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鬼情——赏歌剧《山林之梦》”(《音乐周报》2012年9月5日第六版)——转载
人鬼情
——赏歌剧《山林之梦》
蒋 力
8月29、30两天,作曲家王世光的歌剧新作《山林之梦》由中央歌剧院首演。
这是一个带有童话视角的故事,抹去了年代的痕迹,讲的是山下村庄里有个叫雪儿的盲女(女高音),父母双亡,孤苦伶仃,只能跻身叔叔家,过着不如意的日子。山林里有个滑稽鬼(男高音),爱开玩笑,爱以鬼的样子吓唬别人。村里的顽童(三个女演员扮装)说到滑稽鬼,都会谈虎色变。他们(包括滑稽鬼)的年龄不过十六、七岁,对生活(包括)爱情都仍懵懂。孤单的滑稽鬼希望有人跟他(也可以理解为“它”)一起生活,甚至生下他们的孩子。三个顽童吓跑了,来山上祭奠妈妈的雪儿却被他挟持,带到自己家——密林深处的鬼窝。家与窝,于雪儿来说,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因为害怕,雪儿才不肯留下。滑稽鬼送她下山的路上,吹起了心爱的笛子,那笛声,使雪儿在去留之间犹豫不决,最终改变了主意。他们相互依伴,过了一段短暂的美好时光:滑稽鬼打猎,打来一头野猪,雪儿做饭,不只是像祭奠妈妈时仅备有鱼和黄瓜。这美好时光引来山林女妖(女中音)的不悦,威胁滑稽鬼不成之后,女妖告诉滑稽鬼,雪山峰顶有一种龙胆草,可以治好雪儿的眼睛,但得到仙草的人,必定丢掉性命。滑稽鬼仓促地和雪儿道别,毅然攀上雪峰,取到龙胆草。受了致命伤的他,硬撑着回到雪儿身边,仙草擦亮了雪儿的眼睛,滑稽鬼却永远闭上了眼睛,倒在雪儿的身边。
舞台上只有一台景,却不是固定到底的景,通过一个斜面转台的调度,与吊杆布景的配合,LED的映衬,变化出四五个不同的角度(场面),强化了山林神秘的美感。红脸膛、头上还长着犄角的滑稽鬼,衣着素朴的雪儿,白脸紫装俨然与嫣然兼具的女妖,在这样的环境中,依着音乐展开了他们的故事。作者说:“音乐总是与舞台紧紧相扣的,乐队部分也是如此的,声乐和器乐是扭结在一起共同写出来的,配器也由作曲者自己来完成。”的确,序曲是短暂的,渲染出神秘的气氛后,立刻进入剧情,滑稽鬼、雪儿各有自己的音乐主题,不长过一二句(后面还会再现)。不设置过多的、大段的咏叹调,不让演员以美声自居地“端着”唱,心理刻画与外在动作及角色冲突,用了细腻的、戏剧的、交响的表现手段。咏叹与宣叙(歌剧的两类主要演唱形式)之间没有鲜明的界限,唱段按汉语的四声去写,尽量不倒字。合唱只有9或10个人,都是女声,扮演了一群大鸟。乐队整体融合,掌控适度,长笛、小提琴、大提琴的独奏各显其能,打击乐的独奏也很精到,让人感到乐队也在剧情里做着相应的表演。有行家说,这部歌剧的音乐依循了浪漫派的主要风格,这种写法的歌剧,在中国还没有过。我个人以为,在写过《第一百个新娘》《马可•波罗》两部大歌剧,写过若干部交响曲和协奏曲、若干首歌曲之后,在卸去所有职务、排除干扰、不受委约、不带功利的状态下,作曲者于古稀之年完成的这次创作,进入了真正的歌剧音乐创作的层次。这样写歌剧的作曲家,时下还有几个?
演员是中央歌剧院最年轻的强力组合,两组各有千秋,看得出来都下了很大的功夫。导演认为这部戏场面小、戏剧冲突不大、角色少而难排,而难免露出歌剧演员不擅表演的短处,所以进了排练场他就强调表演。作曲家也认为音乐作业若达到作品要求,只能在走戏的过程中完成。青年演员们接受了对自我的挑战,交上了一份颇具水准的答卷。他们的名字是:男高音李爽、刘怡然,女高音郭橙橙、李晶晶,女中音王红(只有她是可称为“老”的中年演员)、孙雪曼。汇集一批青年演员于一戏之中,在剧院的历史上,似还从未有过。这种展示,也可看作是对中央歌剧院建院六十周年的一个美好的祝愿,套用一个现在比较爱用的台湾词:愿景,似也贴切。
最后要提到《山林之梦》的编剧王敦。这个剧本是他在大学三年级时写的,二十年前的作品了(当时的名字就叫《滑稽鬼》)。虽是歌剧剧本的处女作,却具有新奇的想象、大胆的构思和个性(口语化)的语言。坦率讲,我两年前再次读剧本时,几乎仍把握不准它的优点。这优点,尽被王世光发掘、运用了,以至今天的《山林之梦》具备了非常明显的歌剧个性。
修改是必要的,这是一部值得继续打磨、朝精品方向继续努力的歌剧。
(略删节)
——赏歌剧《山林之梦》
蒋 力
8月29、30两天,作曲家王世光的歌剧新作《山林之梦》由中央歌剧院首演。
这是一个带有童话视角的故事,抹去了年代的痕迹,讲的是山下村庄里有个叫雪儿的盲女(女高音),父母双亡,孤苦伶仃,只能跻身叔叔家,过着不如意的日子。山林里有个滑稽鬼(男高音),爱开玩笑,爱以鬼的样子吓唬别人。村里的顽童(三个女演员扮装)说到滑稽鬼,都会谈虎色变。他们(包括滑稽鬼)的年龄不过十六、七岁,对生活(包括)爱情都仍懵懂。孤单的滑稽鬼希望有人跟他(也可以理解为“它”)一起生活,甚至生下他们的孩子。三个顽童吓跑了,来山上祭奠妈妈的雪儿却被他挟持,带到自己家——密林深处的鬼窝。家与窝,于雪儿来说,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因为害怕,雪儿才不肯留下。滑稽鬼送她下山的路上,吹起了心爱的笛子,那笛声,使雪儿在去留之间犹豫不决,最终改变了主意。他们相互依伴,过了一段短暂的美好时光:滑稽鬼打猎,打来一头野猪,雪儿做饭,不只是像祭奠妈妈时仅备有鱼和黄瓜。这美好时光引来山林女妖(女中音)的不悦,威胁滑稽鬼不成之后,女妖告诉滑稽鬼,雪山峰顶有一种龙胆草,可以治好雪儿的眼睛,但得到仙草的人,必定丢掉性命。滑稽鬼仓促地和雪儿道别,毅然攀上雪峰,取到龙胆草。受了致命伤的他,硬撑着回到雪儿身边,仙草擦亮了雪儿的眼睛,滑稽鬼却永远闭上了眼睛,倒在雪儿的身边。
![]() |
蒋力,“人鬼情——赏歌剧《山林之梦》”(2012年9月5日《音乐周报》第六版) |
舞台上只有一台景,却不是固定到底的景,通过一个斜面转台的调度,与吊杆布景的配合,LED的映衬,变化出四五个不同的角度(场面),强化了山林神秘的美感。红脸膛、头上还长着犄角的滑稽鬼,衣着素朴的雪儿,白脸紫装俨然与嫣然兼具的女妖,在这样的环境中,依着音乐展开了他们的故事。作者说:“音乐总是与舞台紧紧相扣的,乐队部分也是如此的,声乐和器乐是扭结在一起共同写出来的,配器也由作曲者自己来完成。”的确,序曲是短暂的,渲染出神秘的气氛后,立刻进入剧情,滑稽鬼、雪儿各有自己的音乐主题,不长过一二句(后面还会再现)。不设置过多的、大段的咏叹调,不让演员以美声自居地“端着”唱,心理刻画与外在动作及角色冲突,用了细腻的、戏剧的、交响的表现手段。咏叹与宣叙(歌剧的两类主要演唱形式)之间没有鲜明的界限,唱段按汉语的四声去写,尽量不倒字。合唱只有9或10个人,都是女声,扮演了一群大鸟。乐队整体融合,掌控适度,长笛、小提琴、大提琴的独奏各显其能,打击乐的独奏也很精到,让人感到乐队也在剧情里做着相应的表演。有行家说,这部歌剧的音乐依循了浪漫派的主要风格,这种写法的歌剧,在中国还没有过。我个人以为,在写过《第一百个新娘》《马可•波罗》两部大歌剧,写过若干部交响曲和协奏曲、若干首歌曲之后,在卸去所有职务、排除干扰、不受委约、不带功利的状态下,作曲者于古稀之年完成的这次创作,进入了真正的歌剧音乐创作的层次。这样写歌剧的作曲家,时下还有几个?
演员是中央歌剧院最年轻的强力组合,两组各有千秋,看得出来都下了很大的功夫。导演认为这部戏场面小、戏剧冲突不大、角色少而难排,而难免露出歌剧演员不擅表演的短处,所以进了排练场他就强调表演。作曲家也认为音乐作业若达到作品要求,只能在走戏的过程中完成。青年演员们接受了对自我的挑战,交上了一份颇具水准的答卷。他们的名字是:男高音李爽、刘怡然,女高音郭橙橙、李晶晶,女中音王红(只有她是可称为“老”的中年演员)、孙雪曼。汇集一批青年演员于一戏之中,在剧院的历史上,似还从未有过。这种展示,也可看作是对中央歌剧院建院六十周年的一个美好的祝愿,套用一个现在比较爱用的台湾词:愿景,似也贴切。
最后要提到《山林之梦》的编剧王敦。这个剧本是他在大学三年级时写的,二十年前的作品了(当时的名字就叫《滑稽鬼》)。虽是歌剧剧本的处女作,却具有新奇的想象、大胆的构思和个性(口语化)的语言。坦率讲,我两年前再次读剧本时,几乎仍把握不准它的优点。这优点,尽被王世光发掘、运用了,以至今天的《山林之梦》具备了非常明显的歌剧个性。
修改是必要的,这是一部值得继续打磨、朝精品方向继续努力的歌剧。
(略删节)