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辰年立夏河西狂奔记第九篇——张掖马蹄寺石窟
上接:第八篇——酒泉西凉王陵及甘州木塔和市场
马蹄寺石窟是位于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城东南60多公里的祁连山境内,从这里再往南走翻越祁连山,就能到青海境内了。
马蹄寺石窟分为南寺北寺两处,二寺一南一北,都开凿于马蹄山中部崖壁之上,我们先抵达南寺,南寺又称为千佛洞石窟 ,位于马蹄河西岸,周围地势开阔,芳草如茵。《东乐县志》卷一名胜条记载:“佛洞闲云,千佛洞在洪水河,悬崖峭壁,矗立千仞,岩半凿洞,整饬明敞。通连数十,俨若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中塑佛像,旁开窗牖。”可见当时的窟龛规模和宏伟壮观之情景。现存窟龛依山崖形势自然分为南、中、北三段。南、中二段以佛窟为主。在南、中二段的佛窟中,各有中心柱窟两个,其中第二、八、六窟时代较早,也保存得比较完整。
部分洞窟尚存十六国及北魏时代(有关年代断定这类学术问题,这里不作探讨,本篇皆依旧说。)的遗迹,只是这些壁画保存不善,现在损毁严重,只能从旧图录中才能看到几十年前尚能一看的样子。
北段则为浮雕的塔林。这些皆为埋放僧人骨灰的瘗窟烧身塔,此间地近藏区,藏传佛教影响极大,从这些塔的形制上可以明显看出。
马蹄寺北寺规模较大,比较重要的窟龛是马蹄寺北寺的第三、七、八等窟。
第三窟又名“三十三天”,据《东乐县志》记云:“有石门二十,石洞七,俱凿大小佛像,即寺僧所谓之三十三天也。”该窟距地面42米,就其外观看分为五层:第一、二、三层各乎列开五个窟,第四层一列三窟,最上一层一窟,共十九个窟,宛如一座宝塔。原来每层窟外崖壁上,都有木构建筑和栏杆。各窟之间以石级相连。视其窟形,可分为两类:一种为平面方形的人字坡顶窟;另一种为平面方形的覆斗式四面坡顶窟:每窟内正壁均开一个大龛,每龛内塑一结跏跌坐佛像。四壁为元代影塑千佛或壁画,有的壁画为明代重绘。
第七窟位于第三窟两侧,俗称站佛殿。关于它的修建、当地群众也有传说:一位印度法师杀死了一个恶魔,将它的首、尾埋在此洞内青石板下,并在上面修造了一尊站佛镇压,以免魔鬼再出来害人,故名“站佛殿”。该窟为一个平面纵长方形的平顶大宦,深33.5米,宽26.3米,高约15米,为马蹄寺北寺中规模仅次于“三十三天”窟的一个佛殿。窟前凿有三个窟门,窟门后为一宽敞的前堂,前堂后面是一个方形有中心柱的拜殿,拜殿正面凿三个圆拱龛,正壁有坛基,两侧有甬道,甬道两面及后壁凿有四十六个佛龛,每龛内塑一结跏趺坐佛像,为元代所作。前堂南、北两壁绘大型的礼佛图,中心柱及甬道人口的崖壁上绘四大金刚,均系明代重绘。
第八窟又称马蹄殿,也是马蹄北寺比较重要的洞窟之一。窟平面近方形,窟内有中心方柱,窟门有三个,均作券顶,窟高3.9米,宽10.06米,深8.6米。窟内南、北、西三壁凿圆拱形龛,龛内已无造像,仅留门内及中心柱两侧明代重绘的力士和供养人残迹。
有关马蹄寺,当地有不少民间传说,《甘镇志》讲“神骥足迹”,一说在现编号第八窟内的地面上,有马蹄印,此印为二郎神(也有说为格萨尔王或乾隆皇帝)的马路过之地时踏下的,故这里就名之为“马蹄寺”。
关于马蹄寺石窟群的具体开创年代,在重修的《东乐县志》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薤谷石窟,在县城西南一百一十里临松山下,今为马蹄寺佛龛……晋名贤郭瑀开辟隐居教学处。”、“石窟凿于郭瑀及其弟子,后人扩而充之,加以佛像。”现马蹄北寺第七窟(站佛殿)门外北侧崖壁上也有“祁连名山以斯土为胜,相传晋郭瑀曾讲学于此……”的阴刻游人题铭一方。《晋书•郭瑀传》记云:“郭瑀,字元瑜,敦煌人也。少有超俗之操,东游张掖,师事郭荷,尽传其业。精通经义,雅辩谈论,多才艺,善属文……隐于临松薤谷,凿石窟而居。”郭瑀生活的年代,正值十六国前凉、前秦先后统治河西之际。前凉、前秦的统治者们都十分敬重和推崇佛法。文献中记载郭瑀隐于薤谷并“凿石窟而居”;在他之后,有人又“扩而充之”,“加以佛像”。由此可知,马蹄寺石窟群开创于十六国时期,是很可能的。这个石窟群,起初并不叫“马蹄寺”,而是称作“薤谷石窟”。“马蹄寺”可能是元代以后藏传佛教在此地兴盛后新定的称谓。(以上文字抄《河西石窟》)
待续
马蹄寺石窟是位于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城东南60多公里的祁连山境内,从这里再往南走翻越祁连山,就能到青海境内了。
![]() |
张掖马蹄寺石窟位置示意图 |
![]() |
这里已经能看到终年积雪的祁连山了 |
![]() |
![]() |
马蹄寺石窟分为南寺北寺两处,二寺一南一北,都开凿于马蹄山中部崖壁之上,我们先抵达南寺,南寺又称为千佛洞石窟 ,位于马蹄河西岸,周围地势开阔,芳草如茵。《东乐县志》卷一名胜条记载:“佛洞闲云,千佛洞在洪水河,悬崖峭壁,矗立千仞,岩半凿洞,整饬明敞。通连数十,俨若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中塑佛像,旁开窗牖。”可见当时的窟龛规模和宏伟壮观之情景。现存窟龛依山崖形势自然分为南、中、北三段。南、中二段以佛窟为主。在南、中二段的佛窟中,各有中心柱窟两个,其中第二、八、六窟时代较早,也保存得比较完整。
![]() |
![]() |
![]() |
![]() |
![]() |
后世重绘的壁画 |
部分洞窟尚存十六国及北魏时代(有关年代断定这类学术问题,这里不作探讨,本篇皆依旧说。)的遗迹,只是这些壁画保存不善,现在损毁严重,只能从旧图录中才能看到几十年前尚能一看的样子。
![]() |
北凉壁画 |
![]() |
北凉壁画细部 |
![]() |
北魏壁画之一 |
![]() |
北魏壁画之二 |
北段则为浮雕的塔林。这些皆为埋放僧人骨灰的瘗窟烧身塔,此间地近藏区,藏传佛教影响极大,从这些塔的形制上可以明显看出。
![]() |
![]() |
![]() |
![]() |
![]() |
细部 |
![]() |
马蹄南寺烧身塔塔林旧影 |
![]() |
马蹄南寺旧影 |
马蹄寺北寺规模较大,比较重要的窟龛是马蹄寺北寺的第三、七、八等窟。
![]() |
第三窟又名“三十三天”,据《东乐县志》记云:“有石门二十,石洞七,俱凿大小佛像,即寺僧所谓之三十三天也。”该窟距地面42米,就其外观看分为五层:第一、二、三层各乎列开五个窟,第四层一列三窟,最上一层一窟,共十九个窟,宛如一座宝塔。原来每层窟外崖壁上,都有木构建筑和栏杆。各窟之间以石级相连。视其窟形,可分为两类:一种为平面方形的人字坡顶窟;另一种为平面方形的覆斗式四面坡顶窟:每窟内正壁均开一个大龛,每龛内塑一结跏跌坐佛像。四壁为元代影塑千佛或壁画,有的壁画为明代重绘。
![]() |
![]() |
三十三天 |
![]() |
![]() |
![]() |
![]() |
![]() |
只能一人通行 |
![]() |
依山崖开凿 |
![]() |
三十三天最高窟室其实在山体内部,都要经这样的通道才能上。 |
![]() |
可以清晰的看到道道凿刻痕迹 |
![]() |
本朱差点从这掉下去 |
![]() |
过道中亦有这类浮雕塔 |
![]() |
![]() |
第七窟位于第三窟两侧,俗称站佛殿。关于它的修建、当地群众也有传说:一位印度法师杀死了一个恶魔,将它的首、尾埋在此洞内青石板下,并在上面修造了一尊站佛镇压,以免魔鬼再出来害人,故名“站佛殿”。该窟为一个平面纵长方形的平顶大宦,深33.5米,宽26.3米,高约15米,为马蹄寺北寺中规模仅次于“三十三天”窟的一个佛殿。窟前凿有三个窟门,窟门后为一宽敞的前堂,前堂后面是一个方形有中心柱的拜殿,拜殿正面凿三个圆拱龛,正壁有坛基,两侧有甬道,甬道两面及后壁凿有四十六个佛龛,每龛内塑一结跏趺坐佛像,为元代所作。前堂南、北两壁绘大型的礼佛图,中心柱及甬道人口的崖壁上绘四大金刚,均系明代重绘。
![]() |
七窟为前殿后中心塔柱的形制,只是其中心塔柱正面亦开深龛。 |
![]() |
![]() |
![]() |
![]() |
第七窟平面示意图 |
![]() |
![]() |
![]() |
![]() |
损毁的佛像之一 |
![]() |
损毁的佛像之二 |
![]() |
千佛 |
![]() |
地面上的阴刻莲花图案 |
第八窟又称马蹄殿,也是马蹄北寺比较重要的洞窟之一。窟平面近方形,窟内有中心方柱,窟门有三个,均作券顶,窟高3.9米,宽10.06米,深8.6米。窟内南、北、西三壁凿圆拱形龛,龛内已无造像,仅留门内及中心柱两侧明代重绘的力士和供养人残迹。
![]() |
明代供养人 |
![]() |
明代供养人 |
有关马蹄寺,当地有不少民间传说,《甘镇志》讲“神骥足迹”,一说在现编号第八窟内的地面上,有马蹄印,此印为二郎神(也有说为格萨尔王或乾隆皇帝)的马路过之地时踏下的,故这里就名之为“马蹄寺”。
![]() |
![]() |
神蹄印 |
![]() |
出了马蹄殿后极目四望 |
![]() |
然后出现了一只神兽 |
![]() |
又一只神兽 |
![]() |
相亲相爱,看得本朱无心逛石窟了 |
![]() |
附近山崖上的小龛窟 |
![]() |
附近山崖上的小龛窟 |
![]() |
附近山崖上的小龛窟 |
关于马蹄寺石窟群的具体开创年代,在重修的《东乐县志》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薤谷石窟,在县城西南一百一十里临松山下,今为马蹄寺佛龛……晋名贤郭瑀开辟隐居教学处。”、“石窟凿于郭瑀及其弟子,后人扩而充之,加以佛像。”现马蹄北寺第七窟(站佛殿)门外北侧崖壁上也有“祁连名山以斯土为胜,相传晋郭瑀曾讲学于此……”的阴刻游人题铭一方。《晋书•郭瑀传》记云:“郭瑀,字元瑜,敦煌人也。少有超俗之操,东游张掖,师事郭荷,尽传其业。精通经义,雅辩谈论,多才艺,善属文……隐于临松薤谷,凿石窟而居。”郭瑀生活的年代,正值十六国前凉、前秦先后统治河西之际。前凉、前秦的统治者们都十分敬重和推崇佛法。文献中记载郭瑀隐于薤谷并“凿石窟而居”;在他之后,有人又“扩而充之”,“加以佛像”。由此可知,马蹄寺石窟群开创于十六国时期,是很可能的。这个石窟群,起初并不叫“马蹄寺”,而是称作“薤谷石窟”。“马蹄寺”可能是元代以后藏传佛教在此地兴盛后新定的称谓。(以上文字抄《河西石窟》)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