,要显得浓眉大眼,这个标题很显著,版面比较秀气。
徐惟成(时任中宣部副部长)提了不少意见,当时我还做了解释,关于字小,喜欢看你的内容吸引他,他拿放大镜也要看,再小的字他也看,当然不能小得连放大镜都看不见,那么如果你不喜欢看呢,你排一号字他也不喜欢看,所以在版式上我们做的一个改革。
在版式上还有一个改革就是一版登广告,这个是跟香港报纸学来的,香港的报纸版面上,有时候半个版的广告,有的时候一个版的广告,一版登广告有些什么好处呢,就是缩小这一版新闻的篇幅,实际上是新闻宣传的标准可以提得很高,一版的稿子都是精而又精好而又好的精品,如果一版版面很大,不是每条都是精品,就影响报纸的这个门面,后来王彦(时任《中国经营报》社长)说过一句话,他说这个报纸在报摊上,读者就是三秒钟五秒钟的时间,他一看一版,他就看一版,一版有什么大标题,有什么内容,他就决定买不买这个报纸。所以一版不要求内容弄得很多,现在,很多报纸都这样做了,一版除了一些自己组织的头条,重要报导以外呢,剩下很多是后面版上的一些精品精华文章,那一版上摘上一个小消息,甚至登的标题进行处理,一版和刊物的封面有相类似之处,当然了杂志封面不可能登内容,只能登标题,报纸呢篇幅比较大,可以登内容,一版需要有图片,这是后来我所有的办报的朋友都说,一版一个是头条一个是图片,这个图片很重要,一版也要有广告,这广告实际上是起这么个作用,一个作用就是一版广告有比较大的收入,这个广告费用比较高,同时它又是一种信息,而且这个登广告的单位如果是一个大的企业,或者是名牌,或者是知名企业,本身也就提高了你这个报纸的一种身份。……比如说海尔,或者是IBM,就是说你这个报纸在这些企业里面有一个地位,同时登广告是一种美术是一种装璜,就是广告要设计得好,设计得非常漂亮,颜色的运用,设计构思都很有道理,我们后来在亚运会做过这样的广告。实际上这个广告在报道当中,登电视机的广告,电视机屏幕上是亚运会的一个镜头,这个陈西林他做得非常有创意,所以一版的广告也起这么一个作用,所以我们在第一期的样报上,我们千方百计免费给中信公司,当时中信公司在国内是一个比较有名的公司,再加上他和荣毅仁有一些关系的公司,荣毅仁又我们工商联的一个主席,那么我们就跟他们做广告我们还得求他,给他做广告还得送他审,当然这个广告现在看来水平也不高,但是当时来说,一版拿出三分之一,二分之一版来做广告,在当时我们国家的报纸也是很少见的,也是一个比较胆子大的一个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